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探寻中华文化典型意象:黄河壶口瀑布与乾坤湾的北国风光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171
发表于 2024-11-21 23: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黄河奔流,激荡古今文化。各大气象智库问答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沁津大峡谷内。冬季虽然水量减少,但海浪声依然惊天动地。周围石壁上挂着的冰块和河里的波浪形成了独特的北方风光,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新华社

黄河乾坤湾位于山西省永和县戈底乡。新华社

【智库问答·探寻中华文化典型形象】

编者注

黄河不仅是一条壮丽的自然河流,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千百年来,滔滔黄河、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在中华文明史上是怎样的形象,在今天又展现出怎样的当代价值和新面貌?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讲好黄河故事?特邀学者来讨论这个问题。

本期嘉宾

张树存 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郑秉林 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院长

苗长红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部共建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王从霞,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

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光明智库: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华文明史上,黄河文化给人们什么样的印象,有什么特点?

张树存:黄河被誉为“百河之首”、“四河之祖”。它不仅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国人民心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文明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源泉。中国的祖先“三皇五帝”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建都。我国最早的城市、文字、青铜器、礼仪制度都出现在黄河流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的民族!”



二是农耕。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化。黄河流域人民勤劳劳动,形成了有别于草原游牧文化和长江流域稻鱼文化的先进农业文明,养成了务实、稳重、重德的淳朴性格。遗产。

三是多元一体。黄河流经青藏高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及平原下游,留下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龙文化、关中文化、三金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犹如一串璀璨的珍珠。

四是包容性。黄河流域是民族文化的熔炉,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这使得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和象征。

五是坚持。黄河像母亲一样,一直哺育着中华儿女,被誉为“贤水”。然而,当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开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沿线人民遭受洪涝灾害。从大禹治水到潘继勋的“固水攻沙”,从汉武帝的“葫芦堵口”到康熙帝在柱子上刻下的“河务”、“漕运”。进宫,向毛泽东同志颁发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颁发的《问题报告》。 “办好黄河事”的号召,在抗击黄河水旱灾害的过程中,凝聚了深厚的治黄文化,形成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郑秉林:从时间跨度上看,黄河文化起源较早,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它的发展历史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巩固了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颜色和根。从地理上看,黄河文化空间分布广泛,包容性极强,形成了庞大的文化体系。

王从霞:黄河文化是人们在利用、管理、保护黄河等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关于人与河流乃至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总和。黄河。它有根、有整合、有骨干。特点、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多样性为例,黄河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十分丰富。

苗长红:黄河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尊祖的起源、五千多年的绵延不绝、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包容、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统一、并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统一。求变创新是创造力等基本精神。黄河文化始终滋养、团结各民族,共同成就伟大文明。

它不仅强调道法自然、天地统一

我们也追求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改变,变得更强。

光明智库: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品格发展和精神凝聚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黄河文化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苗长红:自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出稳定、内向、简单、中心化的社会结构特征;到二里头文化广域王国的出现,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形成了持续影响后世的社会结构。中国礼乐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讲究礼法和谐、强调道法自然、天地合一、追求不断自我完善和改造的精神气质提供了基础和滋养。

王从霞:在革命战争时期,黄河文化创造性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形成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洪水频发。面对流域洪水风险威胁、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治黄理念从“消除水害、兴水利”转变为在治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防洪。 、和谐友善的水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鲜明标志。古老的黄河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面貌。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启示。

张树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滋养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争取解放的力量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秉承“艰苦奋斗、团结治河、无私奉献、务实开拓”的治黄精神,建设了龙羊峡、小浪底等规模水利工程,实施三河源头、祁连山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推动黄河生态明显改善。进入新时代,必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示活生生的黄河文化和黄河故事

光明智能银行: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必须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的现状如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迫切关注?

郑秉林:当前,沿黄城市正在大力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甘肃建成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平台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顶层设计,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挖掘其当代价值,在讲好黄河故事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黄河。

在探索黄河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展现活生生的黄河文化、黄河故事,让它们继续活在当下。



苗长红:近年来,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黄河文化遗产面临着地位不明、破坏严重、挖掘保护不足、保护不够等问题。存在利用整合不够、缺乏系统保障和统筹规划等问题。文化是一个生命系统。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从整体、系统、生态的角度出发,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张树存: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是弘扬黄河文化的基础。近年来,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步完善。西安、洛阳、郑州、曲阜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和汉长安重点文物保护区相继建立,形成了一体化、区域化的文物保护格局。

推进黄河文化系统保护,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快整理整理黄河文化遗产资源,绘制黄河文化资源图,编制黄河文化遗产总体规划。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二是充分利用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掘遗存,建设黄河文化公园,分区分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形成三大遗产物理保存、技术保存和数字保存的保护系统。三是加大黄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力度,推动黄河文化保护水平提升。四是加强黄河文化研究,谋划一批重大研究项目,建立命名一批黄河文化研究基地,培养稳定的黄河文化研究队伍,启动一批标志性黄河文化研究结果。

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广之谈:如何认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郑秉林:首先,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次,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同源同源”的民族心理,是增强民族认同、维护我国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最后,包容开放的黄河文化为新时代中国全面开放发展提供了历史和实践基础。

发掘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加强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文化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炼出核心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形成对黄河文化的规律性认识,为黄河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前“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历史参考。

苗长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根本的是要以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综合发展、和谐共生为主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黄河文化为重要内容的精神,并通过黄河文化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民族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王从霞: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加强黄河博物馆软硬件建设,加强黄河文化平台建设。二是加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交流合作,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重点保护黄河流域文物古迹、风俗民俗、建筑遗址、治河工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继续加大黄河文化研究力度,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持续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是用战略思维,更加注重黄河流域保护与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坚持“共同聚焦重大保护、协同推进重大治理”,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环境问题。黄河流域问题。

张树存: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为此,建议实施黄河文化艺术创作制作工程,加强对黄河题材文艺创作的指导和支持,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一批制作精良的文学作品,影视、音乐、美术、创意设计作品不断丰富黄河文化。显示形式。实施黄河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推动黄河文化与农业、工业、旅游、教育、中医、医疗卫生、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激发黄河发展活力河流文化。实施黄河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依托各级文化博物馆、剧院等开展黄河文化普及、欣赏、展示活动,推动沿线地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黄河。实施黄河文化工程提升工程,建立黄河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数据库,打造一批黄河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强化黄河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

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光明智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的窗口。新时代,如何向世界弘扬黄河文化?

王从霞:向世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是继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通过黄河文化,我们可以向国际社会真实展示中华民族“生态繁荣导致文明繁荣”的深刻历史观和“坚持全民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协同治理观;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地,可以为海外同胞认识、亲近、了解、体验黄河文化提供基本场所。当前,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互联网+”联动发展,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黄河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中的应用,推动黄河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和载体,共同推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解决河流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盆地。

苗长红:现阶段,除了做好黄河文化传承传播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外,还要重点关注中国早期文明进程和展示、考古和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河道泛滥区,加强黄河文化典籍征集。系统全面组织工作,面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加快黄河文化知识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建设,让中国人民和世界重新认识黄河文化从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的高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本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则,协同开展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辽河文化、五大文明的比较研究和合作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中国智慧。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胜、王思敏、秦庆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15:02 , Processed in 0.0621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