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2022 年投资收益率惨淡,年化回报 15%多一点,表现一般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289
发表于 2024-11-15 20: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有一个月,2022年就过去了。年初的时候我就预测今年投资会很困难。虽然我当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这么难。今年年初,我也曾有过退出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满仓度过了熊市,战绩惨淡!

(一)本年产量及经营情况

截至上周五,全年投资收益率为-40.36%。根据软件记录的每年投资收益(从2017年开始只记录),17年至22年分别是:



17年

18岁

19岁

20年

21年

22年

收入

46.84%

-31.44%

22.12%

145%

29.32%

-40.36%

静态值

1.4684



1.0067

1.2294

3.0121

3.8952

2.3231

6年年化回报率略高于15%。业绩一般,但也符合普通投资者的特点。所以,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这样的表现还是令我满意的。如果从周期上看,波动是从谷底到谷底,从峰谷到谷底,那么作为一个可比较的底部(从18年底到22年底),也就是从19到22,一个牛熊周期会通过,4年后年化率为25%。是的,这个问题更刺激。

今年最重要的两个投资止损标的是梦百合和恒瑞医药。

前者屡屡未能达到投资者的期望,在发展过程中落后于友商。他认为自己投资孟百合是一个错误,尤其是财报出来之后。营收增速明显低于同行,这让我感觉到其竞争力相对下降,决定止损。止损价为11元/股。

止损恒瑞医药目前看来是一个错误的投资决策。止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公司估值不准确,无法判断估值底部。当跌幅达到20%时,稍稍止损超过40元/股后,股价又下跌了40%。当时看来,止损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此后医药股迅速反弹,股价再次触及止损点。从目前股价表现来看,止损又成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2)当时我认为我比较了解的一家公司被低估了,所以我发出了入市的信号。我止住了恒瑞的亏损,同时调整仓位,换股。结果,调整仓位后,投资标的同样呈现加速下跌趋势,实际跌幅并不比恒瑞医药好。此次调整仓位和换股过程中,不仅没有避免下跌,而且反弹幅度也远不及恒瑞医药。在此过程中,我还一轮损失了两笔手续费。

今年获利了结的标的有两个:分众传媒和宋城娱乐。

主要逻辑基本相同:(1)疫情持续时间无法预测; (2)经济对公司的影响过于敏感。前者是B端的选择,后者是C端的选择,两者都对经济过于敏感。因此,减利重点增持,增持负面影响较多的海康威视,止盈、宋城娱乐,增持对经济和疫情敏感度相对较低,但有一定影响的汤臣倍健。股价跌幅较大,估值较低。公司换股前后股价表现相差不大,尚无法判断换股是否正确。

总体来说,今年的持股变动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当股价下跌时,风险实际上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随着股价下跌,风险越来越小,所以我们敢于在下跌期间集中持股。目前旗下控股汤臣倍健、海康威视、微芯生物、恒瑞医药、宋城娱乐、分众传媒等6家公司。明年我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只会投资这6家公司。

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面对被低估的公司股价和不可预测的环境,我仍然采取了减持策略,但希望收益率的回撤仍能略有改善。没有办法预测明年。总体判断明年应该会比今年好。

(二)疫情形势判断

疫情持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三年,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面对绝对高的人口总量和高人口密度,疫情全面缓解是不现实的。一旦疫情缓解,感染会在短时间内蔓延。人数将会急剧增加。据乐观估计,即使感染率只有30%,几个月内也会有超过4亿人被感染。即使重症和死亡率较低,但面对绝对庞大的基数,重症和死亡人数仍然巨大。这是一个大数据。面对如此高的数据,预计医疗资源将受到挤压。面对如此多的COVID-19患者,估计医疗保险无法承受。中央财政拨款是必然的。即便如此,目前为 COVID-19 患者享受免费医疗可能不太现实。我必须自己支付或偿还部分费用。基本上,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个人和家庭对新冠病毒的恐慌。由于COVID-19流行至今才三年,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对该病毒有很好的了解。无论是病毒的变异,还是病毒对人体的危害,这些都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观察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客观面对。

对病毒缺乏了解将会增加社会的不确定性。该病毒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危害比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但社会关系是网络化的。老人、儿童的病情感染、病情恶化,势必对家庭造成影响。对于劳动力主体来说,这个矛盾其实是不可调和的。一方面是直接医疗费用的问题,包括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升级的费用;另一方面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包括患者家属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权衡家庭整体感染情况以及医生如何照顾自己的家人和社会患者。存在时间和精力的问题。毕竟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也严重不足。此外,医疗资源拥挤后还会出现次生灾害。在COVID-19疫情爆发之前,三级医院挂号、看病都会排起长队。可以想象,一旦疫情管控全面放松,非COVID-19患者看病时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因此,我认为COVID-19疫情全面自由化的逻辑并不存在,但社会经济方面需要自由化,所以这是一套矛盾的逻辑。当矛盾出现时,就需要解决。 “两者”和“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完全放松、忽视、不防控是不可能的,但是封城是行不通的。那么这种动态防控就会成为常态,我们未来还会继续这样做,就是后疫情时代,这个时间可能不会太短,这段时间我们不会再看到封城、封路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数量。每天的感染人数不低,可能是几万例,也可能是每天十万例,这些都是有可能的,防控力度会以这个城市的医疗资源不会拥挤来衡量。其他方面都会慢慢恢复正常生活,需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比如说你得了COVID-19,国家会给你报销未来的医疗费用是多少?不同的人,对病毒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年。由于病毒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力度很难做到恰到好处,所以这个防控过程难免会松紧。相当于整个社会无法支撑三个月内4亿例COVID-19感染。那么我们能否用时间换空间,在三年甚至五年内感染4亿人,从而达到群体免疫的目标呢?这可行吗?



所以我在这方面是有心理准备的,必然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也是我自己的仓位调整和炒股的一个重要逻辑。如果按照我对后疫情时代的理解,那么旅游等疫情重灾区不太可能像国外那样在短时间内完全自由化。它们将是短暂的剧烈疼痛。我们无法承受短期的剧痛,价格太高,所以我们可以慢慢调整。痛苦会轻一些,但是需要的时间会长很多,所以我们国内旅游可能不会出现爆炸的情况。正如复苏中提到的,因为大家还是会谨慎对待疫情,都是可有可无的,那么在可有可无的选择上,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延迟满足,选择“可有可无”。另一种选择,比如加码的汤臣倍健,是因为后疫情时代时间维度拉长,医疗资源短缺,人们对病毒会更加谨慎,所以这类行业可能会加速在后疫情时代。变态,增强刚需属性。

(三)明年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这个判断是很难的。如果很容易,您将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不过,根据自己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理解和判断,影响经济的因素有三大:疫情、中美关系(包括美国经济本身)、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这三个因素是现在处于负面情绪或者状态,那么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好转,股市就会出现一小波正反馈。基于这个逻辑,我对明年还是比较乐观的。不过,根据我对疫情的了解,明年美国大概率会衰落,俄乌战争规模可能不会像今年那么激烈。不过,这三个因素可能只是有所改善,但问题仍然存在,所以我认为明年的投资不会有什么好转。

基于这三个因素,我个人的判断是,明年消费复苏乏力,出口下降甚至负增长,基建压力较大。但考虑到基础设施和新基建的建设周期,明年的基建将更加稳定。地方政府必须稳定财政。房地产正在微弱复苏。地方财政必须尽可能积极。土地财政将是一个方面,消费税也可能是另一个方向。比如烟酒、化妆品、整形、夜店等高端消费可能会增加税收。 ,明年就不用缴纳房产税了。疫情防控可能会出现转变,但不会完全放松。

更多投资机会仍在B端,主要是C端景气不足,无法转移成本,降本增效的要求。明年数字化仍将是投资吸引力甚至热点。如此低估值的技术值得关注。后疫情时代,刚性需求依然是刚性需求。虽然涨价困难,但业绩稳定可期。刚性消费品的表现仍将相对稳定。医药作为刚性消费,将受益于后疫情时代需求的上升。人员流动方面,价值被低估的药品值得关注。旅游业也将受益于人员流动性的增加,增速可能会比较好,但遗憾的是估值仍未达到历史低位;明年可选消费仍将受到区别对待,可能会出现分化。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复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关注政策,特别是前几年提到的消费税。一般情况下,政策是先公布,后实施。消费税的提议已经有好几年了。我个人觉得本来应该执行的,但是被疫情打断了。发射时间已推迟。明年是否推出也并非不可能。

当然,从政策上也能看到炒作机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巩固工业经济回升态势振兴工业经济的通知。 ①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三品”全国巡展系列活动。 ②稳定工业品出口,加快中欧班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运输。 ③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开展城市公务车综合电动化试点。 ④加强关键原材料、关键软件、核心基础件、零部件的供应保障和协同储备,统筹推进汽车芯片推广应用、技术攻关和产能提升。 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优质中小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 ⑥引导光伏压延玻璃项目合理布局,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建设。 ⑦提高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能源电子产业发展。 ⑧抓紧制定并发布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促进生物制造发展的政策文件。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8个关于工业经济实施的通知,其中4个与汽车相关,其余包括新能源、数字经济、光伏、航空、生物医药等,这些都蕴含着良好的内容。投资机会,以及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方向已经指出,我们正在寻找估值被低估或估值合理、发展前景良好、管理能力较强、财务健康稳定的公司进行投资。

(四)关于降准

本周降准的消息并没有引发市场过多的热议。毕竟,目前市场并不缺钱,而是缺信心。个人看来,降准对整个社会经济影响不大。现在不是缺资金,而是缺资金。需求不足更多是中小企业不敢举债、社会不敢加杠杆的问题。

因此,降准对市场的影响更多的是支持房地产复苏的信号。毕竟目前只有房地产行业对资金非常渴求,但关键问题是没有必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房地产所需的资金银行就足够了,而且还不是真正的。现在建造这栋大楼的房地产公司。大楼建成后,银行贷款仍需偿还。关键是需求。对房地产的需求不能说消失了。而且,虽然不能和往年相比。具有可比性,但需求的释放需要信心。对于刚需用户来说,其实经济不好的话,房价不跌也没用。经济不好,收入就低,以前买不起的,现在更买不起。经济预期 不,释放急需的住房消费比较困难;对于改善型家庭来说,可能会多观望,有一定的需求释放,但个人判断很难回到房地产牛市。

因此,降准更多取决于需求。如果没有需求,问题就没有本质的解决。对于房地产来说,降准可能是必要的,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需要的是降息,而且需要多次小幅降息。一方面会直接降低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会给社会更多信心,这个效果可能比数字经济来得更快。现在将采集标本。

因此,降息公告传出后,房地产、银行、保险纷纷上涨。房地产上涨并不是因为业绩可能大幅改善,而是作为一种预期的信号。保险银行因房地产而上涨。这次降准可能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但其信号意义还是比较强的。但绝大多数公司都在下跌,交易量也低迷,市场对降准并不兴奋。

总体来看,政策刺激力度还需加大。

我们可以期待2023年,但我们不能梦想它。

(26.11.22/纯闲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12:55 , Processed in 0.0612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