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年龄段心理发展图谱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年龄0~3岁、3~6岁、7~12岁、11.12~15.16岁老年、17.18~35岁、35.40~60.65岁、60岁以上一般特征、动作发展、游戏学习、生理心理矛盾、一般特征、生理变化、心理变化、认知发展、感觉知觉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发展,语言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发展,思维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发展,智力发展。思维扩展、感官和知觉发展、记忆发展、变化、创造力、感官发展、知觉、退化、记忆、衰老、思维变化、衰老、社会发展、情绪气质、社会依恋、自我意识、自我认知意识、道德行为、性别角色、同伴、抵抗期、自我意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发展、友谊、欺凌与被欺负、自我意识、情绪变化、抵抗第二阶段、人际关系、发展自我意识、人生价值观的发展、亲密关系的建立、社会关系的建立、职业适应的变化、性格的变化、自我意识的发展、性格的变化、职业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退休前后生活的变化、人际关系变化、性格变化、濒临死亡、身体卫生 ①保证宝宝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②关注宝宝的情感需求,建立安全的母婴依恋 ③根据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宝宝 ④促进宝宝的认知活动 ① 小组 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 ②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③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④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① 学会学习 ② 培养良好的品质 ① 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② 尊重青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抵抗期 ③ 教导青春期孩子如何调节情绪,消除不良情绪 ① 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恋爱中的挫折 ② 增强职业选择自主权,促进职业顺利发展 ③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 ①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疲劳 ②培养豁达的人生观,克服中年危机 ③正确处理家庭、工作关系 ① 提前为退休生活做好准备 ② 生命无止境,活动无止境 ③ 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际关系 ④ 坦然面对死亡
▷3◁ 各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图式 (1) 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 具体内容 婴儿期 0~3岁 感觉知觉发展 ①视觉发育:视觉集中力、视觉跟踪、色觉、光视敏度 ②听觉发育:听觉辨别、言语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③ 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发展 ④ 空间意识 视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视觉悬崖)、方位知觉、记忆力发展 ① 从出生到出生的记忆3个月:可保存30天 ② 3-6个月的记忆:长期记忆发展迅速 ③ 6-12个月的记忆:长期记忆 当记忆继续延长时,就会出现识别现象。 ④12个月后的记忆:出现象征性表征和延迟模仿。思维发展①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②特点是:主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远见和规划;思想狭隘;思维和语言的开始联系起来。言语发展 ① 言语发展:言语感知和发音 ② 词汇发展 ③ 语法发展: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复杂句、完整句子 幼儿期 3 至 6 岁 言语发展 ① 词汇发展:词汇量和词汇内容的增加词义的丰富和深化以及词类的扩展。 ②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句,从原句到修饰句,从少词短句到多词长句。 ③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会话言语到单独言语,从情景句到连贯句。记忆发展 ①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短期记忆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 ②幼儿记忆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容易运用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占主导 ③ 记忆策略的形成:视觉重复策略的特点 定位策略 复述策略 思维发展 ① 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性思维已初步发展②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的不明确性、多变性、象征功能以及一定的规划性和预见性。 ③ 抽象逻辑思维已初步发展:问题类型从“什么”模型到“为什么”模型,幼儿能够根据事物在其生命结束时的基本特征。
②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道德行为 ① 亲社会行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② 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抢、推等)敌意攻击(嘲笑、咒骂等) ③控制儿童攻击行为:改善环境,教导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提高对攻击行为危害后果的认识,起到榜样作用。性别角色:注意男孩不要“娘娘腔”,女孩不要“假小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①幼儿的友谊大多是基于地理上的接近、喜欢共同的活动或有有趣的玩具。它们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坏。 ②同伴关系的作用: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满足归属感、爱和尊重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叛逆期多发生在3岁至4岁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有逆反心理。行为表现是发育的正常部分。 (二)年龄阶段社会化特征 具体内容 童年期 7~12岁 自我意识 ①自我概念:自我描述逐渐从较具体的外在特征转向较抽象的内在特征。 ②自我评价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关键性有所提高;内容逐步拓展、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③自我评价的总体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在行为评价向内在心理世界评价发展。亲子关系 ①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变化:沟通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发生了变化。
②父母对孩子控制的三个阶段: 父母控制(6岁之前) 共同控制(6-12岁) 孩子控制(12岁以上) 同伴关系 ①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受欢迎的特征: * 受欢迎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表现)有主见、独立、坚强、热心助人、善于沟通、容易合作)* 不受欢迎的孩子(攻击性、不友善、不尊重同伴和不良想法) * 被忽视的孩子(孤僻、安静的依赖) ② 孩子伙伴的形成群体: 顺从群体关系期 平行群体关系期 整合群体 关系期友谊发展 ① 友谊理解的发展:短期玩耍伙伴(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双向帮助关系(9-12岁)亲密且相对持久的分享关系②影响孩子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相似的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人格尊重和相互钦佩;人际交往中,欺凌和受欺凌的协同作用女孩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凌,而男孩更多地使用身体欺凌。 11.12岁到15.16岁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身体体征;重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表现;关心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特征。情绪变化 ① 无法控制的情绪波动(情绪暴躁) ② 青春期躁动和第二抵抗期 ① 主要表现:激烈抵抗;软阻力;对移民的抵制。 ② 第二个抵抗期形成的原因:生理方面(身体发育)心理方面(自我意识的飞跃)社会因素(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感)人际发展①同伴关系:朋友范围缩小到性别相同,择友标准:志同道合;他们也有类似的担忧;性格相似;他们可以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