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图式及特征解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070
发表于 2024-11-14 14: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各年龄段心理发展图谱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年龄0~3岁、3~6岁、7~12岁、11.12~15.16岁老年、17.18~35岁、35.40~60.65岁、60岁以上一般特征、动作发展、游戏学习、生理心理矛盾、一般特征、生理变化、心理变化、认知发展、感觉知觉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发展,语言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发展,思维发展,记忆力发展,思维发展,智力发展。思维扩展、感官和知觉发展、记忆发展、变化、创造力、感官发展、知觉、退化、记忆、衰老、思维变化、衰老、社会发展、情绪气质、社会依恋、自我意识、自我认知意识、道德行为、性别角色、同伴、抵抗期、自我意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发展、友谊、欺凌与被欺负、自我意识、情绪变化、抵抗第二阶段、人际关系、发展自我意识、人生价值观的发展、亲密关系的建立、社会关系的建立、职业适应的变化、性格的变化、自我意识的发展、性格的变化、职业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退休前后生活的变化、人际关系变化、性格变化、濒临死亡、身体卫生 ①保证宝宝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②关注宝宝的情感需求,建立安全的母婴依恋 ③根据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宝宝 ④促进宝宝的认知活动 ① 小组 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 ②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③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④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① 学会学习 ② 培养良好的品质 ① 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② 尊重青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抵抗期 ③ 教导青春期孩子如何调节情绪,消除不良情绪 ① 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恋爱中的挫折 ② 增强职业选择自主权,促进职业顺利发展 ③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 ①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疲劳 ②培养豁达的人生观,克服中年危机 ③正确处理家庭、工作关系 ① 提前为退休生活做好准备 ② 生命无止境,活动无止境 ③ 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际关系 ④ 坦然面对死亡

▷2◁ 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年龄阶段的一般特征 0-3岁婴儿期运动发展要点 ① 婴儿运动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随后发展的无条件发射。 ②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从整体动作发展到差异动作;从不随意运动发展为随意运动;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头尾的远近大小)。 ③幼儿的主要动作是抓握动作和手独立行走动作。手部抓握可发展五指区分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独立行走的意义在于:使活动变得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与周围人交流的机会。 3-6岁幼儿游戏 ①关于博弈论:过剩能量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实践理论;重演理论;娱乐理论;认知理论。 ②儿童游戏的发展:成人-婴儿游戏(1岁以内)体力游戏(2岁)模仿游戏(婴儿后期);象征性游戏(幼儿);基于规则的游戏(童年) ③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单独游戏(婴儿期) 平行游戏(幼儿期) 联合游戏(童年中后期) 合作游戏(童年中期) ④游戏的意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特殊形式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力,培养健全人格。 7至12岁的童年学习 ①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习主要基于间接经验,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迫性。 ②学习兴趣的发展:从对外界活动的兴趣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单一的兴趣到对不同科目的兴趣;对游戏的兴趣作用逐渐减弱。 11.12~15.16岁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 ①生理发育高峰期:身体外观(身高、体重、头面部)的变化、生理功能的变化、性发育成熟(性器官和性器官的发育)性征、性功能成熟的出现) ② 心理发展 矛盾特征: 成年感 脱离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和精神依赖的矛盾心理 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败感的交替 一般青少年特点17.18~35 ①生理、心理发育达到成熟水平②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③扩大生活空间④开始恋爱、结婚。中年时期的生理变化,35.40~60.65岁。 ① 身体变化。 ②更年期。对60岁以上心理变化的看法。①对老年丧失期的看法:老年心理变化表现为不断衰老、衰退,不发展。主要依据是:把人当作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有机体的衰退而衰退;相信心理发展是单向且不可逆转的;认为年龄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基础,这是普遍适用的。 ②终身发展观:德国巴尔特斯提出,其要点是: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同心理功能发展的形式和变化速度不同,发展早的,衰退也早;心理发展总是由成长和衰退两方面组成;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不规范的时代。

▷3◁ 各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图式 (1) 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 具体内容 婴儿期 0~3岁 感觉知觉发展 ①视觉发育:视觉集中力、视觉跟踪、色觉、光视敏度 ②听觉发育:听觉辨别、言语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③ 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发展 ④ 空间意识 视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视觉悬崖)、方位知觉、记忆力发展 ① 从出生到出生的记忆3个月:可保存30天 ② 3-6个月的记忆:长期记忆发展迅速 ③ 6-12个月的记忆:长期记忆 当记忆继续延长时,就会出现识别现象。 ④12个月后的记忆:出现象征性表征和延迟模仿。思维发展①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②特点是:主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远见和规划;思想狭隘;思维和语言的开始联系起来。言语发展 ① 言语发展:言语感知和发音 ② 词汇发展 ③ 语法发展: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复杂句、完整句子 幼儿期 3 至 6 岁 言语发展 ① 词汇发展:词汇量和词汇内容的增加词义的丰富和深化以及词类的扩展。 ②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句,从原句到修饰句,从少词短句到多词长句。 ③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会话言语到单独言语,从情景句到连贯句。记忆发展 ①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短期记忆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 ②幼儿记忆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容易运用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占主导 ③ 记忆策略的形成:视觉重复策略的特点 定位策略 复述策略 思维发展 ① 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性思维已初步发展②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的不明确性、多变性、象征功能以及一定的规划性和预见性。 ③ 抽象逻辑思维已初步发展:问题类型从“什么”模型到“为什么”模型,幼儿能够根据事物在其生命结束时的基本特征。



7~12岁儿童记忆力发展 ①记忆容量增加:小学生的数字记忆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②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意向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思是记忆占主导地位。单词的抽象记忆比图像记忆发展得更快。 ③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重复和组织(分类和序列化)。 ④童年时期的元记忆。特点: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思维发展 ①在具体运算阶段,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形象思维,在发展过程中完成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②思维形式的发展: * 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级、形象抽象级、初步本质抽象级 * 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 新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具有可逆补偿关系认知的守恒思维。 *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系统化、系列化 (二)年龄阶段认知特征 具体内容 青春期记忆发育 11.12岁至15.16岁 ①记忆能力发展:超越成人短时记忆能力,达到11.04±0.4 ② 记忆特点:有意识地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达到各种记忆效果 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达到个体记忆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 ① 在形式运算阶段,能够利用符号进行抽象思考,无需具体②具体特征:建立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青春期智力发展的分离17.18-35。在青春期之前,流体智力和结晶智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年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趋势,结晶智力呈上升趋势。思维发展 ①思维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践的思维形式在这个时期逐渐变得重要。思维形式 ②美国心理学家帕里将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对偶阶段、相对阶段、近似定性阶段 ③美国心理学家拉博·维维安将成人思维视为一种实践思维,不严格遵循逻辑规则。 35.40岁至60.65岁中年知觉变化①40岁以后,视力和视觉敏感度逐渐下降,听阈逐渐升高。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过程呈现递减趋势。

记忆发展的变化 ① 对熟悉材料的记忆保持稳定或下降很少;对不熟悉的材料的记忆力显着下降。 ②记忆的侧面或结构发生变化:表面细节的记忆力下降,而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力不下降。衰退。 ③在记忆处理的过程中,我们不关注简单的细节,而更关注关于事物本质的决定性信息。创造力得到发展。人文领域创造力的高峰期是中年甚至老年(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创造力在青年时期达到顶峰)。到了老年,60岁以上,各种感觉器官退化,衰老。最明显的是视觉和听觉,它们对人类认知活动影响最大,其次是味觉和疼痛等其他感官。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变化 ①老年记忆力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②老年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别、回忆能力下降或衰退。 ③ 关于老年记忆衰退的根本原因分析,主要有两种解释: * 记忆处理速度减慢 * 工作记忆容量随年龄变小,思维发生变化 ① 老年人的思维能力表现一般下降趋势。 ②老年人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4◁ 各年龄阶段社会化发展图式 (1) 年龄阶段社会化特征 具体内容 婴儿期 0 至 3 岁的情绪 ① 笑的发展:自发笑(0-5 周) 自发性笑(5 周至 5 周) 4个月) 选择性社交笑(4个月后) ② 哭闹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哭闹 不当刺激引起的反应性哭闹 主动操作性哭闹 通过经验哭声习得社会学习。 ③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反射性反应)、与知觉和经验相关的恐惧(开水烫)、对生活的恐惧、预测性的恐惧(黑暗)、气质、托马斯和蔡斯,根据适应性的生活节律、情绪状态,回避等表现,婴儿的气质分为:容易、困难、缓慢、社会依恋①婴儿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率):未分化社会反应阶段、分化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系阶段②婴儿依恋类型():安全依恋(65%-70%) 回避型依恋(20%) 挑衅型依恋 依恋(10%-15%) * 安全型依恋是主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挑衅型依恋是消极不安全依恋自我意识发展哈特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 主观自我的发展(5-15个月)——认识自己是主动自我的能力 * 客体自我发展(15-24个月)——能够利用外表认识自我的特征,有语言校准的自我(如“我”、“你”、“宝贝”) 3-6岁幼儿期的自我意识 ①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从遵从成人评价到开始发展独立评估;从外在行为表现的评价转向内在品质的评价;从简单的评价发展到更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感评价到初步客观评价。

②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道德行为 ① 亲社会行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② 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抢、推等)敌意攻击(嘲笑、咒骂等) ③控制儿童攻击行为:改善环境,教导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提高对攻击行为危害后果的认识,起到榜样作用。性别角色:注意男孩不要“娘娘腔”,女孩不要“假小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①幼儿的友谊大多是基于地理上的接近、喜欢共同的活动或有有趣的玩具。它们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坏。 ②同伴关系的作用: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满足归属感、爱和尊重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叛逆期多发生在3岁至4岁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有逆反心理。行为表现是发育的正常部分。 (二)年龄阶段社会化特征 具体内容 童年期 7~12岁 自我意识 ①自我概念:自我描述逐渐从较具体的外在特征转向较抽象的内在特征。 ②自我评价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关键性有所提高;内容逐步拓展、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③自我评价的总体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在行为评价向内在心理世界评价发展。亲子关系 ①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变化:沟通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发生了变化。

②父母对孩子控制的三个阶段: 父母控制(6岁之前) 共同控制(6-12岁) 孩子控制(12岁以上) 同伴关系 ①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受欢迎的特征: * 受欢迎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表现)有主见、独立、坚强、热心助人、善于沟通、容易合作)* 不受欢迎的孩子(攻击性、不友善、不尊重同伴和不良想法) * 被忽视的孩子(孤僻、安静的依赖) ② 孩子伙伴的形成群体: 顺从群体关系期 平行群体关系期 整合群体 关系期友谊发展 ① 友谊理解的发展:短期玩耍伙伴(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双向帮助关系(9-12岁)亲密且相对持久的分享关系②影响孩子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相似的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人格尊重和相互钦佩;人际交往中,欺凌和受欺凌的协同作用女孩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凌,而男孩更多地使用身体欺凌。 11.12岁到15.16岁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身体体征;重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表现;关心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特征。情绪变化 ① 无法控制的情绪波动(情绪暴躁) ② 青春期躁动和第二抵抗期 ① 主要表现:激烈抵抗;软阻力;对移民的抵制。 ② 第二个抵抗期形成的原因:生理方面(身体发育)心理方面(自我意识的飞跃)社会因素(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感)人际发展①同伴关系:朋友范围缩小到性别相同,择友标准:志同道合;他们也有类似的担忧;性格相似;他们可以互相理解。

②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抵抗力增加。 ③与老师关系的变化:我开始批评老师,并努力学习我最喜欢的老师教的科目。 17.18岁至35岁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通过生活经历和他人的评价来修正的。会出现两种结果:自我接纳、自我否定、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个人人生观的确立。它在青春期萌芽,在高中迅速发展,在大学迅速发展。阶段达到顶峰,达到成熟。亲密关系 建立亲密关系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朋友、爱情、婚姻。这一时期亲密关系的核心是爱情和婚姻。社会关系的变化 ①爱情或婚姻关系、家人关系、朋友关系被称为“人生护航”。 ②朋友关系:女性朋友多于男性;女性朋友在一起聊天,男性朋友一起做事。女性比男性对人际关系更有责任感。职业适应 ①影响职业选择的四个因素:家庭教育水平、性别人格(霍兰德6类职业人格分类) ②参与工作的过程可分为:实验阶段(18-25岁),变异性较大;稳定阶段(25岁以上)。性格变化 20岁至40岁之间,一个人的自信、自尊、独立和成就导向呈上升趋势。 (3)年龄阶段社会化特征的具体内容。 35.40岁至60.65岁的中年人。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中年人对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和令人满意的变化。性格发生变化。中年人的人格特质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为:*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一体化*心理防御机制日渐明显成熟度*职业转变日趋圆滑(灵活)。中年人的职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工作满意度(达到人生的最高峰); * 工作绩效:对于依赖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工作绩效在中年开始下降;对于依赖认知技能的工作来说,绩效水平很高。



人际关系的变化 ①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 ②与同事、领导的关系——竞争与合作 ③与父母的关系——经常沟通(婆媳关系是比较复杂 相处难,岳父女婿关系容易相处) 老年:60岁以上 退休前和退休后适应生活变化的过程可分为分为四个时期: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人际关系的变化 ①夫妻关系:晚年婚姻满意度还是很高,老年夫妻关系更多的是②与子女关系:有子女 有接触次数与主观幸福感没有关系 ③ 与朋友的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是多年的老朋友 性格变化 ①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经济安全和身体健康上 ② 孤独感:失落感权力缺失感、群体失落感、家庭关系失落感 ③适应能力差:老年人不易适应新环境,易执着于现有习惯,对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④僵化、迟钝: ⑤容易保守派 ⑥回忆过去,死亡是晚年最常见的时期 主要任务是解决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

▷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相信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会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每个阶段能否顺利通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这个理论可以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个阶段都不可忽视。埃里克森的终身人格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错误都会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它还告诉大家为什么你是现在的样子,你的哪些心理品质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以及它们大多在什么年龄形成,给你一个反思的基础。 1. 婴儿期(0至1.5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冲突 2. 童年期(1.5至3岁):自主与害羞、怀疑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初期(3至5岁):主动性与主动性之间的冲突. 内疚冲突 4. 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5. 青春期(12-18岁):自我认同与角色困惑的冲突 6.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与孤独之间的冲突 7.成年期(25岁至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之间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节与绝望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8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于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 基本信任 vs. 不信任 (2) 自主 vs. 羞耻和怀疑 (3) 主动性 vs. 内疚 (4) 勤奋 vs. 自卑 (5) 自我认同 vs. 角色混乱 (6) 亲密 vs. 孤独 (7) )繁殖与停滞(8)自我整合与失望

心理咨询师之友 心理咨询师之友是一个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爱好者免费提供就业指导专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的公益平台。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受益,我们特选具有严格培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仁提供公益督导课程、读书会等专业系统培训。 48个原创内容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04:32 , Processed in 0.0603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