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3|回复: 0

孟浩然春晓:春天清晨的美好与怜惜之情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769
发表于 2024-9-26 10: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这首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写的,意境很美,诗人抓住了春天清晨刚睡醒的瞬间进行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怜惜。

2.原文如下:

春晓

唐朝 - 孟浩然

我一觉睡到春天,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歌声。

夜里风雨声声,不知落了多少花。

【笔记】

(1)春晓:春季的清晨。晓指天色刚刚亮的时候。



(2)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

(3)闻鸟鸣:听见鸟叫;闻;啾(唱歌)。

(4)夜間:晚上。

【翻译】

春夜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的时候,只听见窗外鸟儿叽叽喳喳地叫。

回想起昨晚,仿佛下了一场雨,刮起了一阵风。



庭院里的石阶上一定铺满了五颜六色的落花。

【欣赏】

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意境非常优美,诗人抓住了春晓苏醒的瞬间,展开描写与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怜惜。

这首诗没有用常见的直接描写眼前春色的手法,而是通过诗人在“春晨”(春日的早晨)醒来后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的怜惜之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春夜中沉睡,不知天已破晓,醒来时听见屋外处处鸟鸣。诗人用词十分节俭,只用了“处处听见鸟鸣”一句来表达生机勃勃的春晨景象。但人们从中可以知道,正是这些鸟鸣声唤醒了懒惰的诗人。可以想象,此时屋外春光明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便可体会。正是这美丽的春日晨景,使诗人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诗中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薄雾中听见风雨声,今夕庭院中开的花已摇落多少?”联系诗中前两句,夜风雨不是狂风暴雨,而是和煦的微风细雨,使诗人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也使清晨更加明媚,并不可恨。但它终究会摇落春花,带走春光,所以“花已摇落多少”一句,隐含着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淡淡的怨恨和无限的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语言清晰、曲调朗朗上口,还因为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3.作者简介:

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王蒙”,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未入官,又称孟山人。在襄阳南门外,剑南园内有一座花园,面江背山。他年少时曾游历长安,未进科举,曾在太学写诗,名噪群雄,人人赞叹,于是便放下笔来。他与王维交情甚笃,相传王维曾私邀他到内府,玄宗驾到,浩然大惊,躲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将实情报告了玄宗,玄宗命他去接见。孟浩然自吟诗,吟到“明君弃无能”一句时,玄宗不悦,说:“你不求官位,我却不曾弃你,你为何要指责我!”于是遣他回襄阳。后来,他游历吴越,游历山川之美。开元二十二年(734),汉朝宗为襄州刺史,曾邀请孟浩然来长安扬名。孟浩然不求名声,没有准时到场,终于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并被请到幕府。不久,他便回到了家乡。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到襄阳看望孟浩然,二人相见十分高兴。孟浩然背上生有毒疮,经医治眼看就要痊愈,却因过度宴饮贪食,染病而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3 14:48 , Processed in 0.0657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