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1|回复: 0

春夜喜雨与春雨:唐诗名篇与宋词佳作中的春雨之美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769
发表于 2024-9-26 10: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甫《春夜喜雨》与周邦彦《春雨》阅读答案及比较分析

《春夜喜雨》是唐代著名诗篇之一,是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年)居住在成都草堂时所作。这首诗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歌颂了春雨的及时到来和滋润万物。下面我们为您带来杜甫《春夜喜雨》和周邦彦《春雨》的阅读答案和对比欣赏,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杜甫《春夜喜雨》与周邦彦《春雨》阅读答案及比较分析

春夜雨

杜甫

好雨知时,时逢春天。

它随风潜入夜色中,默默地滋润着万物。

野路云雾皆暗,唯有江船火光明亮。

清晨,看见金冠城里红湿地、花儿重重。

春雨

周邦彦

农民们一边犁地一边在山上聊天;不时有一只海鸥停在花丛中。

如果你想知道春天下了多少雨,你可以在野塘发水的时候乘船回去。

注:耒:古代一种农耕工具。

问题

1、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原因。(3分)

2. 两首诗虽然表达了相似的情感,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你喜欢哪一首?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你更喜欢哪一首。

阅读答案

1.杜甫诗歌:①春雨来的正是时候;②春雨默默地滋润着万物。

周石:①春雨利于农民耕作;②春雨量可观。

2.杜甫诗歌要点:

① 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而降);

②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形象(一场好雨知何时落,恰逢春天,随风潜入夜色中,默默地滋润着万物);

③拓展想象,抒发情感(清晨看红湿处,金官城花开重重);

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索,所见与所想相结合);

⑤词语有限而意义无限(“红湿”、“重花”与滋养万物有关)。

周诗的要点如下:

①抒情风格含蓄委婉(全诗没有一个“欢”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农夫”“花儿”“海鸥”等角色);

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提其他事物,从侧面表达,再显露主旨,从正面突出“春雨”,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周诗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诗人认为:

①春雨利于农民耕作;

②春雨水量可观。

本诗采用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无一“欢”字,诗中多从侧面描写“农人”、“花”、“鸥”,以表现大意。结构布局注重变化:先说别的,从侧面表达,再显露主旨,再从正面突出“春雨”,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落”字,形象地描绘了海鸥扇动翅膀,缓缓降落的景象,点缀了春雨后的自然风光。

杜甫诗歌欣赏

这是一篇描绘春夜雨景、抒发喜悦心情的佳作。开头用“好”字来赞美“雨”,生活中也常用“好”来赞美做好事的人。如今把雨称赞为“好”,就会让人联想到做好事的人。接下来把雨拟人化,说它“识时务”,懂得满足客观需要。“识”字用得生动,简直把雨描绘得栩栩如生。春天是万物萌发生长的季节,雨下得正是时候,的确是“好”。

第二联描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达了雨的美好,其中“隐”“润”“细”等词形象地描述了雨的“美好”特点。雨之所以“美好”,在于它及时,“润物细无声”。春雨通常伴随着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但也有例外,有时伴有寒风,雨水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化为雪花,有时伴有大风,落得很猛烈。此时的雨虽然是在春季下,但并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润物细无声”,自然不会让人“高兴”,也不可能得到“美好”的评价。所以,单凭第一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充分表达雨的“美好”。当第二联描写典型的春雨——和风细雨时,一个“美好”字就体现出来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这仍是一种拟人手法。“潜入夜”与“无声”的结合,不仅表明雨是伴着轻风的毛毛细雨,而且表明雨有意“润物无声”,无意“求恩”。如果它有意“求恩”,它就会在白天降临,发出一点声响,让人看得清、听得清。正是因为它有意“润物无声”,无意“求恩”,所以它才会选择在不干扰人们工作劳动的时间,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悄地、轻轻地落下。

雨下得如此“好”,以致我们希望一夜雨下得越来越大。如果只下一会儿,云散天晴,那么“润物细无声”就不甚彻底。诗人抓住了这一点,写下了第二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里,小路比田野更容易看清,江面比岸边更容易分辨。而现在放眼望去,“野路云雾皆黑,唯有江船上的灯火明亮。”唯有船上的灯火明亮。再加上连江面都看不见,小路也分辨不清,天空乌云密布,地面也和云一样暗。看来这场雨一定会下到天亮。这两句描写了夜雨的美景。“暗”与“亮”相得益彰,不仅点出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末联为虚景,紧扣题中“喜”字,描写了雨后清晨金关城的迷人景象。这样的一场“好雨”一夜之间落下,万物滋润,枝繁叶茂。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花儿,在雨中绽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日清晨一看,整个金关城(成都)花木繁茂,一片“红湿”,花儿鲜红而沉重,形成一片花海。“红湿”、“花儿沉重”等词语的运用,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事物的细腻理解。

蒲奇隆说:“写夜雨容易,写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写夜、写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即“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作为“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期盼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诗中虽然没有出现题中的“喜”字,但“‘喜’意却从缝隙中迸发出来”(濮栖龙《读杜心界》)。当诗人期盼春雨“润物细无声”时,雨开始落了,于是他一落下就欣喜地喊了一声“好”。下联是诗人听到的。诗人仔细听,听到春夜里雨水连绵密密,只为“润物细无声”,不问人知,他自然“喜极而泣”,睡不着觉。因为雨“润物无声”,很难听清楚,又怕雨停,便出门去看。下联是诗人看到的。见雨势大,不禁想象破晓后满城春意盎然的美景。杜甫无限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唐诗人李约有《望雨祈》诗:“桑枝落叶地上青烟,水庙前笛管迎龙,富人家几人看歌舞,还恐春雨使笛弦寂。”与富人家看歌舞的人们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喜悦,自然是一种非常崇高的情感。

杜甫《春夜喜雨》注解、译读赏析

单词和句子标注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道何时落,是拟人的一种形式。

(2)乃:只不过。发生:发芽生长。

(3)悄(qián):秘密地,悄悄地。这里比喻春雨在夜晚随风悄悄地到来。

⑷滋润万物:让植物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空乌云密布,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船上的灯光,暗示着雨下得很大。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洗处:被雨淋湿的花。

⑻花重(zhòng):花朵因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金官城:旧址在今成都城南,又名金城。三国时期,织锦官吏驻扎于此,故名。后人以此为成都的别称。此句比喻花满露珠的美景。

白话翻译

好雨似乎择时而下,落在万物生发的春天,伴着微风,悄悄入夜,细密而浓密,滋润着大地万物。乡间小路乌云密布,江上渔舟灯火摇曳。明日清晨,再看那露花,成都又将百花齐放。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最终因为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在蜀中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在成都草堂安居了两年,亲自种田,种菜种花,与农人交往,对春雨怀有深厚的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雨水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

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自称少陵叶老。他落榜,任工部侍郎,人称杜公部。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大胆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贫苦百姓深表同情,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表现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体,尤以律诗为佳;风格多样,但多以忧郁为主;语言精练,有较高的表现力。留存的诗作有《杜公部集》等1400余首。

周邦彦《春雨》译注赏析

笔记:

【1】大破(pú):曲调名。有唐教坊调,称“大破乐”。宋人借用旧调,创制新调,为双调,133字,平韵。张炎《词录序》云:“梅成(周邦彦)等增设慢调、引调、近调,或改宫违禳作三违、四违调,以太阴韵为据,曲调愈趋复杂。”《大破》为梅成创制的慢调,为双调,133字,上段15句,5个平韵,下段11句,7个平韵。后者即以此韵为基调。大破意为天下皆大欢喜,饮酒作乐。

【2】昨晚的烟雾已经消散了。



[3] 青玉簪:新竹的喻意。簪是古代一种尾端呈燕尾状的旗帜。

[4] 润湿乐器的弦:乐器的弦因雨水而变湿。

【5】枕套:枕头套。

[6] 驿馆:古代传递公文或旅客住宿的地方。

【7】流涝挡车鼓(gǔ):下雨天,地面泥泞,车辆受阻。流涝是指雨后地上的水。“鼓”是车轮的中心部位,所以本句中就是指车轮。

[8]兰成:南朝庾信,字兰成,出使北方被扣留,留下《哀江南》、《愁》等多首哀婉的诗篇。

[9] 韦杰:晋代男子,相貌俊美,肤白如玉。

【10】清羸:瘦弱。

【11】平阳客:汉代马融,有《咏笛》一诗,悲凉凄婉。

【12】青乌国:一处杂草丛生的地方。

【13】红sǎn(red sǎn):指落花。sǎn本意指米粒。

【14】菁桃:樱桃的别称。

【15】豆(shū):豆类的统称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南巡时所作。诗中情境与场景交织,生动地描写了春雨中游的忧愁。全诗结构工整,层次分明,变化错综复杂,首尾相接。

前三句把全诗定格在春雨绵绵、大雨滂沱的氛围中。第一、二句的意思是前一天晚上已经下了雨,所以清晨,浓雾散去,田野静谧,听不到春鸟的鸣叫,只听见阵阵大雨敲打屋顶,发出铿锵的响声。

《墙顶》三句是:“屋旁的嫩竹在瓢泼的春雨中探出墙来,翠绿的竹叶好似绿玉雕成的坠子,枝干树皮上的粉霜已被雨水冲刷干净,尖尖的嫩竹梢在风雨中东摇西晃,不时互相碰触。”

《润笔》三句描写了雨天室内的情景。琴弦受潮,音调不准;枕屏受寒气侵袭,冰冷刺骨;布满雨滴的防虫网被风吹得轻轻地贴在竹帘上。这些现象在无聊中感受和看到,编织出清冷寂寞的气氛,让人只能沉沉睡去。《幽庭》后六句,是表达孤寂屋中困倦的状态。独眠愁苦,最易醒来。“忧愁多得常惊,又有何妨,梦轻难记,自怜自怜自孤”三句,将因忧愁而入睡的心理状态、朦胧的梦境、醒来后的孤独凄凉等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一部分写暮春的雨景和客舍被雨阻的苦闷,以“孤独自怜”结束。

过渡部分“旅人欲速归”,强调“速归”二字,急于归去,但欲速则不达。恰逢雨水不断,泥泞的路上积满雨水,车轮难行,归期难测,故有“初想泥路碍车轮”之说。从“怎能去”开始,作者用一系列的典故,描写了旅人被雨水阻住,不能归去的忧愁。兰成,庚辛的绰号,初为梁人,出使西魏,梁灭亡,留守长安。后为周人,被关押在北方,久不得归南,作《悲江南》抒怀,又作《悲赋》。晋人魏玠,是当时著名的文人,相貌俊秀,有病弱之症。平阳客,指东汉经学家马融。他爱好音乐,能弹琴、吹笛。有一次在平阳客栈,听到洛阳客人吹笛,凄婉的笛声触动了他思念京都的忧伤之情,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笛赋》。作者用这三个例子来形容自己,说自己也是愁容消瘦,面容憔悴,一听到笛声就伤心不已。

最后几句“何况萧瑟”由抒怀转为抒情,由离乡愁绪转为惜花惜春的心情,为全诗画上句号。“清芜国”出自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花院忽成清芜国”,意思是鲜花盛开的园林,被春雨破坏后,突然变成荒草丛生的萧瑟世界。“况”字起着承上启下、转折推进的作用。“红粟铺满地,门外桃子如豆”两句是对“清芜国”的补充,意思是春后的余韵,只是几朵红落花洒在绿地上,门外的樱桃褪去了红衣,露出豆大的嫩桃。这一切都表明春天已消失在雨声中。此时主人公既为自己的归家计划难以实现而苦恼,又因春天的消失而叹息。“谁将执烛夜游”一句正是在这两种悲哀中激发出来的,而且是双句,与上一句的断句“自怜孤寂”相呼应,只感到无限的怨恨和无边的孤独。

本首诗以景应心、以景抒情,景物生动,情感透彻,环境气氛的渲染与心理活动的展开相依相随,营造出一种阴郁、曲折、流动的意境。

【杜甫《春夜喜雨》与周邦彦《春雨》阅读答案及比较分析】相关文章: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10-19

春夜喜雨_杜甫诗歌赏析与翻译08-03

《春夜喜雨》杜甫唐诗注释译文赏析04-12

《春夜雨》原文、译文及赏析11-26

春夜雨 原文翻译及欣赏 04-10

《春夜喜雨》原文翻译及欣赏02-22

《春夜喜雨》原文翻译及赏析02-22

杜甫《夜》读书解答05-30

春夜雨 原译赏析02-22

春夜雨原文翻译欣赏 10-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3 14:48 , Processed in 0.1652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