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中国汽车工业 70 周年:回顾过去 70 年的光荣与梦想,探寻 5 个重要节点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956
发表于 2024-11-11 14: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桑田

Qipa 的报告()

《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专题报道》此前回顾了中国汽车工业70年来的光荣与梦想,从一汽攻坚克难奠定中国汽车工业基础,到改革后上汽大众合资和开放,到最近几年。随着“造车新势力”的涌动,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

7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面临重重阻碍。在这段辉煌时期,有很多重要节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70年来最重要的五个节点——

开始时间:一汽诞生于1953年

1953年7月15日,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在长春市举行奠基仪式,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不到三年后,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一汽下线。第一汽车制造厂不愧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次年,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把生产轿车的任务交给一汽。一汽于1957年下半年开始设计生产轿车,并选用法国西姆卡轿车作为原型车。尽管当时资源匮乏,困难重重,甚至整个车体都是手工完成,但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1958年4月21日,代号“CA71”的东风轿车在机修车间试制成功。该车车身呈流线型,上部银灰色,下部紫色。该发动机最大功率70马力,最高时速128公里。

仅用了33天。 1958年8月,第一辆红旗样车试制成功,代号CA72-1E。 1959年至1964年五年间,共生产红旗汽车206辆。它们频繁出现在国事、外事活动中,成为新中国工业的一张名片。

与此同时,一些省市的汽修厂和零部件厂也相继造车,生产了上汽集团生产的凤凰牌轿车、长安汽车生产的长江牌吉普车等200多个品种的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已形成南京、上海、济南、北京四个较有实力的汽车生产基地。截至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仅一汽就生产了15万辆汽车。 1969年,位于河北省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奠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开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生:合资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

尽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处于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的落后状态。

1978年10月,中国机械代表团访问欧洲,与大众汽车集团商谈合资建设轿车公司,标志着中德合作的开始。经过六年、六十多次“马拉松式”谈判,中德于1984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资合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上汽大众)正式成立。作为中德合作的桥梁和国内汽车行业的先行者,上汽大众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国内。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新格局由此开启。

1983年春,第一辆桑塔纳轿车通过散件组装成功组装,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纪元。桑塔纳的实际量产始于1985年,在上汽大众的历史上,桑塔纳这个名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作为上汽大众的第一款车型,“有了桑塔纳,走遍天下无忧”在当时家喻户晓。

上汽与大众的携手其实颇为偶然——当年中国派出了多个代表团前往欧洲、日本、美国等地区,但美国通用、法国雷诺等外国车企,法国雪铁龙、日本日产、日本丰田拒绝了中方的提议。合作邀请。如果他们没有低估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中国第一辆合资车可能不是桑塔纳,而是丰田卡罗拉或者雪铁龙GS。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桑塔纳当年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经过几年的量产,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仍不足4%,零部件国产化成为重中之重。 1987年,上海市政府将汽车产业列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并成立了“上海大众建设支援组”和“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今年,该工厂生产了1万多辆“上海桑塔纳”汽车,国产化率达到30%。

1989年,中国最先进的轿车装配线在上汽大众投产。该生产线长585米,可同时组装90辆桑塔纳汽车。每7分半钟就可以组装一辆汽车。 1990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上升至60.09%。经过中德两国成员的共同努力,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 1996年,国产化率达到90%,其升级版桑塔纳2000也诞生了……



上汽大众与桑塔纳的意义不仅仅是合资和车型。上汽大众改变了中国对汽车生产的认识,也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振兴。它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桑塔纳升级换代、国产化率提高的过程中,数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已形成规模,中国汽车工业从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技术和销售人才,支撑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大局,带动了中国汽车市场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改造。中国汽车工业加速发展的新格局由此开启。 。

定性:1994年第一个产业政策出台

从一汽的成立,到上汽与大众的合作,都与新中国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有关。纵观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历史的车轮行驶到90年代,一项政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下一个三十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4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是我国第一个汽车产业政策。它提出了我国汽车工业20世纪乃至更长时期的方针和主要措施,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1978年之前,我国汽车工业初具规模,但处于“重件少、轻件少”的局面。改革开放后,国家将汽车工业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汽车行业掀起了合资合作的热潮。我国在扩大改造原有基地、提高质量、增加产能的同时,规划部署了重型汽车、轻型汽车、“三大三小”轿车。新基地建设促进了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但这一时期,汽车产业碎片化、重复建设、水平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当时全国有汽车厂125家,为世界之最,但总产量只有100万辆。同时,零部件、相关产业和后方基础薄弱,产品性能差、水平低,汽车供需矛盾突出。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复关”(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该协定于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建立现代汽车工业、发展汽车社会已刻不容缓。

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历时一年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于1994年7月3日颁布实施。该政策共13章61条,主要涉及以下主要内容: 政策目标、产品开发重点、产品认证、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资金筹集、进出口管理、国产化等方面的政策,以及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消费政策、相关产业、社会发展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策还鼓励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明确汽车产业股权比例开放底线,大胆放宽汽车零部件合资合作限制。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还提出“逐步改变公共资金购买和使用汽车的消费结构,主要是行政机关、集团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并将根据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根据市场结构的变化及时制定具体政策。” “私家车”在国内首次有了政策支持,为中国汽车社会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戴姆勒-奔驰FCC(Car China)概念车

当年年底,在北京举办的“当代国际汽车工业发展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与技术交流研讨会暨展览会”上,全球20家顶级汽车制造商受邀参加“中国汽车计划”该计划要求制造商设计一款环保、低成本的5座家用汽车,中标者可以在中国联合生产这款车型,从保时捷和奔驰到丰田和日产等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虽然最后除了大众“城市高尔夫”之外,所有这些车型都没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但这次展会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汽车工业意义重大。

腾飞:2001年加入WTO促进汽车市场繁荣

在前三个历史节点的基础上,中国汽车工业加速发展。 2000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00万辆。不过,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的焦点仍然是“老三”(桑塔纳、捷达、富康)和夏利、奥拓等少数车型。这些车型不仅老旧、价格昂贵,更糟糕的是售后系统一直被忽视。消费者批评。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又一个关键时刻——中国正式加入WTO。随后,国外巨头齐聚进入中国市场,一汽丰田、东风悦达起亚、北京现代、东风标致、华晨宝马、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广汽丰田、北京奔驰、长安福特等相继成立。入世同年,上汽通用汽车推出赛欧品牌,这是第一个直接以“家用车”定位的合资品牌。

另一方面,我国汽车进口关税自2002年开始逐步降低,到2010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减税承诺基本履行,关税总体水平由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5.3%进一步降低至9.8% 。 2018年起,原税率为25%、20%的汽车整车关税将降至15%。汽车关税下降,大量进口汽车冲击了中国尚不成熟的汽车产业,同时也对整个产业链的企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人们惊呼“狼来了”的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李书福曾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有汽车梦想,如果失败,请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尚未向私营企业开放。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开放的信号越来越明显。 2001年11月,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吉利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汽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如果没有这个起点,吉利未来就不会收购沃尔沃,也不会投资戴姆勒,成为中国一流、全球知名的企业。为汽车公司带来机遇。

加入WTO后,汽车市场迅速扩大,更多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鼓励了国产品牌的崛起和发展。以吉利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和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车企也有机会追赶跨国巨头。中国汽车工业终于从激烈的竞争和博弈中吸取了教训。不仅生产技术快速提升,零部件供应体系也更加成熟。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张和升级,也推动了长城、长安、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让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汽车产品的多元化和私人汽车消费的激增,使得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汽车产销量从2000年的100万辆迅速突破500万辆和1000万辆的水平。到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

超越:制定新能源计划

为今天的“弯道超车”奠定基础

加入世贸组织十年后,我国汽车产业已驶入快车道,但产业链建设仍处于“大而不强”阶段。直到2010年代,两项新的政策和规划为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奠定了基础。

2010年6月1日,财政部参照“十城千辆工程”财政补贴,颁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首次选择上海、深圳、杭州、长春、合肥五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随后又新增北京。首次确定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动力电池、充电站等基础设施补贴。

2012年,中国政府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十年来,国家通过建设更多充电基础设施、加大消费者购车补贴、突破电动机、动力电池、电子等关键技术瓶颈,按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快进键”。控制系统。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比亚迪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冠军;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市场诞生了一批造车新势力——2014年左右,造车新势力开始涌现。 ,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不断壮大。如今它们不仅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月销量也突破万台,并初步实现独立运营。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彻底实现弯道超车。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传统外资品牌发展相对缓慢,已经被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甩在了后面。尽管国际汽车巨头开始加快转型步伐,但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多于自主的旧格局已被彻底打破。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全新物种,迎来了全球汽车产业产业链的一场革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崛起,也带动了庞大产业体系的升级。截至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90%实现国产化,也催生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产业巨头——从上游矿产资源开发提炼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再到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形成的强大变革趋势,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超越“中国速度”。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核心的“三电”技术领域,中国不仅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甚至部分领先。

新能源的“弯道超车”,让汽车工业仅有70年历史的中国,与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欧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在未来的汽车世界里,“中国制造”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5 17:14 , Processed in 0.0991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