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解析鲁迅野草:荒诞怪异象征意象背后的生命哲学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930
发表于 2024-11-11 14: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出版于 1927 年。这本书中的文章大多是鲁迅出于不同原因的感情,他所展现的人生哲理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正如李欧凡所评论的那样,是“个人杂情的诗意变体”。虽然它本质上没有严格的系统,但我们可以从广泛的上下文方式阅读这些文章。

鲁迅在写《野草》时,正在翻译楚川白存的文学专著《苦的象征》,他在译文序中说:“被压抑的生命力所生的痛苦和挫折,是文艺的根源,其表达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也恰好契合了鲁迅当时的心情。在《野草》中,我们会发现大量荒诞离奇、神秘奇特的象征意象,也正是这种秘密的创作,为《野草》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它幽静而神秘,充满了一种难以理解却始终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

《野草》的写作,恰逢鲁迅人生的低潮,他的人生理想的破灭带来了痛苦的打击。1906 年《新生活》的流产让他“感到从未尝过的无聊”,他感到“像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而感到悲伤和孤独。后来,五四运动给了他暂时的希望,他全身心投入,为《新青年》等报刊撰稿,他的小说和散文获得了广泛的影响。然而,没过多久,“五四运动”的逐渐退潮,他蓬勃的战斗激情就逐渐熄灭了。正如他所说,“后来,这群'新青年'散去,有的升迁,有的退去,有的进阶,我体会到同站的伙伴还是会这样变,最后得到'作家'的头衔,还是走在沙漠里。与此同时,他因家庭内部的纷争、导致兄弟情谊的兄弟情谊、女子师范大学事件期间卷入学生政治运动以及与各种学者的口头争论而身心俱疲。所以在《野草》中,鲁迅努力体会那种苦涩的孤独,与周围的世界保持距离,在孤独中观察、守护、反省自己的处境。燃烧着自己的死火,烧着的母亲,阵中虚无中的武者,他们是他的倒影和解剖自己,他们的生存困境是他苦难的体现。

1926 年 12 月 16 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没有凭自己的意愿,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滴一滴地滴血,喂养别人,虽然我觉得自己渐渐瘦弱了,但我也觉得自己很快乐。而现在,人们嘲笑我瘦,甚至喝过我血的人也在嘲笑我瘦。这种痛苦的内心剖析,就像《颓废线的颤抖》中所表达的巨大痛苦和失落。在文本中,无私的爱被换成了令人心碎的背叛。关于这场爱情背叛的情况,鲁迅想了很多。



鲁迅用老妇人的悲剧来暗指一个勇士的悲剧,当老妇人心中如此复杂的情感无法表达时,她的愤怒和痛苦使她颓废松弛的身体全面颤抖。这是由于无法抑制内在情绪而产生的外在身体的非自愿性。这身体的震动就像鱼鳞一样,每片鳞片都像炽热的火上的沸水一样起伏,空气顿时一起颤抖起来,就像暴风雨中贫瘠大海的波浪。身体如此强烈的震动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作者用外在身体的变化来写内在心灵的纠葛,实在是深奥而震撼。

同样,我们可以想到与哥哥决裂的鲁迅,心里一定是如此的伤心,而老妇人被抛弃后的痛苦,与被抛弃后鲁迅内心世界难以承受的失落感和徒劳感是一致的。但鲁迅的心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恨却不想,爱却不能,抛弃却不放弃。这种情绪就像老妇人无言的话语,以及从中涌出的文字洪流。

鲁迅对亲戚和年轻人宽容不迫,他无法果断地“报仇”,只能默默地品尝痛苦和孤独。同时,他也很坚决。《复仇》《复仇II.》等章节所描绘的复仇,旁观者的讽刺,对旧制度的捅刀捅和黑暗,鲁迅从不手下留情。他清楚地看到,作为一名启蒙战士,他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影子,天堂、地狱、黄金世界都不愿意去,他的命运要么被黑暗吞噬,要么消失在光明中。动荡中需要战士,但当他们被利用时,人们会孤立和歧视那些牺牲了自己血泪的人。鲁迅知道自己是个悲剧战士,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自己的悲惨历史境遇,即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像“枣树”一样孤单的战士,用一枝如无一的硬核,刺穿那诡异、黑暗、高高远的夜空,他从未停止过绝望的抵抗。

“绝望”既是物质命题,也是人生的哲学命题,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在反对或反抗绝望,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是个人的,大多与未来有关,从宏观角度来看,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绝望是关于生命的,而存在本身就是关于精神的。马丁·路德·金 (  King Jr.) 在他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 中宣道:“从绝望中寻找失望”。绝望是一座山,希望是一块石头,但只要你能砍倒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希望。在今天的中国,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灿烂”,具有强烈的目标感和强烈的励志本质。山对人来说是外在的客体,是人面前的障碍,但鲁迅面对的是“黑暗”,而黑暗对人的压迫和压制,比山更难挣脱,无处不在,没有办法反击。而且,鲁迅面临的悖论处境,迫使他进行了永恒的抵抗。鲁迅曾在给他的一位学生的一封信中谈到《路人》这部作品时说:“《路人》的含义正如信中所说,就是知道前方的路是坟墓,宁愿走,就是抵抗绝望,因为我觉得在绝望中很难抵抗,比那些因为希望而战斗的人更勇敢、更悲惨。



为了兄弟情谊,他无法抗拒报复,为了社会、为了制度、为了政府,他从未停止过攻击的脚步。“我必须走。当我回到那里时,没有没有名字的地方,没有没有房东的地方,没有驱逐和笼子的地方,没有皮肤上没有微笑的地方,没有一个没有眼泪的地方。我恨他们,我不会回头!这是剧烈的痛苦刺激他之后的执着,在黑暗中前进的呼唤是他自我意志的呼唤,即使“他的脚早已断,伤口很多,流了很多血”,他仍然不放弃自己的选择,坟墓不会让他害怕, 野玫瑰不会让他停下脚步,在这场艰苦的寻找中,他也曾犹豫过,迷失过,但始终挣扎着。《路人》这篇文章在鲁迅心中酝酿了十年,剧中必记了他个人生活中的痛苦经历。《路人》是对鲁迅本人的写照,无论他有多痛苦,他都会战斗到底,什么是误会和误会?

鲁迅笔下的勇士们矛盾而痛苦,郁闷而孤独,却无可挽回,傲慢而固执。他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更不知道前方是否有路,但他坚强的自我意志要求他在没有路的情况下继续前进。《路人》中的过人是虚无的存在,他没有源头,他从虚无中而来,最终又回到了虚无。他能做的就是向前走,也许人生就是一个走、走、走的过程,从而完成通往死亡的旅程。因此,“走”成为“无意义”威胁下唯一有意义的行动。在老爷子看来,路人的行走毫无意义,前面是“坟墓”,而“坟墓”的后面是无知的存在,也许路人还没来得及走过去就摔倒了,在老爷子看来,路人应该回去。在小女孩看来,路人或许应该继续走下去,因为前面有很多野百合和野玫瑰。但对于小女孩来说,路人毕竟是一个陌生的存在,所以她并不理解路人“走路”的含义。其实,就连路人自己也不明白他不断前进的原因,但一个声音在他面前呼唤着他向前,对虚空音存在的追求构成了路人继续前行的原因。在《路人》的结尾,“路人踉踉跄跄地走进了荒野”,他最终走向死亡,“行走”是他存在的理由,是他的反抗武器,尽管它是如此无力和苍白。

鲁迅在给徐广平的信中写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常觉得只有'黑暗和虚无'才是'真实',但我宁愿拼命地与这些斗争,所以有很多激进的声音。其实,这可能是年龄和经验的关系,不一定是真的,因为我最终无法证明只有黑暗和虚无是真实的。“抵抗绝望”和“绝望抵抗”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哲学存在。这个悖论的存在,也是解读《杂草》的关键。在《野草》中,面对绝望,鲁迅有一种孤独感和孤独感,在深刻体验生死之间的意外和不确定性的同时,鲁迅也对生存的困境有着深深的焦虑。对绝望与绝望、希望与失望、生与死的抵抗,在这个对立面的两极悖论中,鲁迅不屈的灵魂被揭露出来。就像《路人》中的路人一样,在精神层面的绝望困境中,鲁迅也在“行走”,在行动中寻找存在的意义,这就是鲁迅在《野草》中体现的人生哲学。

鲁迅对环境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一直无法摆脱爱恨交织的痛苦,被疏远与独特、与伴侣疏远的痛苦,与枪箭无休止的鞭打的敌人,在孤独中鲁迅选择坚持和观看, 而用不顾一切的行动,抵抗永恒的“绝望”,孤独是智者的宿命,在虚空中寻找希望,在行动中寻找存在的意义,才是智者的性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10:15 , Processed in 0.0815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