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中国史上财神多版本,荆州四大财神引关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834
发表于 2024-11-11 07: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上的“财神爷”有很多版本。范蠡(浙江商人)、管仲(徽州商人)、白贵(山西商人)、赵公明被尊为“中国财神”。关羽“财神”、刘海蟾“财神”、五禄神“财神”。后来有人加了石崇。

在这几位“财神”中,有四位都是在荆州发家致富的:陶诸公、范蠡,楚人脱贫致富的典范;陶朱公、范蠡,楚人脱贫致富的典范;徽商管仲是楚商的一支;武财神关公,义薄云天,“在荆州成圣”;石崇,富如其国。后来因为争财被斩首了,怎么会有人崇拜他呢!

《人文荆州》将一一解读楚辞的“财神爷”。

布衣成为儒家的“财神”和“商圣”。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年楚国人。

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实业家。在他25岁左右的时候,他对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准进入官场感到不满。与好友楚万灵文忠一起投奔越国,担任越国将军、宰相。

越王勾践躺在柴火上,尝到了灭掉吴王夫差的勇气,避免了会稽的屈辱。身后还有范蠡的协助。

勾践称霸后,范蠡见勾践能共患难,不能同甘共苦,就以“鸟尽良弓藏,鸟尽良弓藏”的原则劝文种归山林。狡兔死,走狗熟”,文种不同意(后来吴国果然被吴王所杀)。范蠡随后隐退于世。在此期间,他三度经商致富,三度家财散尽。他自号陶朱公。相传他随西施出苏州,乘小船横渡五湖,游历山野间。

秦国宰相李斯称赞他:“忠于国家,智于保命,经商致富,名满天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范蠡三招皆有尊名。”后世不少商人供奉他的塑像,称他为财神爷。

●范蠡是哪里人?

有不同的意见。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存在争议。有说是淡水县(今河南省淅川县四湾乡)三户人家的。相传是楚湾(今河南省南阳县黄台岗乡三三里屯)三户人家。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正义记载:《会稽典录》云:范蠡,字少伯,也是越商将军。出身楚湾三世家,故作高傲,风流倜傥,不落俗套。文学流派为万灵,遣官拜之。这位官员还说:“范蠡的疯子,就是得了这个病。”钟笑道:“我听说,一个读书人,外表贤惠俊美,一定会被人嘲笑,装疯卖傻,内心独到,外面愚昧无知,断然不是这个原因。”二儿子、三儿子知道了。”当他开车前往那里时,李避开了它。的。后来他知道种子一定会来看他,就对哥哥、嫂子说:“今天有客人来,我想穿件假衣服。”不久,种子就到了,他双手合十,开始说话,引得围观的人都听了起来。

盛弘志《荆州记》云:“荆州县西有陶诸公墓,树碑曰越人范蠡。范蠡一家三口,本属越人,文仲古是越人。”越氏死后,皆同死。”郦道元《水经注·九水篇》记载:“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座极陋城,名三公城,是汉时邓愈等辞别还乡之处。 .. 城边有范蠡庙,该庙是汉末荔湾人的故居,曾为司马将军范曾,抗击黄巾。此庙为李立碑,可查夏侯詹曾在南阳建庙!”

上述书籍的记载都说范蠡是楚宛三世家的人,却没有说是楚丹水三世家的人。明清时期,郡县写志时往往会争夺名人。二则淡水与万县同有“三户”地名,因此有人误将范蠡写成淡水三户人。岂不知淅川县的三户叫三户城,宛城的三户叫三户里。范蠡是楚湾三湖里人,不是西川三湖城人。

●范蠡埋在哪里?



关于范蠡墓,也有很多话可说。最热闹的莫过于“花容”之争。

《史记文选》有注:“陶朱公墓在南郡华容县城西”。历史上,省志、府志、县志均记载“陶朱公(范蠡)墓在华容县西”。例如,康熙二十三年出版的《湖广通志》记载:“春秋时期,越人称雄,越朝恢复时,(范蠡)游四湖,居于赤山,古称澧湖(洞庭湖的支流,今常德市境内)。又一说:“范蠡墓在华容县西”。清代《湖北通志》记载:“陶朱公墓在华容县西,有碑曰是越国范蠡”。清代《汉唐地理书》云:“华容县西有陶、朱公墓……”万历年间的《华容县志》、《洞庭湖志》均有记载。明代湖南。

不过,在石首桃花山镇鹿角头峰山腰上也有一座“范蠡墓”,山下建有一座范蠡庙。石首人认为,古书中的“华容县西”并不是当时的“县城西侧”,而是古华容县的“县城西”。据考证,今天的石头,与今天华容县北部、监利境内,统称为古华容县。石首桃花山鹿角峰位于当时所称的“华容县西”,即位于县城西部。因此,范蠡墓应位于今石首桃花山,而不是湖南华容县城关镇。

石首人认为,范蠡死在桃花山的原因有三:

首先,有历史可查。自设置石首县以来,石首桃花山范蠡墓的史实,已载入历代省、府、县志中。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瞻仰,留下了许多名篇。例如,北宋陈师道在《范蠡墓》中吟诵:“千奏奏折皆有学问,百战成胜不足为怪,有名实居难矣”。肉体可以被羞辱,湖海却可以换来美丽。”

二是有迹可考。桃花山范蠡墓石碑解放后幸存,1958年被毁。历史上范蠡寺曾多次毁坏重建。明代兵部尚书刘大夏(华容县人)曾为石首范蠡寺题写寺碑。马池内尚存范蠡饮酒遗迹。

第三,知名度高。关于范蠡的故事传说自古以来就在桃花山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比如范蠡经商致富、范蠡烧窑养马等等。

还有人认为,范蠡的坟墓既不在石首桃花山,也不在华容城关镇。其原因是,据古书《国语》记载:“勾践灭吴,至五湖。”范蠡对王说:“王鼓励他,但我不肯回国。”于是他乘船漂流五湖,不知何处去。”这说明,范蠡隐居之后,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范蠡墓之谜还有待后人来解密。

●范蠡是如何致富的?

范蠡不仅是中国古代商人的鼻祖,也是中国最早的慈善家。他是一个平民,但才华横溢,眼光非凡,野心很少。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巨变的时代背景下。他善于抓住机会,进退有分寸。

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裂变。士人崛起,百家之争,迎来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铁制工具广泛使用,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商贾活跃,城市大幅增加。事情必须扭转,平衡被打破,私商潮冲破官商之门。司马迁认为,由于自贡的商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孔子在世界上的名气有自贡商业宣传的影响力。

封建君主制和专制官僚制度相继建立,出现了地主制经济和活跃的出租车阶级。井田制度的解体强化了农民对自耕地的所有权,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格局。贵族与贱民之间的对立再次扩大。春秋五霸、战国七侠,争夺国力的竞争和对抗在所难免……



这是范蠡生活的时代。

范蠡本人放荡不羁,率直,颇有道士风范,但并不颓废。范蠡心中依然有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其思想特点堪称儒道互补或儒家内部的互补。

他就是这些成语的主角:不忍大计被打乱,不忍卧薪尝胆,鸟去可藏弓。

他劝勾践不要轻举妄动,但他的拒绝导致了会稽的失败。其父越王之仇未报,又添新仇。他劝救人一命,为君子报仇。十年还不算晚。他装疯卖傻,忍辱负重,低调行事,东山再起,终于成功……

范蠡完成了历史使命,未雨绸缪。他辞去职务,迁居齐国,在海边的一间小屋里定居下来。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经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财产。范蠡慷慨施舍,为家乡做事。他的智慧和能力受到齐国人民的赞赏。齐王邀请他到都城临淄,拜他为宰相,主管政务。他感叹道:“为官可以出相,治家可以发财,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平民来说,这已经到了极点,长期受尊荣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仅仅三年后,他就再次英勇撤退,将国玺还给了齐王,并将家产全部分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

范蠡第三次迁徙到桃山(今山东肥城桃山,或山东定陶),居于“中天”(陶东邻齐、鲁,东邻秦、郑)。西有晋、燕;南有晋、燕,楚越经商的最佳之地),谋划之术(根据季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舍我取,人取我给,顺其自然,等待时机)经营财产,几年之内,他就开始做生意,积累了资本,变得极其富有。自号陶朱公,当地百姓都尊陶朱公为财神,他是我国儒商经商的鼻祖。

他注重选择营商环境,抓住有利机遇,运用市场规则,有准备而不盲目。范蠡关于抓住机遇的全面论述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他的等待机会不足的原则,实际上要求经营者站在机会面前,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待机会,就像用网捕鱼,然后才捕到鱼一样。

销售的理论就是要得到高的东西和低的东西。

价格38,全体农民受益。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如果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就不会发展农业生产。如果商人和农民同时受苦,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是政府把粮价控制在八十到三十之间,让农民和商人同时获利。

积累理论。要合理储存货物,加快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利润薄但周转快。范蠡主张追逐10%的利润,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诚信、正义的经商原则。

范蠡“致富而行德”,是因为他认识到物聚必散,这是天道。

从范蠡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把握他的精神,我认为应该包括:不断进取的精神;健全的人格;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真诚、智慧的经商精神;以及回馈社会的无私精神。 (文/楚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20:46 , Processed in 0.0636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