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梁希班建筑设计课:中型公共建筑设计课题的探索与实践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894
发表于 2024-11-9 21: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梁曦风景园林专业17级建筑设计课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建筑设计专题。本班前两个建筑设计项目均为小型建筑。该项目是梁曦首次设计中型公共建筑。

在设计的不同阶段,设计师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来推动设计。设计地点位于具有一定自然环境和地形的城市。通过对更为复杂的场地的研究,探究设计区域中各种元素的成因,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人们生活、行为的理解和了解场地的空间关系,从而触发设计。中型公共建筑在空间组织、结构布局、交通流线、建筑造型、外墙材料等方面均不同于小型私人建筑。教学过程中安排针对这些问题的专门培训,以推进设计。在建筑与环境问题上,我们不仅关注景观设计,更强调建筑内外空间在功能、交通组织、空间、景观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新建筑、场地的影响关于城市空间。

设计场地选定为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惠新西段,位于小月河北侧非核心保护区。分为A、B两个地块。A地块位于地铁站西侧。现在是天利红市场。场地北邻北土城东路辅路,南临小月河岸。南北两侧高差近4米。市场建筑充分利用地形,采用交错的方式,将菜市场和小商店布置在建筑内的不同高度。然而,施工堵塞了北侧的街道和河流。 B地块位于河西侧。目前河对岸是一家餐厅,北侧是一座办公楼。餐厅将河道与西侧道路完全隔离,破坏了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为了降低设计难度,拆除了原有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妥善处理新设计的建筑、场地与不同高度的街道、河流的关系,通过新的设计建立良好的城市空间。

课程安排

2019 年秋季学期

设计结果

图纸、动画和实物模型(后两项因疫情影响将在返校后完成)

讲师

李大方、严明

一个

文娱中心

01.

设计师:辛浩如

设计名称:菜市场的新生活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天里红菜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某社区综合体的改造设计。通过建筑立面改造、河岸两岸景观交流、独立入口、城市广场等多种设计手段,将原本低利用率的菜市场变成了人气菜市场。 ,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社区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各个功能块相对独立,并与河岸和河对岸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风景园林的特点,与城市、风景融为一体。城市广场和核心广场就是这种接受和融合。包容性的缩影。综合体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展现了城市建筑的人性化。

02.

设计师:徐畅

设计名称:《风》风景

设计说明:

该遗址位于元代遗址内,北京通风走廊的尽头。借用场地独特的“风”元素,郑燮受到启发,引导了这一设计理念——“风”景——城市中的“风”景观。设计抽象了流体力学中流体与固体边界墙的关系,形成建筑内两个重要的岛状空间,引导风、雨、光成为融入建筑的景观元素。弯曲的坡道维持交通,同时汇聚在浮动的异形屋顶上。它给人一种如微风拂面般的通感体验。

03.

设计师:邱天琪

设计名称:河之心

设计说明:

本项目位于小月河边。利用护岸4米的高差,形成一条从街道到下沉广场到建筑到河边的旅游流线。南侧的锯齿形立面形成两个面向晓月河的屋顶花园。

针对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项目划分了功能区域,将社区活动人员与购物居民分开,同时为厨房市场工作人员提供单独的出入口。

04.

设计师:朱迅

设计名称:与城市对话

设计说明:

建筑原址天丽红市场,北邻北土城东路辅路,南临小月河岸。由于建筑物的存在,城市道路与河流之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为了重新建立建筑南北城市空间的联系,设计对建筑进行了切割,形成东西两座建筑以及连接南北的中央庭院,让建筑周围的开放空间流动。

该建筑为周边居民服务。西楼是集菜市场、商店、餐厅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建筑,东楼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社区中心。两座建筑由空中走廊连接。由于面积有限,中心庭院的规模是一定的,建筑立面对中心庭院还是有一定的压迫感。因此,中央庭院两侧设置了框架柱廊和大玻璃幕墙,软化立面,使人入住更加舒适。 。

05.

设计师:陈璐

设计名称:无序秩序

设计说明:

遗址位于元大都遗址公园惠新西段,小月河北岸。设计要求保留原有的菜市场和商铺,适当缩小面积,增加餐饮聚会和社区活动的功能。

考虑到该建筑位于晓月河与城市的交界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组织秩序,包括:城市的秩序和公园的秩序、菜市场的秩序以及餐厅、活动中心的秩序等。设计希望秩序与无序相互渗透,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为此,提出了隐藏地形、功能联动、秩序渗透三种策略。希望通过这三个策略,打造一个亲民、灵活、自由、有序的菜市场服务综合体。

06.

设计师:付博文

设计名称: 相视

设计说明:

设计以“相望”为主题,旨在强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河流、城市与河流以及建筑内部的联系。建筑底层分为两块,中间是最有特色的宽约30m的坡道广场。广场与西侧建筑屋顶相连,为城市视线到河边提供了通道,也是人们通行和停留的场所。建筑二层为完整的桁架结构体块,强调整个建筑的连接性。西侧设置一个贯穿三层的半径10m的圆洞,并用U型玻璃围合。中间的植树为人们提供了一层、二层、三层之间的联系,也连接了建筑内部的不同空间。立面处理主要采用清水混凝土与生锈钢板的组合。南侧采用一整块冲孔不锈钢板界面作为遮阳,统一了整体风格,形成整齐与分散、疏与密的对比。

07.

设计师:李扬吉特比姆

设计名称: 面向城市



设计说明:

设计以激活天丽红菜市场本身的活力为契机,以“向城市看”的设计理念——以菜市场为建筑和区域活动的核心,打造一个具有趣味性质的市场。观景游览、配套买菜等,形成相关活动链完整的社区开放空间。

这意味着:(1)街区的中央核心区域(2)大高度和视觉交叉观看创造有趣的属性(3)与其他街区功能交叉关联,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区活动。

因此设计将菜市场与公共活动中心连接起来,透过玻璃望出去的露天咖啡、空中画廊、屋顶花园,与餐厅互动购买食物,买完就吃。创建一个更大的建筑,由三个体量组成,其功能相互呼应。

菜市场和屋顶花园空中画廊之间的景色:

咖啡厅-露天茶饮与二层社区活动中心的互联:

08.

设计师:董利伟

设计名称:河畔庭院

设计说明:

该遗址位于元大都遗址公园惠新西段,小月河北岸。原址为田里红市场及西侧停车场。本设计旨在打造一个以社区活动为核心的社区综合体,通过连接滨江与城市道路空间的视线和交通,增加河流的可达性。本设计利用垂直于河流的坡度将建筑划分为两个功能相对独立的体块——社区活动中心和餐厅-商店-菜市场综合体。同时,利用台阶保持它们之间必要的联系,并在斜坡周围创建公共活动空间,激发社区活力。

09.

设计师:张银丽

设计名称: 盒子不一样

设计说明:

场地原设计建筑功能过于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北土城东路与河流景观的连续性。因此,在设计时,我希望打破这个障碍,所以我在建筑中插入了一个“玻璃盒子”,通过走廊连接底层和二层。相当于中间的一块空地,有各种活动的可能。此外,社区活动中心通过一座桥梁进入,不仅具有引导作用,也使得建筑外部到内部的过渡更加自然。

10.

设计师:尤子仪

设计名称:快节奏+慢生活

设计说明:

在快节奏、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中,很多人的生活就像是不停歇的陀螺,每一天都像是一场战争。人性最根本、最不可或缺的需求被压抑到几乎可以视而不见的地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其实,慢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一种平静的状态,是一种生活的意境;慢生活是对人性的回归,是对异化社会的反抗,是对生活方式的独立选择,是对内心自我的尊重。自我的体现。

设计创造了多元融合共存的城市共享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的硬性界限,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被生活压力压垮、迷茫焦虑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平衡点。它们可进可退,可快可慢,给生命舒展的空间,滋养灵魂,保存能量。



展厅

01.

设计师:胡坤宁

设计名称:立方体

设计说明:

物理组织——建筑共三层,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地上总高度9m。室外坡道宽7m,连接公园和城市道路,并与中庭结合,形成建筑中部的留空空间。三楼的露台和中间的空中花园形成了虚实空间的对比空间。立面采用白色荔枝石挂板,搭配红色玻璃窗框和裸露的立柱。窗户为玻璃幕墙与条形窗相结合。

功能整合——通过流畅的交通组织、空间组织和开放的活动空间连接东侧公园和西侧街区,整合社区活动、展览、咖啡茶室等功能。通过相连的坡道,室内外空间串联起来。

内部空间设计——三层高的中庭提供社区游览功能。临河一侧为展示区,北侧为仓储和服务功能,南侧采光较好,可容纳办公和茶馆功能。二楼的茶室和阅读空间可以与屋顶花园的采光更好地结合起来。

02.

设计师:于梦涵

设计名称:方向所在的立方体房屋

设计说明:

这一设计是基于改善建筑面向城市和面向公园两种不同意图之间的关系。以“方向”为基本意图和设计出发点,探讨建筑外部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建筑内部围合空间的层次。结构以立方体为基本模块,通过镂空、后退、悬挑、堆叠等空间处理手法,划分组织不同的功能块。空间按照底部城市开放空间、中部办公学习空间、上部展示休闲空间的顺序展开。序列被构建,室外空间和半室外空间穿插在每个空间区块之间。室内垂直空间相互交错,利用室外坡道疏通交通关系,形成功能流线流畅、空间体验丰富的综合性城市建筑。

03.

设计师:倪灵珊

设计名称:音悦

设计说明:

该地块位于该路段河西侧,地块南侧为公园西二门。地处市内北京二环绿道节点,紧邻海棠花溪河和北土城古迹,河上风景秀丽。

设计围绕河流进行空间结构,强调水流穿过两侧并向前延伸的视线。它营造出穿过窗户、与河流相连的感觉。建筑的开口主要向遗产公园一侧开放,与绿地相连。建筑中庭是一个面向河流的缓坡剧场,可以在环境树下休息。

建筑主要分为展览、阅读、休息、报告厅、办公五个部分。展厅采用高窗和侧窗采光,并设有大量屋顶花园。报告厅依河流与场地的高差而建。

表皮利用高窗形成层次肌理,与北土城遗址的土砖相对应,呼应历史纪念。

04.

设计师:曹旭庆

设计名称:北土城历史陈列馆设计——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建筑



设计说明:

设计地块位于北京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的一处废弃场地。场地紧邻小月河,春季有著名的海棠花溪景观。场地北侧紧邻主干道路口,人流量较大,人群构成相对复杂。设计目标是设计一座符合场地现状、具有人文气息的北土城历史陈列馆,形成城市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丰富周边居民的文化生活。

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修建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集历史遗迹保护、市民休闲、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应急疏散于一体、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现代化城市。遗产公园。作为公园的一部分,建筑需要融入周围的公园环境。因此,设计的主题是“融合”,运用多种加工手法,设计出与场地、城市、市民生活融为一体的建筑。

设计的另一亮点是小月河的引入。该遗址位于小月河上游。河岸与水面高差较大,人无法与水互动。考虑到小月河的影响,我们将水流引入场地,设计了一座人行天桥,利用场地现有的高差形成下沉广场,并修建了地下一层,以满足办公和科研的需要。研究。地上两层建筑主要设置展览空间和报告厅,形成开放式入口,将建筑作为城市道路和河流的纽带。

05.

设计师:王玉卓

设计名称: 悬挂

设计说明:

展厅设计将建筑分为一大一小两个区块,共包含四个区域。北侧的大体块包括主展览区和内部工作区,南侧的小体块包括报告厅区和咖啡厅区,中间由二层开放的方形庭院连接。同时,将原建筑东侧的小月河闸引入庭院下方,形成庭院的视觉焦点,为曾经被动、封闭的空间带来生机。

06.

设计师:刘玉君

设计名称:路口的相遇

设计说明:

由于这座建筑跨河的特殊性,设计理念时将概念定为“交汇”,更多地考虑视线的可达性和空间的趣味性。

体块本身由长方形交错拆解而成,试图通过建筑本身的扭曲来改变人们视线的方向,遇见“生活”;在空间组织上,考虑建筑内的诸多功能,通过功能布局和人流组织、相遇和交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弱化建筑本身对空间的隔离。

07.

设计师:郝云

设计名称:“源圆”

设计说明: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停在半亩方池里。追根溯源,几经轮回,一圈圈地转。天光云影衬托着斑驳的红砖。当你望去时,往上走,就能看到大楼里的一切了。”展馆主体建筑位于北土城东路与安立路交汇处,小月河畔,主体建筑架空于底层。砖墙和楼梯用于建立室外和室内之间的对话。其余功能体沿主建筑东西轴线对称排列,营造出展览空间的庄严感,夸大了历史的厚重。希望在这天水一色的空间里,将北土城的历史浓缩在红砖里,告诉世人。

08.

设计师:李一笑

设计名称:楼梯上的对话

设计说明:

本设计将原建筑的功能调整为北土城历史陈列馆和城市活动空间,消除建筑造成的视觉障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建筑的对话,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河流景观。

本设计中,公园道路延伸并穿过建筑,缩短公园与城市的距离。近地面空间采用玻璃幕墙将光线和视线融入建筑,报告厅顶部则形成面向城市的阶梯界面。当人们拾级而上,到达博物馆入口处时,映入眼帘的是小月河穿过建筑,流向远方……

09.

设计师:吴亚轩

设计名称:背光源

设计说明:

展厅分为四栋相对独立、功能鲜明的小建筑。小楼之间有走廊相连。外部由完整的桁架和玻璃幕墙包围。这是一个位于河流和道路之间的温暖的玻璃盒子。巨大的玻璃幕墙使街道从河边的视野不再被遮挡,周围的光线和风景又回到了中心。位于小楼外双层通高空间的报告厅、门厅、展厅、中庭等全部开放。他们不仅与公共空间中的人们互动,还与周围环境互动。报告厅上方的周边走廊可以成为报告厅内的礼堂。

咖啡厅、阅览室等功能与展区分开,临街设置,更具城市气息;西侧正门临街设置文创店,使临街部分更加活跃;展厅主要位于建筑南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三个小建筑,形成了不同氛围的展厅,有面向公园的、面向水的、面向街道的。 A、B栋之间的走廊和B栋西侧二层设置了更宽阔的展览廊,形成不同的展览空间。 。

-E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09:04 , Processed in 0.1525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