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0

被夸羞耻症:为何面对赞美会感到不适?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660
发表于 2024-11-5 19: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因为批评而贬低自己,也不会因为表扬背后的“期待”而觉得自己是敌人。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

事实上,很多人都无法平静地接受赞美。

当他们受到赞扬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否定自己:

比如,你穿着新衣服出门,被同事或朋友称赞“真漂亮”,你就会变得很慌张,摆手说“不,不”。或者急于证明自己不行:

例如,如果你超出了某个月的KPI,并被老板当众表扬,你就不会感到高兴。相反,你会开始解释,“我什么也没做,我只是碰巧遇到了一个大客户。”

而且,这样的回答并不是出于谦卑,而是出于真正的尴尬、恐惧、内疚,以及对“被称赞”的发自内心的抗拒。

网友将这种现象称为“褒贬综合症”。

明明我确实有一些好的品质,但为什么面对赞美时我会感到不舒服,甚至“羞愧”呢?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聊的是:“表扬羞耻综合症”。

日本一档综艺节目曾做过一个实验:表扬一个女孩50天,看看她会有什么变化。

少女的名字叫京香。她今年 21 岁。她一直因为自己的外表而感到自卑。她每天都戴着面具,极不善于与异性交流。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小心翼翼、胆怯。

节目组决定改变京花的生活环境。她不再是嘲笑、羞辱和批评,而是用赞美、表扬和鼓励来代替她。

他们为京花报名了意大利语课程,并要求她选择一位她喜欢的男外教。

一见面,外教就开始夸她:“你今天穿的T恤真可爱。”

起初,京花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拒绝了外教的赞美。

但接下来的50天里,外教们不断地称赞她,发掘她的闪光点:夸她不戴口罩时可爱的笑容,夸她学意大利语很快,夸她做的饭菜好吃…… 。

慢慢地,京花不再拒绝这样的赞美,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发现,即使摘下口罩,她也敢笑。她也开始打扫房间、换眼镜、学习化妆、做头发。

连续五十天被这样夸奖后,镜花就像变了一个人,从内到外都散发着自信。

和之前的样子相比,简直堪比“整容”了。

Kyoka 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积极的赞扬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她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外教不断的夸奖改变了她看待自己的方式。而她的生活也确实在朝着她所坚信的方向改变。

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一个人会将他人的期望和赞扬内化,影响自己的认知和情绪,从而改变行为。

换句话说,“表扬”就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让你相信自己真的很伟大,然后你就有动力变得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层的心理动机就是渴望被欣赏”。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到、被认可、被赞扬,即使是那些因被赞扬而感到“羞耻”的人。

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被夸,而是不敢被夸。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对表扬的抵制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1.高度的无价值感

1978年,临床心理学家宝琳()和苏珊娜()采访了150多名不同领域的成功女性,发现尽管她们取得了许多成就、奖项、认可和赞扬,但她们认为自己只是运气好,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好。太聪明了。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冒名顶替综合症”:指的是一个人不认识自己的成就,而是将其归因于外部环境。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无价值感”。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配不上”目前的成就时,他就会对赞扬产生恐惧感,担心自己的“真面目”暴露,从而抗拒“被赞扬”。

高度无价值感的原因大多来自于以往的养育经历:

一个。缺乏“被表扬”的经历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真诚地表扬孩子,孩子就会适应被肯定所带来的积极情绪,并逐渐内化为自我肯定,确定自己的价值;

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否定、殴打,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长大后,当他受到表扬时,他会感到不真实、不舒服。

另外,如果小时候成绩好没有受到表扬,警告不要骄傲,很容易陷入“完美主义情结”。

长大后,你会对自己极度挑剔,总会发现一些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也会导致自我价值感低下,感觉自己不值得赞扬。

b.权威人士的“错误赞扬”

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研究结果发现,如果父母/老师经常用非特定的方式表扬孩子,比如“你真聪明”、“你真漂亮”等。 ”等等,长大后也会造成“不配”。感觉有收获。”

因为这种表扬只触及表面,却忽略了孩子的努力。

这会影响孩子的归因方式:比如下次成绩不好的时候,他就会认为自己不够聪明。

然后,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把自己所有的成就都归咎于“运气好”,觉得真实的自己根本无法达到这个成就。

因此,当面对表扬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值得”,从而引发“羞耻”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2. 赞美的条件

一个人如何看待“赞美”也会影响他对赞美的反应。

如果孩子面对父母过多的表扬而感到压力,他们也会感到羞耻。

自我心理学家科胡特将这种来自父母的过度赞扬称为“腐蚀性的夸大”。

他在《自我分析》中提出,个体的羞耻反映了童年时期被破坏的自恋经历,导致一个人无法建立稳定的自我。

也就是说,腐蚀性的夸张是如此压倒性的,以至于孩子无法将这种肯定整合为自我的一部分。

孩子们能感觉到这种表扬是“不真诚的”,并不是对自己目前成绩的肯定。

科胡特提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反应差异”可能会挫伤一个人的期望,让他们感到被忽视,并感到羞耻。

另一方面,腐蚀性夸大“条件”的赞扬。

它会让人们形成一种信念:赞美的目的不是当下,而是暗含一种不合理的期望。

比如,成绩较高、你不想做的事情、你不想帮忙的事情、你无法完成的KPI……

这种不合理的期望会给人们造成心理负担。长此以往,为了不感受到这种失望,他们会在受到赞扬时选择否定自己,从而降低对方的期望。

因为在他们看来,赞美必然会变成失望,随之而来的是批评。因此,渐渐地,他们就会开始害怕所有的评价,无论好坏,长大后会很难适应任何评价体系下的工作。

那么,我们该如何平静地接受赞美呢?

1. 了解羞耻背后的原因

首先,你需要弄清楚是什么让你感到“羞耻”。

你可以仔细回想几个难忘的、被称赞的场景,注意当时的感受,然后分析你不舒服的原因。越具体越好。

例如,如果你因为同事称赞你的新衣服而感到羞愧,你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因为你对自己的外表没有信心?还是担心下次不化妆会被同事嘲笑?或者只是无法处理这些类型的社交场合?

弄清楚自己“不舒服”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改变这种思维方式。

2、树立合理的自我意识



无论是“无价值感”还是“害怕被评判”,其根本原因都是对真实自我缺乏了解,这使得某人很容易因赞美而感到不安。

因此,你可以有意识地记录你的努力,记录你的成就,记​​录你失败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利用别人的评价和赞扬作为辅助,并与你所写的内容进行比较。

这样,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成就其实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有些人的赞扬确实是对你成就的肯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对自己的真实能力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失败,从而相信自己“值得”赞扬。

3.练习如何回应赞美

最后,尝试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回应赞美。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你可以从模仿别人面对赞美时的语言风格和行为开始。

比如《老友记》中的菲比,当她被夸美貌时,她会自信地回答“我知道”。

也可以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在面对赞美时总是慷慨地微笑,然后点头说“谢谢”。

如果您感到尴尬,可以先在镜子前或与值得信赖的朋友一起排练。

当你发现这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困难时,你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坦然接受任何人的赞美。

必须承认,我们一生都无法完全逃脱别人的评判。

甚至我们自我的某些部分也需要依靠别人的意见来建立和完善。

但永远记住,最了解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是你陪你走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走出了失败的阴影,弥补了成长的缺点和委屈,你才成为了今天的你。

别人的赞美固然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我们不必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

当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因为批评而贬低自己,也不会因为表扬背后的“期待”而觉得自己是敌人。

相反,要轻松地面对赞美,专注于做你自己。

因为你知道,你值得拥有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综合:作者麦子,转载自公众号One (ID:)12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

图片:吴导

设计:欧阳静

提交邮箱:

▊南都君特选(点击下图)

结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01:26 , Processed in 0.1064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