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5|回复: 0

立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收获季节的重要转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185
发表于 2024-9-24 05: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开始。北斗七星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即每年公历的8月7、8、9日。“立”是开始;“秋”是五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都是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逐渐消退、阴气逐渐生发的转折点,阳气逐渐向阴气转变。自然界万物开始由茂盛生长到成熟。

据《农历七十二时令说》载:“秋,万物聚,万物此时聚”。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季即将到来,也意味着草木开始结出果实,收获的季节已经到来。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完毕,晚稻移栽完毕,秋季作物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作为夏秋之间的重要时刻,历来十分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代时,盆栽的梧桐树在立秋之日移入宫中。每到“立秋”之时,史官便会高声奏道:“秋来”。奏罢,梧桐树便落下一两片叶子以示回应,寓意秋天的到来。

古时把立秋分为三个时期:“一期凉风来”。立秋以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起北风,南风逐渐减弱,微弱的北风给人们带来一丝凉意。“二期白露来”。由于白天的阳光还很强烈,晚上的凉风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汽在清晨凝结成晶莹的露珠在室外的植物上。“三期蝉鸣”。此时蝉食料充足,气温适宜,在微风吹拂的树枝上骄傲地鸣叫,仿佛在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一期5天,立秋15天,逐渐转凉。降温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个阶段的描述,这可能是气候处于寒冷周期的情况。

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季来临。立秋到来之时,我国很多地方仍处于炎热的夏季,虽然立秋之后暑气难消,尚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白天很热,而晚上却相对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的实际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现实中对立秋的划分有几种:二十四节气中,四立中的立秋即为秋季的开始;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以“秋分”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学上,由于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因此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立秋;在日平均气温方面,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2℃~≥10℃的第一天为立秋之日。

立秋习俗



1. 佩戴梓树叶:传递和平的信息

在民间文化中,有立秋佩戴楸叶的习俗。楸叶是楸树的叶子,楸树可长至3米高。楸叶幼时为红色,老时只有叶柄为红色。古人认为立秋佩戴楸叶可保平安。《临安随史记》中有记载:“立秋之日,男女皆戴楸叶以应时节。”

佩戴楸叶的习俗在我国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如河南郑县,立秋时节,男女都要佩戴楸叶。山东民间把楸叶采摘下来,剪成各种图案,有的戴在胸前,有的戴在头上。立秋佩戴楸叶,寓意秋天来临。

2. 秋季增肥:多吃鱼肉

据说,民间盛行秋季称体重,这天的体重会与立夏时的体重相比较,如果体重较轻,就叫“苦夏”。过去人们总以胖瘦来衡量健康,所以瘦子要“进补”,进补的方式就叫“秋季增肥”,就是要多吃一些好东西来补。因此,很多人选择在立秋时“以肉增肥”。

“立秋贴肥”这个习俗起源于北方农村。据说以前农村生活条件差,很多农民夏天忙于农活,对精神很不利。所以立秋一到,为了给这些辛苦劳作的人补充身体,就会做些比较丰盛的食物给他们吃,所以就叫“立秋贴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农村都变成了城市,所以这个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3.吃西瓜防病,吃饺子保五谷丰登

民间有“咬秋”的习俗,又叫“咬瓜”。立秋意味着秋天即将来临,天气开始转凉,西瓜也少了。北京人立秋这天早上吃瓜,晚上吃西瓜。江苏人立秋这天也吃西瓜,认为这样可以防治秋季痱子。在天津,民间认为立秋这天吃西瓜可以避免腹泻。

总之,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咬秋”的习俗,但每个地方吃的食物都不一样,有的地方吃西瓜,是消暑的代表,有的地方吃饺子等等。但不管吃什么,在经历了炎热的夏天之后,突然遇到立秋,就有咬一口不放的意向,所以叫“咬秋”。

4. 秋祭:祭拜土地神

此习俗源于汉代。古时立秋意味着丰收,庄稼收割后,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仪式,感谢上天的恩赐。除了表达感激之情,还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国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习俗。

本月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僧人自省日,也是佛教的传统节日——盂兰盆节。此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宗衍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皆设盆,以供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2 19:30 , Processed in 0.0757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