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7|回复: 0

叶圣陶:自学成才的典范,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拓者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191
发表于 2024-11-1 15: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圣陶出生于平民家庭,只受过中学教育。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谦虚好学,注重实践,追求生活的丰富。他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积累信心、经验和成绩。他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为数不多的从小学、幼儿园开始任教,并继续在顶尖大学任教的教育家之一。一位从小学教科书开始编写,然后转向大学教科书编写的学者;开始编辑中学级别的小报,最后成为主要出版商。

新中国成立前,叶圣陶是一位国文教育大师。他也是商务印书馆的顶梁柱、开明书店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还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他主要致力于出版、教育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成为中国出版业的新先驱和教材特别是大学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奠基人。 “文革”后,叶圣陶历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重要职位。最令人称道的是叶圣陶先生独特的气息或风范,即他的精神世界和完美的人格。

叶圣陶

1.像勤奋的人一样努力工作

叶圣陶的一生树立了榜样。我们一定可以像他一样认真地“去做”,沿着他创造的“成功之路”继续前行。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名人璀璨如银河。但真正能让我们“学习”和“照着做”的并不多。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更多的是知识、思想、精神的学习,但我们不能“模仿”他们,也不可能“模仿”他们。

叶圣陶先生则不同,他出生于苏州市宣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叶中基是一名簿记员,为吴姓地主管理地租,月薪只有十二块钱。朱妈妈负责做家务。叶圣陶在《我的健康简述》一文中介绍:

我的母亲是我父亲的第二个孩子。她生下我那年,母亲三十岁,父亲四十七岁。出生第三年生了妹妹,四年后又生了二妹妹。大姐十三岁时因病去世。

当时,叶圣陶的家人除了父母和两个妹妹外,还有他的奶奶和奶奶。一家七口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你可以想象生活中的尴尬。 1911 年 11 月 27 日的日记写道:

我家没有半亩地,没有房子,也没有几十金的积蓄。当我嫁给一个人时,我只有食物和衣服。

“我家没有半亩地,也没有房子。”可以说我比较贪心,没有支持。他只读过一年小学和五年中学。 1912年从草桥中学毕业后,留校任初小教师(小学二年级教师)。 1914年7月,被旧势力排挤出校。同年9月初,到苏州农校任秘书,刻印讲义。他每天要在蜡纸上写8000字,然后用油印机打印出来。他受不了学校的要求,不得不辞职,靠写文言小说来换取稿费养家。 1915年4月,经郭绍玉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属上工学校任小学高级教师,并兼任幼儿园教师一学期。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由上海群艺出版社出版,从第二卷第一期起更名为《新青年》。叶圣陶受到《新青年》的影响,发誓要做一个像《早春》、《朝日》​​一样“清新活泼”、“敢于发声”的“新青年”。于是他主张教育改革,但未能达到目的。

1917年春,来到苏州甪直,在吴县第五县高等小学任教。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彬若是叶圣陶的中学同学,同事中还有他的老同学王伯祥。他们志同道合,在时代的号召下进行教育改革。他们自己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建立“生生农场”,组织园艺、劳动、娱乐、徒步等各种课外活动,全面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智力、才华。 。 1919年7月,叶圣陶的妻子胡墨琳应邀到第五中学女子部任教。叶圣陶举家迁至甪直,住在乡下。

叶圣陶与妻子胡墨琳摄于甪直,1919年

叶圣陶在位期间,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新文学创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21年夏,叶圣陶应邀到上海吴淞中华公学任教,并由小学教师晋升为中学教师。受邀授课的还有所谓“新八师”朱自清、刘雁翎、吴有训、周玉屏。他们都有改革教育的愿望。中华公学代理校长张东荪、中学部主任舒新成也支持他们的改革,但遭到守旧派势力的抵制。叶圣陶、朱自清等人受到攻击,愤怒辞职。朱自清回到了他曾任教的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大学。一师还委托朱自清邀请叶圣陶到一师教语文。

1922年2月,叶圣陶应邀担任北京大学作文预科讲师。由于北大拖欠工资,叶圣陶任教不到两个月就回到苏州。此后,叶圣陶受邀到上海中华女子学校和复旦大学任教。 1923年,经朱敬农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任编辑,完成了从专业教师到专业编辑的转变。

叶圣陶从小学、幼儿园老师到成为大学老师,用了十年时间。与此同时,叶圣陶也从一个文艺青年,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加入到新文学先驱者的行列,成为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创办的“新潮社”。 1921年1月,我参与成立了我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1921年3月,赴上海与沈雁冰、郑振铎、沈泽民商讨创办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十日刊》、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等重大问题。 ,以及《小说月刊》的创新。与沈雁冰、郑振铎一起,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最强核心。他的短篇小说集《别离》、《火》,童话集《稻草人》,以及与朱自清、周作人等人的新诗集《雪王朝》,都是新文学初期非常重要的成就。 ;叶圣陶发表于1921年3月,9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发表《谈文艺》四十篇,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理论著作。

叶圣陶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名人支持,没有高深的学历,他并没有像丁玲、张爱玲那样一举成名,靠“出道作品”和“成名作品”成为一名一鸣惊人。相反,他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去。他的成功源于他自己的努力,源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源于他像一个勤奋的人一样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2.敬畏与感恩

叶圣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诚实地面对自己,对工作始终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公众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这些卑微而真挚的情感贯穿了叶圣陶漫长的一生。

叶圣陶的对联

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起点是实力和实践学习。叶圣陶不止一次说过:老师倒一杯水时,一定要准备一桶水;老师倒一杯水时,一定要准备一桶水; “编辑”“至少应该是先锋”。 “编辑”面对的不仅是“天真”、“不成熟”的小学生,还有“研究科学、文学乃至一切知识”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商业、工作、乃至一切事业的公民”。 ”。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都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和精通各门科学的学者”,“时代在不断变化,知识海洋的容量在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走在最前线,我们要探索博大精深的学问海洋,编写精美的书刊,提供纯粹的“精神食粮”,成为“追踪时代、探索学问海洋的引领者”。编辑把出版工作形容为“为别人做嫁衣”,但叶圣陶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做编辑是最幸福的事情,“新文章一定要认真修改,然后才能从事。”作家和学者是“人类文明的接生员和助产士”,编辑是在那里“孕育”和“分娩”,接受作家和学者孕育的“作品”,精心包装,欣喜地传递给读者,催促着人类文明的积淀。并且不断发展,这项工作是非常神圣的。

为了当好“老师”和“编辑”,叶圣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巩固了自己的学术基础。早在1914年9月,他就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朋友顾颉刚帮他制定了《留学章程》。 1914 年 9 月 29 日的日记:

杰杰刚的书是一套学习的程序,一步步分析,准备充分。如果苟能能把他的话记在心里,实践十年,中国的学术可以说是非凡的。现将他的自主学术方针和对我的指示记录如下:

第 1 部分和第 4 部分不容忽视。

2、对待经典要彻底,对待正史要至《三国志》。

3、小学音韵、形体的训诂,分年。

4、机部不仅强调记忆和阅读,所以正反面应该是一样的。

5、文学终结于南北朝,诗歌终结于唐代。

6、参考书目是学术体系研究的关键,必须与讨论并重。

7.虽然语录研究案例极其复杂,但如果你想清楚地了解学术的一般性质,你也应该涉猎一下。

结刚每天给于丁的阅读时间如下:

上午,经济学(两小时),小学(一小时),

下午,历史(两小时),小学(一小时),

晚上,收藏(两小时),讨论(半小时),参考书目(半小时)。

解刚表示:目前的程序分为四点。每分钟快治疗一年,晚治疗两年,中治疗一年半。不必有急速进步的野心,只要日复一日地数着进度,量力而行地读书即可。毕业别怕背,别怕再批改,别怕买书,别怕参考,别怕巨款,别怕不怕新书不标点,不怕想象不记笔记。久而久之,自己和他人就被神化了。

《学法》由四部分组成,包括《经》、《小学》、《史》、《子》、《文集》、《评议》、《习例》的详细书目。叶圣陶视其为“指南”,铭刻于心,潜心学习,“数日,量力而读”,“工十年”,真正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

与“经史”(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学习相呼应的是新文学和“外国经典”的阅读。叶圣陶说,他上中学时,经常阅读六七种报刊。他看到好的小说、诗词,就会临摹、反复琢磨(如苏曼殊的自传体小说《大雁传》等),说自己写的中国古典小说受到了外国的影响。文学,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外国的。他虽然没有出国留学,但视野广阔,对日本和苏俄文学尤为关注。他虽然不是一个才华横溢、才华横溢的人,但他基础扎实,有真才实学。只有真才实学,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1912年到1923年的十年间,我们可以从叶圣陶的《工薪工人》一文中品味到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薪工人》写到了他1912年3月31日领到第一份工资时的心情,文章写道:

校长把打开的纸袋递给我,说道:“这是你的工资,二十块钱,请点一点。”

我把它拿在手里,用力。洁白的银片连成一段,似乎很长,仿佛一次很难数清有多少片。这是我应该接受的吗?我接受这么多是不是太放肆了?这样的疑惑并不是我有意识清楚的,但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传遍了我的全身,让我无助地盯着手中的银元,然后抬起眼睛盯着校长那张毫无表情的脸。

“所有的享受都是真实的,是大众给我的,我给大众的也可以是真实的,不同于肥皂泡?”从此,叶圣陶每个月领工资时总有一种“违逆感”。就是鼓励自己在“辅导”时“尽力而为”,为“大众”贡献“全心全意”。

叶圣陶的日记

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时,月薪200元。 1931年3月,他辞去生意,到开明书店工作。凯明还给了他每月200元的工资。他发现老板张希辰和主编夏楚尊的工资还不到200元,于是主动要求降薪。张、夏当然不能同意,叶圣陶就让妻子胡墨琳来凯明当编辑,协助他编辑《中学生》杂志,不收一分钱。他们用“两人分工资”的方式来降低他自己的工资。

抗战初期,他在乐山武汉大学任教授,月薪300元。 1938年11月29日,他在给上海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大学老师教的课这么少,工资又高于平均水平,无异于抢劫。当我去出纳处取款时,钱,我感到很内疚,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应该得到这个!”

与“使命感”和“敬畏感”成正比的是一个人的学识和品行。 1949年3月,叶圣陶应中共邀请到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协调华北地区教科书的编审工作。解放区。 1949年8月,经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的《初小普通话教材》和《高级小学普通话教材》由华北联合出版社(简称《华北联合出版社》)出版。中国版”)。不到两个月,新中国诞生了。新中国不得不使用新中国的教科书,但由于时间限制,只能修改“华北版”。 1950年6月,修订后的《初小国语课本》和《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简称“新中国版”)由新华书店出版。虽然是改版,但面貌却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名义上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但他从未掌权,从未将自己视为“领袖”,“甘心臣服”。 “如子牛”,他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看稿子、修改稿子,或者出去备课、和学校的老师讨论。他心里想要的就是编写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老编辑说,叶圣陶先生读的稿子不会有错。他知识渊博,也是最认真的。如今,编写教材时,队伍庞大,声音喧闹,批评声不绝于耳。叶圣陶主持教材编写时,参与编写的人并不多,也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声势。但进展很快,质量也很高。遇到问题时,叶圣陶总能集思广益,做出最后的决定。他主持的教材都配得上我们的位置。时代。我们今天所崇尚的“契约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主人翁精神”,在叶圣陶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不负时代使命

无论身在何处,叶圣陶总能认清前进的方向,全身心融入时代潮流,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不仅与时俱进,而且推动时代前进。

1921年3月11日,叶圣陶在执教卢植时写了一篇自传体短篇小说《绿衣》,描述了他当时的心境。叶圣陶在甪直的五年里,生活充满了孤独和孤独。 1919年夏天,校长吴彬若因车祸去世。不久,王伯祥到厦门集美学校任教。但叶圣陶仍然留在甪直,直到1922年秋才举家迁回苏州。他在短篇小说《绿大衣》中写道,当时唯一能支撑他的就是每天“绿大衣”(邮递员)传来的消息(报纸和朋友的来信)。他说,“这个‘消息’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它可以给我们安慰、保证鼓励、鼓舞……总之,它可以让我们快乐、进步。”如果邮船因天气原因停运,邮递员无法来,叶圣陶说,他就像“漂流在荒岛上”,“感觉与世隔绝,内心的孤独、失望、忧郁”围绕着他,甚至陷入“空梦”。

说起旧中国,我们自然都会想到闻一多的《死水》。旧中国就像一潭死水,让人感到绝望。但这也是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先知”、“先行者”毅然奋起,绘制了“新民族”、“少年中国”、“新中国”的蓝图。 《新青年》、《新思潮》、《青年》等报纸,甚至《布尔什维克》、《红旗》、《红旗周报》、《文学阵地》、《抗战文艺》等报纸纷纷问世,从不同层面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汇聚成时代主流潮流,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叶圣陶说,如果有一天他看不到这些报纸,他就像“漂流在荒岛上”,“感觉与世隔绝”。这种认识也贯穿了他漫长的一生。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叶圣陶急切地吸收新知识,顺应时代要求,推动时代前进,真正“不负时代使命”。

华君武重读叶圣陶的《稻草人》,写下《看新衣的稻草人》

叶圣陶最有特色的就是“知行合一”。 1923年春,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中文文学部任编辑。当时商务印书馆里有一批早期共产党员,如沉雁冰、杨贤江(《学生杂志》主编)等,他们也与瞿秋白有过接触,叶圣陶在《纪念杨贤江先生》一文中说:“他(杨贤江)曾经邀请我加入共产党,有一天,他约我晚上去参加入党仪式” ,但我没有同意他。”

仔细读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猜测:杨贤江邀请他加入共产党,叶圣陶也同意了。据说,他还填写了入党申请表。但为什么在这个紧要关头实行“入党形式”的时候却推辞了呢?可能他读完《入党誓词》后犹豫了。当时的《入党誓词》里,写着献身革命等英雄豪言壮语。叶圣陶觉得很难,就取消了“入党”的打算。

叶圣陶就是这样的人。他不说空话,不夸大其辞;他必须言出必行,行动有结果。他在《开明二十周年碑》中写下两句话:“朴实无华,求进而不求锋利”。虽然这是他对“开明人士”所说的话,但这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4、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容忍

凡是研究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国现代文学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就存在流派、派别之争。三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涌现了无数作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无休无止的争论所带来的是非恩怨的消极面也不容小觑。

叶圣陶被“右翼”形容为“红色”,接受“卢布”补贴;而“左翼作家”则说他生活在“资本家的麾下”,是“市侩小说家的代表”,并把他的新文学作品归为“小资产阶级光棍先生们的文学”,应该被推翻。 1931年2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叶圣陶被排除在“左联”之外。

叶圣陶主编《小说月刊》《妇女杂志》《中学生》

叶圣陶对于那些批评他、排斥他的“左翼作家”,是慷慨的。他没有“反批评”,而是利用自己主编的《小说月刊》、《妇女杂志》、《中学生》杂志,为他们提供发表作品的场所。 《小说月刊》规定文章发表后需缴纳稿费。而钱星村、蒋光慈、夏彦等人,大多是在投稿后才收到稿费。有些稿件已经收到了稿费,但不一定会在以后发表。这些党员作家大多没有固定收入,叶圣陶的特殊照顾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叶圣陶发表他们的作品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图,尽量不删去他们文章中的热情洋溢的文字,尽可能扩大“革命文学”的传播,真正做到了“包罗万象”。叶圣陶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在文章、书信、日记中从未说过任何有损团结的话。

但叶圣陶对“反动派”和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1937年,“七七七事变”爆发。九月,苏州告急。叶圣陶带着七十多岁的母亲,与妻子胡墨林、志山、志梅、志诚以及儿媳夏满子一起逃亡。 1938年初到达重庆,后流亡乐山、成都。抗战胜利后,叶圣陶急于回国,想尽快与阔别八年的上海亲友见面。但当时“复员”人数过多,交通缺乏。为了买到机票或者船票,你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帮助。叶圣陶从来不习惯这样,所以他大胆地冒着翻船和被抢劫的危险。由于危险,他和家人租了一艘木船“东归”,从重庆穿越三峡回到上海。船上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船上还有她刚刚三岁多的长孙三五。一路上,他经历了“漏水”、“舵损”、“破船”、“碰撞”、“触礁”、“搁浅”。以及“司机司令”出逃等种种磨难,历经千辛万苦,总共用了47天才到达上海。

即使他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险,他也绝不会“一反常态”、“找关系”、买“黑票”。这种“有所为而不有所为”的执着,将“有事可恨”的态度和情感表达到了极致。今天,当我们创造新的社会风潮时,我们应该提倡用叶圣陶的坚持来塑造我们的人格。

叶圣陶的坚持源于他首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公民、一个合格的公民(他反复强调“教育是培养正直的公民”),始终站在一个“公民”的立场上反思自己。

1949年,春野圣陶来到北平(北京),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的编辑。 8月,他被安排住在东四坝条。那是一座四合院,四户人家合住。他住在襄阳的“正房”,心里感到很不安,8月28日在日记中写道:“于家北屋的三间房,是全屋的精髓,无与伦比。”与其他房子相比,很明显它是我不想住在这里的,所以我的房子有地板、前后玻璃窗、浴室和“精品级的房子”。 ”潜台词是“收入太多”。1961年初,叶圣陶患有水肿,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他进行了慰问,这让他再次感到不安。他在日记中写道1 月 25 日:

昨天,教育部(教育部)让我去买菜。老高去了,带回了西红柿、黄瓜、罗勒,都是大棚里的产品。今日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送来五十斤白菜,四斤带鱼。这都是因为我患有水肿,所以要特别照顾,感受一下。其实剩下的水肿并不严重,很快就会痊愈。

这些都是对“有所为而不有所为”的最好诠释,也是《工薪族》一文中提到的“有所为而不有违”思想的升华。人只有坚守“有所为而不有所为”的底线,才能“包容一切”,做到谦虚谦虚。这就是叶圣陶给我们的启发。

5.热爱生活,顺应自然

叶圣陶出生时,“其父四十七岁”。 1919年7月,父亲去世,当时叶圣陶年仅25岁。 1957年3月,叶圣陶的妻子胡墨林去世。叶圣陶今年63岁。妻子去世后,他独自生活了三十一年。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叶圣陶的生活似乎并不幸福。旧中国,叶圣陶无家可归。抗战时期,家人逃亡,他也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1939年8月19日,日机轰炸乐山​​。莱桑市三分之二的人被炸毁,造成了许多伤亡。 “ Ye 家人的所有衣服,餐具和书籍都被烧毁了”。但是,无论生活多么不令人满意,ye 总是可以平静地接受它。无论生活多么艰难,Ye 的家人总是充满深层的爱,这会使人们羡慕不已。这与Ye 对生活的热爱和他的赞赏有关。

Ye 热爱生活。他总是可以从忙碌的工作中找到旅行,密封雕刻,写作,欣赏,品尝,喝酒以及种花和草的时间。他似乎是“总是自由的”。

Ye 从小就喜欢种植鲜花和植物。当他在1930年代初期住在上海时,他只是要求某人去除露台上的水泥,从城市郊区的田野上运送土壤,并种植玫瑰,紫藤,红李子,牡丹,鸡蛋,夹夹和绿色李子。还有“一棵柳树,有蓬松的绿叶”,“我无法命名的两个灌木”和“一个小型杜松”。 1935年,他在苏州 Lane的5号房屋建造了一栋四居室的瓷砖屋顶房屋。这是一个结合了中国和西方风格的平房。平房前有一个庭院。木兰,红李子,石榴,蝗虫,日本枫树,葡萄...在院子里种植了十多棵树。在四川的反日战争的八年中,生活非常艰难,但我们仍然没有忘记种植花朵和野花来修饰我们的生活。在1939年创作的《  sha上的四首诗》中,有诸如“看钓鱼比钓鱼更有趣的诗。为什么要植树,问谁会看它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住在北京的房子也充满了“鲜花和植物”。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四个老人”被“摧毁”,“花,花和草”被铲起来,因为“四个老人”。但是,大约在1970年,他们再次慢慢种植。 ”。

Ye 不仅热爱花朵,植物和树木,不仅是为了“欣赏”或扩大他对植物的认识,而且是为了向天堂,地球和所有事物学习。他在1935年撰写的文章“露台上的种植”中说:

我们喜欢接近植物,我们的兴趣并不完全是看花。一个分支伸展,叶子展开。如果您耐心地看着,任何时候都会有新的颜色和姿势吸引您的喜悦。在秋季和冬季,一些西风和北风的阵风吹来,叶子毫不犹豫地掉下来。这似乎是最无聊的。但是,如果您仔细看,您会发现叶柄用来生长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谷物暴露,这是新分支的发芽。可以预测春天的到来,因此看着无叶的树枝不会感到孤独。您希望在春季看到新的绿色植物。

这也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应该从天地,地球和万物中学习。每年在春季中期,当院子里的两棵秋海植树盛开时,Ye 都会邀请他的老朋友Wang ,Gu ,Zhang 和Yu 参加聚会,参加聚会并享用花朵。它被开玩笑地称为“五只长老欣赏花朵”。王·邦·杨格(Wang )和古贾(Gu )去世后,“五个长老鲜花欣赏”成为“三位长者协会”。 Ye 在一首诗《老挝》中说了他的后期生活:“我已经达成了老挝,但幸运的是我没有废。 ,我慢慢地作为街头领袖,我偶尔去花园里休息一下,坐在画廊中。他说,他经常在晚年在街上散步,距离两到三公里。 “偶尔参观花园并在画廊休息一下”意味着,当天气晴朗而阳光明媚时,孩子和孙子经常陪伴他们参观贝哈伊公园和中山公园。无论是“在街上行走”还是参观花园,您看到的是花,植物和树木,但启发的是您对生活和喜悦的热爱。

与欣赏鲜花,植物和树木相比,Ye 知道如何更好地欣赏人们,因此他有很多朋友。可以说,他有一个朋友团体,他的朋友都是朋友,他们将与他在一起。在朋友中,有Gu ,Zhang ,Wang 和Wu 是私立学校,小学和中学的同学;有一些朋友郭从小就认识彼此。有Zhu ,Liu 和Yu 共同创立了每月的“诗歌”。还有毛邓(Mao Dun)和郑(Zheng )共同建立了文学研究协会。 ,hu yuzhi;一些人从潮王(Feng )和王·金齐(Wang )等学生中成为朋友;一些人为他编辑的“小说每月”做出了贡献,后来成为老挝她,Ba Jin,Shen ,Ding Ling,Dai 和Shi 等朋友;一些人成为他的主编,后来成为Hu Sheng,Wu 和等朋友的朋友,并通过杂志的“中学生”成为了朋友。后来帮助出版书籍(如Bing Xin,Lu ,Qin Mu, 和Wu )等书籍的人;和同事当他们是老师时,例如Zhu ,Zhu ,Cao Yu;来自凯明书店的同事,例如Xia ,Zhang ,Song ,Xu ,Chuan 和Ding 等,都是终身的好朋友。

Ye 与Ba Jin(左上,右上),Bing Xin(右上,右上),老挝人(左下,左下)和Yu (右下,右下,右前排)。

结交朋友的最重要方法是彼此亲密。第一个是信任,第二个是尊重,第三个是不怀疑或询问。胡齐在解放之前对学术和出版界的影响似乎并不像Ye 那样大。 1940年11月,胡·尤兹(Hu Yuzhi)去新加坡担任 Siang Pau的主编。 1942年1月,在日本军队占领马来亚首府吉隆坡之后,胡尤兹(Hu Yuzhi)流亡了苏门答腊。 1945年3月,中国有传言称他死于疾病。 Ye 在他编辑的杂志的“中学生”中发表了一个问题,以纪念Hu Yuzhi,并邀请了Mao Dun,Fu ,Song ,Bai Han,Hu 等。 Ye 的文章的标题为“ Hu Yuzhi先生的优势”,并着重于Hu Yuzhi的四个优势:自学精神,组织能力,慈善思想和友谊。同时,他希望“胡齐的死亡新闻”是一个“错误信息”,说:“如果我们很幸运并必须再次见到他,那么这个特别的情节是所谓的'死后生活,但是友谊”“证书也很有意义。”

这个“死亡新闻”确实是“错误信息”。解放后,胡伊兹(Hu Yuzhi)被任命为总经理局长,Ye 被任命为出版总经理副主任。胡·尤兹(Hu Yuzhi)成为Ye 的“直接老板”。这应该是禁忌的事情,但是他们相处得很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胡齐(Hu Yuzhi)被提升为中国人民政治咨询会议委员会副主席。有些人想知道Hu Yuzhi是如何成为如此大的官员。 ye 为他感到高兴。 1979年,党中央委员会宣布了胡伊兹的“秘密党员身份”  - 他于1933年秘密加入该党,并被任命在“民主党”中进行联合的前线工作。有些人在听到此消息后非常生气,并责骂胡子“对着共产党进行窃笑”和“背叛他的朋友”。通常,Ye 是最不幸的人,但他更钦佩Hu Yuzhi。他说,他认识了胡齐(Hu Yuzhi)已有五十多年了,但胡齐(Hu Yuzhi)从未在他面前透露过他的身份,这被称为“紧身嘴”。胡·尤兹(Hu Yuzhi)对他所讲的聚会“紧紧地”,他也会对他对朋友说的话“紧紧”。他永远不会秘密地“小偷”或“背叛他的朋友”。

有朋友的人不会孤独,更不用说沮丧了。俗话说:“有一个密友在生活中很少见。” Ye 有一个以上的“知己”。朋友之间的友谊也是“互惠”。您给您的朋友诚意,并获得朋友的诚意。朋友之间的沟通和讨论将使您一生受益。您是否有朋友取决于内心纯洁,人性化,能够欣赏并不与他人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您才能真正实现“没有差异”和心对应的“和谐”。

(本文的标题是由编辑添加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2 19:38 , Processed in 0.2709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