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昆曲十五贯:成功塑造况钟形象,反对主观主义与官僚主义的经典之作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611
发表于 2024-10-23 08: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昆曲《十五弦》

先从《十五关》说起

1956年浙江昆剧团上演昆剧改编剧《十五关》后,全国其他剧种也纷纷改编上演。况忠这个封建时代的好官,逐渐被万千观众所熟悉。剧中另一位好官周臣,是匡忠的上司,也是同乡。他也被赋予了与匡忠不同的性格,成为舞台上的人物。

《十五关》成功地塑造了历史人物匡仲,刻画了他的性格、思想和感情。他通过具体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纠正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误判,伸冤、为人民办了好事。该剧生动地凸显了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主题。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是一部好剧。

然而,《十五关》这个故事其实与匡仲无关。

“十五关”的故事出自《宋元故事书》中的《错斩崔宁》,很可能是宋代的故事。明朝末年,有人将这个故事编成《十五个笑话变成巧祸》一书。清初剧作家朱素臣将其改编为《十五笑话传奇》。目前正在上演的该剧是根据朱素辰的话剧改编的。从故事改编的发展来看,一次比一次进步。去掉了迷信成分,减少了复杂的线索,人物形象更加典型、深刻、生动;艺术感染力更强了;教育的主体性,官僚的效果会更好。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既然《十五关》是宋朝的故事,而匡仲却是明朝的故事。从宋末到明初,有一百多年的差距。为什么剧作家必须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故事来写呢?那以匡忠的名义呢?

这是因为匡仲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位好官,他确实为当时受冤屈的百姓平了冤屈,救了很多人的命,在当时的民间有很高的威信。其次,朱素臣是苏州人,熟悉“十五关”的故事和匡仲的传说。为了重点突出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剧作家将流传已久的“十五关”故事与当时在民间很有威望的好官匡仲结合起来。一方面,符合人民对清正良官的期盼。迫切的需求,一方面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状况,这是完全可以允许的艺术处理。

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而且匡仲的后人也相信这是真的。匡仲第九代匡延修编的《太守列传》云:

破狱明判,民怨尽解。有熊友兰、友辉兄弟被冤入狱,公众被定罪。和县有一首《包龙图》,创造传奇,演绎他们的事迹。可惜所有的欺骗都不能流传于世。

尔晴晴天

封建时代的官僚能被百姓誉为青天,实属不易。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历来剥削、虐待、反对人民,老百姓通常都惧怕官员。老百姓和官员的关系就是,一要供粮,一要值班,三是受冤打官司。这三件事使老百姓畏惧官员。如果犯错,就会被木板或夹板,受到各种残酷的惩罚,关进牢房,甚至流放军队,斩首等等,老百姓怎能不害怕?

然而,一旦阶级矛盾尖锐到人民群众忍无可忍,联合起来暴动时,情况就完全改变了。人民自己武装起来并拥有中队。到时候,老百姓就不再惧怕官员了。吓得瑟瑟发抖的是官员们。因此,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总是首先针对地方官员,口号也始终是杀掉所有贪官。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所以封建官僚机构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一切政治设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在封建官僚制度的压迫和奴役下,广大人民群众向往更加清明、更加宽容、更加廉洁的政治,拥护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减少人民群众负担的好官员。减轻人民的负担并纠正人民的不公正。对于这样的好官,老百姓做出了评价,称其为擎天。

正因为封建时代的蓝天很少,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蓝天就变成了箭一般的人物,许多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事物都堆积在上面。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匡仲、海瑞都是著名的例子。

还必须指出的是,历史上虽然有过几个青田人,但那是当时人们给的称号。但我们绝不能由此得出青田是站在人民一边的政治家的结论。不,恰恰相反,他们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官僚。对此,他们和当时其他封建官僚一样,是反对人民的。但由于出身等关系,他们更加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疾苦,更加正直,更有远见。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缓解阶级矛盾,在不损害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他们自觉地做了一些好事。这些好事,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和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当前利益。它们有利于当时生产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因此,他们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擎天,理应在历史上得到认可和纪念。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至今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

况忠(1383—1442),江西靖安人。 1430年任苏州知府,直至1442年去世,连任苏州知府十三年。

苏州地处繁华,人口稠密,土地集中,人民贫困,阶级关系紧张。在匡忠之前,别说长期担任县令,连有资格任职满期的都没有。匡仲之后,也出现了好几位好官,但没有一个像他那样名声大噪,受到百姓的爱戴和赞扬。

唐宋以来,封建王朝主要通过受过科举教育、能写一定格式诗词文章的人来任命官僚。通过考试后,他们成为知识分子,称为进士或举人。一般来说,在衙门工作的官员(官员)的地位都很低。他们只能当一辈子官,不能当官。明初,科举出身的人还不够多,官与官的区分也不是很严格。未来会有所不同。况忠的父亲是地主的养子。况忠从小也学过一点,但没考上学。成年后,1406年被选为靖安县吏曹(掌管礼祭等事务),为官九年。他能力强,精明,精通事务,廉洁无私,深受县令器重。正是因为他当官多年,直接与百姓打交道。他不仅了解人民的疾苦,也知道官员残害人民的腐败行径。后来他当了官,就有办法惩罚这些恶吏。

靖安县令与当朝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考试的大臣)是好友。况忠为官九年,照常到吏部(负责官员任免、考核的部门)进行政绩考核。当时静安知县写信给这位朋友,推荐匡仲的才干。礼部尚书与匡仲交谈,颇为器重,遂向皇帝推荐。明成祖召见匡仲,任命他为礼部礼部尚书。后升为郎中,任京官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间,匡仲与当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交往,成为朋友,交换了许多政治观点。其中主要是来自江西省的京城官员。封建时代,交通十分不便。官僚们非常看重村民。他们交往广泛,政治上相互影响。这种关系叫做故乡之谊,是一种封建关系。匡忠的许多同乡都是权贵和著名的政治家。匡仲深受他们的影响,在匡仲后来的政治活动中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明成祖攻克南京称帝后,任命七名官员替他管理机要事务,称“入阁”,后称“拜相”。这7人中有5人是江西人。其中,与匡忠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太和人杨士奇。南昌人胡岩、湖北石首人杨浦也是匡忠的朋友。此外,来自江西吉水的周晨和邝忠也是好朋友。

明成祖死后,三阳继位。三阳是原七人内阁中的三人,即杨士奇、杨溥、杨蓉。这三个人都是有能力的政治家。当他们掌权时,政治相对清晰。

1430年,明朝封建王朝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决定全国设有九大衙署,人多事多,管理不善。其中,苏州府的税收和粮食缴纳量尤其超过其他省份。 ,但政治形势却很糟糕。官员腐败,人民贫困,粮食短缺,人民逃亡。要求各官员在京官中推荐有能力、清廉的外国官员担任太守,以加强控制。礼部、吏部都推荐匡仲,宰相杨士奇还特别推荐匡仲出任苏州太守。为了增加匡仲的权力,明宣宗还给他下了“圣旨”(成文命令),允许他行事权宜之计,并允许他直接向皇帝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我国过去长期是农业国家,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就是农业。王朝总收入的90%以上来自农民缴纳的粮食,而且主要是农民服兵役和无偿劳动。如果农民付不起或少付粮食,大批农民逃往外地,不再做奴仆,就会发生严重的政治危机,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危害。

由于宋元以来的历史发展,东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气象。匡仲生活的十五世纪初,是明朝的鼎盛时期。然而,这一地区的繁荣和这一时期的鼎盛只是表面的,内部却蕴藏着严重的危机。

危机在于农民负担过重。

就东南地区而言,农民负担居全国首位。此时,全国实物收入、夏税和秋粮合计约3000万石,其中浙江省就占了275万石以上,约占国民收入的十分之一。苏州七县共281万石,比浙江全省的粮食还多。松江府重121万担,也是非常重的。以苏州为例,耕地面积仅为96506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1%。然而,粮食税却占全国税收收入的9.5%。

为什么江南地区农民负担特别重?这是因为自南宋以来,由于这一地区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贵族官僚纷纷采用各种方式吞并土地。当政局发生变化,旧贵族、官僚被推翻时,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就被没收,用作官地。经过多次农田变动,官方农场越来越多,民间农场越来越少。明太祖取得这一地区后,没收了原来富裕地主的土地作为官田,并征收赋税作为私租。这样一来,这一地区的官方土地税就特别重。

虽然私人土地的租金税也很重,但农民通常在当地向地主缴纳租金,当天或几天就可以往返。一旦转为官田,不但地租非常重,而且收获的粮食还要上交给官吏。农户送货到指定仓库付款。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陆运、水运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仅占用大量劳动力,无法投入生产,而且付一石官粮往往需要二石、三石,甚至四五石的运费。如果船翻了或者被抢了,这些巨额的运费和意外的赔偿都得由农民来承担。农民怎么买得起?苏州农民的负担尤其沉重,因为官耕土地数量巨大。

苏州七县征收的281万石税粮中,民间缴纳的粮食只有15万石,官田租金最重的是每亩三石粮食。官方口粮中,106万石需运至山东临清兑付,70万石需运至南京兑付。运到临清每块石要4石,运到南京每块石也要6石。斗争。如此残酷的剥削,让老百姓难以承受。况忠到苏州前,四年欠粮达七百六十万担以上。老百姓如果吃不完,就得在监狱里干活,就得在监狱里干活。农民要想活命,就得举家逃亡,到别的地方去生活。

占全国税收近十分之一的苏州,粮食如此严重短缺,人口大量外流,不能不严重影响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杨士奇总理提出了六项措施:免除欠粮、减免官田租金、清理冤狱、惩治贪官、安抚逃犯、派遣特知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匡仲被派往苏州执行这些措施。

官田减租经明宣宗批准,以圣旨(皇帝命令)向全国发布。然而,也有人认为减少租金会减少王朝的收入。此举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对,无法实施;粮食短缺也是不可避免的。两年过去了,仍然没有解决办法。明朝玄宗、杨士奇虽然为缓解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基础下了很大的决心,严厉斥责户部官员,对那些不遵守减租免粮命令的人进行了惩罚。 ,他们还是做不到,而且做得不好。

况忠在苏州坚决执行封建王朝的政策。在巡抚周臣的支持下,他多次提出减免官田租金、免除欠粮的具体措施,但均遭到户部拒绝。匡忠没有妥协,坚持要这么做。直到1432年3月才得到批准,减去官田租金72.16万多石,荒地15万石,以及运往临清的官粮。扣除60万石,运往南京的,改为驻军运往苏州,以及其他物品。每年为苏州人民减轻负担156万石。如果算上节省的运费和人工,数额就更大了。这对于苏州人民来说确实是一件大事,也巩固了明朝的统治。而且,虽然官田租金减少了,但因为粮食不再短缺,所以王朝的实际收入比往年有所增加。

由于官方土地租金减少,难民返回后,36600多户家庭恢复了营业。虽然人们的生活仍然很困难,但比以前稍好一些,生产心情也有所好转。他们欢欣鼓舞,感谢匡忠的恩德,并到处立碑纪念这一善举。

况忠在民间的威望与日俱增。最主要的是他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惩治腐败官员。况忠出身官宦,善于官事。上任后,他装作不懂公务。许多官员拿走了案件卷宗并请求批准。匡忠问他们怎么办,他们都一一认可。官员们都很喜欢,认为太守真是好对付,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匡忠充分调查研究情况,摸清情况后,一个多月后,突然召集百官开会,当场宣读了“圣旨”,其中有“幕僚成员”。犯了罪,伤害了人民,我立即提问。”如果你想“解放北京”,就问问这些官员,你那天做了什么,收了多少贿赂,对吧?我一一询问,立刻杀了六人。十二名工作不认真、胆怯懦弱的官员被免职。此外,还有数名贪污违法之人在京城被绳之以法。于是,官吏畏而遵法,百姓少受苦。人们称他为擎天。

苏州人民终于放晴了,松了一口气。次年,匡仲继母去世。按照封建礼仪,辞官还乡,以守孝道。于是,苏州的天又黑了,风俗又变了,官员又干坏事了,老百姓又受苦了。他们想来想去,都是因为匡仲不在,所以三万七千多人签名请愿匡仲回来。十多个月后,匡仲再次被遣送回苏州。这次就没有调查的必要了。那些做坏事的官员立即受到惩罚。天气又好起来了,匡仲也得到了更多民众的拥护。

二是清理不公正现象。苏州辖七个县。匡忠每天查询一个县的病例,安排好行程,周而复始。不到一年的时间,已清理案件1500余起。该做的就办,该放的就放,该做的就为老百姓做。别说他不义,有权有势的人不敢做错事,老百姓称他为包龙图转世。现在台上唱的《十五关》虽然与匡忠无关,但确实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作风,他的成就和威望符合历史实际。

三是抑制强权。在明朝的体制中,军民的起源是分开的。当军户耗尽时,就必须招募同族男子来填补空缺。封建王朝派来的清军御史,狂妄无理。他强迫平民入伍,让老百姓无处抱怨。况忠据理力争,免除平民160人、平民1400余人。世俗的服役只是为自己服兵役,并不影响子孙后代。七县共有圩长、圩长9000余人。他们大多数是退休多年的恶霸(在政府机关工作)。这个制度和这些人是有高官支持的。匡忠并不关心他们的错误。上官的反对也导致其被撤职。在沿海和河流的一些地方,军官利用自己的名义巡河,掠夺商船,残害商人。匡忠将他们一一处理掉。

四是惠及人民。苏州河道淤塞,成灾。匡仲疏浚它,使之成为水利。百姓食不果腹,向地主借高利贷,变卖儿女。况忠筹措了数十万担粮食,为农民建造了仓库。每当农民缺货的时候,他们就开仓库借钱。石头将在秋季收获时全额偿还。如果发生饥荒,这些粮食也会用来赈灾。还推行义仓制度,用群众积累的粮食来补充上官收购的物资消耗,消除了中地主的剥削和腐败,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邝忠刚为人正直,清正廉洁,重视小事,思考缜密,不畏小事。对人民有利的他就做,对人民有害的他就改。他扬利除害,反对强权,拥护善行。老百姓尊敬他、爱戴他,视他为神。当他第一次回家守孝时,人们怀念他,并赋诗一首:

匡太守,百姓的父母,都很想念他,因为他走后,希望回来抚养田里的老人。

另一首歌说:



大家都说皇帝是个有德行的人。他只砍淡香蒲来制作鞭子。打仗时,不劳林,画戟。他曾经对着蓝天唱歌。

三年任期结束后,他前往京城谒见。老百姓都惧怕他的升迁,非常担心。当他回来继续任职时,人们又唱起来:

太监一到京城,我们百姓就焦躁不安。太监归来,我们百姓皆大欢喜!

九年任期结束后,他像往常一样到民政部候升。民政部已经任命了新的苏州知县。苏州民众不同意,一万八千多人联署请愿保留匡仲。结果匡忠虽然升了官,却回到苏州,主管太守事务。

况忠当太守十三年。他死后,百姓悲痛欲绝,痛哭流涕,连商人也停止了贸易。河边送葬队伍络绎不绝。苏州及七县均建祠堂,供奉其画像。有些家庭甚至在家里挂着他的肖像。

他生性节俭,住在没有什么家具的房子里,只吃肉和蔬菜。他当官多年,没有购买过任何房产。他死后下葬,船上只有书籍和日常用具。苏州人民看到后非常感动。做公务时,不需要秘书。所有报告和文件均由手工完成。文笔简洁,没有长篇大论。只要说清楚就可以了。在要求减免官田租金的报告中,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失信,毫不掩饰。

他与巡抚周臣的想法是一致的。每当他来南京出差的时候,即使落地天黑,周辰也会立即见面,聊到深夜。匡忠在苏州做的很多好事都离不开周辰的支持。周臣在任巡抚期间所做的许多好事,其中也有匡忠的功劳。

三周陈

周臣(1381—1453)自1430年至1451年任江南巡抚,共21年。他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封建官员,也是理财方面最能干、最能干的官员。

进士出身,在刑部(主管司法审判的部门)任员外郎(官名、专员)二十多年。他并不出名。直到大学士(宰相)杨融推荐他为江南巡抚、税务总督后,他才名声大噪。

周辰不摆官僚架子,亲民,听取群众意见,有思想、有算计,能出主意,非常善于办事。人们非常喜欢他。

江南其他州县,像苏州一样,欠税粮很多。周辰先让老农们研究一下,询问原因是什么。农民表示,按照规定,交粮时必须加上“消耗”(附加费),因为仓库里存放的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重,麻雀、老鼠会把粮食吃掉,所以会有损失。粮食吃完后,政府额外支付预期的消费金额,称为“消费”。但地主不肯交,只把所有负担都压在农民身上。农民交不起钱,只好逃亡,所欠的税款和粮食也越来越多。

周臣查明原因后,制定了《平米法》,合理安排了粮食吃完后的额外大米消耗,所有地主、农民都由其承担。此外,工信部(工程主管部门)还制定了地方标准“铁虎”。在制造上,采用同一标准计量装置收粮、放粮,消除了以往大桶进、小桶出的问题。农民送来的粮食历来都是由粮长(地主)储存和运输的。系统很混乱。粮长巧妙地创造了名号,并从中获利。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了。经过仔细研究,周辰制定了一套办法,大大减少了粮管做坏事的机会,也减少了损失。他还精打细算,改进了水运粮食进京的方式,节省了人力和粮食。这些节省下来的粮食和多余的额外大米消耗分别存放在单独的仓库里,称为剩余大米,并逐年累计作为汽车费用。他还与匡仲组织济农仓,免除苏州等郡租用官田的粮食。经亲自检查,发现松江、嘉定、上海等地的河流淤塞,就用剩下的稻谷疏浚,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通过这些措施,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发生自然灾害时也能得到及时的救助。他们不仅不用在荒年里逃亡,也不再欠税粮,仓库丰富,民生稳定。

周晨遇到问题认真研究,找出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随时改革不适用的旧方法,以适应新情况。他有权采取方便行动,可以完全管理本地和地方问题。有了这一点,他在江南做了很多好事已有很多年了。

他有良好的工作习惯,每天都有日记。除了记录重要的事情外,他还写下了当天的天气,无论是多云,阳光明媚,风或多雨。有一次,有人撒谎说有一天,长江河上的强风将米船倾倒了。周陈说这是错误的,那天没有风,他用一句话解决了案件。另一次,一个坏人故意弄乱了旧的案件,试图推翻此案。周陈立即指出了我是如何判断您在特定日期提起的。你多么勇敢地欺骗人们!坏人不得不认罪。长江南部的金钱和食物数量数万。他清楚地记得它,可以随时计算它。没有人可以欺骗他。

我们也有一个整体观点,并在遇到麻烦的情况下为邻近地区提供了支持。一年的长江北部有一个巨大的饥荒,因此他从长江南部借了30,000什。周陈做了数学,发现明年小麦成熟时,这种小谷物不足以吃,所以他借了100,000什。

1449年10月,瓦拉还击败了在图木(现为Hebei省的县)的明年军队,明年被捕,北京震惊了。该国的部长们害怕瓦拉袭击,因此他们计划烧毁汤茂存储的数百万颗谷物石头,以加强墙壁并清理国家。周陈恰好目前在北京。他强烈提倡储存在汤佐()的谷物可以支付北京驻军的军事薪水一年。为什么不命令军队自己运输并提前支付军事工资?这样,保留了食物,并解决了驻军的食物和工资。

周·陈(Zhou Chen)也很擅长与下属讨论事情,即使是小官员,他也谦虚地拜访和征求意见。适用于有能力和好的官员,例如苏州·孔宗( Kuang Zhong)的县长,桑吉安格Zhao( Zhao Yu)的县长,长胡莫( Mo Yu)的县长和 Zhao Tai等,他们更加真诚,一遍又一遍地讨论,在遇到遭遇时一遍又一遍地讨论问题,并充分支持他们,以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毕。正是因为他的风格如此出色,因此可以通过这些好官员来实施他的想法和方法。

他从未假装是官员。有时,他有时间时会沿着河里骑马。他遇到的人不知道他是州长。在长江南部住了很长时间之后,我熟悉了人们,并变得像一个家庭一样。我经常没有任何随行人员去乡村。我会和农民和妇女在院子里和田野上面对面面对面,谈论日常事物,谈论他们的心,并询问任何困难。 ,有什么问题,可以帮助我提出想法。

周陈最终受到房东班级的袭击,被解雇,离开江南。他离开后,收入部立即将其剩余的大米作为正式财产。保护区不见了。当发生饥荒或事故时,人们到处都饿死了。农民负担不起足够的食物,他们处于巨大的粮食短缺,所以他们逃跑了。人们越来越想念他,到处都建造了神社,以纪念这个爱人的好官员。

两年后,周陈阴暗地死了。

最初发表于1960年9月的“人类文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1 18:34 , Processed in 0.0986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