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为何他的存在感如此之低?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868
发表于 2024-10-23 04: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周老师每期提问|颜同学

01

提到苏澈,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估计十个人中有十一个会脱口而出:苏轼的弟弟!

第二反应应该还是异口同声: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果你继续问下去,人们可能会一脸困惑:抱歉,不了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同为唐宋八大家族之列的苏氏三父子苏洵、苏辙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完全无法与苏轼相比的。其中,苏澈的存在感特别弱。

爸爸苏洵还有一段流传于世的典故,比如“苏老泉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苏老泉,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至少一篇《六国论》被选为语文教材。

苏澈在哪里?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除了“苏轼弟弟”这个响亮的称号之外,其余的几乎都是空白。据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缺乏广为流传的代表作。

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或许注定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他的影子里,而离他越近的人,就越接近影子的中心。

作为父亲,苏洵当然对这样的“影子”感到欣慰:一个比一个好,这是为人父母的骄傲。

但作为苏澈的弟弟,他的感情或许并没有那么单一。

要知道,兄弟姐妹往往既团结友爱,又相互竞争。

那么,拥有哥哥这样的非凡天才,苏澈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02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

兄弟二人在后世的名声相差甚远。苏澈的天赋真的比他哥哥差那么多吗?

并不真地。

大家都知道,苏辙和他的弟弟苏轼都是同科进士。虽然他当时的表现不如哥哥那么抢眼(苏轼本应是第一,却被误判为第二),但也抵不过他的小小年纪!

当时苏轼22岁,苏澈才19岁,他少了三年的学习时间,就可以和哥哥并肩工作了。应该说,苏澈的实力并不弱。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宋代的高考扩大了招生规模,其价值与唐代不可比。考试考个进士不算什么。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超高金测试。

苏轼之前提到过,进士考试之后,兄弟二人一起参加了最难的考试。

宋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考进士的有四万多人,但考中进士的只有41人。相差1000倍,可见难度有多大。

虽然这次考试的最终结果是兄弟俩都榜上有名,但外界一直在谈论苏轼的辉煌战绩:建国以来唯一一位百年排名第三的人!

(一、二年级均为虚构,三年级为实际最高年级)

后人为苏轼非凡的才华所震惊,对他刮目相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他的弟弟苏澈是有机会获得第三名的。

事情的经过是,科举考试后,苏轼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地说自己的方针是“直言天下情,不妥协”。

意思是:我胆子真大,我什么都敢说,批判时下的弊病!

但事实上,真正勇敢的人是苏澈。他的政策比他的弟弟苏轼更加激烈和尖锐,而且针对的是年迈无为的宋仁宗,斥为:

沉溺于酒色,沉溺于淫乐,傍晚早上朝,清晨早起,大臣们不许发表意见,小大臣们不许发表谏言。唯有妇女侍奉左右前后,不记正法正言,只听妇女之言。

大意就是仁宗沉迷声色,忽视政事,听不进不利的建议,却只听从后宫女子的意见!

更厉害的是,苏辙后来用了历史上六个愚君的比喻来论证宋仁宗根本没有执政能力,根本不配当皇帝!

啧啧,整篇文章的尖锐言辞和愤慨情绪,简直相当于给仁宗皇帝打了一套密不透风的组合拳,拳打肉身!

此政策声明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考官们从来没听过、也没见过现任皇帝被骂成这样白纸黑字的考生,大家的意见都很两极分化——

持高度欣赏态度的司马光觉得这个年轻人胆子太大了,为了纠正朝廷的得失,毫无顾忌。俗话说:“智者言出必行,出谋划策”。这不正是我们应该选择的人才吗?所以,他应该被选入三等,以示认可!

但另一位考官却退出了:这个人对当今皇帝有什么骂?如果他不直接收拾行李出去,为什么不留着过年呢? !还想要排名吗?没有门!

意见分歧如此之大,另一位叫范震的考官出面抹平:有才华的人才有才华,但意见确实有点过分,还是保守点,给他四级吧。 。

就这样,苏澈错过了和哥哥一起站在最高峰的机会。

不过,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澈和他哥哥的实力其实是非常接近的。

除了考试上的高手,在日常的创作上,苏哲能跻身八高手之一,也绝非是无缘无故的。就连苏轼也说:

子游的文笔比溥差,但世人不知道,所以认为它低劣。他是一个内心深处不想让人认识他的人,而他的文字就像一个人,所以他淡漠而淡然,带着歌声和叹息的声音,但他卓越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你看苏轼说我哥的文笔其实比我好,只是他的文笔就如他这个人,而且比较低调。

别以为这是苏氏在夸自己的弟弟。我们也有旁观者作证。例如,苏轼的学生秦观也说过:

钟书(苏轼)曾经说过:“我不如子游”,但我以为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我的意思是,我觉得师父说得对,我叔叔真是隐藏着他的秘密!

所以你看,苏澈就算不是和他哥哥苏轼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也能成为当下的焦点。

可惜,偏偏有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兄弟,几千年才遇到。每个人都沉迷于他非凡的才华和有趣的气质;而无论他多么出色,也只能被他的光芒所掩盖。接下来,和大家一起默默鼓掌。

认识和欣赏那些经常被忽视的人是最容易的。

老臣张方平曾评价兄弟俩:

都是天才!长辈们聪明可爱,而年轻的们却比其他人更加谨慎、更加成功。

因为这句话,苏澈将他视为一生的挚友。

是的,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看到、被重视,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舞台的中心。

但只要有哥哥在,我就注定永远是配角。如果说我一点也不感到失望,那是骗人的。

是的,第一次做苏轼弟弟的经历是淡淡的失望。

03

事实上,苏澈的天赋不仅比他哥哥差了一步,而且脾气也很冷静,成熟稳重。很多时候,他比气质暴露、没有胸的苏时可靠得多。

兄弟二人之间,不存在兄长如父的说法。很多时候,是我们陌生的苏哲,承担着哥哥的责任。

兄弟二人初入官场时,苏澈对苏轼过于情绪化的性格和直言不讳的性格感到担忧:他经常告诫哥哥要谨慎选择朋友,不要被人抓住就乱说;他总是写诗讽刺时事,以免祸从口出。

但苏时根本听不进去,一直胡言乱语,感觉自己完全能hold住了:

在上可以陪着玉皇大帝,在下可以陪着北天院的乞丐。我眼前的世界上没有坏人。

没有必要选择朋友。在你哥眼里,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好人,都可以和每个人说话!

如果不让我写诗讽刺时事,那就更不可能了。世间所有的不平事都像苍蝇在我喉咙里,不写出来我就难受!恶心别人总比恶心自己好,所以我一定要写!

啧啧,你说的太离谱了,有本事就别惹事了。如果你有能力,如果你遇到麻烦,不要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带来麻烦!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弟弟苏澈的担心终于成真了。话多的苏轼终于卷入了一件大事——五台诗案,被捕入狱。



这一段的来龙去脉之前已经详细讨论过。这里我只想补充一下整个事件中苏澈是如何像兄弟一样跑来救苏时的。

04

事情爆发后,苏哲因为距离京城较近,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御史台派人前往湖州抓捕苏轼的同时,苏哲很快做出了两个决定:

一是立即派人乘飞马前往湖州通报消息,让弟弟提前知道,做好心理准备;

其次,他连夜写了一份奏章,请求朝廷解除他的官职,为他哥哥赎罪,以保全他的生命。

我早丧父母,唯有师兄相依为命。 ……我想以官位求人帮忙,赎回师兄。我不敢奢望他的罪能减少,但幸免于牢狱之灾。 ——《致石兄入狱的一封信》

此后,苏澈的另一个巧妙之举,也为解救苏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苏轼在狱中期间,他的大儿子苏迈每天给他送饭。父子俩约定,定期只送肉菜,但如果判了死刑,就送鱼当信。

结果有一天苏迈出城办事,就委托亲戚代他接送。亲戚们不知道的是,他们买了一条鱼给苏轼改善他的伙食。这可把苏轼吓坏了:

我去,我只是写诗诉苦,但我真想砍下我的头!

在生死关头,一个人无论心胸多么豁达,都无法保持冷静。想到自己以前没有听哥哥的劝告,苏时不禁心酸。他含着泪水,给苏辙写了两首诗,作为遗言:

圣主如天上万物之源,而卑臣却在愚昧和黑暗中灭亡。

一百年未满还债,十人无家可回,更累。

这里的青山可以埋骨,而大雨却只能伤灵魂。

我们是世代兄弟,来世与你还有未了的缘分。

——《狱中儿子诗二首》第一部分

狱卒将这首诗交给苏澈后,苏澈读完后伏在案头哭了,但又不肯收下这首诗。因为他知道这首诗在他自己手里没有什么价值,而且只要带回来,按照规定,犯人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提交最高机关审查。

于是这首诗终于如苏辙所愿到达了神宗手中。皇帝看到诗中的兄弟情谊,深受感动。本来我还舍不得杀苏氏,但现在我已经忍无可忍了。

再加上王安石、太后等人前来求情,苏轼终于得以逃脱。

05

现在哥哥的命已经保住了,苏哲悬着的心能安安稳稳地放进肚子里吗?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太低估了苏轼“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能力。

出狱那天,他忘记了伤疤未愈前的痛苦,又开始写诗:

出狱前的两首童谣之一

百日归期恰逢春,余年幸福与你最相关。

出门时,一阵旋风迎面吹来,人们走来走去,喜鹊叽叽喳喳。

但酒杯却如梦似幻,我感觉自己就像神仙试图拿起诗的笔。

为什么我们要为这场灾难负责?我们为什么要窃取我们的财富?

我在监狱里呆了一百多天,出狱时已经是春天了。哈哈,你若能渡过难关,以后就有福了。我的后半生一定会玩得很开心!当我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感觉春风吹在脸上,真是太舒服了。一路上喜鹊也叽叽喳喳地祝贺我重获自由。

喝完酒回想,这场灾难还真是像一场梦啊!哎,一出来我又开始像天才一样写作了,才华横溢不停。我实在是忍不住了!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一个人在官场上免不了被刺伤,而且又不全是我的问题!

——艾玛,她一出来就变成了怪物。你说苏澈不害怕,不胆怯:

我的天啊!即使你在监狱里呆了四个月,你也不能闭嘴。这是要灭掉全家的节奏啊!

摊子里有这么一个乐观得无可救药的兄弟,你觉得苏澈能做什么?我只能在背后替他担心一辈子。

事实上,苏澈要承受的远不止上述这些。

苏轼入狱后,全家搬到了苏澈那里。苏澈白天忙着计划救弟弟,回到家还要安抚两家的老少。他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

苏轼出狱后未死,被押往黄州,被贬。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到江西。还没等他松口气,他就收拾好行李,搀扶着老少,带着两家人上路了。

此时,苏澈已有十个孩子,家里早已“负债累累”。生活十分艰苦,再加上哥哥的妻儿,负担可想而知。

除了经济压力,更考验人的是耐心和配合能力:

想想看,我们现在带娃出行都累坏了。而苏哲却带着家人带着十多个精力充沛的孩子。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们长途跋涉了几个月。几十个人的衣食住行,孩子们的哭闹打架,什么样的事情是不需要担心的?

天哪,这将是一段多么艰难的旅程啊!

在江西安顿好家人后,苏澈又要出发,护送哥哥一家人安全前往黄州。

所有人都羡慕苏时无忧无虑的态度,以及随心所欲的能力,却不知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身后总有苏澈帮忙清理各种事情。混乱不堪!

是的,苏辙为他承担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琐碎和难以承受的事情,所以苏轼得以在精神世界中自由飞翔,成就了无数豁达、乐观、自由、从容的传奇。

06

而且,“乌台诗案”所呈现的种种事情,绝非偶然。

黄州四年后,苏轼再次转身,又迎来了十年的政治黄金时期。

这十年来,他作为朝中最高官员,距离宰相一步之遥,也是当地上层郡县的最高领导人。可当形势突变,他再次被降职的时候,他连一分钱的积蓄都没有了!

要知道,宋朝公务员的俸禄是非常丰厚的。真不知道苏轼年年是怎么做到的。

被贬到惠州,没钱去旅游怎么办?别怕,找苏澈“借”一下吧!

是的,你没有看错,他是向养了十个孩子、家庭负担比自己重得多的苏哲“借”的!

最终,苏辙给了弟弟一笔力所能及的钱,苏轼也得以安排全家住在宜兴,免去了被贬南荒的后顾之忧。

他也是朝廷里的官员,官衔也相差无几。为什么负担更重的苏澈家里的钱却更多?我想此时此刻,苏澈的内心独白一定是这样的:

亲爱的兄弟,我节衣缩食,攒点钱,就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帮到你!

然而,苏澈或许没有想到,哥哥竟然再次向他伸出了“罪恶”的手——

所到之处都熟悉的苏轼很快就开始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架桥铺路,热心公益事业。为了筹集资金,他甚至捐出了以前宫廷制服上的犀牛腰带。

更夸张的是,他还写信给弟弟,动员嫂子用进宫所得的赏赐,帮助徽州百姓架桥。

艾玛,他们确实是亲兄弟,那真是太可惜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高兴:

想必,苏轼、苏澈这样的人物娶的老婆,也必定是高水准的。不然的话,如果她是一个平庸泼辣的女人,还得骂苏哲三天三夜——

你兄弟正在修一座什么样的桥?你家里有矿吗?借的钱不还也没关系,还愁着鼻子、脸,还惦记着我妈的私房钱!还有天理吗? !

……

此时,如果你再问苏澈,作为苏时的弟弟是什么感觉,他一定会苦涩而仇恨地说:

唉,春蚕到死丝不竭,蜡炬到化灰不竭——忧患无穷!

07

相比于对弟弟苏澈的陌生,当他提到弟弟苏时的时候,大家都是眼睛一亮:

这个人很搞笑,遇到事情还这么豁达!

比如他贬黄州时说:

我是齐安(即黄州)人,为什么要回家乡呢?



他被贬到惠州后又改口:

日吃荔枝三百颗,岭南人长寿。

到了海南,就变成了:

我是海南人,寄生在西蜀。

……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无论你被贬到哪里,都说你是哪里人,到处都是我家。

可以说他非常嚣张,但如果你以为他可以随时拿起来、随时放,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每次和弟弟分开,他的画风就完全不同:

不喝则醉醉,心归安法。

当我回到家时,我仍然想念我的家乡。现在我该如何排解我的孤独呢?

爬到高处,越过山坡和山脊回头望去,我看到黑帽子时隐时现。

寒风凛冽,衣单单薄,残月下独骑瘦马。

路人唱歌使人高兴,下人却怪我苦不堪言。

我也知道生活应该有所不同,但我害怕时间会过去。

寒灯相望忆往事,夜雨声凄凉。

你知道这个意思,切不可忘记,注意不要太喜爱高官。

我没有喝酒,但我的头却感到头晕。不是我喝醉了,而是我的心已经离开了紫幽。这是我们两兄弟第一次分开。哥哥把我送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我还是舍不得离开。子游不在身边。以后当我孤独寒冷的时候,谁来陪伴我?

我爬上高坡,希望再看一眼弟弟远去的背影,却只看到他的帽子随着斜坡的上升而时隐时现。天寒地冻,他衣衫单薄,他独自骑着瘦马,在寒风月中归来。唉,党哥心里真是不好受啊!

路上的行人甚至有说有笑,沿途的居民也很高兴。只有我一个人想着子幽,心里失落得连陪着的下人都看不下去了:“你这长着一张耷拉着的脸干什么?”

哎,其实我不知道生活最终会不一样,只是我总害怕时间过得太快,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子游,别只顾着追求高官和丰厚的俸禄,而忘记了你和哥哥的“床上听雨”的约定!

——这是苏轼科举考试后第一次外出为官,也是与朝夕相处二十多年的弟弟的第一次分离。他的心里郁闷又感伤,差点就哭了。

从此,他们的事业一直在流浪,少有团聚,频频分离。每次苏轼与弟弟分开,苏轼总是痛苦不堪,苦不堪言,完全没有了平时的乐观和自由精神。例如:

《瀛州楚辞别诗二首》

西风挂帆,莫流泪清气。

留恋没有意义,但我很珍惜这一刻的情景。

一生三次分别,这次分别特别酸冷。

……

近时不变脸,远时不抱胸哭泣。

我们近在咫尺都看不到对方,但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其实是一样的。

人生没有分离,但爱却如此重要。

……

还有诸如“离别的难忍,风雨摧残了我的灵魂”、“你虽然为我留在这里这么久,但我已经在担心告别后的荒凉”等。 ,充满了离别之情。

你有没有发现,看似强大的苏时,其实非常依赖弟弟苏澈。他一生最害怕的就是与弟弟分离:

天哪,我身边没有子游来提醒我或者警告我。我真不知道我天真的性格和大嘴巴会惹出什么样的麻烦,心里好慌啊!

是的,他们从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考场上一起奋斗,在事业上也有同样的坎坷。他们不仅是兄弟姐妹,更是人生中最值得信赖、最持久的知己和战友。

苏时并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刻,而是他只想向内心最信任的人展现自己的脆弱。

他说:

我对我丧偶的兄弟们感到抱歉,但我只有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儿子。

我怎么能当我弟弟呢?倘若我生于一位有德行的朋友。

苏澈接着说道:

兄弟之爱可以持续一生。

如果你爱抚我,你就是兄弟;如果你教我,你就是老师。

是的,弟弟是哥哥的精神支柱,哥哥也是弟弟的精神港湾。

作为苏轼的弟弟,带来的是失望和无助。但最重要的是,它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哼,全世界都爱我哥,我哥最爱我了,是啊!

08

绍圣四年,60岁的苏轼被贬海南,57岁的苏辙被贬雷州。

一对被囚的兄弟在被贬的路上聚集在一起,他们感叹:时光流逝,当年从四川出来时意气风发的两个年轻人,如今已是两鬓被霜染的老人了。

更可悲的是,到了暮年,两人依然深陷政治泥潭,“功成名就退休”的承诺还遥遥无期……

分别前夕,苏氏得了痔疮,不停地呻吟。苏澈彻夜未眠,守在哥哥身边,给他念诗,劝他戒酒。

第二天一早,苏轼登船渡海。

看着哥哥孤帆渐行渐远,最后没入海浪中,苏哲不禁心头一绞,想到哥哥年老而死,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死去,他不禁泪流满面。在他有生之年再次见到他。

三年后,苏轼从海南北上归途中,在常州病逝。无法见到弟弟子游最后一面,是他生前最大的痛苦:

但我的儿子余,被贬又回家,还不如一见钟情那么痛苦。

第二年,苏哲按照遗愿将弟弟安葬在嵩山下,并变卖了部分财产,带着三个侄子一起生活。后来,他在海南开始整理哥哥的诗作,偶然看到了自己的旧作和陶渊明的《还书》,不禁黯然落泪:

回来吧,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谁陪你去旅行?

兄弟,你比我先去世了,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亲密的朋友和依靠。年轻时,我们曾许下功成名就一起回乡下,面对面坐着听雨的声音。可现在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独自彷徨……

晚年的苏澈足不出户,几乎断绝了所有的人际交往。多年后他去世了,并选择与他的兄弟合葬。

终于,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兑现了“风雨交加的夜晚,同睡一张床”的诺言,从此不再分离。

《宋史·苏辙传》这样评价这段兄弟情:哲与兄同出同出。患难之际,友谊深厚,不乏恩怨,这在现代是罕见的。

作家赵云芳说:苏轼和苏辙的关系就像箭和弓。没有弓的隐忍和克制,箭就不能离弦。弓越紧,箭就能飞得越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苏辙的内向、隐忍和坚韧造就了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和伟大才华。

我深深同意。

今天,当我们仰望如日月星辰般璀璨的苏轼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他的身后始终站着苏辙。

当哥哥雄心勃勃、风光无限时,他是人群中欢呼雀跃的人;当哥哥失意、浪迹天涯时,他是背后扛起一切的支持者。

每当苏轼回头的时候,他总会站在不远处微笑:

兄弟,继续潇洒地往前走吧,其他的事情我会处理好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苏辙“苏轼弟弟”这个身份的终极意义。他是上帝派来的守护神。

世界各地的朋友有很多,但没有一个是最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03:33 , Processed in 0.0690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