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乡村小学男性教师婚恋困境:现实推手、文化变量与心理桎梏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139
发表于 2024-10-18 21: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研究

——基于乡村小学男特岗教师的口述历史

张翔、邓庭筠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以农村小学男特岗教师的口述历史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农村小学男教师的婚恋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查明,扎根农村小学的男特岗教师L老师,在长达8年的择偶过程中,原本就“近水楼台先得月”。 “先得月亮”,却“被动奶酪”,最终他多次降低择偶标准却还是没能结婚。究其原因,男性“婚姻挤压”才是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的真正推手; “男高女低”的婚姻模式是造成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的文化变量; “知识分子”的婚姻诉求是农村小学男教师的婚恋困境造成的心理束缚。

关键词:农村小学;乡村教师;男特岗教师;婚姻困境;口述历史;

作者简介:张翔(1982—),男,贵州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电子邮件:;邓廷云(1983—),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

基金资助: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贵州省农村男性特岗教师择偶困境调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教育扶贫目标精准识别模型构建研究”();引用请下载原文:张翔,邓庭云。农村小学男教师的婚恋困境研究——基于一位农村小学男特岗教师的口述历史[J].教师发展研究,2018,2(02):39 -44。

有研究指出,新一代乡村教师“在城市社会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和城市文化,择偶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更多地根据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本来择偶” ”。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选择有正式工作的人作为理想的配偶。另一方面,这一代乡村教师工作的农村正值农村最萧条的时代,农村几乎没有合适年龄的人。农村没有激发爱情的环境。” [1]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农村男教师的择偶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小学男特岗教师是农村男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岗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和很多农村男教师一样,在当前男性“婚姻挤压”的背景下,他们也陷入了择偶困境。这种困境体现了农村男教师在婚姻和爱情上的无力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份和职业稳定性。基于此,作者以农村小学男特岗教师的择偶经历为素材,深入探讨农村男教师的婚姻困境及其根源,以期引起农村男教师的关注。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教师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关爱。

1. 研究设计

(一)分析视角

本文从我国“男高女低的婚姻格局”视角,通过口述历史,剖析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小学男教师如何面临择偶困境男人的“婚姻挤压”。关于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威廉·詹姆斯认为,口述历史是个体的次级记忆,“具有选择和加工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时空,人们的体内沉淀和积累着不同的生命过程和生命行为特征。 ,给他们留下了不同的社会记忆。口述历史方法是从个体经验中展现历史;体内积累的记忆可以被不断激活或检索,并会持续影响人们的想法和行为。 [2]可见,口述历史不仅可以通过反映普通人的历史记忆来凸显小人物历史记忆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体验意义来凸显特定历史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环境。之所以采用口述历史来进行研究,是因为“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经过选择和加工的记忆,反映了叙述者对其择偶困境的长期感知,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他内心真实的认识。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我国G省W自治县(以下简称“W县”)一所乡村小学的一名男性特岗教师为案例,以其口述历史为主要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其择偶困境及其影响因素。选择男性特岗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除了择偶困境的共性因素外,还存在性格差异。即使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经历和环境背景仍然有其独特的方面。另外,我选择了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他是作者的好朋友,愿意与我分享他的故事,告诉我他真实的内心想法;另一方面,因为L老师在择偶方面有很多问题。故事,即使有一定的戏剧性,也可以为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

(三)研究过程

2017年6月,笔者前往L老师的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并与L老师进行了多次有计划的会谈。在此期间,L老师在自由口头陈述中时而感叹,时而表示遗憾。随后,笔者对L老师进行了问答式采访,对L老师故事中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探究,了解L老师内心的情感状态。经过实地调查,为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笔者找到了L先生的领导及同事,再次确认了本案的真实性。更幸运的是,当我把所有编写好的文本提交给L老师修改和确认时,我碰巧遇到了L老师的父母,他们再次向我讲述了L老师的爱情和婚姻故事。故事的情节与L老师的自述几乎一致。这也保证了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农村小学男特岗教师婚恋困境的现实描述

(一)案件简介

L老师是G省W县一所农村小学的男性特岗教师。 W县面积6298平方公里,是G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县。 W县距省会城市310公里,辖35个乡镇,平均海拔2200米。 2015年末,W县总人口14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3.6万人。这里居住着彝族、回族、苗族等19个民族。是全省唯一一个由三个少数民族组成的自治县。 2006年以来,该县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从根本上缓解了当地农村学校结构性矛盾和师资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县乡村教师中约有一半是特岗教师,L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2009年是该县实施“特岗计划”的第四年。 23岁的L老师本科毕业后通过面试(当时本科只需要面试),成为W县的一名特岗教师。 L老师来自农村,身高1.6米左右,穿着简单,相貌一般,话不多,有点害羞。刚刚毕业的L老师满怀热情,要求分配到最偏远的山村。当地教育局满足了他的愿望,将他分配到了距离县城50多里的S镇T村的一所小学。从县城到T村,首先需要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到S镇,然后转乘摩托车到达T村。 T村小学共有教师7人,包括L老师。校长是一位从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其他6名教师中,4名是特岗教师,1名是代课教师,另一名是从私营部门调入公营部门的教师。这七名老师中,有一位女老师,Z老师,据说,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位女老师。当然,只有L老师是唯一的本科毕业生。

(二)L老师婚姻困境的现实描述

1、“近水楼台先得月?”

【L老师自述】我来自农村,在省城上大学,本科毕业。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所以家里人对我的期望很高,希望我能找个有正式工作(作者注:国家正式设立)的老婆。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了村里的一把手。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想找个有工作的老婆。因此,我给自己定下了择偶的“死标准”——女方必须有工作。但我整天在村里教书,身边唯一有正式工作的女性就是我的同事Z老师。Z老师身高1.5米左右,来自外地,比我早一年入学。 Z老师虽然相貌平平,但由于她是我们学校唯一的女老师,所以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优越感,看不起我们男同事。她曾说过:“找男朋友,一定要找农村人。”然而,世事难料。由于我和她是学校里唯一从外地来的,我们都住在学校租的两栋私人住宅里。日常生活中,我们互相照顾。尤其是这里,水资源非常匮乏。村民白天用水量很大,我们只能晚上去打水。当然,我主要负责挑水,Z老师只负责辅助夜间照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Z老师产生了好感,可惜我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没有及时主动向Z老师表白。

2.“谁动了我的奶酪?”

【L老师自述】我偷偷喜欢Z老师,我们每天一起上下班,甚至一起吃饭。有几次,我想向Z老师表白,但每次我要表白的时候,我就想起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想要男朋友,就必须找农村人。”于是我又把话咽了下去。就这样,我们两个“同事+邻居”的关系维持了两年。 2011年的一天,镇教育管理中心的领导来到学校视察工作。随团的一名年轻工作人员看中了Z老师,检查后主动询问Z老师的联系方式。此后,他们联系频繁,约会频繁。一个月之内,他们建立了恋爱关系。就这样,唯一符合我择偶标准的老师Z老师被人“带走”了,我的交友圈子里再也没有符合我择偶标准的人了。当然,此时我仍然坚持“宁缺勿懒”。有几群人给我介绍了女朋友。虽然这些女孩条件都不错,但都因为没有正式工作而被我拒绝了。

(三)为了寻找伴侣而多次降低择偶标准

【L老师的自述】时间又过去了一年,2012年,我26岁了。我还没有找到工作女朋友,所以我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标准。 26岁虽然不算太大,但对于扎根农村的我来说,也是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而且家人还多次催促我,甚至要求我签署军令状,保证两年内(即28岁之前)结婚。在家人的劝说下,我放弃了“不娶没有正式工作的女孩”的择偶标准。不过,我毕竟是大学毕业生,也有正式工作了。即使我找不到有正式工作的伴侣,我至少也会找到一个漂亮的村姑。我觉得这个要求不高,但是这里的女孩子如果不出去读书,不出去工作,一般都会在20岁左右结婚,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子。另外,我是一名外地老师。当我在村里打工的时候,其他女孩都在外面打工。当女孩们回到家乡时,我又回到了家乡,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困难。时间一晃两年过去了(也就是2014年)。这两年我也交往过一些女孩,但都因为长相而被我拒绝了。就这样,我28岁了,到了家人规定的结婚期限。这时候,不仅家人着急,我自己也着急。于是,我又降低了择偶的标准,凡是没有结过婚的女孩都可以考虑,不管她漂亮不漂亮。然而,情况并不理想。我工作的地方女孩很少,大多数都在20岁之前结婚。当然,这些女孩结婚的时候不一定是登记领结婚证,更多的时候是办个酒席,然后和自己的丈夫(作者注:其实是男朋友)住在一起,生孩子。因此,如果我想找未婚女性,我只能找20岁以下的女孩。然而,20岁以下的女孩通常因为我的年龄而不愿意和我约会。 2015年,村里的一个女孩因矛盾与丈夫(作者注:她其实是她的男朋友,因为她没有登记结婚,但她生了孩子)分手了。这个女孩只有25岁。她很漂亮,而且有很好的能力。她还在镇上开了一家童装店。校长了解情况后,积极安排我和她相亲。女孩很愿意,但我不愿意,因为她还有孩子。就这样,我错过了另一段婚姻。现在(作者注:2017年6月,作者来访的时间),我31岁了。三十多岁以后,找对象越来越难了。我真的很后悔,后悔自己在择偶时做出的选择。按理说,如果没有那些规章制度,我早就结婚生子了。现在弟弟的孩子都上小学了,我还是一个人。哎呀,其实我的要求并不高,所以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说实话,现在愿意嫁给我的人只有一个,无论她结婚与否,我都可以接受。

三、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根源分析

根本原因分析(RCA),也称为根本原因分析,是一种结构化的问题分析方法,用于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具体表征。笔者采用根源分析法,深入剖析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的根源,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结论的解释力。

(一)男性“婚姻挤压”是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的真正推手。

“婚姻挤压”是指同一时期适龄男女数量不平衡,导致部分男性或女性择偶困难。 [3] 当今中国,“婚姻挤压”集中表现在适婚人口中男性过多、女性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育政策的变化以及性别识别技术的隐性广泛应用,我国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出现整体失衡。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男性均多于女性。如今,“80后”、“90后”已进入适婚年龄,性别失衡导致的“婚姻挤压”现象更加突出。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发表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结果概览”。报告显示:1980年至2010年间出生的男性为2.9004亿,女性为2.5415亿。男性比女性多约3600万[4]。因此,从2010年开始,中国也将经历长达数十年的男性婚姻挤压。 10%到15%的80年代出生的男性将找不到配偶或无法按预期找到配偶。 [5] 据此预测,截至2020年,中国将有数千万男性无妻可归。

当然,在当前男性婚姻挤压的过程中,农村男性婚姻挤压更为突出。作为婚姻挤压的最后一级,农村男性适婚人口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更容易成为“婚姻挤压者”。郭震、李书卓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比城市男性要年轻。农村男性比城市男性更倾向于尽早结婚,但农村男性初婚概率却远低于城市男性。这说明,相对农村男性来说,城市男性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晚婚现象,而“强迫”晚婚现象则更集中在农村。 》[6]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男性在婚姻和爱情上出现一定的困难是必然的。

作为植根于农村生活的重要群体,农村小学男教师虽不直接从事农活,也不是真正的农民,但他们毕竟扎根于农村,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与农民工无异。村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受到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融入农村“稳定”的社会结构,最终成为地道的不务农的农村人。相反,农村新一代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底层,却在体验着城市生活、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象征着舒适、文明、进步。也承载着新一代农民个人发展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因此,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成为新一代农民的追求。对于大多数农村年轻女性来说,婚姻是实现城市梦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她们自然会选择城市男友。这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农村女性原本稀缺的婚姻资源,也加剧了农村男性的“婚姻挤压”。田献红直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潜在的女性婚姻资源单向流向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适龄人口性别比例本已失衡的状况[7] ]。可见,农村女性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是加剧农村男性婚恋困境的又一个重要变量。农村小学男教师在农村生活、工作,不可避免地卷入这种“婚姻挤压”。婚姻和爱情的困境是不可避免的。总之,男性“婚姻挤压”才是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的真正推手。

(2)“男孩比女孩高”的婚姻模式是造成农村小学男教师婚姻困境的文化变量。

“男孩比女孩高”的择偶模式是择偶梯度理论的经典内容之一。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男性青少年在择偶时,倾向于寻找各方面条件比自己稍差的女性;而女性青少年在择偶时则倾向于寻找各方面条件比自己稍好的男性。这里的“高”不仅体现在经济状况、出生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社会指标上,还体现在年龄、身高等生理条件上。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民间一直坚持“男尊女卑”的婚姻模式。男性在择偶时倾向于“低头”,而女性在择偶时倾向于“仰视”。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广大女性同胞已与男性同胞平等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但“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夫教子”、“夫唱女随”、“夫贵妻尊”已经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女人对男人的依恋始终存在。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女性认同甚至享受“男尊女卑”的婚姻模式。她们往往愿意用丈夫的成就来衡量自己的成功,更愿意牺牲自己来成就丈夫,从而达到“夫为尊”、“夫为贵”的目的。他的家人很荣幸。”正如王海源笔下很多女性所说:“男人追求事业成功,女人追求事业成功的男人”。 [8]“男人年长不顾家,顾家男人没本事”。 [9]这些既有蔑视又渴望等复杂情感的“女格言”,充分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婚姻模式在社会婚恋结构中不可动摇的传统地位。同时,以“男性应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家庭生存的主要承担者”为中心的性别角色观念和“男性天然应该是家庭的顶梁柱和婚姻的支持者”的社会期望。关系”加剧了“男尊女卑”的“低配”匹配模式。

在Z老师的案例中,“找男朋友一定要找农村人”的择偶标准,就是典型的“男尊女卑”婚姻模式的现实体现。在她看来,在城镇工作的男性远远优于在乡村工作的男性。所以,她一开始根本就没有爱上L老师,因为在她眼里,L老师的条件和她差不多,不可能让她佩服,更不可能让她感受到“光荣”。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后来生活上的互助让Z老师对L老师产生了好感,爱情开始萌芽。然而,一旦有更好的机会,Z老师毫不犹豫地“爱上了镇管教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并迅速建立了恋爱关系”。这足以表征Z老师“男尊女卑”的婚姻格局。同样,L老师多次准备向Z老师表白,但又不敢这么做。她还受到“男尊女卑”的传统婚姻模式的束缚。 L老师始终认为自己没有明显的优点让Z老师钦佩,所以不敢向Z老师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几次“吞口水”。可见,“男高女低”的婚姻模式,不仅让更多的农村女教师或优秀农村妇女不愿意选择扎根农村教育的男教师作为结婚对象,也让很多农村小学学校男老师害怕或不愿意寻找与自己条件相似的年轻女性作为结婚对象。这大大缩小了男教师的择偶范围,构成了造成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的文化变量。

(3)“知识分子”的婚恋诉求是农村小学男教师的婚姻困境造成的心理枷锁。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知识分子”定义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智力劳动者,包括教师、工程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编辑、记者、文艺工作者等。 [10]农村小学男教师都是扎根于农村的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数出生在农村。离开农村后,他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成为了一群走出大山,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金凤凰”。 ,享受城市文明的熏陶,梦想在城市扎根。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来到了农村学校,成为了下层知识分子。在婚恋方面,由于他们在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观察甚至体验过城市婚恋模式,他们的爱情和婚姻都有城市人对婚恋的诉求,比如浪漫、自由、 ETC。;此外,他们扎根农村,是知识分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生存环境、社会地位、财富分配、行使政治权力、享有合法权利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这样的现实限制了他们不能像都市知识分子那样恪守自己的婚恋标准和方式。这种理想诉求与现实困境的交织,使得农村小学男特岗教师的婚恋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以L老师为例,“有正式工作”的择偶标准充分体现了下层知识分子的婚恋诉求。在我国,“有正式职务”的人(即国家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通常都接受过相应的教育,具有知识分子的特征。 L老师的择偶标准“有正式工作”,不仅意味着对方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还意味着女方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文化人。 L老师最初坚持以“有正式工作”作为择偶的标准。他从不居高临下,宁缺勿滥,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婚姻和爱情的诉求。这种婚恋诉求,加剧了L老师的婚恋困境。众所周知,农村妇女的婚姻资源比较匮乏,农村女知识分子的婚姻资源更是匮乏。因此,扎根农村的男教师要想在择偶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进一步扩大择偶范围。然而,对于更多农村小学男教师来说,放弃“有正式工作”的择偶标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正如文中的L先生一样,他在多年的寻找无果后,不得不放弃了“有正式工作”的择偶标准。然而,经过几年的寻找,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年龄就不再是优势了。这个时候,即使降低标准,也不一定能成功找到匹配对象。可见,“知识分子”对婚恋的诉求是农村小学男教师婚恋困境造成的心理束缚。

总之,在目前我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男教师结婚对象稀缺,不可避免地面临婚姻困境。此外,在农村小学中,男老师的婚姻和爱情关系仍然遵循“男人高于女性”的渐变婚姻模式,婚姻范围很狭窄。在传统文化概念和现实情况下,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双重挤压使年轻的农村男教师面临的压力比女教师更大,这无疑会加剧男性农村小学老师的婚姻和爱的困境。此外,农村小学的男老师具有智力综合体,他们的爱与婚姻需求和实际条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爱和婚姻困境。这不仅源于客观条件,还源于主观原因。因此,要解决农村男性老师的婚姻和爱的困境,不仅需要改善其社会地位,而且还要求他们客观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他们的爱与婚姻概念和要求。

参考

[1] Zheng ,Wang ,Tong Tong。关于我国新一代农村教师的城市化特征的研究[J]。 Hebei师范大学杂志(教育科学版),2017年(3):70-77。

[2] Peng 。关于移民工人及其影响因素的身份 - 武汉扬尤恩社区的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和分析[J]。人口研究,2007(3):81-90。

[3] Zou ,Huang 。中国结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剩余男性的队列分析的时期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杂志,2013年(4):57-65。

[4] Li ,Guo Zhen,Shang 。中国性别失衡和可持续社会发展的理论,实践和政策创新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一个主要研究项目“关于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和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结果[J]。 Xi'an 大学杂志(社会科学版),2014年(6):1-13。

[5] Wang Lei。分析农村地区年长未婚男人的社会支持政策[J]。北京技术大学杂志(社会科学版),2016年(3):8-14。

[6] Guo Zhen,Li ,W。中国男人的婚姻压缩模型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3):69-80。

[7]天江。碰撞与犹豫:在移民劳动浪潮的背景下,农村青年的婚姻流动性发生了变化,以西南湖北部山区的ping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9年(2):51-63。

[8] Wang Hailu。中国风格的离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0。

[9] Wang Hailu。如果您不结婚,您将结婚[M]。武汉:长江文学和艺术出版社,2003:37。

[10]中国百科全书的社论部。中国百科全书(简洁版)[M]。北京:《中国百科全书》,1998年:61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06:57 , Processed in 0.0597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