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断亲现象流行,年轻人为何主动社交意识觉醒?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5
发表于 2024-10-17 20: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断网”现象如此盛行?春节期间,澎湃新闻发表报道《“断亲”话题登上热搜话题,年轻人过年探亲的兴趣越来越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网友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26-30岁的90后年轻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接触”,“断绝关系”的现象和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 “断绝关系”又如何评价“断绝关系”现象?

为什么要“断绝关系”:主动社会意识的觉醒

笔者从不少朋友处了解到,现在人们很少走亲访友,有的甚至过年都不回老家。一般来说,一些家庭成员都会在工作中庆祝新年。一些过年走亲戚的人越来越走走过场、走走过场。这种亲戚之间接触减少、活动减少,有的甚至不再走动的现象被称为“断绝关系”。

过去,进城打工、就业的人很难找到回乡的车票。很多人买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票就是为了回家乡过年。现在过年的时候火车票还是一票难买,但是去旅游的人多了,所以小县城的酒店都爆满了。很多人在匆忙完成拜年流程后,更喜欢在单位过年或者出去旅游,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走亲访友”,甚至回老家过年。

笔者和很多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反馈是社交“无效”、“无意义”、“累”,但也有人表示,亲情纽带还是需要维持。当然,有些人认为少打扰是维持家庭关系的最佳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断亲”的背后,实际上是现代化进程中个人意识的崛起。人们倾向于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对象和方式,而不像过去那样必须服从习俗的强制或父母亲人的社会约束。这种主动选择是基于自己的情感、兴趣或功利动机。

人们宁愿在网上寻找精准匹配的“社交伙伴”,也不愿麻烦亲人或熟人。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是不准确或繁琐,甚至得不到你想要的支持。很多亲戚一年见一次,甚至几年见一次,但平时却没有联系。 “走亲访友”或按照习俗或父母亲人的要求分享家钱等费用是维持人情的成本,而自己主动的社会支出,如找对象吃饭等,更多的是成本。发展关系。

因此,“断亲”现象说明了现代人主动社会意识的觉醒,而不是顺从习俗或长辈的意志。

如何评价“分手”:似分手非分手,价值观趋于进步。

“断亲”现象首先是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结果;其次,是一胎政策的后遗症(低出生率)。我们应该把这种现象视为客观事实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评价“脱节”现象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首先是事实维度,即所谓的“断”是一种什么样的“断”,“断”到什么程度?二是价值维度,即“脱节”现象是进步还是倒退?是好是坏?

从事实来看,时下流行的“断亲”现象,其实似分手却非分手。减少接触、活动和打扰,但并不意味着“断绝所有亲人”。需要的时候,依然会有亲戚的互相帮助和投入。

从价值角度看,“断亲”是个体意识觉醒的体现,是人们从家庭、宗族中解放出来的进步。依托城乡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线下、线上双重交往空间的拓展,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空间和社会支持网络,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血缘家庭和宗族网络。

亲情新形态:从血缘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

澎湃新闻发表的上述报告指出,现代社会,人们终将找到新的亲情和社会关系形式,而最舒适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这种舒适的家庭存在形式和社会关系,指向了人类家庭文明的新形态。

人类文明至少可以分为理性文明和感性文明。理性文明的集中体现是规则、程序、制度(法律)等,感性文明则是人的情感。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关系,其中,亲情是最深厚、最持久的情感基础。要注重培养健康的家庭共情能力和处理能力,为其他各类情绪的维持打下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礼乐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建设中国式现代文明。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例如,《礼记·乐记》云:“乐者同,礼者异,同则相爱,异则敬”。彼此。”意思是说,相似之处使人相爱,不同之处使人互相尊重。对于亲情文明来说,亲密首先来自于一个身体,但一个身体不能吞噬另一个身体。我们要坚持差异性原则,相互尊重。

新时代,为家庭或家庭“制礼作乐”,才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实现之道。亲情文明必须以爱和尊重为基础,以中立为原则。我们要反对并尽力防止亲情的疏离吞噬个体;要不断回归爱敬之本,重新调整各种礼俗,以改俗来改变各种伤害亲情的风俗。他们从血缘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走向利益共同体,培养更多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和成长的联系,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担经济负担或困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22:03 , Processed in 0.0584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