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母亲为补贴家用打酸枣,累出病来,那年我才四岁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75
发表于 2024-10-17 15: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医疗

为了贴补家用,妈妈经常打枣子、割锦鸡儿、编东西储备。文安市易供销社购买了枣核和准备好的围板。虽然收购价格便宜得可以掉在地上,但在当时,这是合法的赚钱方式,所以村里的人都努力地买枣,做囤积物。 。

打野枣是最痛苦的。夏季,烈日当空,大地炙热,正是打野枣的最佳时节。有一年,妈妈和我们村董家庄的一位妇女到十多里外的老林高原去打野枣。那年的酸枣太粗了,粮袋里装了好几个酸枣,装满了一个大袋子。它重十磅。妈妈一口气从半山扛到了山顶。当时是中午,又累又热,恰巧遇到了几棵大树。她放下包,准备休息。当她站起来,拿起包再次出发时,发现这里是一片墓地,顿时感到害怕。从那时起我就头晕了。

那一年我四岁。第二年春天,母亲头晕得更厉害了,只好带我去刘家寨舅舅家请了一位梦中仙子,半傻不傻,人们都叫他侯猛。不朽——治愈疾病。由于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时期,刘家寨的人都是刘姓大户人家,没有派系之争,所以没有人找孟宪告发她,所以我妈就做了一个专程来这里投靠亲人。

经过孟娴的“治疗”,她的病情依然如故。奶奶知道后,就带着我和妈妈去了李家沟,用好吃的招待了她一会儿。后来妈妈说,其实可能是背枣压迫了颈椎,导致头晕。然而,她一直想着去墓地安息。她一直以为自己招惹了鬼,于是向孟贤求医,却因病情被紧急送医。 。

我妈妈一直有胃病。在那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遭受过饥饿和胃病的困扰。但我妈妈的胃病很严重。每当她胃病的时候,她就会感觉心里有疙瘩,心慌气短。有时吃的东西很硬,或者吃了荞麦面,甚至感冒了,就生病了。爷爷家里有一棵梓树。他把它砍下来送给了我的家人。我的父亲是一位业余木匠,知道如何箍桶。他卖一担桶赚的钱只够给我母亲买中药。一棵梓树箍了几个桶,最终成为妈妈碗里的中药汤。

当文革进入武装斗争时,延川的“四场”和“司令部”陷入困境。我父亲并不知道这个情况。他只知道母亲病重,带她到清涧就医。相传清涧县有一位医生。霍斯先生非常擅长救治病人。清涧县距延川县60里,延川县距我们村40里。步行到那里只需要两天时间。于是爸爸拉了一辆马车,妈妈坐在车上,开始了去青涧的旅程。离开村庄二十多里,我到达了马贾迪安。我遇到了两个干部,问我父亲要去哪里。父亲说要去清涧看病。干部们说,这两天延川县的商店都关门了,而且还发生了激烈的打斗。去清涧需要经过延川县,所以最好不要离开。父亲没有听劝告,继续赶路。到了县城,有人说不敢走,赶紧回去吧。不要打他们,因为枪没有视力。有人说,你敢走。两派交战与你这个医生没有任何关系。那我们继续走吧。到了何家湾,我们在亲戚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喝了米汤,泡了一些带来的馒头片,继续赶路。我们走到离清涧县城二十多里的地方,看到总部的人睡在麦田里,旁边堆着炸弹。有文安驿公社袁家沟的人,还有玉局公社党家沟的人。父母双方都认识这个人。袁家沟的人说道:“要么早两天,要么晚两天,都安全,但这两天我们就要打仗了。不过你们是看病的医生,要小心,看好山上的人。”他们都躲在山里。”父母一路担心,终于逃出了延川。快到清涧县城时,父母边走边问如何找到清涧老中医霍四先生。有人提到,来到清涧县,首先应该去问一下开店的王太太,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去看医生之前最好留在她的店里。到了清涧县,我遇到了一位妻子,就问王某她开的旅馆在哪里。没想到,正好是王太太。王女士让父母把两根栅栏搬回前面的某个地方。她还想去街上买东西。当我们到达酒店时,屋子里挤满了人。过了一会儿,王太太回来了。爸爸说:“我先绕街一圈,找到霍四先生看病的地方。”王夫人道:“我不敢出去,今晚就要打仗了,你出去的话,他们就会把你当作间谍抓起来,你要怎么办??”然后他转身让家里的一个小男孩把水缸装满。一旦城里打仗,他就不敢出去打水了。父亲不敢上街,呆在街上也好,就帮小男孩打水。水缸装满后,王妈妈拿来一床被子,对爸爸说:“这被子不用付钱。”

第二天,我去霍四先生那里看病,拿了一些中药,原路返回。

清剑看病回来,就服用了霍四先生开的中药。他已经好几年没有胃病了,但其他疾病却不断出现。那时候,如果我突然生病了,我总以为我招惹了什么鬼,所以我就去冯家湾寻找女神。这位女神原来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大妈。她的家庭非常贫困。有一次,她在山里走累了,就睡在悬崖下。突然,她听见有人说道:“只要你不贪心,我就给你一门活技。” “康家村的一个孩子回家后生病了,去了很多医院都治不好,只好回家。他的父母每天都在流泪。婆婆知道后,说:家人半信半疑,让她治好一匹死马(用了神秘的方法),没想到一下子就治好了,于是周围村子里的人都得了怪病,就名声大噪。他们会去寻找这位女神,有时病人病得太重,无法去现场,只是拿了病人的一件衣服,当时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位女神。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一天早上,妈妈在碱岸上种了几朵向日葵。下午,她全身长痘,喉咙肿痛,呼吸困难。她连忙叫我大哥骑着自行车,带着一瓶酒和一块红布去冯家湾寻找女神。 。女神说,你家有一条蜿蜒的小路,路上有凝胶针,凝胶针上面有一个平台。如果病人在平台上挖地,他就会回去送鬼魂和乌鸦精灵,直到凌晨公鸡打鸣。如果还不好的话就去医院吧。结果按照女神的话,鬼魂都被送走了,半夜一切都痊愈了。

还有一次,邻居的婆婆睡了一整天,醒不来。她的女儿艳香把我妈妈叫到了她家。妈妈心里嘀咕着要送鬼,但是并没有什么作用,她还是陷入了沉睡之中。妈妈说,如果没有什么忌讳的话,就叫我鬼吧。于是,彦祥和弟弟拿着篮子、扫把、擀面杖和母亲的一件衣服,到附近一个叫丛底沟的沟里去招鬼。回来不到十分钟,邻居婆婆就醒了。来了,他一睁眼就说:“我快累死了,我梦见两个人把我拖到丛底沟的一个洞里,我听到儿子叫我,我就醒了。”一场车祸。”

《延川县志》记载:“旧志曰:延邑人勤耕,风俗依鬼神”。一方面是不明原因的疾病突然来袭,另一方面是偏远农村去县医院就医比较困难,于是“民间就有了‘招魂’、”等“土法”。送鬼”、“许愿”。妈妈不仅对此深信不疑,还有意无意地学会了这些“土招”,一旦发现家里有风吹草动,她就迅速行动起来。一天晚上,妈妈梦见大哥在村里的水沟里,怎么喊都回不来,刚刚去世的邻居阿姨说要救你。妈妈突然醒了,赶紧跑到了家。第二天,哥哥干活时被石头砸到了手,所幸伤势较轻,没过多久就痊愈了。我买了一条被子,去寺庙兑现了我的誓言,兑现了妈妈那天晚上对神灵的承诺。



在当时的乡村,自然的力量是非常具体和强大的。一场冰雹会让你失去收成;山洪爆发会让你无家可归。即使是在风平浪静的夜晚,无边无际的黑暗也让人望而生畏。人们相信在看不见的深处有某种精神控制着一切。生活在这样空虚无边的时空中,人会突然出现头痛、腿痛、胃痛,或者莫名的身体不适。除了诸神之外,还能求助于谁呢?我一直以为这是迷信,但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母亲高声低声念叨的“送鬼”、“招魂”的话,往往能缓解一些病痛。后来我在一些文章中看到,连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人物,最终也来到了神学的门口。看来神秘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

(6) 饮食的照顾

我的妈妈非常热情好客。凡是来看她的亲戚、同学、同事,她都会热情招待,并为他们做饭。即使家里没有面粉,她也会向邻居借一些,放下手中的活儿,快速轻松地揉面粉。 ,生火,熬汤,一边和客人闲聊,一碗香喷喷的热腾腾的白面就端到了客人面前。同时,我总是说:“慢慢吃,锅里还有更多,一会儿就饱了。”我们在院子里玩耍,等待客人离开,锅里确实还剩一点点,可以解解馋,但我们的希望总是落空。

那时我买不起筷子,所以妈妈在山里干活的时候,就剪了几条儒格针,刮皮修整,直到光滑、挺直、光滑、美观、好用。这是我妈妈自制的筷子。如今,这种天然环保的筷子可能仍然在市场上流行。

我们兄弟姐妹都上学了,村里的老师和妈妈每个学期都要请他们吃几次饭。后来,几位老师和我家就变得很熟悉了。他们一听说我家做芝麻汤饭,连招呼都没打就直接过来吃。

大姐在“五七”中学读书时,学校正在建设中。有一次,冯主任带着十来个人到村里找木材,并安排到村里几个学生家里吃饭。家里人自然也做了安排。结果几个同学没吃饱就跑到我家来了。妈妈揉面、做糯米粉、做汤。他们都吃得满头大汗、打嗝。然后妈妈又转身去生火。做面条,蒸玉米饺子。

大姐1976年高中毕业,由于在校表现优异,毕业后被文安驿公社招收为干部。从此以后,公社干部到瓦伊沟下乡时,有时会不吃饭到我家来吃饭。有一次,爷爷、奶奶要去县城看病。他们在我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吃完晚饭,妈妈把他们送到村口。他们碰巧遇到了一位公社干部。干部不客气地说:“我一会儿去你家吃饭。”妈妈告别了爷爷奶奶,匆匆忙忙地回来了。她知道家里没有白面粉,就到冯家庄我五娘家借了一碗白面粉。她把它放进衣服里,用手握住。包紧,回家赶紧和面煮。

我的母亲总是真诚地招待客人。她总怕客人吃不饱,又总怕被别人嘲笑不大方。因此,她常常在客人吃完之前,偷偷地舀一大勺饭到客人的碗里。 。有一次,一个公社干部告诉我大姐,她在我家吃饭差点丢了性命。大姐问发生什么事了?她说:“我吃饱了,你妈妈却偷偷地又往碗里放了一大勺,我只好硬着头皮吃完,最后差点吞不下去。”大姐回家后告诉了妈妈。他说,不再允许他偷偷往客人的碗里加米饭了。妈妈很委屈,说担心吃不饱。

虽然我妈妈说她不会再给客人做饭了,但当客人坐在我的炕上拿起饭碗时,她就会站在炉子前,手里拿着勺子准备行动。

很多年后,妈妈遇到了一个女人,和她聊了很久。她还想给她两百块钱。妈妈不肯,说:我都不认识你,你给了我什么钱?女人说道。 :“我当时在你家吃过很多次饭了,所以这两百块钱就算是我请你吃饭一次了。”

弟弟考上了大学,送通知的人是邮电站的一个小伙子。那时,家里人都在山里干活,妈妈则在磨面粉。小伙子在路边大喊,要妈妈去拿通知书。妈妈说:“我现在照顾不了,你把它送到这里吧。”小伙子高兴地把通知书送到院子里,妈妈从锅里拿出一碗蒸红薯给小伙子吃。吃着吃着,小伙子感叹道:一家有两个大学生考上了,真是一个奇迹。他不知道的是,我的妹妹后来考上了大学。

在那个年代,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吃饭了吗?”因为当时吃饭是头等大事。每顿饭后都能吃得饱是美好时光的标志; “吃得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奇迹。无论谁进我家门,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做饭,那就是白面粉。她宁愿让我们在院子里焦急地等待,但也会给客人的碗里添上一勺米饭。这看似残酷,但她正在为我们铺平道路。在她看来,如果以后出去遇到这些“贵人”,这顿饭就值了。



(7)箍窑

我考上大学那年,包产到户刚刚实行。我们村里的人称之为“单打独斗”。我的父亲一直是一个好农民,他辛勤地工作了一年。在上帝的帮助下,天气很好,我们获得了丰收。除去公粮后,还剩下很多,我们家终于有了余粮。第二年春天,我家准备了箍窑。当时,妈妈首先问邻居婆婆:箍窑需要多少粮食,需要多少钱?她回答说不用太多,因为她家刚建了一个二孔窑,烧满了,她就吃一篮子馒头,或者是玉米粉和白面两种馒头。我老爸是个石匠,三四天就完成了这个铁环,没花一分钱。母亲心想,这么点粮食,三四天的工资请个能工巧匠应该问题不大。所以我们从二月份开始砸石头。到了四月份,天气暖和了,石头也够了,就雇了一个泥瓦匠,开始给窑炉打箍。

本来父亲已经给土窑钻了两个孔,他只打算扛一个孔,相当于把土窑加固了。不料刚动工,土窑口就塌了。幸运的是,没有人受伤。该怎么办?泥瓦匠已经请来了,村里所有能帮忙的人都已经联系上了。我们只好从这个山坡换到对面山坡,重新挖地基,直接吊装石窑。于是,抬上去的石头又被抬了下来,然后又抬到了对面的山坡上。原来估计的石头不够,原来估计的时间不够,原来估计的粮食也不够。幸运的是,村里的大家都来帮忙,给了爸爸妈妈勇气和力量。妈妈赶紧滚磨、磨磨。有一天,她用我的驴换了邻居的马,一天就能磨一斗小米、一斗粮食。由于情况变化,村里帮忙的人增加到了十几人。妈妈一个人做饭已经不行了,赶紧叫来了李家沟的党妹和石家沟二姨家的竹叶来帮忙。早上,是黄色的米粉,配上黄豆芽、黑豆芽和蔬菜炖的。中午有两面馒头和炖菜。晚上有糯米粉。父亲回家时会把早餐和午餐送到窑里,晚上下班后会来我家吃饭。十多天的时间就像一场战斗,忙碌而紧张。尤其是晚上的吃饭时间,更是热闹非凡,无人抱怨。每个人都有说有笑。吃饭的时候,我们讨论了第二天谁该做什么工作。有一天,天气非常热,妈妈心想既然大家​​都这么热心帮忙,饭菜一定要做好了。于是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就起床煮果冻了。中午大家吃果冻的时候,都大吃一惊。他们都感叹:人多了,想吃什么就煮什么,也能煮出这么好吃的饭菜。

箍窑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来问我父亲需不需要帮忙,就求帮忙,不管是人力还是储存能源。爸爸说,有需要的时候我会跟你打招呼的。人太多了,我还得努力。工匠大师本来就很优秀,只负责箍窑的技术工作。搬运石头是小工人的任务。然而,工匠大师每次去箍窑,总会夹起一块石头在腋下。

当我们刚开始建造箍窑时,因为我们要重新选址,我们首先要修建一条可以通过货架卡车通行的道路。后沟的朱姓小伙子安二,一天就把路修好了。大家都说安儿辛苦了。

董家庄的平儿是我大哥的同学。他每天都来帮忙干活,直到窑炉完工。十多天他都没有缺席过。尤其是晚上大家回到我院子里吃饭的时候,他会帮大家抽烟,端菜,把食物递给大家,吃完后总是和大家打招呼,最后一个回家。 。

箍窑让我的父母很感动,他们被村民的善良、热情和真诚所感动。妈妈经常告诉我们,记得多帮助别人。当我们在窑炉工作时,有很多人帮助我们。我们真诚地努力着,流着汗水。你一定不能忘记它。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当然我们也知道,村民们的慷慨是我们父母多年来与他们真诚交往换来的。是我们父母不怕损失、不怕吃苦挣来的。那是村民们对父母的一种认可、一种赞扬。

此时,我已经做饭十多天了,妈妈讲故事也已经十多天了。虽然断断续续,却令我难忘。我的母亲经历了战争年代、农业合作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她是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她是七个孩子的母亲。就是她把我们从瓦伊沟带到了县城,带到了省里。这座城市的伟大奉献者。她生命历程中绽放的色彩,堪比雨后彩虹,胜过峨眉山金顶。

母亲八十多岁了,满头银发,衣着朴素。她既不聋也不瞎。她每天都会询问孩子们的情况,时刻牵挂着孙子们。她最喜欢的就是听我们讲外面世界的故事。我想她一定也希望我们的人生历程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感谢母亲,感谢家乡,感谢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22:50 , Processed in 0.0658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