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艺术考古的属性、方法与实用价值:练春海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980
发表于 2024-10-16 00: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艺术考古学的属性、研究方法、图像再现、材料利用、实用价值等问题。研究重点回应近年来的学术热点,梳理考古学界和艺术史学界对“艺术考古学”的属性和研究方法的各种态度,分析最具争议性的观点,指出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界的独立性。艺术考古学。超越学科界限的意义;紧贴前沿,剖析艺术考古学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意义,对图像再现、物质鉴定等一直被研究者相对忽视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还注重可操作性,为学术研究和文化实践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案例可供参考。

作者

连春海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在文学中。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器物文化研究。研究。出版《重塑过去:艺术考古学的概念与方法》、《汉代器物与信仰图像》、《汉代车马图像研究:以皇家典礼为中心》、《器物与信仰的制作》图像:中国古代器物的观念与信仰》(上、下册)等多部著作,并在《美国东方学会编年史》、《文物》、《艺术研究》、《民族艺术》、《艺术观察》。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项目。

前言:时尚冷板凳

近年来,艺术考古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各种相关的书籍出版、会议、讲座、论坛蜂拥而至。这与持续升温的真假国学热潮、汹涌的非物质文化密切相关。遗产热,以及各地兴起的推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文化发展的学术热,都可以与之挂钩,那么是否无论是社会热点带来的连锁反应,还是无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如何,艺术考古其实都是一个可以辐射到多个文化领域的学术话题。

当我们站在一旁反思这个热漩涡中心的冰冷话题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这种热潮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帮好人盲目推动的结果。这种学术热潮以及相关的文化普及热潮的形成其实有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的话,至少有三个原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种文化现象能够持续发酵:

首先,艺术考古学可以将我们与过去紧密地联系起来。艺术考古学是我们揭示人类文明悠久历史的有力工具。它能够向人们生动地呈现古代文明发展过程的细节,让人们重温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天我们基于对自身文明的理解和把握来讨论国家、社会、文化、世界观。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在文化上定位自己,我们就很难在民族世界中定位自己,自然也就无法讨论如何应对。探讨历史遗留问题,共商共同发展大计。

古代遗留下来的部分文化仍然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如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物品和场所。这些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考古的追求无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何让艺术考古“发烧”并持续升温?其实,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上讲,无论是“非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这个术语的焦点始终落在“文化”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物质”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但通常我们在讨论事物的物质方面时,不会讨论它的文化方面,因为后者此时就相当于“精神”。对于同一事物,它们往往指的是事物的抽象性和现实性两个相反而又相辅相成的方面。然而,当我们讨论“非物质文化”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关注的是物质。此时,“物质”也是文化的“载体”。当我们回到历史的早期阶段时,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真实。因此,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研究有形遗产。因此,出现了“遗产热”,再加上此前已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机制,两者的衔接必然会为艺术考古的普及火上浇油。

其次,艺术考古学可以为当下提供资源。如何创造今天的辉煌,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总结昨天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所说的文化传承,就是将“文化传统”的火炬传承下去。为此,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总结和弘扬人类文明的成功经验。这里不仅是如何利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丰富人们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如何汲取传统、借鉴他人、超越他人,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古老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并传承下去。培育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当代中国文化。

艺术考古学不同于考古学。考古学侧重于通过研究解决出土文物的定性问题,确定其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而艺术考古学则更注重发现隐藏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后者可以提供很多现有的文化资源,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可用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中国传统美术史研究的不足。 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讨论设立中国艺术史专业时,最终把它放在了专业院校中。这种错位实际上导致了艺术史研究的缺失,很多考古发掘的资料都无法获得。有效的解读无法对材料背后的文化历史信息进行深入探讨,而这对于发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非常重要。以影视行业为例。斯蒂芬·索默斯执导的《木乃伊》等经典电影吸收了大量关于古埃及文化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国产影视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汉武帝》就邀请历史学家王子衿作为学术顾问,对影片进行了点评。虽然影片中其实存在不少篡改、拼接的痕迹,但整体的道具风格、艺术语言等方面,我们还是能看到剧组为还原影片中秦汉时期原始历史状况所做的努力。 。为了还原历史,电视剧《芈月传》剧组还专门验证了秦朝的染色水平,证明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很高了,并不像传闻中的那样。观众纷纷表示“服装颜色太鲜艳”。 ,当时的染色水平已经可以染出各种鲜艳的颜色,但固色却比较困难。当前艺术考古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娱乐产业上,还可以为其他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做出重要贡献。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详细内容请参见后面的相关章节。

第三,艺术考古学为未来提供了教训。地球上各大文明的发展相继而来,相互影响。艺术考古学的努力可以为人们判断未来世界的发展演变趋势提供宝贵的历史参考。不说远了,我们就以众所周知的国家顶层战略“一带一路”为例。这一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开启我国与世界全面合作新格局。这个名字本身就反映了历史(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现在的关系。在铺设这样一条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丝绸之路过程中,以及在未来充分发挥这条道路的价值造福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探索过程中,有很多具体环节需要论证,其中艺术考古学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缺少武器。

艺术考古学近年来的发展逐渐开始吸收大量人类学、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在对现有出土资料的解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整合,推陈出新,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对传世文献中的叙述和论点有更加客观的认识。众所周知,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尽管流传至今的许多古代文献都是由像司马迁这样“直率”的历史学家和学者编撰的——当然司马迁也不能幸免于他主观的一面。 ——但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古代典籍都带有“尊者忌、亲者忌、圣人忌”的书写传统,以及出于各种目的的任意篡改和删除。习惯,更不用说层层错误。事实上,我们面临的历史早已面目全非。艺术考古学具有纠正历史叙述的功能。通过对地下出土文物的调查分析,重新评价流传下来的史料的价值,并在双重证据或多证据的基础上,剥离出更接近真相的史料本质。 。 。以汉代出土的文字砖为例,金石学的发展使得荒墓出土的文字砖在宋代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洪适《礼序》收录东汉永初、建初时期书法砖拓片五块。赵明诚的《金石录》中也有书法砖。清代钱嘉派出现后,汉代砖书引起了研究者和书法家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记载。一些爱好者、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甚至将其称为“秦砖汉瓦”。但如果我们对比一下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文字,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秦砖、汉瓦、汉砖上的文字总体水平并不高,而且大多是不能说是“剑技”。 ”和“美”,毕竟他们的创作主体是当时文化水平和素养较低的工匠。因此,如果我们跳出金石学的框架,考察秦砖汉瓦的文字水平在汉代出土的汉代文字体系,包括竹简、帛书、碑文、砖瓦等,我们贸然高估以古物为原料的艺术考古研究是非常不科学的。以当下为契机,以未来为导向,分析文化发展中的点(遗址、文物等)、线(文化发展规律)、面(文化带、文化走廊等)中华文化全面激活,所带来的古物新知识,正通过“一带一路”文化战略和孔子学院等文化输出渠道,连接亚欧非古代世界文化走廊,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方式。更全面、立体地诠释世界文化。生态学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文化热固然是好事,但这种热能持续多久?如果只是一种虎头蛇尾的发烧,那宁可白吃,也不要过量。因此,作为一名专门从事艺术、考古、艺术史研究的学者,如何从文化热潮中退出,回归到艺术考古研究更本质的理论和方法的建构上,回归到“受寒”之中。在这样的理论准备中更重要的是“坐冷板凳”的态度。只有这样,一种文化散发出的热辐射才能长久,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这正是本书努力构建的目标。本书既是对艺术考古热潮的回应和延伸,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冷酷反思。

介绍

艺术考古学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德国学术文献中,然后出现在日本文献中。然而,直到中国形式的出现,它才从不确定的悬置状态转变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状态。一个连替代术语都算不上的词已经软着陆,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术语,甚至是一个分支学科。正因为如此,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前,但正如《艺术考古学的一个世纪》、《艺术考古学的半个世纪》等回顾性、综合性著作的标题所示。 ,这个概念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反思和系统研究的出现要晚得多,大约在三十年前就开始了。可以说这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因此,当我们梳理与之相关的文献时,从最基本的术语到系统的研究方法,难免会遇到充满争议和不同意见的情况。

我们不要过多谈论它。以“艺术考古学”这个概念本身为例。它是人文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组令人困惑的术语之一。类似的术语包括“艺术考古学”和“考古学”。艺术”,这些术语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查了相关研究文章,都没有能够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一方面,这是因为这些概念不是同时出现的,所以早期的讨论不会涉及后来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学者在编辑或撰写相关文章或文集时使用或选择了哪个概念。它相当随意,没有追溯文献或解释术语的含义,更不用说澄清定义了。为了给本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在本章开头对此进行简要概述。

笔者将从“考古艺术”入手。 “考古艺术”其实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术语。其中有据可查的是香港中文大学于1978年成立的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其英文名称为for and Art,缩写为CCAA。从其主页的介绍来看,所谓的“考古艺术”研究,无论是学术基础还是工作重点,仍然是考古学。其实,从其英文名来看,“and Art”应该译为“考古与艺术”。两者处于并列关系,以并列关系表达两个并列概念。这个短语的形成方式表明,该短语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同等重要,与中文表达的“考古艺术研究中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后者的核心短语“考古艺术”实际上是“考古学”的不太严谨的表达,并没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论视角。

至于艺术考古学和美术考古学,这两个概念比较通用,但具体解释上却存在一些差异。这两个略有不同的概念的出现,不可避免地是由于翻译时不同语言的词汇不可能完全矛盾的现象造成的。关系,就像艺术史和艺术史这两个术语一样,在一些艺术理论家看来,它们是完全可以互换的。在其他理论家看来,它们被视为一对可以共存、具有“一般指称”和“具体指称”的术语。他们将艺术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的区别定义为“艺术”与“艺术”的区别。他们认为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田野调查和发掘所提供的古代艺术品”,而田野考古提供了许多“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古代工艺品”,如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金银器,不属于艺术考古学的范畴,这种说法是很不准确的,因为“工艺美术”其实可以涵盖工艺美术,反之,考古学家发掘出土的早期“艺术品”其实就是“工艺美术”。事实上,他们自始至终都无法摆脱“审美”的限制,认为“艺术考古”和“艺术考古”都必须有一旦遇到“没有艺术装饰,造型就不一样”,他们对“难看”的骨笛、陶埙、骨哨感到茫然,称这是“一种尴尬”。美术(艺术)考古学所面临的问题。”从下面的讨论我们就会知道,所谓的艺术考古学基本上与美学无关。

事实上,“艺术”和“艺术”这两个词在中国艺术理论的术语中使用得相当混乱。 “艺术”一词,英文为fine art,原指美丽的或纯粹的艺术。它是20世纪初西学东渐时由王国维从日本传入的。这个词在鲁迅、蔡元培等人的文章中都有体现。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可以包括宫殿(建筑)、雕塑、图画、诗歌、音乐,甚至文章。不限于英国美术所能指涉的范围。其含义与当今中国常用的含义相同。 “艺术”一词比较相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所能指称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现在大致相当于“视觉艺术”的概念”。相比之下,“艺术”这个词可以涵盖的内容要多得多。来自两个来源:中国和西方:中国自古就有“六艺”之说,包括“礼、乐、射、贞、书、艺”;而在西方古代,也有所谓“七艺”的理论。 ,包括“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两者区别比较大。从古代到现代,艺术的观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其“包罗万象”的特征基本上没有改变。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艺术”一词,实际上是通过日本学界对西方“艺术”一词的翻译而来,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日本人喜欢使用双音节词。他们翻译后,“art”被译为“艺术”,但艺术的原始语义包括一切具有手工特征的技能(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如种植、建筑、雕塑、绘画、编织、医学等。 、魔法等等都包含在这个列表中。译后的“艺术”在指称能力上有所漂移,但基本保留了艺术概念的较强包容性。西方学者在讨论传统艺术时,通常会提到涉及大量体力劳动的艺术形式,例如雕塑和绘画(毫无疑问,它们的丰富性和辉煌比其他类型的手工艺更容易成为讨论的中心) )。这样一来,现在讨论艺术其实主要是讨论视觉艺术或者美术。我们不妨称之为“狭义的艺术”。



尽管“艺术考古学”和“艺术考古学”在实际应用中区别并不显着,但它们的含义却有所不同。原因之一是“美”或“艺术”在当代艺术理论语境下很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巫鸿简单地将美术称为精英艺术,认为它是一种“不纯粹”的艺术。形式);第二个原因是,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各种艺术形式(包括美术)都有拓展边界、学习、吸收或融合其他姊妹艺术的倾向。这种边界模糊的趋势使得原有的术语不再能够正确概括特定艺术门类的全部内涵,因此更具包容性的“艺术”概念成为了不得已的替代术语。因此,“艺术考古学”具有与“艺术考古学”发展趋势相同的更合理、更具包容性的替代术语。因此,为了便于讨论,在下文中,除引文和特别强调连接上下文外,作者将使用“艺术(考古学)”这一概念来代替“艺术(考古学)”。

尽管许多研究者都在讨论艺术考古学,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在谈论同一个对象。因此,有必要解释一下笔者所称的艺术考古学与考古学框架内的(艺术)专业分支之间的关系。显然,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从纵向看,从史前到明清时期,地下文物的科学发掘和发掘都属于考古研究的范围。一切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东西都可能是它潜在的研究对象。从横向来看,现在有田野考古、水下考古,还有各种特种考古,比如古生物考古、农业考古……按照这个逻辑,还会有艺术考古吗?分支机构呢?当然,这基本上是事实,因为考古学下列出的特殊考古类别中实际上有一个“艺术考古学(A)”的子项。这种特殊形式的艺术考古学(A)和现在比较流行的艺术考古学(B)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不言而喻,与艺术考古学(A)和艺术考古学(B)有关的材料即使不是完全重叠,也有很大程度的重叠。不过,艺术考古学(A)关注的是材料的年代和品位,而艺术考古学(B)从目前的主流观念来看,也会从审美和风格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凤军所说的“艺术考古学”更接近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正如他在“艺术考古学”中不断强调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的重要性,但真正的艺术考古学研究实际上很少有机会参与考古发掘实践。因此,采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只能通过考古学家提供的材料来实现后期研究。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它作为“考古学”的同义词出现在德国学者的著作中。但现阶段,它充其量只是作为“考古”概念的替代品,以减少单词重复的频率。正如米海利斯在原序中所说:“这里的‘考古学’的名字是‘艺术考古学’。”因此,连作者也不关心它与“考古学”之间的细微差别,更不用说进一步定义它了。从理论角度看,究其原因,可能是出土文物中,那些工艺复杂、工艺精湛的文物总是格外引人注目。第二个阶段大致相当于“艺术史”的概念,但由于日本的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相对而言。与欧洲类似,“艺术考古学”的概念显得有点重复和多余,所以现阶段艺术考古学没有发展到第三阶段,进入中国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考古学终于摆脱了没有实质内涵的艺术史代名词的命运,并逐渐生根发芽。事实上,自从滕谷等学者将考古学实践引入艺术史以来,他们就开始了艺术考古学学科的构建过程。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在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上都越来越明确。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海外的中国传统艺术研究中,古代书画研究曾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出现了方文、高居翰(James)等一批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学者。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也反映出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转向对中国古代器物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传统书画教育缺乏动力。例如,当代欧美的传统书画教育培训并不具备百年前同样的优越条件。西方学者的注意力也发生了转移。新一代研究研究人员更关心对出土的中国古代文物的解读,而不是传统的书画。当然,就在几年前,也有学者指出,艺术考古学学科还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学术方法。这说明艺术考古学学科作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仍在快速发展。

纵观现有的学术史回顾,我们发现不少研究者要么照搬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要么从时间顺序出发,罗列历代精美的考古发掘资料。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对艺术考古学本质把握出现偏差的结果。要了解艺术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必须先从了解相关学科开始。

目录

介绍

第一章 艺术考古学及相关学科

共生主体

两个矛盾的调和

三个基本问题

四个研究课题

第二章 艺术考古学及研究方法

图像研究的传统

两大体系建设研究

第三章艺术考古学与视觉表现

反复出现的需要

两种繁殖方法

三种复制选项

第四章艺术考古与研究资料

一种材料分类方法



2.民间材料

三海材料

第五章 艺术考古与应用

艺术考古学的实用性

两个复古和古董

汲取过去的教训,开辟新的道路

四塔山石

其余备注

目录

参考

后记

重塑过去:

艺术考古学的概念和方法

九色鹿系列

连春海作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9月

国际标准书号

价格:68.80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16:20 , Processed in 0.0719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