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美美与共:佛利尔与中国艺术的故事,探索中国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025
发表于 2024-10-16 00: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美:弗莱尔与中国艺术的故事》,王一友着,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7月,187页,120.00元

“考古学”是否为外来知识,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 1926年10月,瑞典王储古斯塔夫访华。这位热爱考古的“边缘”大佬之所以来到中国,是因为他的朋友安徒生在中国进行了数年的调查和发掘,为斯德哥尔摩成为世界领先的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学术界兴奋不已,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来展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当然,重头戏还是安德森在周口店宣布的最新发现——古人类遗骸。中国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新史学巨匠梁启超也发表了题为“中国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的演讲。他一反常态,对“欧洲考古学会”和“物质公法”只字不提。相反,他在所谓“小学”和“金石学”等四个类别中详细介绍了中国过去特别是清朝的成就。他表示,中国考古学过去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发掘等现代技术相结合,必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一个月后,梁启超在清华研究院的同事王国维到中外人士聚集的北京历史社会学会发表《宋代金石学》演讲,称赞宋人“多方面的兴趣”。 “在古代文物中。从元明清开始,“反之,则少了一些东西”。故有“金石为宋之学”之说。大约一个月后,梁启超在清华研究院的另一位同事李济完成田野调查后回到北京。他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做了《中国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的报告,并说:“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考古学。”

梁启超

梁启超并不是不明白过去中国考古学和欧洲考古学的区别,否则他也不会派梁思成、梁思邕去美国喝洋墨。只是话一旦说出口,就如泼水一般,难以收回。那时我必须孤立无援地工作,渐渐脱离了后台。更重要的是,甲骨文的研究,通过王国维“双证法”理论的应用,似乎代表着更广泛的考古证据的序幕。这一思路流传至今,一直追溯到清代朴素的学问考证方法:传统学者既然能通过训诂发现殷商甲骨文,就意味着其根本内容现代考古学的研究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的。中间。

从晚清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今的历史中,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地球与海洋融合最紧密的时期。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李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非常深刻的反思。晚年,他在总结抗战前河南安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队的发掘和成果时,首先详细介绍了此前甲骨文的收集和研究情况。中国学者,随后长篇大论地描述了“二十世纪初西方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所展示的田野方法”,还用平和的语气谈到了“西方学术界如何与中国传统古物研究思想相结合,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中国现代考古学。”他在一本讨论“安阳”考古成就的书中,写得那么长,写了外国学者在此前后所做的工作,似乎与“安阳”无关,写的是类似古代流行的“墓志铭”的东西。中国。 “我爱我的国家,尤其爱真理”,一个学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20年代北京开放的学术氛围在当时的外国学者眼中同样引人注目。李季的搭档卡尔在回国途中伤感地说,过去的四年,充满了中国各领域科研史上的伟大事件。事实上,如果将来这一时期被视为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知识界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场伟大变革中,美国学者发挥了非常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力增强、欧洲实力暂时削弱,美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大规模购买中国古代艺术品,试图在中国进行实地发掘和研究。富田登通过日本经济历史数据和对日本古董商的研究发现,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古董出口比例中,美国不仅是最大交易的直接购买方,也是日本最大的收购方。古董商作为中间人;另一方面,当时美国学界的汉学基础薄弱,有必要向欧洲汉学家学习。欧美之间的学术竞争,让艺术史和考古学这些看似不太依赖语言的学科受到了试图创造新视角的美国学界的青睐。

这两方面都与中国无关。大规模的收购导致了中国古代遗址的大规模破坏。大规模的破坏引发了中国知识界强烈的排外情绪,对国有文物采取了日益严厉的措施,禁止出口,限制外国人来华。完全依赖“物”、缺乏场域背景、埋藏信息的艺术史研究,基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受到了中国学者的严厉批评。在这方面,最欣赏西方近代学者贡献的李济最具代表性。他在评论马克斯·洛尔的文章中讽刺后者不懂中文,完全无视现代学术可靠、全面的实地数据基础。罗岳是美国东亚艺术史上的标杆人物。

近三十年来,美国汉学的发展史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19世纪传教士汉学的两个阶段和二战后“中国研究”的兴起。有研究者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汉学虽然进入了美国少数大学的学科体系,但仍然依赖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发展。培训相关研究人员。将领少,没什么好说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赴华留学人数增多,新的研究路径开辟,美国汉学才终于进入举世瞩目的“中国研究”阶段。

这种学术历史思维是以“汉学”及其后继的“中国学”为基础的。在以留学生为主的时代之前,考古学和艺术史领域并不沉寂,甚至可以说相当热闹。 。美国公众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永远不会等待欧洲输出汉学教育。有识之士已经从“物”和“艺术”的角度出发,让普通美国人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

对于“中国味”的好奇由来已久。自从欧洲人大量移民美洲以来,北美的白人就和他们的欧洲亲戚一样,一直密切关注着亚洲的财富和机会。美中东海岸贸易率先发展。对中国瓷器和其他稀有物品的消费和认识受到大西洋贸易圈的影响。欧洲老牌强国对中国的想象随处可见。但财富的突然增加意味着文化野心。收藏规模与日俱增。创造和垄断新型知识是美国富人迫切需要的。底特律富商郎·弗里尔花了二十年时间,成功建立了一个系统培养汉学人才的专业机构——霍尔基金会支持的哈佛燕京学社。美国最受瞩目的古代东亚艺术博物馆被捐赠给该国,以帮助发展美育,促进其人民接触和了解东亚文化。尽管这一义举相隔数百年,相隔万里,但仍让人不禁赞叹不已。

弗里尔

这种钦佩在美国人中由来已久,但在中国人中却是短暂的。古圣先贤告诫不如“穷而不谄媚,富而不骄”,并说不如“富而好礼”。看来中国人的钱袋越来越大了,心态也不那么紧张了,开始表现出平静轻松的心态。王一友博士的专着《美与美:弗莱尔与中国艺术的故事》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做了这样的心理建设工作。

王铸详细讲述了弗利尔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过程:通过画家惠斯勒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理解,以及他以精明的投资者方式调整收藏方向和收购渠道、整理收藏品类、沉淀遗产。传承手艺。与以往对弗利尔作品的研究相比,王铸更关心弗利尔中国藏品的发展,尤其关注价格因素在其藏品形成中的重要性,并仔细标注了相关藏品的入藏号,以方便查阅。读者。从收藏史的角度,我们聚焦于“物”的形象,对弗利尔的品味和意识有更准确的认识。



当弗里尔愉快地在中国古代艺术市场中遨游时,周兆祥等中国收藏家却没有那么奢华和优雅。在他的印象中,民国成立后,北京的琉璃厂变得更加“拜金”,因为受人尊敬的中国知识分子变得更加贫穷,富有的外国人做更多的生意。而且,外国人也喜欢石雕。此类古物被禁止出境后,“外人因变故而购买了佛头”。于是洛阳等地的“土人”就把佛头凿下来卖了。有的还先凿出佛头,后运佛身(因残缺不全,被认为是废石,不被禁止)。周兆祥感叹:“无视经文,毁坏造像,令人悲哀。魔王时代民国不谋求新事物!”

收藏家当然必须区分文明和野蛮,无论其国籍如何。更何况,在没有国际规则的“野蛮时代”,穷国弱国的“古典文明”被别人带走了。无知者不以为耻,那些雕刻佛像的盗贼中,恐怕也有一些罗宾汉。一个侠义之人。然而,弗莱尔确实像这个野蛮时代的文明人。他不远千里,考察龙门石窟。他没有拿走一块砖头或一座雕像。相反,他在伊河边挑选了一堆石头,把它们放在一个优雅的木底座上。在他眼里,河南的风景和人民都像一首田园诗一样安宁、安宁、淳朴、有趣。然而,对于弗利尔对于保护中国古都文物的态度,至今还没有进行过扎实的分析。汤姆林森(海伦饰)曾一度困惑弗里尔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矛盾:一方面主张保护,另一方面又不断为美国人民获取保护。王铸避免梳理这批藏品中的伦理问题,并将其与1912年底启动的“美国考古研究所中国站”计划联系起来。他认为,弗里尔的“目的是与中国机构合作,探索建立中国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问题”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说法。

该计划被称为“中国计划”。它是仿照美国考古研究所和其他机构在雅典、罗马和耶路撒冷建立的发掘研究基地而建造的。它试图在中国某个地方建立类似的网站,以方便美国和世界各地学者的学习和研究。研究并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然而,弗里尔的举动遭到了平民出身、热心反帝的美国记者马克·史密斯(Mark Smith)的“干扰”,而派往中国调查的代表兰登·华纳( )的“无能”。最终失败了。放手吧。 “建立中国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国文物古迹”可能是麦克米闯入弗里尔成立的“美国考古学校委员会”时带来的私货。不过,弗利尔的绅士形象并没有因此受损,因为他从来不反对基于研究来保护中国的古迹和古物,哪怕是为了中国。

问题在于,利用考古发掘的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尚未达到20世纪初收藏家眼中“必须”的程度。影响弗利尔收藏中国玉器的美国汉学家劳弗曾向即将前往中国、以发掘为目的的毕肖普透露,弗利尔对发掘的让步值得商榷。然而,弗里尔去世后,他选择的馆长约翰·洛奇很快聘请了毕晓普作为助手,启动了弗里尔博物馆与中国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的合作发掘,这也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创造了机会。

弗利尔美术馆

弗利尔个人的意图是通过美育引导美国人民学会欣赏“这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艺术才华”,引导美国设计师和工匠丰富对图案和材料的加工。他真正达到了“美人胚子”的境界。他的精致思维和英雄气概增强了人们的想象力。尽管他说:“与更多的中国人打交道后,我对他们有了更多的尊重和信心。有一天,中国人民将恢复几个世纪前的地位,并在许多方面领先世界。”但这不是他的兴趣。这位务实的商业大亨正着力打造一座严密而坚固的堡垒,“以适当而低调的方式”永久传承一生的荣耀与抱负。

两千多年前,李斯到秦王的《谏逐书》中,列举了东西方的人才,南北的宝藏,无一不可以使用。看看一百年前美国的东亚藏品和中国的科学考古就知道了。哪一个不依赖外来文化来充实自己呢?如今,他们光芒四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没有必要否认列出的每个来源的美丽。俗话说:“泰山不容土,故能成大;江海不纳小流,故能成深”。 《美与美》为我们观察和了解这位美国富商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财力增进人类各群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美丽而善意的窗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17:55 , Processed in 0.0799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