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真的是越来越难了。
202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人数为475万人,比去年增加80万人[1]。不仅考生人数连年增加,全国录取分数线也不断上升——在一些主要学科,三年前进入复试的分数线,如今已成为最低标准。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来克服自己的学习劣势。
但即使你成功找到了工作,毕业之后你也很可能会发现,即便你拥有辉煌的硕士、博士学位,“原学历”的痕迹依然难以抹去,对原学历的歧视依然普遍存在。
那么,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为何会成为更加重要的筛选标准?高考失利是否是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坎?
如果要考研的话,调整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当前的学历蔑视链主要有这几个标签:985、211、双一流、双非一流。
更细的分类,本科时拥有前三个标签的学生,比研究生毕业后考入名校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后者更容易遭遇第一学位的差距所带来的心碎时刻。
网络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高考更看重智力,考研关键是耐力,又或者认为本科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影响最大。甚至有人认为,普通高校的学生“应该为自己高中时期的选择负责,而不是总是抱怨别人没有给自己机会”。
事实上,教育部已经澄清,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文件中,从未出现过“学士学位”的概念[2]。
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学士学位的歧视确实存在,而且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
推荐免试是读研究生的第一步,但双一流大学的学生的推荐之路更加顺利。
我们统计了国内已公布研究生生源的高校,2021年,在已公布推荐研究生生源的名校中,双一流学生占比远高于普通本科生。
其中,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双一流”保送比例最高,均在90%以上,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也有近80%的学生被“双一流”大学保送。
毕竟,保送的规则是择优录取,好学校偏爱优质生源也无可厚非。但在保送考研希望渺茫之后,普通学生想要东山再起,几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考研。不少高校甚至成为所谓的“考研基地”,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备考研究生。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如果未能进入第一志愿的复试名单,那么在录取调整时,同处考研“起跑线”的985、211高校仍然有更好的机会。
我们统计了知乎上“哪些大学的考研口碑不好?”的886条回答,发现绝大多数投诉都与招生学校对本科生的歧视有关。
一些学校为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会先进行插班考试,提前接收985、211大学未及格的落榜生,或者在复试中压制本科非985、211学生,增加复试相对权重,为985转校生预留名额。
这并非研究生们的幻想,福建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三成高校会在转学政策中写明,优先录取985、211、行业特色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有少数高校不接受转学,调整普通高校录取学生[3]。
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2017年招生调整公告中明确指出,只有985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毕业的考生才有资格调整[4]。
难怪那些原本以为考研是高考后第一个翻身机会的学生宁愿留级一年也不愿后悔。
本科是求职的第一道坎
如果说考研时本科学历的限制可以通过高分来突破,那么求职时针对本科生的歧视就更加残酷了,毕竟对于很多公司来说,面对成千上万的简历,通过本科学历进行筛选并不一定准确,但却非常高效。
中央财经大学学者做过实验证明,求职时基于学士学位的歧视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校园招聘中尤为严重。
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当向不同公司发出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虚构简历时,在研究生求职中,无论质量如何,非211本科背景的简历的回复率始终低于211本科背景的简历,211本科背景简历的平均回复率达到23.73%,而非211本科背景的简历回复率仅为15.95%。
当个人优势不显著时,学校背景对简历回复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对于简历质量不高的985研究生,211大学毕业的简历回复率是非211大学毕业的1.59倍。
这样的歧视,不仅影响求职的成功率,也影响到劳动者最关心的薪资。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双一流大学研究生中,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11104.6元,非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起薪仅为7426.1元,相差近3700元,而且起薪差异的52.9%是由学历审查歧视造成的[5]。
我以为只要通过了所有考试,考上一个好的硕士项目,凭借自己的学历就能赶上起跑线了,但现实是残酷的,拿到的钱还是比别人少很多。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读完博士后不进入工业界,而是继续在学术象牙塔里任教,对学士学位的歧视会不会减少?
不幸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2017年全国博士生校外调查显示,即使在就业时,第一个学位仍是博士生面临的最大障碍,47.62%的博士生曾因本科学位而受苦。
其中,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博士生在本科阶段遭遇的歧视最为严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生数量略低于其他学校;博士生在本科阶段遭遇的歧视最为严重,医学专业博士生遭遇的歧视相对较小。
此外,男女博士面临的歧视也有差异,女博士更容易遭遇性别歧视,而男博士则更受第一学位的困扰。
就在去年,北大数学学院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因为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而被学生批评,“你本科毕业证都没写xx学院”,该学生甚至表示,“作为一所top2学校,招的老师还不如深圳中学,希望北大能重组师资队伍”。[6]
所以就算你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国内一流大学任教,也逃脱不了因学士学位而被批评的命运。
如果我没有一个好的本科学位,我能改变我的命运吗?
俗话说“三分考试,七分申请”,选择非重点大学并不完全是看分数。
绝大多数考生在填写申请表时仍感到困惑,不断纠结于城市、学校、专业,希望得到尽可能全面的答案。
有些人选择非重点高校的顶尖专业,如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它们属于政法界的“五院四系”,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考研和就业方面与一些985、211高校的学生一样受认可。
但话说回来,能考上这些高分专业的学生,其实都能考上211大学,而那些读非一流大学、非一流专业的学生,情况就更糟糕了。
在豆瓣群“考试失利者互慰协会”中,不少人发帖称,后悔四年前为何选择读非重点大学,因为选择的城市,如今遭遇学历门槛,想要自我警醒。
但没有必要灰心丧气,感到无助。最好从那些经历过的人的经历中学习一些反击的方法。
我们整理了知乎网友对普通高校考研学生的建议,学会收集信息、分析情况、保持自信,努力在初试中取得高分,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除了初试成绩理所当然的高分,心态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非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备考期间总是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内心情绪摩擦会消磨他们的毅力。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信心和决心。
此外,本科期间提高学术背景也可以让你在985、211学生中脱颖而出。
中国传媒大学自2021年招生年度起,复试前增加材料审查阶段,考生需提交科研计划等材料,以证明自身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7]。
过去,在评估体系比较简单的情况下,除了分数因素,招生老师往往认为申请人的本科学校与学术能力挂钩,因此更容易将第一学历作为隐形的筛选标准。更全面的标准更加有形,机遇与挑战并存。
另一方面,对于想要步入职场的学生来说,实习经历可以作为敲门砖。
麦可斯2017年对大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尤其是有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所做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更高,职业期望一致性更高,工作满意度也更高。
比如现在很火的“太空机器”专业,即使你是非985高校的,只要你有能力,一样可以拿到大厂的offer,甚至是薪水最高的SSP,相关专业的实力不比一些985学生差。
另外,在校园招聘中应聘,不要执着于国企。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211大学本科和非211大学硕士毕业生简历回复率的差异更小。尤其外资企业,211大学本科硕士毕业生简历回复率差异更小。211大学硕士毕业生简历回复率仅是非211大学的1.24倍,低于国企的2.08倍[8]。
但如今,考研分数线公布,春招开始,更多普通高校的学子却依然面临新一轮的迷茫,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考不上名次的失意,随波逐流的失意,在找工作时,更遭遇因学历而产生的自我怀疑。
他们真心感到后悔,“哪怕留级,我也要尽力考上好的本科”。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2022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工作已就绪。2022年3月17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 年)。互动。2022 年 3 月 17 日
[3] 段欢欢. (2018). 研究生招生中本科学历歧视现象探析. 荆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5), 59-63.
[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 计算机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招生及调整工作方案(上). 2022年3月17日起
[5]王天骄,姜成. (2020).“本科背景”重要吗?——本科学历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中国高教研究(10),69-75。
[6] 孙志成、易启江、杜恒峰。(2021)。北大博士生导师在湘潭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却被学生拒绝。伪“本科学位”概念应该终结了。每日经济新闻。2022年3月17日
[7] 中国传媒大学。(2020)。权威发布 | 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初步自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改革实施办法。2022年3月17日
[8] 李斌, 白岩. (2020). 学历水平的信号传递机制: 来自简历投稿实验的证据. 经济研究(10), 176-19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为网易数据读书,36氪授权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