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0

文尘不知:在史铁生夫人的书中,感受生命与死亡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407
发表于 2024-10-10 16: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认识文字\chen

这是陈希米写的一本书的名字,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史铁生的妻子。我喜欢读史铁生的文章,尤其是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我是一个闲人,放假与否都无所谓。随着阴雨连绵的天气,我开始想念一些人。有些,死了的人。

听说娄江有一个女子玉三娘,读完《牡丹亭》后,悲痛过度而死。我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我因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哭泣,我相信这一点。我经常做这种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书,我都无法忍受看着人们死去。每次看到这样的剧情我都会哭。有时候,当有人在身边时,我会感到尴尬。连我这个年纪了,看电视剧都能哭,有点做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泪腺仍然不成熟。所以,我从来不在别人面前看《红楼梦》,也很少谈论它。晴雯死的时候我就哭了。黛玉死的时候,我什至上气不接下气,有点失控了。我害怕死亡,尤其是别人的死亡。

我学习英语的缺点之一就是搞不懂时态。这不能怪我的英语老师。他详细地解释了这一点并举例说明。例如动词“死”不能一直死,也不能一点一点死,而只能是瞬时动词。但我不明白,人是可以一点一点死去的。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全书有一个转折点,从盛到衰。本来热闹的晚宴,却因为巡视大观园的影响,没有人有兴趣参加,最后也是不欢而散。只剩下湘云、黛玉两个少女,却发出“鹤影过寒潭,花魂埋冷月”的悲鸣。全家人的死亡开始了。玉黛玉就是这样,先是肉体,然后是精神,一点一点地死去。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死亡,一点一点,一天一天。

人总是会死的。对于死者来说,死亡已经是一种永恒的状态。对于一个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是永恒的,因为我们不能再等待他复活。这不是告别,不会再有一次重逢,不会再有一次在某个路口的偶遇。他死了,永远死了,永远死了。



有时候,我觉得佛教徒是很幸福的。死之后就是生,生之后就是死。人类不过是轮回,就好像在一个圆形的操场上奔跑,一圈又一圈。所以,这一刻的离别,也许我们会在下一个圈子里相遇。但不幸的是,我不信仰佛教。

我相信老庄。有生于无,道生于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源于万物,死后又回归万物。你死了,但你从未离开。自从你走后,风是你,雨是你,一花一草都是你。我仍然和你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以前一样。

所以我喜欢事物。尤其是那些年代有点久远的,那些出土的文物。印度人相信万物皆有神,万物皆因神而存在。我不知道是否有上帝,但我知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创造一些东西,历史就会消失,没有人会记住它。那么活着的人就会如此孤独。啊。 “古人前不见,新人后不见”。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会在这里,那么我们就真的只能“伤心哭泣”了。

川端康成的《千鹤图》中有一个杯子,是志野瓷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传给我父亲,父亲又送给了他的情妇。情妇爱上了父亲的儿子,并将其送给了他。后来儿子爱上了情妇的女儿,并将她作为礼物送给了情妇。杯子被传递,爱情也被传递。即使我们不愿意,死亡还是被遗忘了。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经常复习就会忘记。哪怕这是我自己的约定。如果我们忘记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忘记的是我们所爱的人和我们的过去。只有那些东西,那些既不会消逝,也不会离开的东西,也许是一个杯子,也许是一张照片,仍然被记住并帮助我们记住。

比看着书中人物死去更痛苦的是看着书中人物经历死亡。何塞死后的守夜夜,三毛在书里痛得发疯,我在书外痛得说不出话来。看着她一遍遍地刷着何塞的墓碑,听着她一遍遍地呼喊着何塞的名字,我仿佛就站在她的身边,那么无助。我真希望我能站在她身边,这样至少我可以在痛苦中举起她,我也可以在痛苦中举起自己。有时候,我想我是多么受虐狂才会读这样的书。



史铁生说,不要给痛苦加上限制,因为生活会在所有痛苦前面加上“更多”二字。比看着书中人物经历死亡更痛苦的是……我不想再说了。陈希米在书中悲伤地写道:“死亡只能遭遇,不能理解。”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为什么你以前在这里但现在不在这里?是过去的时光在骗我,还是我活在梦里无法醒来?未来呢?我的未来还有多久?你已经永远消失了吗?

我无法理解,但我要学会接受,学会接受爷爷的离开,因为他们告诉我,这是成年人应该具备的知识。是的,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所以我接受了。但人生的荒唐并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我发现不仅是我,就连我身边那些比较成熟的成年人也无法接受。死亡,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心脏停止跳动、大脑死亡、冰冷的死亡报告。事实上,那是痛苦、仇恨、泪水、恐惧和无法阻挡的渴望。

广州有一个博物馆,叫南越王墓博物馆。我喜欢去那里。因为只有在那里,我才能真正进入坟墓,一个我生前无法去过的地方。我并不执着于死亡,但我需要在生命中安放一座坟墓:当我想到有一天我会死去时,我会更加努力地生活;当我想到有一天我会死去时,我会更加努力地生活;当我想起祖父的去世时,我会更明白我为什么要活下去;当我想起那些不幸去世的人时,我就能更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人生无常,我不能苛求,但我希望自己不会有遗憾。正是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和动力。也正是因为死亡,我才更加珍惜活着的人。

孔子不喜欢别人谈论死亡,“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呢?”但我认为没有必要避免它。清明节即将来临,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那些已经去世但还活着的人。还提前流了几滴眼泪,免得扫墓的时候又让人笑。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次去给爷爷扫墓,妈妈都会哭红了眼睛。从这一点来说,我就像我的妈妈一样。

[文章来自] 有趣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4 12:17 , Processed in 0.0688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