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8|回复: 0

浅析子夜的结构艺术:宏伟严谨、纷繁复杂、虚实结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566
发表于 2024-9-17 10: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夜》结构艺术浅析[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子夜》结构的艺术成就。论文首先简要介绍茅盾对小说结构的追求,从最初的“三部曲”结构,到《子夜》的宏大布局、缜密结构,再到开放式结构。并简要介绍《子夜》的主题,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军阀的压迫下,走向最终破产的必然命运。然后,仔细分析《子夜》的结构艺术,即:(1)宏大而严谨的鸟瞰式结构艺术;(2)复杂的蜘蛛网式结构艺术;(3)真实与虚幻相结合的叙事结构艺术。最后,简要指出《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和重要意义。[关键词]??茅盾??子夜??结构??一、艺术导论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的小说艺术大师,十分注重小说的结构。他的第一部小说《蚀》采用“三部曲”结构:三部分别以单线、双线、三线平行展开;随后的《虹》则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展开,但这些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在创作《子夜》时,作者开始追求小说结构的宏大布局和细致构建,《子夜》的成就标志着作家艺术实践的成熟。在《子夜》之后,作家一直保持着对结构艺术创作的热情。有些短篇小说采用开放式结构,即作者不对事件的最后结果作出交代,留下更多的空白,供读者进行艺术再创作。

《子夜》发表于1933年,是“中国第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它主要描写都市生活,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内战破坏下,苦苦挣扎直至破产的必然命运。《子夜》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对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上,更在于结构艺术的独创性和独特性。《子夜》宏伟而严谨的鸟瞰结构艺术,结构宏大,线索多多;既有惊涛骇浪,又有涟漪涟漪;既有齐整的园林,又有参差不齐的楼阁;疏可以鞭策马驰骋,密则难觅空隙;节奏紧张而松弛,动静相间,上扬而下沉。布局严谨详实,疏密有致,色调错落有致,冷暖适宜。《子夜》作为19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结构宏大严谨,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在两个月、34万字的篇幅中,要把深刻复杂的社会内容和一百多个字表达出来,对作家来说是十分严峻的考验。茅盾以娴熟、精湛的结构艺术完美地经受住了这次考验,充分显示了作家在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构建情节和概括复杂的斗争人生的艺术才华。全文共十九章,有序言(即第一章)、开头(即第二、三章)、发展(即第四至第十六章),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开头之后的发展阶段(即第四至第八章);另一类是高潮前(即第五至第十六章)、高潮中(即第十七至第十八章)、结尾(即第十九章)的发展阶段,全书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前三章介绍人物和线索,后面十六章环环相扣,线索繁多却又井然有序,每一章都有各自的重点,都服从于全书的核心。第四章描写了双桥镇农民起义。这条线索虽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展开,让人感觉脱离了全书,但它却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展现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对农民起义不可调和的态度,这至今仍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夜》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中展开了主题。为了深刻说明“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沦为殖民地”这一中心思想,作者运笔如椽,“大范围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子夜。后记》),生动地描绘了旧中国城市生活和斗争的方方面面,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互相勾心斗角,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把笔伸向农村,表现了农民对封建地主的殊死斗争。按照作品主题的规定,作者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作为作品所反映的主要矛盾。全文的主线是吴荪甫与赵伯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但作者将其或真或假地书写,在曲折中展现了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并在结尾处间接地带出了工农红军的昼夜成长,回应了吴荪甫失败的命运,为中国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茅盾曾说:“写热闹的场面,要写得复杂有条理,有全局的鸟瞰,也有个别角落和人物的‘特写’。”《子夜》正是如此。作者用概括的手法,通过吴老爷子的葬礼,介绍主要人物。这群来自军政界、工商界的送葬者,带来各方面的消息,交流城市生活的各种主题。小说的三条主线线索由此提出。第一条是赵伯涛组织秘密的“公债长公司”,吴荪甫、孙继人、王和福等人组织商业银行。这是小说的主线,即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第二是会计莫干成举报工人怠工,点出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福与丝厂工人之间矛盾斗争的线索。第三条线索是费小虎子的电报引发的双桥镇农民起义。以上也是吴荪福斗争的三根导火索,关系到他仕途的成败和最后的结局。此外,吴荪福与朱银秋的暗中斗争、吴夫人与雷参谋的私情、林佩珊与范文博的爱情,也在前三章交代清楚。作者还介绍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勾勒出一幅“鸟瞰全场”的画卷,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把握小说艺术结构上的气势磅礴的特点。在小说中,作者的着眼点始终都在吴荪福身上。围绕中心人物吴荪甫,作者提出了公债投机活动、工厂工人反抗、以及懿中信托公司的组织等情节。

此后各章则顺着工厂、农村、公债市场三条主线,紧紧围绕吴荪甫的活动展开各种矛盾。这些章节各有侧重点,可以说是“个别人物的特写”,但又都服从于全书的中心,一环扣一环。在这一方面,作者对小说艺术结构的严谨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子夜》的结构明显有借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影子,但又闪耀着中国古文的光辉,有自己的创造。因此显得宏大而细致,错综复杂而又清晰,最终使现代小说体现出包罗万象的生活内容,读者感受到这些生活安排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子夜》无疑是一部吴荪甫的人物悲剧史,一部民族工业家事业没落史,一部“子夜”社会风俗史。作品将时代的动荡、政治舞台上的纷争、军阀之间的争斗、工农革命的跌宕起伏、产业竞争、金融市场的搏斗,都聚集在宏大的布局之中。在细致的构建中,这些各式各样的场景在矛盾对立中移动,呈现出多元而统一的趋势,揭示出时代的本质。作品中的吴荪福在民族纺织界颇有势力,他要摆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资本主义王国。赵伯涛“故意要跟他开玩笑,爬到一半就扯他的腿!”赵伯涛一边对吴荪福实施经济封锁,一边又在公债市场上与吴荪福斗智斗勇。

吴荪福想尽办法从同事朱银秋那里挪用了大批干茧,以解决急需原料的问题,而原料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赵伯涛却将朱银秋的资产全部拿走,断了吴荪福的生计。赵伯涛还操纵钱庄“紧缩”吴荪福等人。吴荪福的义忠公司“入不敷出”,急需向钱庄借钱,赵伯涛却挑拨离间,拒绝借钱给他们。赵伯涛还煽风点火,损害义忠公司的信誉。在炒作国债时,赵伯涛拉拢吴荪福的妹夫杜竹斋,在吴荪福准备与赵伯涛决一死战之际,指使杜竹斋帮助赵伯涛出其不意地打败了吴荪福。李玉廷在代表吴荪甫与赵伯涛谈判归来的路上,“只觉眼前一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奇怪的画面:吴荪甫勒住了朱银秋的喉咙,赵伯涛从后面揪住了吴荪甫的头发”……这正是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阴险残忍地扼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随着情节的发展,书中一百多个人物或直接或间接地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广阔的背景上。从资本家华丽的客厅到华贸酒店的密室;无论是像战争一样“冲锋”的交易所,还是打算正面交锋的易中公司;城市里“海上人”的叹息悲鸣,村镇里地主之间的烟尘烟霾,青年男女的高谈阔论,工人家里的风雨声,一切都按照艺术真实的原则描写,按照美好的形象去创造,气势磅礴,深邃而不空洞,浅薄而不浮夸。



《子夜》的情节安排很有节奏感,多重矛盾的同时出现和纠缠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展开主人公多重性格,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小说的结构形式与所要反映的复杂内容相一致。《子夜》严谨的结构艺术充分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掌控能力和组织材料的能力。3、复杂的蜘蛛网式结构艺术所谓蜘蛛网结构,主要是指小说情节内容由多个人物命运线索和多个人物矛盾冲突构成的一种叙事结构。在这种小说中,主角的命运和主要矛盾就像轴线,各种次要人物和次要矛盾都回归并制约着这个轴线。也就是说,以主角的命运和主要矛盾为轴线,向下方辐射,衍生出各种次要人物和次要矛盾,相互交织,连成纵横交错的情节网络。它的叙事结构更为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更为复杂的组合方式。《子夜》避开了传统的线性结构,淡化了各章开头和结尾紧密相连的情节,代之以宏大、广阔、矛盾、动荡、多元的格局。为了呈现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社会全景,小说交织了众多人物和事件,形成了以吴荪甫为核心的网络结构。在此之前,我国新文学中出现的小说大多线索单一,结构简单。 《子夜》堪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景式生活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几条线索同时提出,又相互交织发展。

小说巧妙地以吴老爷子来到上海作为开端,巧妙地点出了时代特点:民族资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掀起了革命风暴,国民党无力统治,正处于大混战的前夜。吴老爷子的突然离世,不仅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必然没落,也迅速引出了小说中的矛盾和冲突。接着,作者为吴老爷子的葬礼安排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灵堂。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定的环境,《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才十分自然地相继出现,引出了小说的三条主线索和几条次要线索。徐曼丽的出现引出了吴荪福与赵伯涛的矛盾,莫干成的举报引出了吴荪福与工人的矛盾,费小胡子的告急引出了吴荪福与农民的矛盾。此外,吴荪福的家庭矛盾、众多青年人的性格矛盾、吴荪福与朱银秋等小厂主之间的矛盾等也同时被提出。灵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也艺术地衬托出全书的基调:悲凉、前景黯淡。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暗示性,富有艺术感染力。每当大资本家或小资本家得意洋洋地大笑时,必有哀乐或其他声音打断他们,使他们明白自己正生活在“棺材边”。“破产”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个人。《子夜》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福破产、家庭生活解体的命运为主线,附上他周围各种人物的命运线索,描绘出上海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城市生活的面貌。

情节涉及当时中国许多阶级、阶层的生活,与城市生活节奏形成交响乐的审美特征。主人公吴荪夫的生活和命运当然是小说叙事结构的中心线索。这条线索串联起吴荪夫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工厂经营、证券投资、社交活动、家庭矛盾等,描绘出他从野心勃勃到破产的主要人生经历,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这条线索又用来引领各种人物的命运。小说开篇就非常巧妙地展现了吴荪夫和吴老爷子的父子矛盾。他们的矛盾不是性格的矛盾,而是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矛盾。吴老爷子封建保守,固执己见,坚守“太上感应篇”,二十五年不离家,强烈反对现代文明,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死敌。在为这个封建僵尸举行葬礼的时刻,资产阶级“男女扭在一起,笑得更狂野,喊得更狂野”,仰慕名媛许曼丽“光着脚在弹球台上跳舞”。吴老爷子的亲生儿子吴荪福也眼里“兴奋地”谈着公债生意。吴荪福还对自己的舅舅——封建地主阶级的另一个代表曾沧海表现出不敬的态度。曾沧海是双桥镇的一个老乡绅,放贷、抢农民土地、抢农民老婆,还勾结国民党警察随意殴打农民。农民对他恨之入骨,都叫他“曾皮勒”。

他总是用隐瞒和欺骗的手段来应付儿子和小妾对金钱的要求。他的儿子曾家驹也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混蛋,生活颓废,道德低下,欺负好人,无恶不作。这个形象是对曾沧海形象的补充。通过曾家驹的刻画,进一步暴露了地主阶级内部的腐败,以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本家吴荪福与金融买办赵伯涛之间的斗争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体。赵伯涛有美国金融资本家做后台,财力比吴荪福要雄厚,他不仅能在金融界、商界施展魔法,还能在军界、政界发号施令,可以远程操控战场上的胜败,操纵金融市场的兴衰。赵伯涛用三十万两白银就能收买西北军退却三十里。赵伯涛作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善于吞并民族工业,破坏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包括民族资本家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与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涛相比,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吴荪甫为首的民族资本家与以赵伯涛为首的金融买办资本家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统治与反统治、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中。在这场斗争中,吴荪甫虽然进行了数次顽强的斗争,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营养不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彻底失败的命运。

小说中,律师秋顺说:“世上,总是大虫吃小虫!”从《子夜》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买办资本家想要独霸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想要把吴荪福等人变成自己手下的大老板。而吴荪福这样的大民族资本家,一方面反抗赵伯涛的独霸和吞并,另一方面又想独霸和吞并自己下面的中小型民族工业,中小型资本家又想独霸和吞并比自己小、弱的资本家。不过,作为民族资本家,吴荪福也有吃“小虫”而“失了胃口”的时候。“红头火柴”周忠伟愿意把自己的火柴厂抵押给吴荪福。然而,此时的吴荪福却被赵伯涛揪着头发,无力自救。周忠伟被迫走上买办化道路,最后把自己的火柴厂抵押给了日本资本家。大虫吃小虫,吃吃吃,大虫小虫都被洋“铁扇公主”吃进了肚子里。这就是民族企业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悲惨结局。工农革命运动也是作者着重描写的一条主线,在作品的开篇就间接描写了工农革命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在双桥镇老家待了二十多年的吴老爷子,在农民革命的枪炮声中被迫来到上海。然而上海并不是太平天国,吴荪福裕华丝厂工人运动的发生,有其内因也有外因,至于外因,则与30年代初的整个社会背景和政治形势息息相关。从内因看,这是吴荪富把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的必然结果。



由于吴荪甫及其走狗采取高压与分化相结合的策略,加之当时工人运动受到“左”倾盲目激进主义路线的干扰,裕华丝厂罢工最终失败。吴荪甫在家乡双桥镇开办了发电厂、当铺、银行、米厂、油厂等,这当然是他的生财之道,同时他把双桥镇建设成资本主义“模范镇”的理想,在宏观上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和军阀混战,使农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领导的农民革命也威胁到吴荪甫的制裁,因此他既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又反对军阀混战,更反对农民革命。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内容,其中就有背靠外国金融势力,在金融证券市场兴风作浪的赵伯涛;有代表农村封建势力的吴老爷子、曾沧海的没落与没落;有雷鸣、范博文等小知识分子与林家姐妹之间开花结果却没有结果的爱情博弈;有没落地主冯云清用女儿的身体换取金钱的道德沦丧;有甘于当玩物以维持生计的落魄女性许曼丽、刘玉英;有周忠伟、朱银秋等小工厂主在大资本势力的浪潮中颠簸、挣扎、受困……这些线索构成了网状的叙事结构,众多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的生活场景,构成了异乡上海多维的社会全景。

主线部分,故事发展分为两条线索,一是几条线索呈网络状展开,逐步把吴荪福和赵伯涛之间的矛盾推向中心。首先是吴老爷子的葬礼,引出了他在乡下的舅舅曾沧海,这个人物和飞小胡子,表现了农村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以及民族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裕华丝厂工人怠工,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吴荪福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赵伯涛在美国金融资本的支持下,拉着吴荪福成立“秘密多头公司”,企图实现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在这三条主线平行发展的过程中,还穿插了两条支线:一是吴府一群青年男女的生活和爱情纠葛;另一部分是公债市场投机商、地方富豪冯云清的悲剧。紧接着,吴荪福与赵伯涛的斗争、吴荪福与工人的斗争两条主线相继展开,环环相扣。吴荪福在赵伯涛的层层围剿下,感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物后期的性格逐渐占据了主要部分,变得急躁犹豫,信心丧失,这是剧情发展的必然,也为后来吴荪福惨败敲响了序幕。在这之后,作者暂时放下吴荪福与赵伯涛的矛盾,写裕华丝绸厂的斗争。在这里,吴荪福性格中凶恶的一面进一步显露出来,工人内部的成长与分化,共产党员中“左”倾路线的发展与危害,也一并展现出来。火柴厂工人与老板周忠伟的斗争,也由工人家属来介绍,展现了另一种类型的罢工运动。

4、虚实结合的叙事结构艺术《子夜》在描写三大矛盾的同时,也将赵伯涛与美国金融资本的勾结变成了一种隐线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三军阀之间的战争,也在整个背景中展现出来;而工农红军革命力量的发展,则在作品中曲折地呈现出来。赵伯涛代表着美国银行托拉斯和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利益,是他们的忠实走狗。他自己也厚颜无耻地说过:“中国人民的工业,没有外援,就是有头有尾的老虎,蛇也。”他一心要“干这件引狼入室的勾当”(吴荪甫语)。他奉外国主子之意,用各种狡猾恶毒的手段,排斥、打击、控制民族工业,竭力帮助帝国主义把本国经济变成殖民地经济。由于他“背后有美国金融资本家的支持”,“与军政界有联系”,自以为有强大的后台。吴荪甫是同辈中的王者,但在赵伯涛眼中,他不过是一个一笑置之就能打倒的对手。在作品中,作者写得或写实或写实,在曲折中展现了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吴老爷子之所以来上海避难,是因为农村里农民起义屡屡发生。共产党要想在农村加强自己的势力,就必须争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农、雇农,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反抗封建剥削势力,争取土地和财产。文中提到,吴老爷子一共带来了28件行李,可见还搬进了值钱的物品,足见当时农村革命力量的风起云涌。

双桥镇农民起义是小说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共产党的组织,但反抗的根源是他们被压迫,无法生存。作者用气势磅礴的笔触,把农民群众武装起义描绘得如风暴般猛烈,吓坏了封建势力。水路距上海仅二百多里,由国民党“省防军”和“保卫总队”一个营把守的双桥镇,一夜之间被工农红军游击队攻占,充分显示了农民反抗浪潮高涨和农民武装起义的巨大威力。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转嫁自身危机,收回公债投机的损失,用尽各种残忍手段,加紧对工人的剥削,从而引起工人的激烈反抗。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罢工运动猛烈展开。吴荪福驱车到厂里部署镇压罢工,在厂门口被女工围堵,吓得魂不守舍。他收买手下的走狗,利用黄色工会挑拨离间工人,腐蚀、笼络工人,分裂工人队伍,企图扑灭工人反抗的火焰。这种软手段不起作用,于是他便诉诸硬手段,进行“武力镇压”,血腥镇压。工人罢工斗争虽然被吴荪福暂时镇压下去,但当他与赵伯涛“血战”筋疲力尽时,又遭到了另一根导火索的沉重打击,加速了他的破产。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革命力量的发展。此外,文章还提到“军阀混战愈演愈烈,上海公债市场动荡不安,谣言四起”。

有消息称红军已占领岳州。 “这部小说还反复描述了一本书和一朵花的故事,允许林皮亚和莱伊参谋长之间的秘密爱情关系贯穿整本书,这在反映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中的虚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u Sunfu和Zhao Botao在第17章的夜总会中与第2章的 中的三个金融世界的阴谋相对应;公开出版这本书,有些地方必须暗示并间接出发”,但是作者的意图仍然是可见的。颜色的强度和情绪的硬度和柔软度是有机的,因此“午夜”是有机的。我们身边的迭代者写了一本名为“午夜”的小说。通过上述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毛神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和外国文学结构艺术的优势,以使结构“午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4 17:32 , Processed in 0.0593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