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0

从子夜看茅盾小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566
发表于 2024-9-17 04: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稿日期:2007-11-30 作者简介:梅启波 (1977-),男,湖北武汉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8月 第23卷第8期 从《子夜》看茅盾小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梅启波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 摘要:本文考察了《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因素,发现《子夜》不仅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中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特点。茅盾自觉地走了一条从现代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的道路,从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与创作。 关键词:茅盾;现代文学;午夜中文书馆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8)08-0035-04 在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中,茅盾是把外国文学技巧自然而成熟地融为一体的作家之一。



正如瞿秋白所说:“在以后的文学史上,《子夜》的出版无疑将被载入1933年。”[1](P438)这不仅因为它是当时左翼文学的代表,证明了左翼文学并非“幼稚粗俗”,还因为它成功地融合了欧洲文学的各种手法,不仅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还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20世纪30年代初,茅盾完成了他关于外国文学最全面的著作《西方文学通论》。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茅盾的兴趣爱好。他对一些作家完全忽略或一笔带过了,他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希腊、罗马和北欧神话、希腊悲剧、中世纪传说,以及随后的雨果、福禄贝尔、左拉、契诃夫、梅特林克、现代主义和先锋派文学运动。人们在评论《子夜》时,往往注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价值,而批评茅盾对农村革命描写得不够好。在讨论茅盾及其作品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时,往往注意他与托尔斯泰、左拉自然主义的关系,却忽视了他对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手法的娴熟运用,这是欧洲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在中国融合的典型。茅盾在早期作品中可以说很能自觉地运用象征手法。《蚀》、《虹》等作品标题也似乎表明这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



关于《创造》,茅盾曾说:“我在《创造》中暗示了革命一旦发动,将势不可挡的思想。”(P11)如果说早期小说只是有意识的尝试,那么《子夜》中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则更加明显。茅盾曾说:“这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斗争是残酷的,形势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看,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题目叫《子夜》。”(P556)这其实体现了一种借助自然景观符号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普遍象征。其实,《子夜》中处处都有象征。比如,1930年5月《子夜》开头的落日就具有象征意义。正如马里安·戈利克所说:“傍晚上海的温柔落日,暗示着‘上帝’在现代中国的局部没落。” [4](P113)这个“神”还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中国的封建权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4 17:30 , Processed in 0.0682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