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大学生活中的困扰与应对:守卫内心节奏的心理学 Tips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278
发表于 2024-10-5 14: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共3326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王苏航

艺术编辑/蛋糕

卡尔·罗杰斯曾说过:“美好的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某种状态。”

大学生活大概也是如此。大多数时候是富裕而美好的,但有时也充满了焦虑和烦恼。我们可以自由地学习知识,探索和认识自己,享受健康的亲密关系,但同时我们可能会因为人际冲突而感到困惑,或者因为疫情的爆发而难以适应。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感受时,糟糕的应对方法可能会让生活变得混乱。他们需要我们优先关注和重视,我们要合理应对,守护好自己内心的节奏。

心理中心推出新系列——“生命守护计划小贴士”,每周都会针对困扰学生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带来分析和小贴士。请不要忘记关注。

■■■

疫情期间,人们的抱怨越来越多:自由受到限制,无法随心所欲地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本的出行计划全部被打乱……面对亲朋好友的烦恼,你会怎样?安慰和启发他们?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一只小狐狸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漆黑的洞里。它害怕极了,尖叫道:“这里好黑,我好害怕。我怀念小时候妈妈晚上抱着我的感觉,但是……但是她已经不在这里了。”

他的两个朋友小熊和小鹿还在外面。

这时,小鹿探出头喊道:“哎哟!真是太惨了,可怜的小宝贝!但至少你还有出来的希望,而且你要知道你已经长大了,学会坚强了!” ”

小熊搬了一个梯子,飞快地爬了下来,说道:“嘿,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而且你并不孤单。对于妈妈,虽然我现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很高兴听你的,如果你愿意的话。

上面的小故事是根据一个短视频《同理心的力量》改编的。小鹿和小熊会给悲伤的小狐狸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小鹿的同情心让人感到疏远,而小熊的同理心却能带来联系,给人安全感。

@图片来自网络

同情心来自于本性,我们往往会对他人的处境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的变化往往是我们所认为的别人内心的感受,但实际上并不总是别人的真实感受。

比如《遇险的王子》中,人们同情王子的不幸,认为这样的痛苦一定是难以忍受的,但其实王子并不需要那么可怜,也不觉得自己的经历值得感叹。 。

或者当别人遭受打击时,我们像经历过的人一样平静地对待,而当权者往往沉浸在悲伤之中,一时间难以逃脱。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理解、经验和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并自以为是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判断和建议别人。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反而会增加疏离感。

同理心则不同:我总结了同理心的四个特点:接受意见,不评论,能够看到别人的情绪并尝试沟通,尝试与他人一起感受。它强调我们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有时甚至冒着自己受伤的风险去与他人联系,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

@



但我们常常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家了。”

“哦,没事的,宝贝,别难过,过一会儿就可以回家了。”

“我分手了。”

“没关系,别伤心,我已经告诉过你,你们两个不合适,还是分手吧……”

我们现在经常表现出的心态可能很像鹿的心态:充满慈悲心,却缺乏同理心。

然而,同理心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避免人际关系中的疏离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同理心,并利用同理心来指导我们的人际交往呢?

@

减少判断和过度解释



这里的“判断”是指用个人价值观来判断别人的做法,衡量别人的处境。

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你唱“风里雨里都没什么”,告诉他“没有什么困难是他克服不了的”。这种安慰真的有意义吗?难道真的会让他感到孤独,就像“你不了解我”、“你无法理解我现在的处境”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要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别人。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人,是练习同理心的基础。只有减少评判,才能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换位思考、分析问题。

另外,可能是出于窥探的欲望,在没有真正联系的情况下,有时人们一方面互相触摸、感受对方,另一方面又审视、打量对方,试图做出一些让步。更深层次的解释:往往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对方在做什么。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又非常敏感地抓住他的行为细节和言语中的漏洞来探寻他的内心,甚至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对方的隐私。试问,这是真正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心吗?这种过度解读行为本质上是把自我感觉放在第一位,把自我满足放在第一位。

同理心希望我们避免站在自己的立场,避免过多关注自己的需求,减少评判,避免过度解释,主动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细心、细心地体验他或她的感受。是感觉。

@洛伊卡

陪伴、感受、减少分析



也许你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

一个女孩因为不小心,不小心放错了自己习惯的小物品。她的情绪很不稳定,悲伤、自责、烦躁。一种男朋友选择抱着她,或者陪她出去散步或者吃饭,陪她度过这段不稳定的时期;而另一种男朋友则很理智地批评女孩的粗心,觉得她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避免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再次发生。

我相信大多数女孩都会喜欢第一种类型的男孩。为什么?理性分析固然重要,但及时的陪伴和安慰才能给人足够的安全感。不了解对方就盲目分析,只会让人产生疏离感,就像“站着说话不腰疼”。

人的情感是无法完全被理性所控制的。在情绪上升阶段,人往往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思考。这个时候,陪伴和感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私的基因》说:“真正的同理心会把积极的思维模因放在一边。”当对方情绪低落时,共情要求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真正沉浸在对方的刺激中,感受他的冲动,感受他的尴尬,与他联系,陪伴他,陪伴他。给他安全感。

@洛伊卡



善于倾听,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很多人都会有倾诉的欲望。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我们经常把听力分为五个层次:根本不听、假装听、选择性听(只听你想听的和你感兴趣的部分)、专注听(进入大脑并做出反应,但不一定有能力)理解对方的意思),同理心倾听( )。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实现最高水平的同理心倾听:

普通人倾听的目的是做出最恰当的反应,而共情倾听的出发点是“理解”而不是“反应”,即通过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方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精神集中,打开身上所有的接收器,抛开偏见和个人判断(我们刚才提到的第一个),站在对方一边。理解和感受;必要时,你可以做出一些回应,“嗯,我知道,我明白”来与对方建立联系,帮助对方放下戒备,获得安全感。你也可以提出非侵入性的问题,帮助对方更深入地了解情况。表达你的心意。

反面教材渴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来回应对方,帮助对方走出困境:“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相信我,这没什么,我以前也做过……”,成功把话题引到我身上,开始无休无止的分享。我想对方一定很无奈吧。

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种经历也都有其独特性。你的经历可能和他无法比拟,而当他陷入情感漩涡时,他往往没有精力与你产生共鸣,也很难接受你经历的优点;另外,伤心的时候,很多人只想倾诉,可能不太在意结果。

@洛伊卡

如何沟通?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一直在讲避免意见和分析。肯定有一些读者会不同意。

当然,我们需要回应,我们需要沟通,我们需要帮助我们亲爱的朋友、家人和亲人摆脱困境,走上正确的道路。但沟通的方式需要注意。

比如《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的育儿方法就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为什么?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嗯,脚被带刺的玩具扎伤了。他大叫一声,把玩具扔到一边,放声大哭。霍思燕赶紧过来抱住嗯,说道:“太锋利了,踩到一定会疼。”然后她帮他擦脚、吹气,安抚儿子。

这是回应“一定很痛”的好方法。首先,它表达了你能理解儿子的感受,让儿子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有安全感。

待儿子情绪稳定后,霍思燕开始引导他说:“你把玩具扔在地上,别人会踩到的。”她自己尝试了一下,踩在玩具上,再次同意踩起来确实很疼。

首先理解并肯定他的感受,给他一种认可感,然后陪着他安慰孩子,引起孩子的共鸣,然后引导沟通。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联系和信任,与母亲站在同一战线,从而接受母亲。建议,除此之外,这种做法也可以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好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不好的情况时,我们总是渴望做出回应,希望能够快速帮助他们,让情况变得更好,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一步——实现联系。只有主动了解他人的感受,与他人建立联系,才能真正贴近他们的内心,安抚他们的情绪,表达恰当的言语。

电话:/

官方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4 07:44 , Processed in 0.0703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