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40|回复: 0

学校寻根之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理工科院校文化品牌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681
发表于 2025-1-21 17: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浪潮中屹立不倒的根基。学校注重传承老校长王大珩院士倡导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文化品质。坚持德育优先,奉行“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厚德载物”的校训价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和魅力,举办“学校寻根之旅”系列活动。多部门通力合作,打造理工科院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品牌。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系列充满人文气息的创新活动,对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意义。收到了积极的反馈。效力。

◇寻找根源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质和优良传统。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培育和办学理念创新。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以优秀的科技精神和先进的文化模式、文化理念感染、引导、教育师生。 。 2013年,学校党委印发了《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实施方案》党发[2013]53号文件,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在理学院门前树立了老校长、王大珩院士铜像,激励一代又一代工科生传承大珩精神,弘扬真挚忠诚的家国情怀;在南校区等处建设了文化景观“外语角”,为学生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校友们纷纷捐资修建校友园,鼓励在校学子努力学习,不忘母校教诲,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寻根之路

在“寻根之旅”过程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丰富载体形式,积累文化内涵,拓宽交流渠道,内化精神品质,取得了预期效果。

铭记学校历史——不忘过去、不忘未来的老师

为弘扬科工精神,发挥教育阵线作用,让理工科学生了解老一代科普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学校文化,校史馆揭牌投入使用2010年投入使用。校史馆面积1000平方米,由4个展厅组成。由王大珩纪念馆组成,通过图片、视听宣传、文物展示等载体,展示了学校68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老一辈哈日人的奋斗精神。王大珩先生等工作者和学校的历史文化。目前,校史馆已接待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培训教育、国内外高校代表团、校友和社会人士参观2万余人次。校史的育人功能日益凸显,不断引导哈日职工了解学校创始人的艰辛,不断激励一批批工科生奋发图强,不断凝聚师生校友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不断提升哈日工学校的声誉。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教育——培养科技工作者共同恪守的价值观追求

凝聚校园文化、凝聚教师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1988年,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老校长王大珩院士为学校题词“我们要有:奉献精神、求实态度、创新气质、勤奋进取”。节俭的作风、集体的品格、乐观的心态。”这不仅是对老校长光辉一生的精彩总结,也是对哈尔滨广大职工寄予厚望的寄语。1995年学校合并后,学校充分总结和凝结了哈尔滨市的校训。继承了王大珩院士教育思想的精髓,形成了“知行合一,博大精深,久知不衰”的校训和“诚信为本,厚德载物”的校训。脚踏实地、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文化品质主张哈日工人的理想信念与追求真理的统一、祖国的统一与时代的责任的统一、博大精深的学问的统一。崇高的品格、志向和脚踏实地的统一,是滋养新时代科学工作者的文化土壤,是科学工作者践行和坚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一个广大教职员工践行和坚持的共同价值追求。



传承经典——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国学是成人之学,是仁学。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精髓,对于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未来民族的命运极为重要。学校图书馆利用多种渠道展示中华文化遗产,旨在通过展示让中华文化遗产更加深入人心。对国学古籍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印制,并设立了“国学典籍阅览区”供师生查阅。西院分院设立了国学读书区——“绝小斋”。这间书房的墙壁上挂满了字画,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图书馆工作人员设计制作了一套传统文化纸制品,包括8种书签和5套明信片,深受师生喜爱。每年“孔子诞辰(农历8月27日)”都会举办纪念活动,包括《论语》朗读快闪、《论语》临摹书法大赛、《穿越千年——我的故事》等每年四月被定为“传统手工艺体验月”,以弘扬、普及从传统工艺、服饰、礼仪三个维度展示传统文化。邀请经验丰富的传统工匠来校讲学。学生将在工艺大师的指导下体验手工制作过程。

理学院材料物理系硕士生导师张国华虽然是理工科专业的老师,但他时常思考,中国人的特点从何而来,这一传统是如何世代相传的?到一代。于是在闲暇之余,他开始寻找时常让他着迷的知识——《国学经典》,并通过图书馆的教育平台,推广“传承国学”活动,让更多的理工科师生都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一是编写《大学生国学经典手册》,作为日常生活重要文化书籍分发给新生,奠定人生智慧;二是定期组织“经典读书会”,通过阅读《论语》等经典书籍了解先贤智慧,建设学术科技;三是定期举办“实景图书馆”,让学生在文化交流中与国学专家进行近距离的思想碰撞;四是推出《论语100首》,利用课前20分钟带领学生背诵《大学》、《论语》等经典名著,演唱由古诗词组成的歌曲。目前,张国华老师已举办中英文经典诵读会49场,外国文学讲座2场,不同规模的国学讲座11场。

文化普及——弘扬传统文化渗透师生心灵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血液,净化青少年学生精神底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整合资源,以“融合科学与人文,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理工精神。以质量为先导,弘扬主旋律,彰显高品味,着力打造具有理工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团委学生论坛以“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为宗旨,为学生搭建思想文化交流传播平台,丰富青年学生文化底蕴,已举办近500场高质量论坛以及高质量的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当代著名女性文化学者于丹、著名作家梁晓声、安忆如、《人生若如初见》作者雷殿生穿越罗布泊第一人、被誉为“当代徐霞客”、央视《正大综艺》主持人谢家训、央视名人阿秋、《百家论坛》主讲人张望超、央视双语主持人季晓军、“课程网格”创始人李天放、北大双生作家袁子文、袁子豪等百余位各界知名人士莅临论坛,让年轻学子聆听聆听智者的声音,领略大师的风范,静静思考得失,领略文化的魅力。

“诗与远方”是青年学子心中永恒的追求和甜蜜的梦想。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至今仍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瑰宝,化工学院贯彻落实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底蕴”精神以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举办“繁荣昌盛”,已连续举办五届。 “国风颂”诗歌风采大赛。比赛以“传承文化之美”为主题,以“致敬诗词歌赋”为内容,以“古典才艺展示”为补充,让师生重温古典诗词的瑰丽,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古典英才,用传统诗词歌赋、书画艺术为理工科师生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展现了体现“自豪”的精神。理工科学生传统深厚;外国语学院连续四年举办“文学传路·科技说你”中华文化大赛。内容为中国文化知识和中国国情知识(涵盖时政、历史、地理、刺绣、唐装、茶叶、国画、书法、戏剧、陶瓷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绽放。校园优秀传统文化。

由学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办的“书香校园”读书漂流活动,是一次以“分享、信任、传播”为主题的读书活动。采用无人化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借阅捐赠图书并及时归还的诚信度。 ,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期间,所有理工科学生均可免费领取书籍漂流活动书籍,无需办理手续。每个人一次仅限读一本书。借书日后两周内可归还漂流,并可在书背面的“读书体验卡”上写读书笔记。经验。自2011年学校举办首届图书漂流活动以来,共筹集图书3100册。活动设置了45个校内漂流点,覆盖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学生生活学习场所。六年来,共有13000人参与了该活动。图书归还率达到85.8%,共收到读者反馈卡7156张。 “书香校园”读书漂流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拓展知识面、提高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同时,也在全校掀起了读书热潮,让科技弥漫着书香。校园,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

自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启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学校团委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承办了中央民族乐团等七家单位、黑龙江歌舞剧院、黑龙江京剧院、齐齐哈尔大学来我校演出10场,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也培养了大家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接触到了高雅的艺术。

打造平台——拓宽文化教育渠道



文化修养的影响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为了探索文化教育新途径,更好地服务课堂,理学院青年教师罗来珍教授希望与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于是,罗老师组织了一场以“约书一起读书”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先后举办了以《课程教学基本原理》、《论语》、《教育大境界》、《信仰》为内容的读书交流活动,理学院十几位老师、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参加活动,不同专业的老师畅谈各自学科、专业,共同探讨文化教育的思考、实践和经验,探索文化教育新途径用于理工科院校的文化教育。至此,读书沙龙已经举办完毕。四个问题。

特斯通学院学生邱志强在日常学习中了解到,大学生存在生活迷茫、缺乏内在动力等问题。他在互联网上创建了“转天养网络信息平台”(以下简称“转天养”)并与图书馆合作,定期开展国学、管理、历史、哲学等主题的读书会,旨在通过网络交流唤醒学生主动意识,构建理性思想空间,活跃学校人文氛围。 “转天阳”为各年级学生开辟晋升通道,在觉醒心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技术、进实验室、参加竞赛、实习、出国、就业创业等服务。努力将正确的知识和正念结合起来。学生聚集在一起,传播正能量,形成辐射,带动更多年轻人积极拼搏进取。

学校团委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和“十二月九日”文化艺术节教育契机,创新内容和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领导。整合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学生社团文化节、12月9日文艺汇演、感动科技、青年诗社等品牌优势,探索发展动漫、新视听等视觉等文化产品,开展“双实双实”尊重微电影创作等以“崇尚”文化传统为主题的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成立“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十九大精神,依托关于青马工程深入推进“四进四信”活动的情况,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后勤管理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实施美育型校园文化环境规划和美育型班级、宿舍文化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活动环境的营造和设计,构建了校园文化环境。静态与动态活动相结合的环境。在校园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美、认识美、感受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优雅、优美、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风景育人,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心灵之美。

“快乐”读书计划——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胸中墨空如谷,腹中诗书秀美如花”。为促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引导学生养成终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2017年10月27日,学校“青少年学生快乐阅读计划阅读发展项目”启动正式启动。参与学生工作的各部门、单位多方协作开展2017级青少年学生“悦”阅读计划阅读发展项目,开展青少年学生“悦”阅读阅读分享会新生计划每周一晚上自习。分享会上,各学院精心组织,积极分享学院院长、书记、名师推荐的优质图书,并设立读书角,旨在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发展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专业学习,结构完整。知识体系,树立“好好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的好习惯,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学风。活动开展以来,已覆盖2017年团支部191个、新生5425名。各学院共举办阅读分享会1114场,分享图书1020本,获得阅读体验8501条。同时,学校团委携手新航道国际教育(哈尔滨分院)成立青少年学生“悦”读书计划读书基金,向各院校捐赠读书基金共计8万元,并捐赠支持各学院建立英语读书角的英语图书。各学院开展深度阅读发展工程。 “科技图书·青少年学生欢乐读书计划”正在日益丰富科技校园的文化氛围。 “读经典作乐”逐渐成为科技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也辐射着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生活习惯。

◇寻根之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学校坚持以文化育人、以文化育人,根据时代新进步,补充、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其影响力和凝聚力,把文化建设做好校园里的上升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校继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教育厅授予“高等学校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后,又被授予“全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省”,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近年来,学校还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黑龙江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示范单位”、“5月1日劳动奖状”等称号。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十佳模范单位”、“最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省普通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工体育工作示范单位”“寻根之旅”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收到了初步成效,启发和引导师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信仰之根,从而坚定师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并在实践中外化,融入师生的思想、精神、血液,更好地传承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强不息、求实创新、乐于奉献、永不放弃的精神。卓越品质,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将以更好的业绩书写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事业的进步,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共同谱写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的美好篇章。技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01:58 , Processed in 0.0921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