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0

14岁考上南京理工大学,胡耀元:从3岁识千字到准备读博士的非凡学习之路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174
发表于 2025-1-19 03: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岁考研、17岁考博士是怎样的体验?

或许,唯一能用亲身经历证明自己实力的人就是2004年出生的胡耀源。2017年,14岁的他考入南京理工大学,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研究生。学校的历史。三年后,胡耀源准备去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还没有到参加高考的年龄,所以我不得不选择考研。

这句话看似凡尔赛之语,却是胡耀远在学习兴趣驱使下的选择。

他3岁就可以阅读千字,在进入小学之前就读过很多外国经典著作。小学毕业后,他留在家里自学。文科基本是自学,理科需要导师一对一辅导。完成高中知识后,他开始准备高考。但由于广西高考的年龄要求,他无法参加,所以他选择先参加本科自学考试。

2014年10月起,胡耀源完成了广西大学英语专业自修本科、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自修本科、江苏历史教育学自修本科等多个专业的学习。第二师范大学,并通过了42门自学科目。毕业于广西大学,自学英语专业。

2017年11月,胡耀源正式开始考研,专业是传播学。除了一直学习英语之外,他还完成了《简易法语课程》和《德语快速课程》。胡耀源以五门课程总分364分,两门专业课初试成绩分别为120分和125分的成绩,出现在南京工业大学设计与传播学院复试现场,顺利被录取。

胡耀源研究生时的照片

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胡耀源正式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考试。他选择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博士考试考生名单正式公布后,胡耀源在朋友圈发布了上外最终录取名单的链接,并写道:“上外已被录取”。他当时只有17岁。

导师:“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感觉他还是一个会过儿童节的孩子。”

面对这个14岁读研的孩子,学校和导师怎么想?

南洋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谦曾表示:

“针对胡耀源的情况,我院首先会为他挑选合适的研究生导师,同时也会安排高年级学长来弥补和提高他在专业结构、表达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现有的不足。”生活中,我们请求辅导员给孩子更多的支持,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据紫牛新闻报道,胡耀源在南京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张宗刚教授表示:

“三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胡耀源的时候,我就想,这还是一个可以过儿童节的孩子啊!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理论基础好,写作效率高,他的硕士论文讲的是简单。”关于奥斯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影视建构,他写了大约10万字,他应该是全国最年轻的医生之一。比我还高,大概有1.8米吧!”

“年轻有为”硕士、博士生

事实上,胡耀源并不是唯一一个年纪轻轻就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迎来了一位“2000后”博士生。刘克伟出身于中部一个三代成人的家庭。她4岁上小学,跳过五年级,15岁高中毕业,攻读博士学位。 20岁,顺利进入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报到。

去年的疫情让她无法在学校继续开展科研工作。虽然她的课程没有耽误,但一些本该完成的任务却无法按时完成。她认为,想要真正按照自己的方向创造出一些东西,需要不断积累知识,仅靠硕士期间的学习是不够的。因此,基于华中大学当前开展的科研任务以及未来的规划,刘克伟决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华中大学。

关于她的博士学位。未来几年的时间里,刘科伟坦言自己压力很大,但她并没有太多严重的担忧。 “科研初期肯定会有压力,但我读博士的决定并不是仓促的,如果有压力,我会慢慢调整自己。”

南京大学还有这样一位“2000后”博士生宋文清。 8岁进入初一,13岁进入大学,19岁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仍在研究“中国芯”,就读于中科院电子科学与工程。

她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成长环境:“我的父母是学计算机的,在家乡公司做机械产品。所以我的成长环境是非常‘理工’的。可以说,我是伴随着电子机械产品长大的。” 。

高二时,我以超过山东省重点本科55分的成绩考入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后来我进入了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打开了科研的新天地,找到了做科研的乐趣。我的实验室专注于芯片设计,目前正在研究用于人工智能的可重构芯片。

事实上,科研的压力远远大于自己学习的压力。给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我的第一篇SCI论文。我在大学四年级时开始写它,并将其提交给研究生院的第一年。两年内修改了六次,直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出版。当我看到这封邮件时,我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太难了,我感觉自己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

与这些奋力拼搏的00后不同,一些被称为“神童”的前辈在科研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作为大众眼中的“小神童”,尹喜也有着常人难以超越的学习成绩。

12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17岁时,他前往哈佛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打破了哈佛博士生不得在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惯例。 31岁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华人教授,并于2017年获得“豪华版诺贝尔奖”。所谓的“科学突破奖”简直就是一路作弊的人生。

要说科研界最年轻、最有前途的学者,就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曹原了!

1996年出生的他用了三年的时间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高考理科总分669分。 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后,他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他的导师的推荐下。曾被评选为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中的95后科学家。

在这个时代,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不断涌现。他们用自己不容小觑的实力,证明年龄不应该成为学术高度的限制。正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纯粹热爱,才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加速。展望未来,敬请期待。

那么,今天你学习了吗?



本文综合自南京理工大学校友会、扬子晚报、路口、招聘课堂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13:40 , Processed in 0.0724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