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0

揭秘大数据杀熟:老客户为何比新客户支付更多?了解三种常见杀熟形式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327
发表于 2025-1-17 15: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说有些互联网平台和商家现在已经成佛了,不再是“杀人”,而是变成了“杀成熟人”。

你知道“杀熟”是什么意思吗?

大数据熟悉度是指对于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比新客户看到的价格贵很多的现象。

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收集消费者信息,分析其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信息,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消费者销售相同的商品或服务,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杀”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根据用户使用的设备区分定价。例如,苹果用户和安卓用户的价格设置不同;

二是根据用户消费地点进行差异化定价,例如距离商场较远的用户定价较高;

三是根据用户消费频次实行差异化定价。一般来说,消费频率较高的用户对价格的承受能力较强。

与其说这种现象是“杀死成熟的人”,不如说是“杀死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乐在超市才2块钱,在五星级酒店却能卖到30块钱。 。这不能称为价格歧视,而是因为人们住得起五星级酒店,所以就会被“杀死”。这个理论应用于“大数据杀戮”时并不合适。一个关键问题是,一罐可乐的正常价格是透明的,所以五星级酒店的溢价是公开的。然而,“大数据熟悉度”是隐藏的,大多数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定价溢价”。此外,将老顾客等同于“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也有盗用换代概念的嫌疑。

所谓“扼杀对大数据的熟悉度”的问题几年前就引起了争议。对于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远高于新客户。这个词在2018年成为流行语,包括天猫、京东在内的许多平台都被消费者指责为“大数据害死人”。

大数据涉嫌价格歧视,显然背离了简单的诚信原则。也是对老客户信任的背叛,造成商业道德的扭曲,值得人们警惕。

此外,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还应当为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择,尊重并平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商家利用差异化定价来获取更高利润是合理的,但前提是不能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除了个性化定价之外,消费者还有权了解哪些公共选项不针对个人。

我们先来看看“杀人”事件:

1. 大数据是由无意识的算法造成的

第一次“盗版”事件可以追溯到2000年。一名用户删除浏览器后,发现自己浏览过的一张DVD的价格从26.24美元变成了22.74美元。亚马逊是有诚意的。 CEO贝佐斯亲自站出来向公众道歉,并解释说这只是向不同客户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这只是测试阶段,保证与客户数据无关。最终,亚马逊停止了这项实验。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两家商家采用的是程序定价策略,自动调整价格。不同的是,两家商家的竞争策略完全相反。两家商家的定价策略都是以低价取胜。价格永远是别人的99.83%,而其他商家靠着我有125k+和93%的好评,但价格却永远是别人的127.059%。

所以归根结底,上述乌龙事件是算法无意识造成的。但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算法算力的提升,不少公司开始“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算法。

2、商人为了利益而故意这样做

2017年10月,环境工程师刘兴龙在杭州出差。当他与几位同事预约网约车时,发现他们使用的是同一收费标准、同一路线、几乎同一时间到达的私家车服务。接下来,他付了35元,而他的同事只需付25元。此后,不少用户在使用网约车平台时发现了“杀人”行为。

除了网约车外,类似的“杀熟悉”现象还出现在机票、电影、酒店、电商等多个平台上。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杀熟”的深层问题。

1、大数据“杀熟悉”的计算方法

1、用户数码肖像

在分析用户基本数据、行为数据等后,可以为每个用户勾勒出一个大致完整的数字肖像,让机器更容易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了解你。

2. 行为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所有用户的基本数据,您可以得出更深层次的用户信息,例如您的价格敏感度。

一般商城平台在使用推荐算法处理问题时,并不是简单地判断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和价格,而是看他可能购买的商品在所有三级品类中的价格排名,比如那么他加入购物车的产品排名是怎样的呢?

此外,更深层次的算法还会额外关注商品从加入购物车到最终购买的时间长度,甚至包括他过去是否点击过、领取过、使用过优惠券等信息。

用户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最常见的是在APP上采集积分、通过一些广告联盟分享用户浏览记录等信息。当然,也会有专门的人员倒卖用户的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甚至在用户的电脑上植入木马病毒,通过后台运行来获取用户的行为数据。这意味着无论是在搜索引擎、淘宝还是聊天软件上的记录都可能被获取。虽然不合法,但是老百姓并不对官员采取行动,所以就这样继续下去。

2、平台的“杀套路”

1. 提高价格

对于毫不犹豫购物的用户,平台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小幅度的涨价,因为这些人对价格不敏感,不会注意到这部分的涨价,最终会多花一点钱。

2.减少折扣



这种“杀戮”的方式并不是故意提高价格,而是减少优惠券。因为你是老用户,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无论你有没有这张优惠券,你都会忠诚地留在平台上。但同时,平台也会向新用户赠送更多优惠券。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不过,商家利用大数据“标记”用户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例如,餐饮行业可以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订餐平台获取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消费评价。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这在以前的被动获取时代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因为少数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就完全否定大数据分析。

3、如何应对大数据的“杀戮”

针对大数据的“杀戮”,我们还必须充分利用平台的机器人检测机制,遵循算法来获得一些折扣。此前,脉脉上有用户反映,针对京东监控用户购物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向破解方法:

这就是逻辑规则在机器人检测过程中的应用。它反其道而行之,遵循算法获得折扣,但不知道是否已被修正。

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对抗。

1、多个账户对比分析

准备一台备用机,无需注册账号即可连接Wi-Fi,监控目标平台上的商品价格,并与正常搜索价格进行比较。如果您使用苹果手机,可以补充安卓手机;如果您使用的是安卓手机,可以搭配苹果手机进行补充。

2.避免信息串联

尽量避免使用相同的昵称和邮箱地址在多个平台注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某个平台利用信息拼接的方式获取你的多维信息。

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多个APP。例如,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拒绝APP让您连接脉脉、芝麻信用、大街等第三方网站。这也可以有效防止信息被共享。

3. 线上线下规模估算

如果有时间,可以去实体店,或者在平台上比较不同的商家或者查看多个应用程序来比较价格。

因此,面对大数据“杀熟悉”的趋势,消费者应主动保护个人隐私;作为商家,应该反思大数据的各种用途,在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遵守合法的交易原则,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杀熟”变成“个人熟”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03:48 , Processed in 0.0980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