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0|回复: 0

华夏人寿1500亿估值谜团:正大集团接盘30%股份,新股东入主悬念待解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255
发表于 2025-1-15 21: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高调宣布收购上市公司中天金控(股吧),到传闻中的平安集团私募收购谈判,再到近期正大集团的入局,近四年过去了,谁将接手超越估值1500亿的公司?中国人寿成为其新大股东?这个谜团的答案短期内仍难以揭晓。

甚至在过去的8月底,正大集团拟收购中国人寿约30%股份的消息屡屡被证实,也被外界视为比中天金融更合适的候选人。还有消息称,中国人寿内部各部门已经在整理相关工作,准备向新股东汇报。但近一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正大集团收购中国人寿的消息。

近日,科科财经从接近监管部门的内部人士处获悉,正大集团相关股东与中国人寿确实已签署了初步股权转让协议,相关方案已于年底前上报银保监会。八月。遗憾的是,这一计划并未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目前,整个股权转让事件陷入僵局,并被监管部门暂时叫停。

“股权转让在监管审批层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还不是最终结果。国寿、正大集团相关股东近期也一直在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协调。”一位接近中国人寿的知情人士也向科科财经证实,正大集团收购中国人寿受阻。

尽管正大集团的收购已推进到监管审批层面,且市场并未表示希望中天金控接管中国人寿,但中天早在三年前就一心想夺取中国人寿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前。天财仍固执地不承认收购发生变化的事实,仍坚持每五个交易日发布公告,“继续推动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展”。



那么,如果正大集团的收购最终被监管机构否决,中天金控的机会还会再来吗?

“如果正大集团的计划很难通过监管部门的眼睛,那么中天金控短期内更不可能。”上述接近中国人寿的内部人士坦言,除了监管审批的问题外,正大集团的收购方案应该是目前各方最能接受的。

1)正大集团接手后会有变化吗?



至于正大集团收购中国人寿未能获得银保监会批准的原因,上述接近监管部门的内部人士并没有直接给出原因。他们仅表示,对于重大金融资产股权转让,除了满足监管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规定、硬性条款外,还综合考虑收购动机、股东背景、风险管理能力等。 、收购方的经营能力和资金能力。

“正大集团与国寿股权转让方之间暧昧且敏感的关系,很可能成为此次监管审批的焦点。” 9月15日,一位长期关注保险行业研究的资深券商分析师老师对可可财新说道。公开资料显示,正大集团于1921年由泰籍华裔实业家谢一初、谢少飞兄弟在泰国曼谷创立。在国外被称为正大集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业务范围来看,正大集团是一家以农业、畜牧业、食品、商业零售、电信三大业务为核心,同时涉足金融、房地产等10多个产业领域的多元化跨国集团公司。房地产、制药和机械加工。正大集团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 40年来,正大集团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尤其是近年来,正大集团除了在饲料、食品、医药等行业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外,还在诸多重大金融资本运作中,正大集团时不时出现。迄今为止,正大集团在国内资本市场最轰动的一次亮相,就是7年前溢价收购中国平安(平安)股权。正是这笔价值727亿港元的交易,让外界将正大集团视为一家泰国公司。资本运作实力惊人。通过上述交易,正大集团持有中国平安15.57%的股份,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但也因为这笔交易,正大集团在市场上备受争议,这主要涉及其收购中国平安股权的真正资金来源。



2012年底,当中国平安股权转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国内知名财经媒体财新杂志的前身《新世纪》周刊发表文章称,提供部分资金的人此次天价交易的正大集团是当时国内最知名的企业之一。金融控股财团,并怀疑平安管理层也为其提供资金。尽管随后正大集团、中国平安及金控财团均发表声明澄清资金来源合规合法,但知名金融财团与正大集团的关系却自然而然地与正大集团联系在一起。至今仍是一个谜。无独有偶,这家知名财团正是中国人寿的实际控制人,也是中国人寿相关股权的转让方。 “正大集团已经是中国最大保险集团平安的第一大股东。如果此次成功拿下国寿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虽然并没有严格违反保险公司的监管要求,但股东“一参一控”的要求,是因为虽然同为第一大股东,他们实际上还没有达到控股权。但一家外资民企同时成为国内两家大型保险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对于监管审批来说非常重要。这没有先例。”该资深分析师坦言。除了股东背景的审查要求外,收购的资金来源也是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严格限制金融机构投资的资金来源。 ,要求非金融企业以自有资金投资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基金、“名股实债”等非自有资金投资金融机构,不得虚假注资、循环注资。和外逃资本。深入识别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禁止通过代理控股、非法联营等方式持有金融机构股权。自有资金对应“借入资金”,是企业为生产经营活动经常持有的、可以自行使用,无需偿还。这也意味着,在“自有资金”概念下,前几年国内多起金融牌照并购中出现的资金借贷、杠杆收购等手法将被视为不合规。监管机构还要求进行彻底调查,以渗透所有基金嵌套和基础股权。 2)顽固的中天金控



快三年过去了。尽管已经复牌近一年,被国寿取代的房地产业务也已回购,但中天金控仍不愿承认竞购国寿失败。

科科财经表示,影响中天金控收购中国人寿进程的最大因素还在于对其收购所用“自有资金”来源的质疑。 2018年底,在中天金控收购中国人寿股权的关键时期,“明天系”内部爆发举报信,称中天金控实际控制人罗玉平的大部分资金,拟用于收购中国人寿股权的,是来自“明天系”的一位资深人士在其内部调动资金。上述举报信称,这名“明天系”内部人士试图利用各种方式,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向罗玉平和中天金融转移总计超过200亿的资金。由于“明天一族”元老程东升因上述资金挪用被内部举报,东窗事件引发了“明天一族”当权者的愤怒,程东升也被停职。他的帖子由“明天一族”内部发布。这笔金额的后一部分——约140亿——原本计划打包为第三方股权投资,注入中天金控。不过,也被“明天系”紧急停车拦截,也拉开了现在的局面。中国人寿交易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中天金控继续收购中国人寿股权的希望基本没有。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天金控为中国人寿相关股权转让方支付的巨额保证金的归属。收购相关股权。”上述高级官员分析人士表示。据中天金融相关公告,2017年12月28日,中天金融已将股权转让给中国人寿——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盛世纪,两者均属于“明天系列”。 ” 科技公司缴纳定金70亿,相当于中天金融五年净利润总额——中天金融2018年年报显示,其净利润全年仅14.7亿元。中天金控收购中国人寿相关资产的相关合同称,“因公司原因导致本次重大资产收购无法实现的,本次重大资产收购保证金不予退还;如有不可归责各方的原因,本次重大资产购买的原因无法达成一致的,本次重大资产购买的保证金将退还给公司。 “显然,如果是因为中天金控本身无法拿出足够符合监管要求的资金,那么在2017年底向国寿股权转让方支付的70亿押金将无法收回。近期”中天金融每五个交易日发布的《关于继续推进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进展公告》中,“存款损失风险”位列重大风险提示之首。“无论从哪个层面开始,中天金融都不会承认” “短期内收购国寿失败,将坚持继续推进重组。”早在2019年1月中天金服复牌时,一位接近中天金金的人士就强调。现在又是一年眼看就要过去了,中天金融还在等待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奇迹(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16:27 , Processed in 0.1756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