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33|回复: 0

2024上海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论坛:探讨AI如何重塑教学模式与创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252
发表于 2025-1-13 1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为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于2024年11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召开会议,以“智能融合·教学举办“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论坛”,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创新。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杰、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利伟出席论坛,来自上海24所高校的148名教师参加。上午的“知知·联知”论坛特别邀请了国际知名教育技术专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Gašević教授、北京大学范一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高晓峰教授,重点探讨了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邹建新主持活动。

杨杰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什么”的问题。人工智能正逐渐从一门学科转变为未来的教学形式。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学。同时,他还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以及AI如何赋能高等教育的新思考。最后,杨主任希望各位参会人员在本次论坛中积极交流和探讨,共同推动上海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王利伟主任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她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大学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思源AI教学辅助平台、课程知识图谱等平台,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技术发展和变革的速度极快。人工智能时代当前形势下的教学思考和改革十分必要。作为上海教学发展联盟轮值理事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愿与上海各大高校携手,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和教学。推动上海高等教育走在“人工智能+教育”前沿。

Gašević教授做了题为“and Peril: AI in the”的主题演讲。他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支持、学习资源创建、自动反馈和评估等方面的前景,同时也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如不稳定和潜在偏见的模型缺陷、伦理困境、评估挑战等做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在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应注重人工智能素养、决策循证和方法论严谨性的要求。最后,加舍维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消失,我们需要引领变革”。

范一洲博士做了题为“人机协作视角下的未来学习——实证研究告诉我们”的主题报告。他分享了一项基于大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任务的实证研究,发现AI非常擅长使用明确的规则,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短期学习表现。然而,人机交互存在潜在的元认知惰性和过度依赖。 AI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迁移应用没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教师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根据研究结论,他得出“人有价值,机器也有价值”的结论。在未来的学习中,教师必须从“输出者”转变为“对话空间的设计者”。



高晓峰教授做了《人工智能驱动课程改革新举措——以算法课程为例》的主旨报告。她首先讲述了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然后以计算机课程为例,介绍了“智能问答”、“精准调研”、“智能阅卷”、“答题辅助”、“智能问答”等AI赋能。分析了课程改革的五个组成部分,并就如何推进课程改革提出了数字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革的两步走策略。最后,高教授向大家展示了知识图谱、AI出题、视觉测试等三门算法课程的改革案例,并分享了他在AI赋能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

下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的6位老师进行了人工智能+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展示了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联盟暨教学发展中心秘书长邢磊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霞老师做了题为“‘细菌识别’模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的分享。她从提示词策略和工作流程逻辑两个方面介绍了《细菌识别》的AI模型设计。在此基础上,她阐述了该模式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展望未来,张老师希望模型进一步优化,完善工作流程逻辑。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秦文娟老师做了题为《从“写作概论”到“智能写作”:AI赋能的课程转型之路》的分享。她介绍了课程的背景和框架。课程建设《智能写作评分系统设计与应用》,在第二个模块中对“基于预训练模型的自动分步分类与标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重点推进了“人性化写作评分系统”的建设。 《计算机协作》写作实践社区。最后,秦老师向大家展示了课程的练习。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王新昌老师分享了题为《一体两翼,道道融合——设计与制造II数字智能课程建设经验》的演讲。他从《设计与制造II》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对“为什么建设”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从知识图谱、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数字智能课程的建设。地图、AI工具等。此外,王老师还提出了“谁应该使用”和“如何使用”两个问题供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锐老师做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评价研究与应用”的分享。他主要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教学评价的模型构建,并分析了它们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张老师发现利用个性化知识图谱可以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而知识图谱与LLM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余冰琴老师做了题为“生成人工智能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改革与教学创新设计”的分享。针对《风景园林简史》课程的教学痛点,她通过打造专属知识库、构建知识图谱、设计调校教学库、提供24小时在线辅导等方式,推进智慧课程建设。学习伴侣,利用AI技术设计了8项高级挑战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推动“师生机”共同体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周迎春老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辅助统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分享。她结合《实验设计》课程,详细阐述了知识库分析与训练优化、智能学习同伴、设置指导卡、构建知识图谱、AI学习空间等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具体措施;同时,她用例子强调要批判性地对待AI给出的答案。此外,周老师还探讨了AI学习伴侣模式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外“AI+教育”领域最前沿的专家和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高端平台。不仅让参与者了解“AI如何赋能高等教育”这一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为AI重塑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和启发。联盟成员高校也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交流合作,共同谱写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为上海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何青青、张星旭

教学发展中心

徐千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16:21 , Processed in 0.0653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