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3|回复: 0

拼命讨好孩子的父母为何换来依赖与怨恨?揭秘娇养儿女的后果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255
发表于 2025-1-11 2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方百计讨好孩子的父母,最终只会得到孩子的依赖和怨恨。

作者|鞠晓晓

来源 |家长研究所(ID:)

近日,一张照片震惊了不少网友。

照片中,一名十几岁的男孩翘着二郎腿,悠闲地坐着玩手机。距离他不到一米的地方,一名中年妇女跪在地上,正在谈论着什么。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男孩的母亲。

被亲妈跪下的男孩不仅对妈妈的举动无动于衷,还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配文“天天开心”。

据悉,母亲此举是为了恳求儿子不要辍学。

儿子一意孤行,不想继续读书。无奈之下,她只能想出一个办法,跪下哀求。

但她可能没有意识到,跪着的父母无法教导站着的孩子。

宠孩子就像喂狼!

我们以为尽力取悦孩子就会让孩子改变主意,却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是原则和底线。

01

“他还是个孩子”是最大的谎言

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奉承形式之一就是父母尽力保护孩子免受责任。他们常用的一句话是:他还年轻,还是个孩子。

● 孩子恶作剧掀起女孩裙子,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 孩子闯入亲戚家,乱扔垃圾,拿走别人财物,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大人不应该像孩子一样懂事”;

● 当孩子们在学校拉帮结派欺负弱者时,家长会说:“他还是个孩子,他只是开玩笑。”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句话是礼貌的、自我安慰的。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句话却成了他们霸道行为的“护身符”。

当孩子发现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利用“孩子”的身份获得特权时,那么父母的威严和规则的制定就变成了空谈。

有时候,比顽皮的孩子更可怕的是父母纵容顽皮的孩子。

这种放纵是一种不正常的执着!凡事把自己放在孩子前面,生怕孩子受苦的父母,是不够独立的。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一个12岁的男孩仍然每天喝3次母乳。

这位母亲曾向医生求助,担心孩子这么长时间不吃奶可能是身体疾病造成的。医生回答:“你回去吧,我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这是你和儿子之间的心理问题。”

原来,这位母亲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就曾尝试让孩子断奶。结果家里的长辈看到孩子哭得这么厉害,就劝她“孩子想吃就给他吃”。她心软了,答应了。

当孩子四岁的时候,她觉得必须给她断奶了。可当孩子哭起来的时候,全家人都来劝她。她也觉得自己不忍心听到孩子的哭声,于是她又放弃了。

一拖再拖,孩子已经十二岁了,还没有断奶。

这个本应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天喝三顿母乳,不喝母乳就在家里发脾气。

在这个家庭里,正是因为父母不愿意对孩子产生依恋,不愿意退出孩子的生活,所以孩子才不像正常的孩子。



大家一直用“他还是个孩子”作为借口,但谁都知道这句话是最大的谎言。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科所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他牺牲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家长误认为“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是为了保护孩子。

事实上,过度的屏蔽、过度的保护正在悄然扼杀孩子的未来。

02

没有分寸的父母是害人而不是爱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跪着的母亲让人感到同情,不禁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因必有果,正是她无原则的溺爱,才导致了她最后央求孩子们读书。

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真正缺乏的是亲子教育的界限感。

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和财产,给孩子伸手的衣服,张嘴的食物。他们错误地认为世界就是这样,但结果却是:

她生了他,养大了他,最后又用无法估量的爱亲手毁掉了他。

前几天,一则新闻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湖北襄阳的一位刘姓妈妈在朋友圈里寻找保姆。这个保姆照顾的不是别人,而是她刚上大学的女儿。

刘妈妈坦言,女儿从小就没做过家务,自己忙得没时间帮她洗衣服、做饭,所以希望找个保姆“花钱省心”。

父母不信任孩子独立生活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面对的是已经长大并进入大学的孩子,那么这种全包照顾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跨越界限时,就不是爱,而是伤害。

《青春的故事》中,一位名叫郝瑞瀚的高二学生抱怨父母“太宠他”,把他培养成“高分低能”。

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不会用筷子。她的父母没有教她如何使用它们。相反,他们要求她使用勺子。

她是在初二的时候才开始自己打扮的;

录制节目前几天,她第一次尝试自己倒热水;

我想给自己买衣服,但不知道衣服的型号。

全家人紧绷的爱几乎让她窒息,她终于向父母喊道:

“我不想成为一个所谓的学习机器,也不想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我希望你能放过我,让我独立!”

可怕的是,过度的溺爱正在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权利。

这种感觉带来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不得不依赖背后的怨恨。

对于孩子来说,跨越界限的爱无法摆脱,但也不能容忍。最终的结果就是无尽的痛苦。

03

无条件地爱孩子

这并不意味着爱孩子没有原则

无条件地爱孩子,并不意味着爱孩子没有原则。

我们需要接受的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孩子的行为。



上周末,我带孩子去超市,不远处有一个小男孩在哭,不愿意买汽车玩具。

孩子的妈妈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一直告诉儿子:“我们家里已经有了”“不能再买新玩具了”。

但小男孩显然不买账,还趴在地上打滚。他妈妈还是不同意。

妈妈见孩子情绪快要失控,就把他拉到一边,蹲下来对他说了几句话,孩子的哭声才慢慢平息下来。

本来以为这场闹剧已经结束了,结果退房的时候,又遇到了这对母子。

小男孩得意地拿着汽车玩具箱,显然“成功了”。

当时我心里叹了口气。母亲为“坚持原则”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从“爱”到“宠”,中间只差了“执行”。如果你错过哪怕一点点,你就会走得很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确认自己的任性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并且自己的不听话不会遭受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他就会逐渐习惯调皮、任性、麻烦、不听话,然后他就会逐渐认为这是案件。这是给定的。

第一次向孩子妥协,背后会有无数次的无奈。

04

前段时间,一段关于“调皮孩子”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一名小女孩哭闹着去商场买芭比娃娃,后来干脆躺在地上起不来。

一旁的父亲却异常平静。他看着女儿“躺”了三个小时。

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松口,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这个爸爸看上去很残忍,但背后却充满了爱。

当大家都在提倡“鼓励教育”、“丰富孩子”、“无条件包容孩子”时,清醒的父母早已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适当的爱。

这种爱不是父母的自我印象,也不是对孩子的服从,而是给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我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一个三岁男孩系着围裙,正在洗碗。

贴出图片的网友称,孩子的妈妈开了一家小吃店,店外有很多桌椅。顾客吃完饭后会把盘子和餐具留下。

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身影。他的身高甚至还没有桌子高,但他正在快速地收拾餐具。他不能一次吃太多,只能分几次吃。

有人质疑父母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去打工。

有这种想法的人只是忽略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生来就吃好穿好。与其让孩子在真空环境中成长,过着与现实条件不符的生活,不如尽早看到这个世界的现实和残酷。

极其残忍的父母对孩子却有着特殊的爱。

孩子不需要高兴。他们可以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磨难,也可以拒绝。

请勇敢放手,让孩子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16:27 , Processed in 0.1170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