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0

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及家长应对策略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599
发表于 2024-12-31 18: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为什么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

昨天有妈妈问我:“你的孩子主动学习吗?”唉!我特别尴尬,因为我的三个孩子中,有一个不主动学习。

不主动学习的孩子怎么了?

年轻的时候,她并不是一个不主动学习的孩子。她会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青蛙小时候长得像蝌蚪呢?”她还会拿着图画书,读很久。

她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好像从那时起我就已经上小学了!

上小学后,我加入了一群鸡宝宝。妈妈们,她们在很多方面都是鸡宝宝。原来她英语和舞蹈都不错。她每天只有老师的一点作业,家里的作业却很多。当他继续这样做时,他失去了兴趣。

恰巧我的二娃此时也开始入园了。比较两个宝宝,一个出生时性格内向,注意力比较集中,而另一个出生时性格外向,活泼,对学习的反应截然不同。

从此以后,她被批评的次数多了,比较的次数也多了,她对学习的兴趣就更没有了。

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可能是因为父母不断的攻击和压力。她觉得自己承受不起,也没有能力,所以她开始学会逃避。孩子的回避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不悦,最终导致学习无助!

2、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何而来?

学习主动性,或者说学习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外部获得的,一类是源于内心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是在外界(他人或环境)的奖励和命令下进行的。例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向他们承诺奖励; “你考第一名我就给你买手机”、“你做完作业就可以玩游戏了!”或者孩子害怕惩罚,“我不做作业”。老师会批评我的。 “如果我考试考得不好,我爸爸会生气的!”

内在动机是从内心产生的内在动机,意味着你所做的行为完全是自愿的、自律的、出于兴趣而做的。例如,孩子们因为野心而想要比以前做得更好,他们学习是因为他们好奇并想了解更多。

从内在动机学习的孩子往往会持续深入地学习。他们会因为“我想知道”、“我想明白”而积极探索更深、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运用到学习中。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他们也不会掉以轻心。不要放弃,而是要坚持下去,与困难战斗到底。

受外部动机驱动学习的孩子只看重眼前的结果。为了不被父母责骂而学习的孩子,只要达到了不被父母责骂的学习标准,就不会继续学习。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完成任务,所以他们根本不关心学习方法。当他们面临失败的可能性,或者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时,他们会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努力,甚至根本不去尝试,只是说“我不能!” “我不会这么做的!”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了三名正在工地上搬砖的工人,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说:“我赚钱了。”

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独特的房子。”

据说,多年以后,第一个工人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瓦工,第二个工人成了承包商,第三个工人成了著名的建筑师。这就是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之间的区别。

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三种方法。

1. 远大的目标和学习热情的积累

我相信,一个人的改变是从认知的改变开始的。因此,我们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有良好的学习动力。我们有学习的目的。我们不妨给孩子进行一些情感教育,通过为他们设定远大的目标来激发他们的热情。

大多数孩子可能都知道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事实上,在他们那个时代,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仁人志士不少。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出身文科,以历史100分、语文99分的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但就在他报名的第二天,“9月18日事件”就发生了。原本立志要学习汉语的他觉得,要想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不被其他国家欺负,就必须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但他还是决定放弃文学,追求科学。

但由于他的理科成绩太差,物理考试只得了五分,英语考试得了零分,因为他从未接触过英语。他想转学到物理系。教授们都认为他转学到物理系的愿望是空中楼阁,但钱伟昌并没有退缩,而是和教务主任一起努力。最终,教务主任先给了他一个学期的观察时间,等数学和英语都通过后才允许他转系。最终,他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物理成绩达到了85分,英语成绩达到了95分,顺利转学到了另一个系。

如果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怎么能主动学习呢?所以要给孩子一个远大的理想,激发他的热情。

给了孩子理想之后,我们还需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一些技巧了。

2、期望效应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

我经常喜欢对父母说的话是:“孩子的长相就在你的眼睛和嘴里!”我们看到孩子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孩子是什么样子!

所以,对于那些学习不主动、没有信心的孩子,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信心,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他们良好的期望。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关于教育效果的实验。他把一组老鼠分成两组,把其中一个小组(A组)交给实验人员,并说:“这组老鼠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组,请过来训练”;他将另一组(A 组)交给实验者。 B)组的小鼠被交给另一位实验者,并被告知它们是智力中等的小鼠。

两名实验者分别训练两组小鼠。过了一会儿,罗森塔尔教授对两组小鼠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是让老鼠穿过迷宫。结果显示,A组的老鼠比B组的老鼠聪明得多,它们都先跑了出去。

事实上,罗森塔尔教授将两组小鼠随机分组,他自己也不知道哪只小鼠更聪明。当实验者认为这组老鼠特别聪明时,就用和聪明老鼠一样的方式训练它们。结果,这些老鼠真的变成了聪明的老鼠。相反,另一位实验者以与哑鼠相同的方式训练它们。这些老鼠被训练成不聪明的老鼠。

后来他把这个实验用在学生身上,随机挑选了一些孩子,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有光明的未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回去看望他们,那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因此,我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要给予他们期望,相信孩子能够学好、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在对待他们的时候,就会更加耐心、细心。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期望和信任时,他们才会相信你能变得更好。

3、暴露效应让孩子认为自己是爱学习的孩子。

如果孩子有好好学习的想法,相信自己能学好,他真的能学好吗?现实其实很残酷,因为他原来的问题还是会频繁地出现。他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面对困难没有耐心。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许多人喜欢批评他们的孩子,然后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其实大孩子、初中生、高中生都知道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批评不但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产生学习动力,反而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

能够改变孩子的往往不是批评,而是鼓励。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他表现好的时候就抓住他,不断地表扬他或者和别人一起强调孩子的好行为,以改善孩子的坏行为。

想想我们看到的电视广告。制造商之所以频繁地为自己的品牌做广告,是因为他们的品牌接触公众的次数越多,公众就越喜欢这个品牌。他们觉得品牌和“高品质”是密不可分的。画一个等号。

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我们受到了“高曝光效应”的影响。

高曝光效果也称为  效果。它是由美国心理心理学家罗伯特·扎洪克( )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他发现我们更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某件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人们对它的兴趣就越多。产生的好感度也更高。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越是批评、指责,孩子就越容易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无法改变。相反,当你的孩子表现良好时,表扬她的良好行为。多关注孩子积极的一面,表扬他们的积极行为,可以激发孩子的能量和积极性,让他们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这种良好行为的高曝光率让他认识到自己是这样的人,也更愿意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当我们刚开始这样做时,孩子往往不相信我们所说的话。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做,孩子才会逐渐认可我们的话,相信我们所说的话,相信我们所说的话。他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03:46 , Processed in 0.1300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