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夜读系列:再见南门汰廊,秋风秋雨中的城郊记忆与变迁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243
发表于 2024-12-17 12: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夜读① |夜读② |夜读③ |夜读④

夜读⑤|夜读⑥ |夜读⑦|夜读⑧

夜读⑨|夜读⑩|夜读⑪|夜读⑫

夜读⑬|夜读⑭|夜读⑮|夜读⑯

夜读⑰|夜读⑱|夜读⑲|夜读⑳

夜读㉑|夜读㉒|夜读㉓|夜读㉔

夜读㉕|夜读㉖|夜读㉗|夜读㉘

夜读㉙|夜读㉚|夜读㉛|夜读㉜

, 南门

再见,南门太郎

蒋国梁

秋日风雨中漫步城郊,只见南门廊道三面环水,一侧紧邻国道。然而,视线被几组已建成或在建的楼盘挡住了。最初的印象是一个传统而古老的“半岛”和“螃蟹墩子”。这种形式似乎已经完成并退役了。

出湖州城原南门城墙,跨过横竹塘河,就是南门太郎。



南门太郎的地名,我听很多人这样称呼,可能与这里三面环河,到处可以设立码头、洗衣房有关。至于“大堂”、“提郎”、“汏堂”这几个字怎么写,吴语似乎没有最终定论。我们还是以前人所写的为基础吧。

记得第一次认识南门太郎及其核心的南门直街和定安街是在小学下学期的清明节前。学校组织春游,目的地是南门外仙山——辛亥革命。烈士墓。

前一天晚上,父母给我准备了馒头、甘蔗等中餐,还给我讲了一件南门太郎的轶事。我很遗憾没有听到它,因为我很顽皮。

第二天一早,我倒空蓝色的人造革书包,装上食物,戴上红领巾,来到了700年树龄的银杏树下的艾山小学(现为浙北大厦购物中心)。我们还年轻,天真,有说有笑。老师再三强调,这次春游要向解放军学习,途中练习防空演习,到山里寻找“特工”隐藏在岩石下、灌木丛中的“情报”,更重要的是,致敬。革命烈士。

各班班干部都带着我们自己扎的花圈,一路上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鲜红的领巾飘扬在胸前”。 ……”《中国少先队之歌》。

我们小学共有4个班,共有200多人。他们沿着洪门口、新仓前、观风巷排起长队,跨过逸风桥,进入繁华的南大街,来到状元坊、马公桥街、编集巷。

今天回想起来,这段路还是相当长的,更何况当时还是一条非常狭窄的老街。两边的房屋大多是清末民国时期建造的。它沉浸在历史的沧桑之中。我们八十九岁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勇敢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出了编机巷南口,就是318国道(当时好像叫苏嘉湖公路),老师的军事命令传来:停止前进。看到路上没有车(其实当时车很少),他就叫我们快点过马路。这条路就是原来的南门城墙。来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第一次走出湖州城。虽然我小时候曾多次跨过长江,参观过徐淮土地,但那是在市汽车站。我坐车转往苏州,但我的脚却从未真正踏出过城墙。

说到这里,这里有一个关键的话题。去仙山的路一般是从南街(编集巷)南口出来,右转100多米再向南走,沿着104国道,有一字桥;当时离开的人在南大街(编集巷)南口,过318国道,直走,走上一座古桥——义溪桥,穿过南门走廊,右转进入南门直街,沿着河堤继续前行一百多米。经过五一节桥左转。

我一直觉得这个地方很有趣。发源于天目山东条河,北流经定安门、义西桥以南,拥抱南门廊道,游过城南门,与西条河汇合,流入太湖。说是在城里,其实就在老城门外;说是在乡村,但好像是个大集镇。大部分人有城市户口,也曾作为乡政府所在地。

见事思考情感、社会变迁、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几条老街、老笑话诉说着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场景。我们的祖先似乎很有远见,在三面环水的城郊交界处的“半岛”上发展了如此繁华的南门太郎集镇,为动荡的时代提供了进退的便利。也许是中兴时期发明的“开发区”或“集聚区”,作为老城的延伸。不是吗?西门城墙外是上塘、下塘长街;北门城墙外有石磨路、幸福街、潭前街、米行街、潘家廊等;东门城墙外似乎有记忆中的一个尺度。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这些地块比作守卫湖州城的卫星城。

那次春游向解放军学习时,我清楚地记得在南门太郎的南门直街练习躺卧、隐蔽等军事演习。我重复了好几遍,因为这条街比刚才城里人少。 ,车少了。两边的居民都出来看我们,也许是觉得城里的孩子很特别。我们模仿战争电影中我军的样子,不时向围观的群众挥手致意。

从此,除了低矮的房屋,我大致记得南门还有小学、造船厂、铁匠铺、茶馆、菜摊、酱油店等住宅集镇的元素。提郎。位于纯住宅区。



古老的义溪桥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湖州人将“义溪”与“蟋蟀”同音。后来我几次尝试在这座桥上行走,但都没有找到。据说我们春游没多久就被拆了。不知道毗邻的104国道上平行100多米的一字桥名字是不是与一溪桥谐音呢?

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去做,甚至还没来得及思考、转身,就已经过去了。七八年前的一天,我路过那里的一个早餐摊,吃了一碗馄饨,和店主聊起了南门太郎的前世今生。当我再去的时候,那里已经被拆了,我拍到了一个看起来像是正在拆的豪宅的样子。有人说这是解放前地主的房子。

那天我想重走小学军事化春游时走过的路,但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除了近几年新建的几栋房屋和一个小市场外,其余的都被夷为平地,地面还是一片废墟。我没安排好。我一脚深踢,一脚浅踢,差点就出不来了。

无意中,我认识了在这里警局工作多年的“最美警察”李伟民。他告诉我,这里的房屋大多建得早,比较简陋,年久失修,卫生又脏又差。由于地势较低,地下管道管径较小,下水道经常堵塞,造成严重的火灾和安全隐患。

李为民自豪地说,我在这里工作了17年,我要看着一个新的南门廊道拔地而起,继续守护南门廊道。

今天走着走着,我想起前几天我姐夫金先生在朋友圈里说的,湖州的正尔巴公路是20世纪20年代才修建的。各地交通主要依靠水运。湖州市西部山区的农林畜牧副产品,以及山区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必须通过苕溪河水路运输,完成货物交换,满足彼此的需要。当时,南门太郎是苕溪船帮运输进出山的重要锚地。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还看到屋后的河里停泊着数百米长的竹筏和木筏。

环顾四周,遇见了七十多岁的戴老先生,正在横竹塘河边散步。他是原住民,从未离开过这里,熟悉南门廊的变化。他指着对岸右侧说:“那是义溪桥遗址,右边是沪中洋桥(定安桥);左边是原来的汽车总站,左边是一子桥……”

他接着说,解放前,对岸设有检查站,检查来往船只,所有进出这一地区的船只都必须停下来接受检查。因检查滞留的船东干脆将南门太郎作为进出条河的锚地。船上生活物资得到补充,修船业务有所增长。久而久之,南门太郎的生意日渐兴隆,尤其是修船业。上升。戴先生的父亲原本在街上从事修船业。后来这些大大小小的修船作坊就形成了造船厂。这几乎就是金先生所说的。

远远望着仙山,今天我真佩服那时的我们如此年轻。我们一天往返,沿途进行军事演习,在烈士墓前敬献花圈,表达决心……还有金先生、戴先生等老南门台。走廊里的人常常会讲起昨天的故事;他们很钦佩李警官和他的同事们为这里的居民服务的精神。

虽然古代的南门太郎已经老了,几乎消失了,但正如我的朋友刘先生在金先生的微信朋友圈里留言的那样:我一直以为它叫“大郎”,但最后原住民更正为“太郎”” ,也算一。可以想象,很多年前,想要观赏南郊仙山周边的美景,太郎就成了必经之路,繁荣也就成了必然。商贾云集,水运是那个时代的首选。时光荏苒,让我们这一代人有些措手不及、目瞪口呆,于是“天若有情,亦会老去,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教诲在我们耳边响起。再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01:02 , Processed in 0.0622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