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237
发表于 2024-12-15 17: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10日,我国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燕研究院”)内外活动热闹非凡。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自全国各地。与会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凤岩学院五个非遗实地教学基地的成立。继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后,将通过基地开展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教育实验与实践。

“把课桌搬到田里”是凤岩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冯骥才院长带领凤岩研究院二十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研究和教育的积累和思考,都来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线。自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学科获批以来,凤岩研究院一方面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着力探索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田野教学方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野外教学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关键一步。

成立仪式上,凤岩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耿瀚介绍,凤岩研究院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评选出五件重要的非遗代表作和非遗空间——瑞安木活字印刷、西塘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画、南通蓝印花布、天津黄晖等与当地政府或其保护传承机构共同建立首批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教学基地。五个基地不仅体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在特定的文化领域中感知、学习、加工和把握。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或非遗空间,各基地旨在通过独特、多元的视角,探索和积累差异化的实地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学研究方法。

冯骥才先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学术支撑。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一门田野科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效服务田野,就必须在田野中进行和完成。 “理论上无法理解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场得到解释。”冯骥才老师表示,田野是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书,田野教学基地不是收藏点,更不是文化游览点,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是教学科研工作站和人才培养基地。 “说得形象一点,非遗人才不是从课堂里出来的,而是从田野里出来的。”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都渴望得到专业支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野外教学基地的想法受到各地欢迎。江北、江南五个野外基地成立后,凤岩学院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和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共同确定科研项目,寻找和解决祖国文化土地上的现实问题。凤岩学院还将以基地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学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从而在实地实践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学习非遗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命运、发展,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责任意识。

冯骥才先生致辞



风岩研究所特邀了项云举、李丽娜、乔晓光、袁莉、方明、曹宝明、常思新、于维仁、郑益民等常年奋战在该领域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五个基地所在的基层政府和民间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机构的代表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到现场,共同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野外教学基地的成立。

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举作为与会专家代表致辞。他认为,非遗田野教学基地的建立意义重大,因为这是长期以来学术与非遗紧密结合的制度设计。及时追踪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传承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和学科体系建设的独特范式。它是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理论经验的重要工具。学业增长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涵专门发来祝贺视频。他表示非常认同冯骥才先生“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设立,意味着我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教育,而实地教学基地的建立,则是冯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教育思想的延伸。文化遗产方面,“在文化领域学习,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方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而田野教学基地的建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关键方法。”

全国政协主席、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在视频贺词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教学基地的建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开拓意义。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先进代表学校出席仪式并讲话。他表示,天津大学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教学基地的建立为契机,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社区。

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大学跨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野外基地建设寄予厚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专门以视频的形式表示祝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司副司长岳庆陪同。祝贺。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波,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赵华,党组成员左健苏丹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市教委科技与研究生处处长等天津市相关部门领导也出席了成立仪式。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欢、统战部部长张俊彦以及学校及兄弟学院相关部门代表出席仪式。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先进与冯骥才先生共同为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野外教学基地授牌

仪式上,凤岩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及五个基地合作伙伴——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人民政府、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人民政府、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江苏省、天津市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天后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冯继才、杨先进、副书记雷明共同为基地授牌。南通蓝印花布野外教学基地还现场发布了重磅成果《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

作为凤岩学院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非遗田野教学基地揭牌仪式还以非遗展示和表演为特色,充分体现了“田间之美”的主题。西塘古镇的小乌篷船、南通蓝印花布染坊的高大晒架、杨柳青画国家级传承人霍庆友工作室的“画门”,都已搬到了这里。校园;瑞安木体传承人王川巧合现场示范拾音排版,鼓词传承人陈春兰带来原汁原味的民间说唱;天津黄会传承人竖起仪仗、旗帜,威严地敲起法鼓,舞动中国国旗,跳起高跷,别具风味。此外,广东木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克勤及其大弟子鲁景贤,以及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斯琴毕力格也从祖国大江南北赶来,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技艺。技能。这些眼花缭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文化遗产日的天津大学校园增添了绚丽的文化色彩,系列活动一直持续到6月11日。(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杨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00:56 , Processed in 0.0692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