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十八往事:化工技术之路的艰辛与突破,碱吸收管理与两钠生产革新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378
发表于 2024-12-13 19: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八件往事如烟:走上化工科技的艰难之路

加强碱吸收的管理,监督碱溶解的准确性,防止劣质碳酸钠等杂物带入碱吸收塔。增加中和液循环量,缩短中和液达标时间,日产钠量提高一倍。随后采用“低碱度循环液体添加法”替代了落后的“高碱度液体循环缸法”,钠钠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给工厂里的各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说,是瞎猫撞死老鼠,大鹏只是运气好而已。工厂里真正的技术人员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知道,钠盐生产的难度和奥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厂办公室技术人员从来没有关注过两钠工段的生产情况,也没有询问过两钠工段的工艺指标。现在他们经常过来检查各个岗位的作业是否符合工艺指标。谢德胜和袁猛子在背后告诉我,最讨厌的是那个女技师,指指点点,嘀咕个不停。我问那是谁?他们说:是李友梅,生产部的。我知道李友梅、罗成林、赵桂娥、刘光荣是湖南大学化工系的同学。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是地道的高级知识分子。我打心底里很佩服那些上了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是真正有才华、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没有化​​工理论基础,就干不了大事。我一直想和他们多接触,认真向他们学习。

有一天,工厂总工程师刘光荣来找我,邵阳龙语气地道:我初步了解了你的情况。关于你们对钠的管理问题,你们车间干部有很大的权力排斥你们,厂里也有一些。技术人员一直质疑你的能力,但现在你的成绩有目共睹,极大地提高了工厂的经济效益。厂党委领导对你们的努力表示肯定。我希望你继续努力。我们俩都被排除在外。以后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来找我,我会支持你的。我心里很感激刘老师,连忙说:谢谢刘老师。现在钠钠的关键问题是工厂采购的纯碱质量太差,极大地制约了钠钠的生产。希望厂方重视。只要纯碱质量问题解决了,我保证钠钠的产量再翻一番。至于其他人无缘无故胡言乱语,我不屑一顾。这次谈话给了我很多启发,因为刘对我总是很真诚。没有任何伪装或伪装。我只是不知道他怎么说他被列入了像我这样的排除名单中。他是真正大学的顶尖毕业生。谁能排除他呢?

鉴于在硝酸钠方面取得的成绩,1983年,厂安排我和厂中心实验室王子英去杭州参加《硝酸钠国家标准》的编制和评审。这是一件多么神圣、庄严的事情啊!我一个下层公民怎么会被农村知青和刚进工厂的贫困工人派去参加比赛呢?真是祖坟冒烟了,这运气真不好。我暗自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通过与全国顶尖专家和同事的交流,我一定会学到很多钠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多家单位和人员赴杭州参与《硝酸钠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当我看到签到名单时,我真的震惊了。单位名字很大,有国家标准局、国家化工部、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国家材料部在北京;这些都是国家级的权威部门。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是硝酸钠标准的起草单位。大连化工集团、南京化工总厂、石家庄化工总厂、杭州龙山化工厂以及我们的邵阳宝庆化工厂都是生产硝酸钠的企业。当时,全国各地生产硝酸铵的单位都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无论公司规模大小,都必须获得化工部的批准。我们宝清化工厂是中南五省唯一一家生产硝酸铵、硝酸钠的小企业。由于我们宝清化工厂是在化工部注册的,所以我厂也有资格参与标准的制定。只是我没有学历,没有经验。我心里知道,我是来混的,就托付化工部管我了。我也是真诚的来这里学习的。

硝酸钠标准草案‌GB/T 4553-1984发布,我一开始很困惑。在小组讨论和听取专家讨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制定一个标准是多么繁琐,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宽泛、太深奥,不能马虎。它规定了工业硝酸钠的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当大家对技术和质量要求都没有新的建设性意见后,全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经过几十篇的推敲。经过全面、认真的审核,报组委会批准。它的科学性是那么严谨,内容是那么完整。整个过程让我受益终生。

我理解,国家标准的制定实际上与生产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这自然涉及到写论文的人都会向自己的公司靠拢。硝酸钠属于硝酸盐系列产品,而硝酸盐有一个致命的特性,那就是吸湿性强。南方湿度大,雨水多,很容易结块。我们都对此习以为常,并不感到惊讶。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研制出活性抗结块剂,并在大连化工集团甘井子化工厂进行试验。因此,要求全国硝酸钠生产厂家执行。并将本品纳入工业硝酸钠标准。但遭到了大连化工集团甘井子化工厂以外厂家的集体反对。

有充分的理由:第一,活性防结块剂还处于实验阶段,第二,在防结块剂中添加硝酸钠必然会降低硝酸钠的整体质量。每个人都在相互竞争,每个人都对国家标准负责,并为自己的公司赚取利润。我没想到国家标准会涉及这么大的利益。当然,我也会为宝清化工厂争取,反对在硝酸钠生产项目中添加活性抗结块剂。最终,我们赢了。 1984年版工业硝酸钠标准没有强制要求添加活性抗结块剂。 ‌‌

84 硝酸钠国家标准

通过工业硝酸钠标准的审查,认识了很多业内同仁,还参观了杭州龙山化工厂的硝酸钠生产现场。这个不起眼的小工厂,论生产管理,比我们宝清化工厂至少好一百倍。一切都一尘不染,固定设备锃亮,传动设备无油污。真正杜绝跑、漏、滴、漏。



他们厂也采用液体添加法吸碱,但不如我首创的“低碱度循环液体添加法”方便、科学。在与杭州龙山化工厂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工厂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钠钠生产的目的是吸收硝酸废气,维护环境,保护自然。从我们工厂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维护环境外,我们的主要责任是增加产量、创收。多生产钠,工厂的收入就会增加,工人的奖金自然也会多一些。员工只关心钱。宝清化工厂从未升职加薪,在邵阳龙须塘所有企业中生活垫底。谁不想多一点钱,多一点成就感,努力工作来维持家庭的经济状况。

当年起草的草案

从杭州回来后,我向车间主任钟玉友请示。如果车间需要增加钠的产量,我有办法,但不知道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最佳。因为我上次的产量翻了一番,所以他对我的评价很强烈。他抱怨我在没有事先咨询他的情况下突然将产量增加了一倍。结果他无法控制奖金的数额,也无法向厂领导汇报实际情况。厂领导认为他都是在胡言乱语,不了解生产的真实情况,有失职之嫌。他似乎有些委屈,无处发泄。所以这次我先向他表明了我的态度。他是我心目中的高级领导,他就是党。他多次告诉我,要想进步,就必须听我、听党的。

他脸上依然挂着笑容,用轻松而又严肃的语气对我说:二钠的日产量从400公斤增加到950公斤,相当于产量增加了一倍。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增加两种钠的产量?我没有犹豫,立即告诉他,每天摄入钠超过1000公斤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支持我的做法并让我这么做,我应该能够在三个月内每天生产两吨钠。这不会是一个大问题。当他听到这句话时,他震惊了。他连忙问道:“那你告诉我具体的方法吧,我对生产也有基本的了解,我是搞酸吸收的,酸吸收率不变,碱吸收的氮氧化物气体不增加,怎么才能增加呢?”生产?”

我只好微笑着对他说:“你是领导,你代表党,我跟你说话,我不敢乱说,你非要逼我告诉你具体方法。”我可以告诉你,但你必须替我保守秘密。”这是一个不能告诉工厂生产部门的人的秘密。你保证不告诉外人。等钠产量再翻一番,就等厂部门表扬你的领导好。”钟玉友主任看着我这样说,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一个玩笑,所以我同意了。我告诉他,正如你所说,酸吸收控制了碱吸收的氮氧化物气体,酸吸收率保持不变。不过量氮氧化物就不可能增加亚硝酸钠的产量,但我们可以在改造时做好计划,增加硝酸。钠的生产。反正大家习惯统称两钠的产量。

具体方法是在中和液未达标前输送少量中和液,不经蒸发,直接输送至转化母液罐。我们使用中和液直接转化。你想要多少硝酸钠,我就可以转化多少硝酸。钠。对于运营商来说,改变位置有点困难。这个方法我自己已经实施过很多次了,绝对可以大大提高硝酸钠的产量。钟玉友主任一听我这么说,立刻就明白了,哈哈大笑起来:大鹏,你真是个化学脑啊,竟然能想到这样的方法。那太棒了!我支持你!如果产量再翻一倍,我就代表车间党支部向工厂索要赊账。

当钠钠生产的好消息不断传出时,钠钠的日产量从当时的400公斤增加到了950公斤钠。工厂里的技术人员都惊呆了。现在钠钠日产量已超过1000公斤,每月增加200公斤。 ,每天产生两吨钠。厂领导很高兴!员工们也很高兴,奖金也随着钠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我仍然勤勤恳恳地为钠的优化提出建议,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化工生产有其严格的规律和基本原则。每个生产硝酸铵的厂家都是按照前苏联专家的模型建造的。工艺指标和开机操作是根据苏联专家的教案制定的。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没有人想过要打破规则、另辟蹊径、寻求捷径。 1983年我负责钠钠生产时,我整天都在思考如何做好钠钠生产,提高钠钠产量,从而顺应厂领导的意愿,增加员工奖金和工资。一点。

在这第一步中,我使用中和液直接进行转化,这是一种不合理且非法的操作。这就是为什么,当我向车间主任钟玉友请示时,我再三表示,这种用中和液直接将硝酸钠转化为硝酸钠的方法,只能车间知道,不能告诉生产部门。工厂。这是一种谋取生产的非法经营行为。因为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经过仔细思考和计算,立即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和问题所在。硝酸钠的生产主要以亚硝酸钠为主,硝酸钠只是副产品。正常生产中,每生产一吨亚硝酸钠,会产生0.6~0.8吨副产品硝酸钠。此时纯碱的钠消耗量为800公斤。取中和液直接转化成硝酸钠,扔掉变成更珍贵的亚硝酸钠。纯碱消耗量不按此计算。

只是全厂生产部门没有一个技术人员去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想起来,只觉得好笑。他真是一个无所事事,只在大学里度过的技术员。我并不是有意嘲笑他们,我只是从他们身上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化工生产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力,改变永恒的现状。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更大、更现实的办法来扩大二钠生产。

苏联教科书《亚硝酸技术》中明确指出,常压硝酸生产经水吸收后排出的尾气一般含有0.3~1.5%的氮氧化物,其中NO占60~70%, NO2占30~40%。 %,NO本身不被水、酸、碱吸收。真正能被碱吸收的好是NO:NO2=1:1。那么我们能否提高酸吸收后废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呢?从而增加亚硝酸钠的产量。这完全符合理论要求。我从化工资料上看到,国外提出了一种直接生产方法,就是从氨氧化炉直接生产钠钠,气体经过余热锅炉和急速冷却器后。那么我们也可以从酸吸收塔前的煤气管道设置一条不锈钢DN50管道,直接进入碱吸收塔,不进行酸吸收。这种纯氧氮化气体浓度很高,NO:NO2`最接近一比一。大大促进亚硝酸钠的产生。并且是可调节、可控的。当工厂需要生产更多的亚硝酸钠时,可打开进料阀,否则,可关闭进料阀。



当车间主任钟玉友和秘书曾望春听我解释这个计划时,他们立即勃然大怒。钟玉友说:国内有这样做的先例吗?你也太勇敢了吧!这不会破坏吸酸效率吗?我解释说:快速冷却器后面连接的小DN50管道只是吸收了少量的酸,其气体成分保持不变,因此不会损害吸收酸率。但吸碱的好处却大大增加。缩短了中和液的吸收时间,大大提高了亚硝酸钠的产量。有利于亚硝酸钠的质量,争取更多的一级亚硝酸钠。它还显着减少了纯碱的消耗。工厂的经济效益将大大提高。作为车间主任和秘书,你在厂里的中层干部中拥有比较扎实的权威。为什么不呢?更何况,这个方法虽然是我提出来的,但现在已经是车间集体研究后的集体成果了。只要工作坊支持这个提案,亮钠就会焕然一新。对工厂、车间、生产、效率有很大好处,但对两位领导无害。

钟雨幽想不通,也不敢贸然答应。他去找老导演罗成林询问详情。罗成林是湖大本科毕业生,硝酸铵和硝酸钠的原创设计者。他自然对硝酸铵和硝酸钠的完整生产流程和原理非常熟悉。他想了想,说道:我不知道彭约翰是怎么想出这个绝妙的方法的。他确实是一个人才。这绝对是一个简单增加钠产量的好方法。现在二钠很流行,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一下。如果你们车间有什么问题,明天我就召开全厂中层干部会议。我可以在会上提出,也可以交给厂部决定。至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是硝酸铵生产和技术改造的一个突破。再说了,这是花小钱办大事,厂部肯定会支持的。看到这个情况,钟悠悠立刻想清楚了。他甚至说,没必要去全厂中层干部会议上讲。我们的工作室将立即开始自己的工作。钟宇友知道,一旦去工厂开会宣布此事,他就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不如自己动手,把荣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这样,一根小小的不锈钢管彻底改变了氯化钠的生产格局。钠钠的产量直接飙升到每天4吨。硝酸钠日产量由原来的400公斤增加到950公斤。利用中和液直接将硝酸钠转化为日产二钠二吨。现在每天生产钠二到四吨。距离我接手梁娜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些都是化工生产技术改造的成果。不进行技术改造,只是一潭死水。

这些成绩在厂里并不引人注目,全厂职工也没有认真对待。在厂领导眼里,更是微不足道。濒临破产的亏损单位,无论怎样艰难,也无法解决宝清化工厂的危难命运。但仍需编制月度生产报告并发送给全国同行单位和省级化工部门。省化工厅化肥公司是全省化肥生产的直接主管单位。省里的专家看到宝清化工厂日产两钠的量惊人,直接打电话询问情况。他们质疑每天两吨、四吨钠的产量高吗?你们的工厂尚未进行重大整修。如何提高氯化钠的产量?厂领导也不清楚答案,只好派我去长沙亲自汇报。因为工厂里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临走前,厂里的总工程师刘光荣对我说:明天去省化工厅,去化肥公司找他们总工程师谢定忠。他是我的老师。还有化肥公司的庞琳科长,她是我的同学。钠钠生产报告主要涵盖近两年钠钠生产情况。他们都是我的熟人,走吧。不用担心。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来到了省化工厅。我首先找到了化肥公司的生产部,见到了庞林科长。当我看到她时我很震惊。她为何如此年轻、如此美丽?她看上去比刘光荣小十岁。庞琳一见我是邵阳人,就问刘光荣怎么样?他热情地说:刘光荣是我们的前辈,我们关系很好!我心里不停地嘀咕:漂亮姑娘怎么和刘光荣那个坏老头相处得好啊!看来我们的总工程师刘光荣当年在湖南大学还是很厉害的。

她立即​​带我去化肥公司经理办公室见了聂经理。聂经理留着大胡子,说话很强硬,对邵阳宝庆化工厂不感兴趣。认为宝清化工厂领导不力,生产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在全省垫底。我完全困惑了。我只是一个来报道钠钠生产情况的年轻操作员。你为什么告诉我这个?看来他对宝清化工厂的印象不太好。不过,庞林科长却打圆场,笑道:“聂经理,这位肖鹏同志是来向您汇报宝清化工厂钠钠生产情况的。”你看,钠钠设计是每天生产500公斤钠钠。现在他们每天可以生产500公斤钠。到了4000公斤,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硝酸废气也完全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这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聂经理也意识到,没有必要和我讨论什么大问题。于是他转向我问道:硝酸不是那么容易处理的。毕竟全省就你一个了。你们是如何增加二钠产量的?请详细告诉我,采用了哪些修改和方法来提高产量。我只知道两种钠。您还想让我谈谈哪些其他氨合成?是什么让你生气?什么硝酸?我对此一无所知。于是我有条不紊地将操作方案从碱吸收改为直接接管氨氧化炉改为碱吸收,并向两位领导详细解释了每一步。他说得很直白,他们都点头称赞。庞林科长说:不错不错。你们宝清化工厂还有办法!回去替我跟刘光荣和罗成林打个招呼吧!希望你们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生产水平,给全省留下一个好印象,力争彻底改变落后的局面。

向聂经理汇报后,庞林科长带我去见了谢定中总工程师。谢定中的相貌并不起眼,相貌十分朴素,年纪也不大。他与刘光荣、罗成林相貌相似,但他是湖南一大批氮肥生产精英的老师,是货真价实的湖南大学教授,是氮肥生产行业的绝对领军人物。权威。地道的邵阳涟源口音。第一次见面,我们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简单的聊了几句。我怎么能想到,这次见面彻底改变了我以后的生活。这次来省里汇报工作,认识了这两位贵人,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情。从此,我真正从一名操作员、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深造的普通人转型,走上了成为一名全职化工技术人员的艰难之路。

吸碱

谢定中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05:45 , Processed in 0.2044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