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资管新规实施后,如何帮助投资者正确评估稳健理财风险?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51
发表于 2024-10-3 0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如何定义“健全的财务管理”?

新产品时代,稳健理财受到投资者的强烈追捧。但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净值开始出现波动,稳健理财失去了统一的锚点。各行业参与者对“稳健”二字的不同理解,不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估产品风险。要真正帮助投资者建立符合金融规律的合理预期,客观理性地理解产品风险水平背后的含义,未来还需要机构不断探索和完善。

投资者对“稳健理财”的看法不同

新产品时代,审慎理财受到投资者的强烈追捧,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也获得了大量的客户和规模。刚赎回的产品净值不存在波动,投资者可以忽略风险。当时,资管机构、理财机构和投资者对于稳健理财的认知基本一致。

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净值开始出现波动。稳健理财失去了统一的锚点,各行业参与者对“稳健”二字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种认知偏差中隐藏的风险随时可能爆发。去年年底,包装为稳健理财的银行理财产品和短债基金出现净值大面积回撤,引发投资者恐慌赎回和客户投诉较高。

事实上,这波行情中大部分产品的净值回撤远小于1%。但如此幅度的波动,显然超出了投资者稳健理财的风险预期。不少资产管理机构、财富管理机构也感到无奈。这么低波动的产品难道就不能算稳健理财吗?

“稳”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词。事实上,对于什么是审慎理财,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产品突破刚刚赎回之前,审慎理财可以粗略概括为“无风险、保证收益、固定期限”。理财产品净值化后,稳健理财的概念变得模糊,甚至连产品的风险、收益、期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都难以清晰界定。

风险方面,部分投资者仍坚持审慎理财,未造成任何损失。也有投资者准备接受从“无风险”到“低风险”的转变。可承受的本金损失是1%、3%还是更高?目前市场尚无共识,投资者因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在收益方面,大部分当前产品收益仅显示该产品的历史收益,并不代表投资者未来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产品最终未能实现所展示的收入,甚至亏损的情况并不少见。与新兑换的产品相比,当前的产品收益并不“稳定”。

从方面来看,除了现金管理产品外,港汇时代的其他产品基本都有封闭期。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净值产品无截止期,每日可灵活申请和赎回。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产品的持有期限越长,回报就越高。如果您购买市场水平较低的产品,期限为6个月的产品的回报可能会高于期限为1年的产品。

“健全财务管理”的定义亟待明确和统一

如何统一和明确健全财务管理的定义?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解决方案。



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从产品风险等级入手,将低风险和中低风险(R1和R2)的产品定义为稳健产品。产品风险等级是产品整体风险的综合反映,也是投资者了解产品风险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产品的风险等级经过几年监管部门的规范和引导,很多金融产品可以在风险等级上进行粗略有序的区分,形成更加清晰的风险梯队,让市场参与者能够区分不同的金融产品。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对产品有初步的了解。

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制定的金融产品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整理

然而,该解决方案目前存在问题。要想发挥好作用,甚至推广到整个行业,至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目前统一的风险分类标准对于监管仅具有指导意义。具体到执行层面,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各自执行,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执行细则,导致同一产品在不同的销售渠道往往被标记为不同的风险等级。今后,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各机构在开展具体风险分类工作时必须执行相同的规则,达到相似的风险分类结果,避免投资者风险认知混乱。

其次,目前监管层面的风险分类标准更多的是定性描述。为了让所有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广大投资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风险水平,还需要从量化的方向来解决。明确各风险等级背后产品净值的历史波动性、本金损失的可能性、投资标的的流动性等可量化指标的阈值范围。

最后,产品风险水平背后的量化意义必须清晰地传达给投资者并真正理解。不仅要实现字面上的统一,还要让客户真正了解其所代表的产品的特点,对风险和收益有正确的预期,统一客户的认知。

市场各方参与提高投资者风险水平意识

从实践来看,由于对风险水平认识不一致,投资者低估或高估了产品风险。

一些投资者受到影响的是,在资管新规实施前,刚刚赎回的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中低风险级别(R2)。直到现在,他们仍然认为R2风险级别的产品不能出现净值小幅回撤;一些投资者还担心,在对产品风险水平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简单地线性外推短期浮动损失,计算出远超产品风险水平的损失范围,放大风险预期。

本轮短债基金净值回撤也有类似案例。 12月初,一位投资者以28万元购买了一只30天滚动短债基金。买入后市场出现调整,前三天亏损321.1元。净值的持续下跌让投资者焦躁不安。他认为,按照目前每个交易日100多元的亏损计算,到该产品下次开放赎回时,亏损将达到2000多元。按照他的逻辑,这款产品每个月亏损接近1%,年化亏损达到12%。

尽管财务经理不断提醒他该产品是短期债务基金,风险等级为R2,但历史最大回撤仅为0.22%,损失不会像他推断的那么大,并建议他持有时间较长,以免错过反弹机会。但由于投资者对产品的风险等级缺乏准确认识,R2风险等级并没有给他足够的信心,初期的投资体验较差,所以他最终赎回了所有产品。事实上,该产品的最大回撤远低于这位投资者的计算,并且在重新开放时已经扭亏为盈。



客户的投资历史

因此,无论用什么形式来区分或包装稳健理财,如果投资者对这些定义本身所代表的风险收益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那么产品净值的轻微波动要么会让投资者过于兴奋或过于着急。很容易诱发非理性申购和赎回行为,自然陷入“资金赚钱,而原教旨主义者不赚钱”的恶性循环。

要使投资者收益与产品收益相匹配,减少不当投资行为,前提必须是使投资者感知到的产品风险与产品本身的客观风险相一致,即建立投资者正确合理的风险预期。

因此,产品风险披露应该是一项服务,而不仅仅是一项合规义务。它与提供产品优势同样重要。在向用户传达产品优势方面应该付出同样多的努力,在披露风险方面也应该付出同样多的努力。售前、售中、售后各个环节都要一一精心管理,不断建立客户合理的风险预期。

销售前应以易于理解的方式提供清晰的风险信息。例如,在短债基金销售页面,通过重点展示产品的波动回撤数据、持有一定时间段的盈利概率指标、产品的历史净值曲线等,让客户对产品形成合理的了解。投资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对于缺乏投资经验的“新手”客户,产品的风险提示文案可以做得更重要,例如产品的波动率和回撤数据的字体可以更大,嵌入更容易理解的产品投资教育文案。

同时,我们根据客户需求推荐更合适的产品。当然,前提是财富管理机构需要对客户的投资经验、投资知识、风险承受能力有足够的了解。对于损失容忍度较低的客户,可以利用AI算法过滤掉净值波动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产品,避免其在购买后陷入焦虑和恐慌。由于疤痕效应,他们的风险偏好会降低,更不愿意了解净值产品。

销售过程中需要准确的风险预警。很多财富管理机构将风险提示视为一种拦截交易。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将风险提示包装为对客户的服务,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客户思考产品是否适合自己。例如,当客户单笔交易大量购买某种产品时,可以提醒客户该产品可能投资少量股票,持有过程中净值可能会出现波动。通过灵活、贴心的提醒,让客户感受到财富管理机构有自己的担忧,不仅有利于管理客户的风险预期,也有利于财富管理机构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

售后环节可以通过与客户更频繁或更深入的互动,继续帮助客户管理他们的期望。例如,客户在查看产品盈亏时,可以适当展示产品知识卡,提醒其该产品为保本非保本产品,仓位收益可能出现波动,历史净值走势可以显示产品的信息。又如主动电话回访,不仅了解客户投资满意度,还提醒客户产品风险、提供理财建议。

上述计划只是一个起点。要真正帮助客户建立符合金融规律的合理预期,客观理性地理解产品风险水平背后的意义,未来还需要机构不断探索和完善。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使所有市场参与者最终能够统一对产品风险等级的认识,用风险等级来区分“稳定与不稳定”的产品,但这仍然不是最彻底的解决方案。

毕竟,审慎理财是新时代的产物,早已与老牌银行的理财产品有着深厚的联系。事实上,不再保本、只赎回的审慎理财,仍能吸引大量投资者。毕竟还是有旧瓶装新酒、偷偷更换概念的嫌疑。

而不少资产管理机构、财富机构被销售所胁迫,欲罢不能。稳健理财就像“罂粟花”,美丽迷人,让人上瘾。即使他们知道它有毒,长期食用只是解渴的毒药,他们仍然趋之若鹜。财富管理行业未来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摆脱“稳健理财”的束缚,勇于做困难但正确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10:41 , Processed in 0.0572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