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朱熹:宋代理学巨匠与程朱学派的奠基人,对中国教育史产生深远影响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835
发表于 2024-12-10 02: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朱熹,公元1130年出生于宋代南涧州尤溪,即今福建省尤溪县。朱熹是“二程”第三弟子李东的学生。前面我们讲了“二程”,即程浩、程颐创立了理学新儒家思想,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朱熹才形成了程朱学派或许的哲学体系。理学达到顶峰,朱熹与“二程”合称为:“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对元、明、清时期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理学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他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人物。人们尊称他为朱子。他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直系后裔的人。弟子们以及喜欢在孔庙祭祀的人们。

朱熹,又名朱子,也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朱熹现存著作共有25种、600多卷,总字数约2000万字,比西方另一位多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多出数倍。主要有《周易本义》、《悟》、《诗集》、《道义》、《四书四问》、《论语集》、《孟子集》、 《太极图解》等。新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最重要的教科书。朱熹将它们整理在一起,统称为“四书”,并加以注释。他认为这些是他最重要的教科书。重要的工作。据说,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修改他的注释。

02

在哲学思想方面,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浩兄的理说为基础,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学说、张载的气理说以及佛道思想,形成了其核心。其思想体系:“礼”,又称“道”、“太极”。

朱熹理学中的“理”有多重思想内涵。

首先,礼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的事物。它属于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第一范畴,类似于道家的“道”。理之后就是气,这是继理之后的第二类。它是有形的东西,有情感、形状和痕迹。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从逻辑上讲,理先于气。同时,齐有改变的主动权,李不能离开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理与物统一的产物。总之,朱熹认为礼、齐的关系有其优先顺序。理为生命之源,居于气。理是主、第一性,气是客、第二性。

其次,原则是事物的规律。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即合理性。可以理解,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和真理。新儒家用“己”字来表达事物的最高理想原型。至于宇宙,也应该有一个终极真理。朱熹称之为“太极”。朱熹说:“论天地,则天地有太极;论万物,则万物有太极。”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而万事万物的道理最终都是统一的。这就是“太极”。

第三,理性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也称李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理。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皆可体现整个太极。这就是说,人人有太极,万物有太极。每个人和事物都有抽象的原理作为其存在的基础,每个人和事物都有完整的原理。



第四,原则是人的本性。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二程的思想。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性情之性”两种。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由性情不同造成的。朱熹也非常同意。朱熹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论证了人性“命性”与“性性”的二元性。

03

他提出“理”在人未形成之前就已在天上。人一旦形成,就附着在人体上,成为人心中的仁、义、礼、智等先天禀赋的封建道德。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善良。每个人都有它,所以叫做“命运的本质”。人体形成时,必须具有这种气。由于气精的粗细、浊度、久短的不同,就有善恶、智愚、富贫、寿命、性格的差异。它有善恶之性,称为:“性情之性”。这里所说的“天命”和“性情”,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观。

按照朱熹的学说,善恶之争的老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朱熹说:要讨论人性,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然。朱熹同意程颐“性即理”的说法。当然,自然不可能是恶的,所以人性也不是恶的。而陆九渊、王阳明则认为心即性。 “理即性”与“心即性”是程朱理学与鲁王心学争论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04

我们从礼与气的关系、礼与道德伦理、礼与事物规律、礼与人性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朱熹理学思想。显然朱熹把程朱理学中的“理”解释得更清楚了,他也厘清了“理”与“气”的关系,即“理为先”。同时,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有“理性”,因此只能存在“形而上”的世界。因此,在我们具体的物质世界中,一定有“气”,并且有可能在“气”上加上“理”的模型。

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形而上的道,是万物生化的根本;气是物质的工具,是生化物的装备。所以,人和事物的诞生有此理,则有性;有此能,则有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熹说了张载可能说过但没有说的话。任何个体事物都是气的凝结,但它不仅是个体事物,而且还是某一类事物的个体事物。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气的凝结,而是按照整个这种东西的原理来凝结。所以只要有气凝,就一定有法则在其中。

朱熹认为,凡是个别的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理使这个东西成为这个东西,构成这个东西的性质。人与其他事物一样,是具体世界中具体的、特殊的产物。因此,我们所谓的人性,无非就是每个人所赋予的人性原则。人要获得具体的存在,就必须体现气。道理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气使人不同。

05



此外,朱熹还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哲学。他认为,如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则,那么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特定存在的组织,也必然有自己的原则。一个国家如果按照国家的原则来治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安定富强;如果不按照国家的原则来治理,必然会崩溃而陷入混乱。

在朱熹看来,国道就是历代君王所教导和践行的治国理政。它不是主观的东西,它始终存在,无论是否有人谈论它或执行它。例如,建造房屋时,我们必须遵循建筑原则。这些原则永远存在。即使我们不盖房子,盖房子的理论仍然存在。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是掌握这些原则并使其设计符合这些原则的人。例如,他建造的房子必须坚固耐用。然而,不仅是伟大的建筑师,任何想要盖房子的人都必须遵循同样的原则,如果他们的房子最终建成的话。当然,这些非专业建筑师在遵循这些原则时,可能只是出于直觉或实践经验,并不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结果,他们盖的房子并不完全符合建筑原理,所以不可能是最好的房子。

06

朱熹除了是著名的理学家之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写《四书注》等各种教材,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一是他对“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论述;二是他对“朱熹读书法”的论述。

朱熹的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是宋代代理学者朱熹的学生总结出来的。共六点:循序渐进、细读、虚心、体察、努力、恭敬、立志。朱熹的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它是古代读书方法的集大成者,值得我们的后人认真研究和借鉴。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相关的阶段,并为两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岁至15岁是初级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针对小学生“智力未发育”、思维能力较弱的情况,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东西”,主张孩子要了解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道德规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行为习惯和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重教、早教的重要性;力求生动、生动,能够激发兴趣;以《须知》、《校规》的形式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加雕琢”,把他们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初等教育重在“教物”不同,大学教育重在“教”,即重在探索“事物为何如此”。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首先重视自学,其次主张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的中小学教育观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了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地将深奥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知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这两方面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深刻的思想使他成为一流的哲学家。此后数百年,他在中国知识界占据主导地位,绝非偶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01:40 , Processed in 0.0739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