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警惕投资骗局:揭秘高返利神话背后的非法集资与金融犯罪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900
发表于 2024-12-9 01: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

投资1万元,每月可以获得25%、30%、甚至35%的利息。它保证你的投资4个月回本,8个月从1万元变3万元……近两年,这种“投资返利”神话首先在一些南方城市出现,后来逐渐流传开来。向北迁移到这座城市。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投资神话背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存在着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金融犯罪的影子。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大力推进“破案行动”,捣毁了一批金融犯罪团伙。同时,我们似乎更应该提高警惕,反思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被这些明显违反金融规则和投资常识的骗局所愚弄?公众的投资安全意识何时能胜过骗局?

张某伟在创业前是一名国家公务员。他人生的转折发生在2006年,53岁的他受到商人徐某成(已故)的青睐,想合伙做一桩大生意。两个原本很靠谱的人做了一件很不靠谱的事:融资建厂。虽然没过多久张某伟就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风险,但正如他所说:“融资就像一列高铁,很难停下来……”这种失控火车不仅将张某伟送进监狱,同时还造成1500多人遭受高达2.9亿元的经济损失。直到公安机关介入调查,这个“金钱陷阱”的疯狂运作才被制止。

吸钱陷阱的形成过程

雄心勃勃的商人扎根,想融资开办大工厂

徐某成曾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经营着一家名为“大连新蝶甲壳素有限公司”的公司。 2005年,徐某成的公司面临搬迁。经过谈判,他最终获得​​了瓦房店工业园区一块占地342亩的土地使用权。有了更大的空间,徐某成打算大干一场,建设“全国最大的甲壳素生产基地”。

徐某成的公司缺乏建设资金,无法获得贷款。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连建新工厂的钱都拿不到,更不用说投产了。这时,没饭可煮的徐某成想起了一直做事很有胆量的张某伟。 2006年初,他与张某伟长谈,决定全权委托张某伟帮助其融资,并承诺为张某伟提供融资。阿伟的高回报。

力建公司成立后初尝甜头,三个月吸资超千万元

张某伟最初并没有看到这件事的风险,只看到了好处。就这样,2006年5月,一向善于执行的张某伟带着朋友孟某华,匆匆成立了一家名为“大连利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健公司)”的企业。 ,具体负责母公司新蝶甲壳的融资。这家新公司的“投资管理部”由孟某华负责,专门从事社会融资业务。他们最初的融资方式是使用母公司的产品,设定高额利息和奖金,只要卖出去就可以获得高额回扣。

这种融资模式的优点是:简单易推广、吸引力强、容易吸引资金。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因为这种融资方式是法律明确禁止的。稍有一点法律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典型的非法传销,极易被公安机关打击。因此,尽管张某伟等人在短短3个月内吸纳了1.0元资金,但张某伟却一点也不兴奋,因为他需要一种更安全的融资方式,至少表面上如此。更加隐蔽。

情况越陷越深,请高校院长“补”融资



2006年8月,张某伟向在银行工作的金某丽讲述了自己的困惑。让张某伟感到特别庆幸的是,自己的迷茫在金某利眼里根本不是问题。在金融领域耕耘多年的金某利,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她告诉张某伟,当地某知名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李某祥是这方面的专家。

通过金某利的帮助,张某伟与李某祥取得了联系。李某祥的一些学术观点似乎为张某伟打开了一扇财富之门。就这样,在张某伟的诚挚邀请下,2006年8月16日,李某祥以理论讲师的身份参加了利建公司在大黑石风景区召开的全体投资者会议。此后,李健的融资行为不仅有其理论,而且变得更加隐蔽。在本次会议上,李某祥向全体投资者做了《股票发行与公司上市》的报告。报道称,张某伟总结了力建公司的“上市”计划。

失控,融资误入歧途,彻底变成非法存款积累。

2006年至2008年,力建公司吸收了大量社会资金,但投资者的资金并没有完全用于建厂、扩大生产。因为钱来得太容易,已经获得了利建公司经营权的张某伟很快就失去了建设新工厂的兴趣。而且,他有“项目投资”的保障,没有“销售返利”。压力之下,他似乎只对“吸引更多投资”更感兴趣。

张某伟的创业雄心逐渐误入歧途。至案发前,其名下的利建公司除极小部分象征性用于建设新工厂、骗取投资者信任外,共吸引社会投资2.9亿余元。其余部分由张某伟等力建公司核心管理人员以利息、奖金、股利等名义分配。

理论诡计

该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投资转换”,将早期投资者的投资转换为投资者在公司的股权;二是“现金入股”,今后对外融资不再采用“销售返利”模式。 ,但改为“购买公司股权”。这样,力建公司的融资行为就变成了“项目投资”,债权人不再称为债权人,而是成为投资者和公司股东。

心理攻击

这一理论依据不仅为李健提供了一件隐性的斗篷,也成为了李健招商引资的品牌。张某伟利用公众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信任,将李某祥在黑石会议上的演讲音视频播放给每一位潜在投资者观看,从而消除了潜在投资者的心理防范。

问题反思

为什么自己被骗了不报警,反而去骗别人呢?

23名被告人中,除少数骨干人员外,大部分最初都是李健“项目投资”神话的受害者。然而,在得知自己被骗后,这些受害者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选择成为张某伟。作为共犯,他拉拢亲戚、朋友和其他投资者为自己赚取巨额佣金。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想要挽回损失,进而寻求更多的利润。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类似的非法储存案件中都会出现:一些最初的受害者后来成为犯罪嫌疑人。这也是此类犯罪最可怕的方面之一。首席记者 翟秉军 王业厚杰

神话是如何被打破的

20多位金融专家破获李健骗局

张某伟没想到,当他还沉浸在自己的投资神话理论中时,一张猎网已经悄然向他张开了。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刘武田是最早研究李健涉嫌犯罪问题的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判定李健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过程充满波折,因为这家公司有一套非常特殊的规则。”理论基础完整,参与人员多为金融领域专业人士。他们懂法律、懂金融,从技术层面很好地掩盖了自己的犯罪意图。 ”

然而,利建公司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和金融常识的高额回报率,仍然让刘武田等调查人员相信,这家以“项目投资”为名赚钱的公司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公司,无论多么严格。理论基础总会留下调查的线索。正是抱着这样的坚持,自2008年初以来,办案人员咨询了20多位金融领域的知名专家,请他们帮助分析“健康促进现象”。

用对方的方式来报答对方的身体。是金融专家为利康提供了理论伪装,也是金融专家击垮了利康的“伪装外壳”。刘武田告诉记者,经过与20多位专家讨论,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力建公司的“项目投资”行为虽然隐蔽,但也存在几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顺着这些漏洞,发现该公司极有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突破各种干扰收集证据破案

事实上,2008年初,张某伟就梦想着将公司业务拓展到全国。毕竟当时他还相信“项目投资”理论无懈可击,警方也拿他没办法。他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尽可能华丽的语言来吸引那些想要快速致富的人。钱从口袋里掏出来。但当年2月,警方介入调查,让张某伟隐约意识到情况不妙。为了避免受到打击,立建公司内部圈子赶紧发起应对行动。一方面,他们注销了公司,并试图销毁证据;另一方面,金某利(现任力建公司副总经理)出手煽动一批被捕人员。被骗的投资者通过上访干扰案件的处理,编造一些毫无根据的理由向办案人员投诉……然而,各种干扰手段都无法改变离剑神话已经陷入最后僵局的事实。

40余名警官耗时三年破案

“这起案件情节极其复杂,涉案人员众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40多名警员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终于成功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柳无天说道。今年2月,沙河口区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了该案,并于3月27日作出判决,张某伟等23名被告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判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22:58 , Processed in 0.0603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