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0

物质与意识:哲学基本问题解析与世界现象的形成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765
发表于 2024-12-7 16: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哲学问题广播

编辑

物质和意识,即存在和思维,是形成世界各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哲学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1]

精神领域的各种现象都是感觉器官和意识的具体反映。物质的形成和湮灭是物质运动的必然规律。两者虽然有联系,但实际上是不同的。

物质世界是无限多样的。自然界中,我们看得见的事物无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更是复杂多样。精神世界也是如此。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和思维功能,与客观事物的接触,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你、我、他的幻象,以及各种。意识的概念创造了各种善行和恶行。

物质是运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物质具有保持其原始平衡状态的性质(即惯性)。运动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在破坏平衡。惯性维持平衡和功能,导致物质变化。最基本属性的矛盾,推动了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多分子体系的转变,物质从多分子体系到原始生命的演化,以及物质从原始生命到动物和动物的转变。植物对人类。进化。 [2]“万物皆如此,皆因缘起”。维持平衡的惯性与引起变化的行动之间的矛盾是所有其他有意义的事物存在的条件。它是一切意义的源泉。人类的活动都与它有关,也与它有关。产生价值。

佛教关系广播

编辑

您如何看待佛教中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精神

暗物质圈

佛教认为物质属于“相”,精神属于“性”。外观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每种都有自己的属性。性遍及一切并且是永恒的。阶段瞬息万变,生与死仍在继续。性以七、八两种识为主,性与相的关系是互利互补的。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来看,性是内因,相是外因。两者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

科学比喻: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植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也离不开阳光、雨水和露水。整个自然界,从巨大的天体到原子核内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能量转换到守恒定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内因外缘



没有什么是孤立的。它有内因和外在条件。主要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不得瓜,种瓜不得豆。由于内部条件不同,鸡蛋在适当的温度下会孵化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蛋孵化出小鸡,因为内部条件不同。同时,外缘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阳光和水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总之,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科学解释:宇宙万物,从恒星到粒子,都是连续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异;大小一致,生死连续。这种万物生生不息的现象,如果有精神存在,就称为生命之源,如果没有精神存在,就称为物质运动。佛教认为,这无始无终的洪流中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大因缘聚合而生的。但佛教中的因缘和合,是一个结合了三代业力的概念。科学的因果法则是通过独立进化交织在一起的。无论人的意志如何,科学和宗教的解释都是相反的。 [3]

因果

宇宙

如果法是因缘而生的,也就是因缘而生的法,如果属于精神方面的话,那么过去的行为是因,现在的行为是果;现在的行为是因,未来的行为是果。因果无数,无穷无尽。意识形态像波浪一样移动。它有善念,就行善;有恶念,就行恶业。它不断上升和下降。

在科学中,物质方面以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它是物质运动相互转化的表现。从低级生物到高级动植物,新陈代谢都是在它们自身内部进行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也是相对静止的,比如房屋、树木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微不足道的变化状态,而不是完全不运动。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称为“渐变”。

五蕴法

在佛教经典中,一切法(精神的和物质的)统称为五蕴,即色、受、思、行、识。 [4] 五蕴犹如五种物质,山河大地、万物形状,乃至四圣六凡,都是由五种物质构成的。

1. 色彩法

颜色和物质。物质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1. 可见的物体可以比作颜色,如山、河、大地、房屋、身体,以及一切有形有色的物体。您可以立即看到它们。这是彩色灰尘。

2. 无形色,即声、香、味、触,只能感觉而不能看见。



3. 不要处理无形的形体,那是法尘。思维和印象的功能是由色、声、香、味、触的作用产生的,是不可理解的、看不见的。

2.了解法律

佛教将神识分为八种[5]: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识、法识、阿赖耶识。

前五种感官只能理解当下的事物。第六识能与前五识共同辨别善恶、是非,故名五识。有时,意识在思维中发挥单独的作用,而没有前五识,这称为单头意识。分为三种:单头意识、梦中单头意识、定中单头意识。今天的心理学只讲前六种意识。

按照佛教的说法,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第七神识是第六识的根本。意识(思维)有时会被打断,但法力意识却是不间断的,并且常常执着于自我念头。

意识

魔那识作为自我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此识是前七识的根本,是一切业力的所在。 “阿赖耶”译为“无”。虽流经生死,却不灭。它也被译为“隐藏意识”[5],因为一切善恶的种子(因)都隐藏在其中,并成为潜在的力量。无论我们用身、语、意做什么,无论是善还是恶,都会影响我们的藏识。当机会成熟时,就会被外界发现,而变成善行或恶行。当前的状态会影响储存的意识并成为种子。这样的轮回与死亡,永无休止。佛教认为,这是生命起源的基本原理。 “业识”是生命的源泉。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在六道轮回中旋转,带着业力重生。业识的循环有色身阶段,经历生、老、病、死的现象,而且是连续不断的。这就是佛经所说的“事物的流转,没有停止”。

精神解放广播

编辑

凡是有情众生,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如果机缘成熟,能够按照佛经所教导的种种修行方法,精进修持戒、定、慧,断除贪、嗔、痴,就能证得真正的正果。自然并跳出世界。这个生死大循环通向涅槃。

释迦牟尼佛是人类历史上一位具有伟大觉悟的觉者。他证得究竟解脱,说法无数妙法,引导一切众生脱离物质与精神苦海。如果你按照佛法正道精进修行,一定能从一切束缚身心的烦恼中彻底解脱出来。 [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04:45 , Processed in 0.0649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