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婴儿趴睡死亡事件引发热议:专家建议与育儿群的信任危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971
发表于 2024-12-6 23: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连日来,一则“婴儿趴着睡觉手机解锁而死亡”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网友的愤慨。

该女子听从“付费睡眠指导团”专家的建议,让三个月大的宝宝独自趴着睡,最终导致她窒息身亡。

这一消息让很多普通网友感到不解:这个群体的人怎么能听从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所谓“专家”的话呢?

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所有“育婴团”本质上都和微商一样,趁着推销商品的机会,专门征收“智商税”。

而这场悲剧,也进一步强化了很多人心中“一孕傻三年”的偏见。

还有人表示,只有生活在小城镇、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才会尝试通过这个渠道获取育儿信息。

然而,我们在与几位妈妈交谈后发现,无论是拥有细致育儿博士学位的妈妈,还是“佛系育儿”的中学老师,她们都加入了一些类似的育婴团体。

只是有的人能够从杂乱的信息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有的人则一不小心就陷入了陷阱。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很多人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似乎都发生了变化?

无论他是一个坚决、严谨、理性的工作狂,还是一个喜欢泡吧、看画展的文艺青年。

而“成为父母”这件事就如同魔咒一样,可以把最酷的人吸引到婆婆妈妈的琐事中,也可以让最理智冷静的人变成智商下降的偏执者。

而如果你继续和他们深入交流,你就会突然明白——

所有这些看似荒唐的行为,其实都有其根源。

“育儿小组是我的救命稻草”

由于荷尔蒙的原因,大多数女性在产后都会经历一些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有的不愿意说话,有的则特别空虚,想找人倾诉。

再加上对育儿知识的迫切需求,一个能“找到相似的人”的育儿群就成了救命稻草。

翠翠第一次进入“育婴组”这个新领域,是因为三年前的一次意外怀孕。

新生儿的突然降生,不仅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节奏,也让她突然获得了一份博士学位。候选人,一个新的、巨大的“研究课题”。

“育儿的知识体系太复杂了,当时有多少群体就有多少群体。”

在恐慌和好奇的带动下,翠翠手机上的育婴群数量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社区妈妈群、医院简介群、二手分享群、日用品团购群……崔翠都会很有耐心,几乎把每个群的聊天记录都一一翻阅。

然而,群里的留言让她很失望。她最初被拉入的群体中,很多人都没有任何实质性有效的信息。反而散发着“天下人与我有仇”、“结婚生子太难了,都欺负我”等负能量。场地。

“太多是八卦家事、抱怨婆婆等等。”

据另一位刚生完孩子的妈妈阿普丽尔介绍,即使是群里所谓的“育儿指南”也能提供基本无用的信息。

“现在一个群里会引进专家,我也付费参加了一些课程,2块钱一次,可能有几百人参加,群里的专家会给你做很长的演讲,但都是含糊其辞。比如如果你问他为什么孩子长得慢,他会说可能是饮食需要调整,但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也可能是遗传因素。

就是你会觉得你说与不说没有什么区别。即使他不教你,你也会。事实上,真正合格、优秀的儿科医生大多没有时间在组里上课。 ”

煽动焦虑的文章和推销课程的文章经常同时出现。

“其实,小孩子的家长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所谓专家的伤害。在我怀孕期间和宝宝刚出生时,医生会给我开一张没有签字或盖章的处方。我被告知买一些进口的药,如果可以的话就用国产的,我觉得也不错,就花了点钱买了一些药,只有淘宝上有,根本没有正规的网站。 ”。

四月份的一些“药方”

克服了早期的焦虑和无助后,群里冗长的谈话和混杂的信息逐渐变得无聊甚至难以忍受。

翠翠已经没有兴趣翻屏寻找一些有用的信息了。 “接触到科学育儿知识后,我才意识到之前在群里看到的东西。”

渐渐地,翠翠退出了大部分幼儿园团体。如今,她的手机只有一个成员比较熟悉的邻居群,以及一些约会、购物的功能群。

“我不喜欢聊天太多的群,我不是全职妈妈,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现在想来,我早期加的那些育儿群并没有‘除了缓解我的焦虑之外,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真正的精神支持。”

没有人能逃脱这个“黑洞”

如果说翠翠在育儿初期“紧急就医”,那么娜娜在一次又一次提防育婴群体的同时,不小心就掉进了这个“黑洞”。

在怀孕和生产期间,娜娜看到许多焦虑的年轻父母,日夜购物,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一位同事正在给孩子选纸尿裤,来回换了五六种。我还和群里的一群家长进行了评估。我倒了水看看有没有吸收,有没有干。

因此,她坚信,任何母婴团最终都会变成购买奶粉、纸尿裤的团购团。尽管自从怀孕档案建立以来,有各种团体试图让她加入,但她并没有受到诱惑。

“当然,我不加入的主要原因是我粗心,不会因为孩子长痘就对他们大喊大叫。”

娜娜和两个孩子的生活照片

然而,即便是意志如此坚定的娜娜,也没有在育婴团的安利大军面前战斗到底。经过一番斗争,她最终被同时怀孕的同事拉进了育儿群。

“他们说要交流经验,我不好意思拒绝。然后我就买了一次尿布。”

或许她对育婴团的期待并不算太高,但娜娜加入这个团体后甚至还有些惊喜。

当她正在哺乳期间,因乳腺炎发高烧时,她在群里求助寻找乳房按摩器,很快就收到了不止一个联系方式。后来,孩子出疹子时,她也会拍照并在群里询问这是感冒还是发烧。是的,还是生理原因?

然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大多数时候,她仍然觉得这些群体没有什么价值。 “两个孩子的老妈妈有了经验,心态也比较平静。还有一些这样的群,不知道什么时候加的,都静音了,我也不点开。”

“群里的妈妈们真的很认真。”

大多数新父母加入这个团体的首要目的就是在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的同时寻求心理安慰和认同感。结果我发现有些组友看起来更像敌人而不是战友,我的焦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当我四月份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团体时,我很快意识到,刚加入这个团体的人往往不愿意随意说话。

一旦有人问比较简单的问题,就会被老群友言语压制;如果遇到问题查百度,触及底线,就会直接diss,“跟百度比,还是毒瘤”。

在阿普尔看来,群里很多家长都有点太紧张了。

“我所有的育儿群都讨厌‘撒尿’。一旦有妈妈抱怨老人尿了孩子,群里就会骂她几十遍。有的妈妈在群里说我婆婆太过分了,去吧。”我背地里偷偷去厕所给孩子尿尿,我说你这样会脱肛的,然后群里就说绝对不可以尿尿谁告诉你。发生了?发一些科普链接。

但我认为这并不重要。排尿会影响骨盆,这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理论。即使确实出现问题,也很少见,并且不能仅仅通过触摸骨盆来解决。另外,如果走路姿势或转身姿势不正确,孩子的骨盆也可能受伤。没必要这么严重。 ”

在一些育儿小组中,对于小组内可以讨论的问题有严格的规定。如果不仔细研究群规,连问问题都困难,还经常会遭遇冷嘲热讽。

只有经过“双盲测试”的正式方法才能在小组中讨论。

有件事至今仍困扰着四月:

孩子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曾因胀气而出现腹痛。他尝试了很多方法,但都没有效果。她前往儿童医院咨询。一些医生建议她在哺乳期间少吃寒性水果,而另一些医生则告诉她只吃猪肉和牛肉。

由于医生意见不一,她请群里的人询问。于是,有人直接批评:水果到底是热还是冷?你为什么不把它拿起来加热呢?

她安慰自己:可能是照顾孩子比较累,所以妈妈们平时心情就比较烦躁,心情也不好。

不过,这件事过去后,艾普丽尔就不再在群里说话了,因为“我感觉我一开口就会被嘲笑”。现在,这些群基本已经被她当成某个八卦论坛了:“半夜喂奶的时候,我就看聊天记录,看婆媳之间的矛盾”让自己精神焕发。”

“我想寻求安慰,却被骂,被迫退群。”

在年轻人养育孩子精细化、标准化的大趋势下,大多数人都因为不同的育儿理念而经历过不止一次的群体骂。

崔翠回忆,由于成员之间养育方式的差异,小组内经常发生争吵,有时争吵还很激烈。

在裸婚时代,姚笛饰演的佟佳倩因“抱孩子前不洗手”而与婆婆发生矛盾。

”一位奶奶在群里说,孩子到六个月大才可以喝牛奶。六个月后,牛奶就没有营养了,不能再喂了。这个人在群里比较受尊重。一是她第二个是她毕业于北大,然后在医学院工作。

噪音持续了很长时间。有的人比较有礼貌,但也有一些人可能不太了解她,说话比较咄咄逼人。后来这位奶奶就退出了群。 ”

虽然自己的孩子的养育态度比较强硬,但翠翠觉得自己对其他有不同意见的家长仍然保持着尊重。邻居奶奶退出群后,两人依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虽然对方经常抱怨她2岁之前的母乳喂养做法,但她只是“虚心接受,从未改变”。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在一些网友的经历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观念的争执常常演变成父母之间的相互指责。

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的余欣,曾在育婴群里遭遇过“歹徒”。

疫情发生以来,给1岁的儿子戴口罩成了余欣一家的难题。无论是温柔的言语,还是戏弄,孩子一戴上口罩,就会哭着以最快的速度把口罩从脸上撕下来。

郁欣无奈,只能在育儿群里提问,希望能找到遇到类似问题的家长。消息一出,一群人跳出来指责她:

“怎么可能?我家宝宝很调皮,会戴口罩。” “还是偷懒省事吧,孩子拉你的时候,你怎么不握紧你的手呢?” “如果不戴口罩,就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

雨馨被一群叽叽喳喳的朋友围攻,生气了:“每个孩子性格都不一样,凭什么说是我的错?我明明是来求救的,结果却莫名其妙的被骂了。”

但最终促使她退群的,是群里每天都有十几张不同角度的婴儿拉便的特写,并附有各种生动的文字描述。

豆瓣上曾有人无意间进了一个育婴群,被群里家长发“便便图”的热情所震惊。

图片来自豆瓣网友@伟子

作为一个母亲,于欣可以部分理解家长发这些照片的心理:“新生儿的便便可以反映孩子的一些健康状况,所以很多人都会发到群里寻求建议。”

“但我查聊天记录的时候,经常毫无征兆地弹出大量特写镜头,真是防不胜防。然后有一次照片太高清了,我就受不了了。”不行了,所以我就退团了。”

“以后不要再遇到这么严厉的妈妈了。”

不少受访者提到一件事:孩子个体差异很大,育儿理论也有各种派别。有些方法是否有效甚至很难证明。正因为如此,群里的一些争论没有正确答案,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然而,群体内成员对不同意见的过于激进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单一化和观点同质化。比如吵架到退群的奶奶,还有被骂得一句话都不敢说的艾普丽尔。

团员们的“齐声”让人很难不想起这起“睡觉训练”事件。

当妈妈发现孩子哭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拍视频并向群友求助。群友们的回应都是“没关系”、“你每天都惊慌什么”,这更加坚定了她为孩子“解锁睡眠”的决心。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多名付费群成员表示,进群后,老师们被怂恿,对他们进行口头打压。教练主张如果婴儿大声哭闹,不要干预,并声称不要抱婴儿。一些成员表示,他们感觉自己被该组织“推着前进”。

不过,从很多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种打压的语气有时不仅来自于想要赚钱的伪专家,有时也来自于群里的一些家长。

育婴群聊天记录截图

当然,上图中的言语打压是基于相对科学的育儿知识,但在这场悲剧中,涉事母亲根本就相信了错误的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批判的氛围下,作为新手父母挑战权威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

与大多数网友的义愤填膺甚至咒骂不同,几位妈妈对当事人充满了同情和悲伤。

艾普丽尔觉得“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但也表示,新晋父母的焦虑确实在所难免。当难以获得育儿支持时,这种焦虑很容易被“伪专家”利用。

“我们社区没有保育医生,儿童医院也没有医生进行日常健康检查。正常的孩子应该定期做健康检查,但这里现在没有。所以我会请群里的专家来给我们做检查。”你一节课,也许(一节课)就够了,就十块、八块钱,但家长觉得没什么,让我听听,学点知识。

翠翠就比较幸运了。在她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社区签约医生会定期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还开设了交流群,为新手父母答疑解惑。

但崔翠也表示,医生不是家人、保姆,不能随时询问一切。有些问题必须由组内有经验的人来回答。

“我很担心她的心理调整能力,希望她不要太自责。事实上,很难不相信这样的专家,尤其是在付费之后。人们更容易相信知识他们付费的知识会比免费的知识更珍贵、更科学。”

与妈妈们交谈时,她们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

每个家庭都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船,没有确切的方向,也看不到明确的目的地。

每个人都在摸索前进,试图寻找最多的知识和经验,然后从焦虑中寻找自己的理性,在巨大的信息中筛选甚至“赌博”。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娜娜对于育儿的“随意性”深有感触,这也是她从一开始就采取“佛系育儿”态度的原因。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接触过很多孩子,所以有特殊的感情。孩子听话不听话,就看他什么时候懂事了。教育的应用就像医生,有时能治病,但更多时候它会带来缓解。”

然而,大多数父母可能并不那么冷静。甚至不能说,这种“佛系”态度比精致的教养更好。

说到“为人父母”,除了一定的医学结论外,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并没有绝对正确的解决办法。大多数父母都必须面对不断的摸索,甚至频繁的自我否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线”。

就像东北姑娘阿普丽尔一样,虽然她一开始在新闻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但一天后她还是愤怒地发了下面的照片,并补充道:

“这个小肚兜真是我这个老妈妈给宝宝们的福气,以后不要再遇到这么严厉的妈妈了。”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7 17:25 , Processed in 0.0629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