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8|回复: 0

1982年绝对信号首演: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开端与林兆华、易立明的合作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2206
发表于 2024-12-6 19: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2年9月19日,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首都剧场一楼排练厅以“内试”形式首演,立即引起业界轰动。当年11月正式演出那天,站在舞台边缘的林兆华用手电筒,手里拿着六节电池,追着光。从此,这部《光》和《绝对信号》被理论界公认为“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开始。

《绝对信号》演出后的几年里,中国多地开展了一系列当代小剧场戏剧活动。其中,1989年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小剧场剧场演出,推动了这场中国当代小剧场运动。走向高潮。此时,毕业于华中话剧院舞蹈艺术系、刚刚踏入北京人民艺术节的易黎明开始了与林兆华的合作。从《哈姆雷特1990》开始,林兆华每次出新作品,舞美设计几乎都是由易黎明完成。在进一步完成舞台实践和戏剧探索的过程中,他成为了林兆华最得力的伙伴。他们在近二十年的合作中,共同创作了数十部戏剧作品,为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样是在1989年,连续五次考取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的年轻人李岩最终选择了去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摄影。这一决定使他与中国当代戏剧结下了长久的缘分。一段近三十年难以理解的恋情。从1993年第一次踏入孟京辉导演的话剧《阳台》的排练场开始,李岩相机的“快门”就从未停止过。李燕一直被称为中国当代戏剧的“活化石”。他不仅是近40年来中国当代戏剧诸多事件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如今他依然走遍各个剧场,用镜头写下对戏剧的赤诚。和爱。

2022年,在纪念中国当代小戏剧诞生40周年之际,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以下简称“青年戏剧节”)也将迎来15周年。青少年歌剧节自2008年创办以来,15年来涌现出无数青年创作人才,如李建军、王冲、邵泽辉、杨婷、丁艺腾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建军其中导演。一。自首部作品《牺牲》出道以来,他创作了《背叛》、《狂人日记》、《美好的一天》、《飞向天空的男人》、《电火花》等多部作品, 《变形记》等持续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该剧已上演。作为独立戏剧导演,李建军是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的作品将视觉艺术的历史经验与戏剧媒体的研究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现任青年歌剧节节目总监的李建军不仅负责每年青年歌剧节的剧目征集和选拔工作,还不断培养和发现更多新一代青年剧作家。新京报特别策划了小剧场成立40周年专题报道。北京大华城演艺中心艺术总监、导演易黎明、新青年剧团独立话剧导演李建军、戏剧摄影师李岩从不同视角回顾当代中国小剧场。 40年的发展,以此为契机寻找新的发展和方向。



《零档案》《棋手》等海外交流

导演牟森在《关于话剧《零档案》》的文章中提到,这部剧的一个重要合作者就是易黎明。 “我认为易黎明是中国最好的舞台设计师。这部剧是易黎明第一次独立设计,早在他为林兆华老师做的设计之前。”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牟森和易黎明就参与了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1990》(尚未上映)的创作。 1993年3月,林兆华导演的话剧《鸟人》在首都剧院首演,易黎明担任灯光设计师。

那年夏天,正在北京电影学院交流培训中心演员法实验培训班担任讲师的牟森,用班上十四名学生作为演员,排演了一部根据高行健剧本《彼岸》改编的作品。诗人于坚诗作《彼岸汉语语法讨论》修改实验剧《彼岸/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在北影排练厅上演学院。这是牟森1989年以“青蛙实验剧团”名义演出的最后一部剧目《布朗大神》,回归“圈子”视角。随后,他为首届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排练的委托作品《零档案》于1994年5月8日在布鲁塞尔“140剧院”首演。作为这部作品的舞美设计,易黎明认为《零档案》是一部非常有力量的作品。”他回忆说,当年《零档案》的首演引起了轰动,获得了全球各大艺术节的好评。受邀到欧洲和北美巡演,一年内参加了14个国际艺术节,演出超过100场,至今仍被认为是出国演出次数最多的中国当代戏剧。有真实的特写西方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历程 1996年,易黎明与林兆华导演合作了他们的第一部小剧场剧《棋人》,易黎明认为《棋人》是一部真正的小剧场。作品,随后他与林兆华导演共同执导的《新故事》彻底打破了戏剧的概念。

1999年7月,林兆华的话剧《棋人》在日本新国立剧场首演。易黎明回忆,当时的《棋人》版本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评价中国当代戏剧非常现代、自由,因此邀请林兆华导演创作莎士比亚版《理查三世》和鲁迅电影。戏剧先生。在鲁迅众多的作品中,他最终选择了“新说书”作为自己的创作标题。易黎明说:“一旦开始创作,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去哪里排练?去哪里表演?”由于这部作品不属于剧院,而是属于一个工作室(后来归中央实验剧院所有),所以最终选定了排练地点。在他平时从事舞台设计和布景工作的车间里,“用70吨煤炭搭建的舞台”成为当时许多观看该剧的观众最深刻的印象。

李彦在《戏已成为过去》一书中,专门描述了他受邀观看“大导演”(注:林兆华又名大导演)的新剧《新故事》时的情景。 “演出在一个煤球作坊里进行,作坊里的煤堆和机器都完好无损,还加了六个大炉子作为道具(也是取暖用的),两边都烤着红薯,红薯的香味弥漫开来。”书中还记录了《新故事》舞台设计师、灯光、执行导演易黎明对作品的解读。我们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一是改变演员习惯的伪写实表演条件;二是重构演员的戏剧观念,让演员在没有形成文本的情况下接受文学本体,并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第三,要打破戏剧舞台的限制,创造更自由的舞台空间。

上升

20世纪90年代,“双M”引领小剧场发展

纵观整个80年代中国当代小剧场的作品,李岩认为作品其实并不多。除了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品外,牟森早期的几部作品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内部表演。不仅观众大多是业内朋友,而且演出的人也很少,影响力也不大。尤其是从《零档案》开始,牟森的大部分创作和表演经费都来自于国外基金会的赞助和一些国际艺术节的委托制作。作品主要在国外艺术节上演出。在中国除了少数戏剧界、文化界、新闻界的人之外,很少有人看过这些作品。

1984年,一位20岁的年轻人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花了30美分观看了根据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同名作品改编的话剧《推销员之死》,从此爱上了话剧。自从。 ,后来又在牟森早期作品《犀牛》、《士兵的故事》中出演过一些角色。他就是孟京辉。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小剧场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一群年轻学生突然爆发出一股新的创作力量。 1991年,当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的孟京辉组织举办了“十五天实验戏剧”演出季。除少数原创作品和电影改编剧外,大部分都是西方荒诞剧。两年前,孟京辉计划在中戏操场旁的煤堆上表演《等待戈多》,但最终被学校严格禁止。它也有机会在这个演出季上映,成为孟京辉早期实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之一。此后,孟京辉陆续排练了《四凡》、《阳台》、《我爱×××》、《放下你的鞭子/沃伊采克》、《爱蚂蚁》等多部小剧场话剧,其中,当时》《思凡》反响最为强烈。

在李彦看来,作为曾经充满实验精神和先锋精神的年轻导演,牟森和孟京辉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他们也被称为中国当代戏剧的先驱。 “双M时代”。无论是谈论“双M时代”涌现的一批小剧场创作者,还是今天小剧场的戏剧作品,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无论是呈现形式还是创作理念都具有开创性和实验性。李彦认为,“先锋”是一个相对概念,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当时,牟森就“先锋”这个词的使用问题与他进行了认真的交谈。李彦记得牟森当时的想法是:“今天你的作品是前卫的,但不代表你永远都是前卫的,明天你可能就过时了。对于中国实验戏剧而言,它的地位世界上根本就不是前卫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在井里当傻子,看了我的几部实验剧,我觉得中国的实验剧是很强大的。事实上,有西方有很多这样的作品,但人们没有机会看到它们。”同时,对于“小剧场”的说法,李岩也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小剧场”应该只是“中国当代戏剧四十周年”的一部分。仅仅作为一个标题来提及它并不严肃。

1992年随着实验剧场小剧场的建成投入使用,与附近的中国戏剧实验剧场、中国剧场黑匣子、青衣剧场、圆恩寺剧场等形成了剧场社区。在蓬勃发展的90年代, ,为热爱戏剧的人们奉献了许多精美的小剧场佳作。李艳回忆,随着“19​​93年中国小剧场戏剧演出暨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小剧场只能演出实验话剧的模式被打破,让很多年轻创作者在小剧场大展身手。机会。当时有想法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小剧场话剧创作,于是就有了《情感锻炼》主演郑铮创办的“火狐剧社”,以及青衣演员组成的“麻布剧社”剧作家苏蕾、费明、郭士行策划设立的杨庆等人“戏剧工作室”、“周六戏剧工作室”亮相。此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股蓬勃的创作潮流。 “20世纪90年代的戏剧界非常热闹,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正是像牟森、孟京辉这样的人,在他们面前探索了这么多的道路。直到新世纪到来之后又一批年轻导演能否诞生?”

“90年代小剧场的创作是勇敢的,大部分作品都面临着很多现实中的尖锐问题,更多的创作者突破了自己的精神禁锢和自我。”在易黎明看来,小剧场的创作理念开始发展至今,中国当代小剧场的发展似乎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他认为,当今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中的精神讨论或精神交流的内容已经相对弱化,而这个被弱化的部分正是小剧场话剧应有的功能。 “现在我们剧院里严肃的剧目很少了,很多戏剧从业者都在为观众制作一些泛娱乐产品,这是非常危险的。”易黎明认为,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逐渐失去思维能力,将会面临可怕的后果。 “我一直坚持创作严肃的戏剧,这也是我在这个时代的个人价值,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剧场里的作品进行一些深入的讨论,这将会改变目前中国戏剧的生态。”

各种各样的

大批年轻创作者坚持“实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的举办,不少大学生开始接触戏剧,甚至将其视为终生事业。以古雷、黄鹰、赵淼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导演纷纷登上舞台。至今仍然活跃。 2003年,即将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退休的林兆华发起了“北京人民艺术青年首演戏剧展”,这些从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成长起来的年轻创作者在这场演出中展现了自己的全部潜力。戏剧展。李岩回忆,到2005年,很多参加过各大戏剧节的年轻导演都已经毕业或者考上了研究生。再次参加这样的戏剧节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2008年,孟京辉发起并担任艺术总监的北京国际青少年戏剧节应运而生。

作为从青年歌剧节中成长起来的独立戏剧导演,李建军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戏剧艺术最具探索性的导演之一。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李建军,2008年以作品《牺牲》作为导演参加首届青年歌剧节。十五年来,李建军从形体戏剧开始,以新青年剧团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转向文学戏剧。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就是他从《美好的一天》概念出发提出的“凡人剧场”。作为2020年首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斑马奖”最佳导演奖获得者,李现任青年戏剧节节目总监的建军,不仅不断实践和探索戏剧与当代戏剧艺术的结合,还肩负着中国戏剧培养和发现新一代戏剧人才的重任。 。

李建军认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青少年歌剧节始终坚持实验性、当代性的创作理念,没有改变。十五年来,青年创作者紧随社会变迁,在青年歌剧节上创作出不少作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舞台制作。也有一些作品只关注世界和自己,而看不到周围的真实世界。李建军觉得,这对于处于创作生涯初期的年轻人来说很正常:“在作品的筛选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年轻人的作品会有一种新鲜的气息。”他们不再是传统戏剧学校的教育模式。他们的知识结构多元,视野多元。”李建军认为,“后戏剧戏剧”的多样性也会带来一个特点——人人都可以创作,这使得门槛很低,所以很少有具有良好审美性的戏剧作品。成就”。好的戏剧作品需要艺术家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戏剧创作者真正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到来。”

(记者 刘震田 斯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19:27 , Processed in 0.0655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