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0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都市圈发展要素与经济推动的深入探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269
发表于 2024-9-15 07: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介绍

本文出自武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所)《交通专刊》1期。

关于作者

武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杰

武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交通与市政工程分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部总工程师 何欢

武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交通与市政工程分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部总工程师 闫飞

武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部工程师 王伟

武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交通与市政工程分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部工程师 张美美

武汉黄鹤楼、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城市天际线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的高水平形态,成为承载发展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城市空间不断拓展、经济功能外溢,通过人流、物流、经济流、信息流等多种流向,实现中心城市与区域的融合[1]。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

01

介绍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战略要求,2022年6月,湖北省委书记王蒙晖在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要加快推动以“汉鄂黄山”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不断提高经济集聚力和城市竞争力;2022年12月7日,《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西、重庆之后,全球第一个都市圈,第7个国家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2022年12月30日,《武汉鄂黄黄城市圈规划建设纲要》正式印发,提出到2025年,武汉鄂黄黄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都市圈“3045”时空联通目标初步实现,到2035年,武汉—鄂州—黄山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区域文化发展中肩负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2]。

湖北省委作出“大力发展以汉鄂黄山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的战略决策,是加快建设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试验区、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这一举措是基于汉鄂黄发展优势的务实战略。都市圈的良性运转需要便捷的交通支撑,良好的综合交通体系才能引导都市圈有序发展。因此,需要系统研究以“汉鄂黄山”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是引导区域交通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交通辐射能级的重要基础。

02

发展分析

武汉都市圈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综合经济实力、交通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承载力等比较优势突出,具备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3]。武汉都市圈核心区包括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四市,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约2300万人,占武汉都市圈的68%、湖北省的46.6%,整体实力较强。

根据规划,武汉、鄂州、黄冈、黄山将构建多中心组团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武汉新城、武昌、汉口、汉阳、汤逊湖、鄂州主城、黄冈主城、黄石-大冶组团(含黄石、武汉、鄂州、黄冈、新港等8个主要城市组团),全面推进汉鄂黄冈一体化发展。

01

发展机会

当前,武鄂黄地区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地理位置上,地处全国立体交通网络主骨架东西轴线与南北轴线的交汇处,半径1000公里向外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成渝地区等四大国家级城市群,拥有丰富的航空航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国家级交通资源;二是政策战略上,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是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重点关注该地区,为大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在城市空间方面,随着各项战略的深入实施,汉鄂黄地区基本形成了沿江连续块状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以“武汉—鄂州—黄山”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4]。

02

发展挑战

五鄂边境地区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外部竞争激烈。目前,武鄂黄地区乃至中部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相比,城镇化水平、人均GDP、经济外向性、交通便利性等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发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武鄂黄地区作为中部地区的领头羊,应立足“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前人的发展经验教训,实现追赶和突破;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武鄂黄石区域人口、产业主要集中在武汉,特别是武汉主城区存在人口密度大、建设强度大、功能集中度过高等问题,城市发展总体水平滞后,区域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武鄂黄石区域应加强区域协调,引导人口、产业相对均衡发展;

三是建设要求更高。在遵守国家严格的政府性债务、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等要求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品质的需求。

2023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未来三年是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和湖北省十二大、武汉市十四大精神的一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三年,如何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联防联控、坚持优化布局、坚持交通先行”。其中,交通是形成都市圈的先决条件之一,近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是支撑保障汉鄂黄地区近三年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城市发展格局、人口分布与流动的先行先导。

03

案例研究

目前,国内外城市在都市圈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等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都市圈。各大都市圈经过多年发展,全力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建设,交通“硬连接”不断延伸、强化、发展,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初具规模,长三角、粤港澳地区的高铁、公路、高速铁路等快速通道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中,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推进中,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5]。总体来看,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长三角地区通过区域协同,强化上海的辐射能级,形成了“以点带动全域、以点带动全域”的区域发展模式。“中心城市”层面的交通发展经验,对武汉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区域层面,聚焦融合、推动一体化。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长三角区域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内外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以港口、民航枢纽为动力,以轨道交通(含高铁、常规铁路、城际、市郊、城市轨道)为骨干,以高等级公路网为基础,以内河运输为补充,构建全球、亚太、互联互通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二是构建区域内主要城市群和重要节点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二是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建立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多种交通方式联通的客运城市体系建设,推动多路网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地区一小时通勤圈。

二是中心城市层面,注重强化功能、提升质量。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强化;一是打造虹桥、浦东等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区域影响力;二是优化轨道交通网体系建设,大力倡导绿色出行,优化内部出行结构;三是依托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商飞”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主城人口和功能对外转移,完善多层次道路交通网络;四是缓解中心城交通拥堵,提高道路运行效率;五是精细化提升出行品质,推进品质街区街道整治。

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在“区域”和“中心城市”层面的系统规划和超前发展,有力支撑长三角巩固在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地位,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成为潜力巨大的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水平和知名度。

04

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研究

01

规划思路

参考以上海为主导的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经验,在“汉鄂黄区域”和“武汉都市圈”两个层次对汉鄂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近期建设规划进行相关研究:

(一)武鄂黄区域层面,推动武鄂黄区域城市间快速联通,重点推动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快速路等项目落地,提升区域辐射能级。构建新型城市发展格局,近期以武汉新城为核心,推进武汉新城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推动武汉、鄂州、黄冈一体化交通快速发展、成效显现。

(2)武汉市在城市层面,坚持“民建城、城为民”的理念,把交通优化与城市优化有效结合起来,近期重点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剩区域疏解、完善重点功能区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改善交通拥堵,提升出行质量,实现交通功能和质量“双提升”。

02

区域层面

推动武汉、鄂州、黄山交通一体化发展

1. 现状评估

“十三五”以来,武汉—鄂州—黄山区域内部交通体系相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在内的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此外,武汉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也向东延伸至城边,形成了城际与边际的多维交通联系,为武汉—鄂州—黄山交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武汉—鄂州—黄山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铁干线逐步成型,但服务区容量有限;二是枢纽设施日趋完备,但能级和地位仍不高;三是高速公路基本贯通,但功能混杂,交通压力较大。

2. 规划策略

都市圈交通网络总体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借鉴长三角经验,结合汉鄂黄地区实际,系统优化汉鄂黄地区铁路、枢纽、骨架路网,以高铁、城市快速轨道和快速路为基础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汉鄂黄核心区综合交通体系,支撑都市圈“3045”时空联通目标:相邻组团中心30分钟可达,汉口、汉阳、武昌三组团至鄂黄组团、武汉新城至天河机场45分钟可达。

①建设快速通道,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

铁路层面,加强武汉、湖北、黄冈等地高铁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福银高铁武汉至九江段,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构建“两纵”(京广、京九西通道)、“两横”(沪渝蓉)、“十二向”(沪汉蓉、沪汉蓉)、“两斜”(福银川、胶贵)“超M型”高铁网络,推动武汉至杭州、贵阳等方向高铁通道纳入国家规划。同时,近期规划建设武汉新枢纽直达通道,线路向东延伸,增设武汉新城站,推动站城融合发展。

轨道层面,建设多条高铁,形成区域轨道骨架网络,联通沿线组团并实现武汉新城核心区交汇,形成以武汉新城为核心的城市圈30分钟轨道交通体系,实现武汉、鄂州、黄黄等相邻组团中心30分钟内可达目的地。

②强化枢纽作用,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

打造以“两机场两水港”为核心的枢纽群:加强天河机场、花湖机场与武汉都市圈周边城市的高速直达和网络化联动,提高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加快完善阳逻港、黄石港铁水联运体系,增强铁水联运、江海直达能力,增强对大宗重载货流的吸引力。

③优化网络,形成功能优先、内外通畅的骨架路网

按照“公路连接城市、快速路体系连接组团”的原则,在武鄂黄发展轴外围重点建设江南、江北顺江快速路,加强外围产业与区域枢纽的衔接,分担轴线核心区货运和过境交通;轴线带通过武鄂通道快速连接核心城市、组团和交通枢纽。近期将加快武汉新城及周边地区骨架路网建设,构建“三横三纵”快速通道体系,提高八大组团间人员、要素流动效率。

武汉新城及武鄂黄黄高速示意图

03

市级

优化武汉道路交通系统

1. 现状评估

在武汉、湖北、黄河层面,已确定轨道交通、对外枢纽等交通要素,武汉层面重点发展公路交通体系。“十三五”期间,武汉交通基础设施将保持高质量、大规模、快速发展。随着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快速发展,

2020年以来,武汉结合疫后恢复规划,进一步强化对外枢纽、轨道交通、骨架公路系统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迈出了一大步。在建设、道路运行、出行品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道路建设方面,快速路网络基本形成,但新城主干道建成率明显低于主城区,对外疏解渠道不足,主城微循环路建成率明显低于骨架道路,难以支撑新城及主城区未来城市发展;



二是道路运行方面,道路交通运行总体良好,但主城区拥堵程度高于外围,主城区拥堵呈现蔓延态势,高峰时段拥堵指数处于临界状态,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拥堵治理;

三是出行品质方面,交通品质转型刚刚起步,全要素示范项目成效显著,但城市道路出行体验普遍较差,出行环境仍需不断改善[6]。

2. 规划策略

针对武汉市城市层面存在的短板,围绕“疏解、强区、缓堵、提质”,通过引导中心人口功能疏解、支持重点功能区发展等“强功能”,通过改善交通拥堵、道路质量提升等“补短板”,优化升级武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武汉发展奠定基础。

①将中心引向外部释放

武汉市三环以内主城区拥有三分之一的建设用地,承载着近一半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5万人/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以内人口密度高达2.4万人/平方公里。建设强度为1.4(正常建设强度为0.8-1.0),一环以内建设强度高达2.1。城市发展建设呈现“高密度”特征,迫切需要疏解主城区人口和产业。

根据武汉市城市规划优化确定的三镇疏解走廊,各疏解走廊将按照各疏解方向不低于“1快1干”疏解通道的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其中武鄂黄黄为近期重点发展轴线,研究提出“2快3干”疏解标准,强化武鄂黄黄方向交通衔接。

缓解外部压力的引导中心

②支持重点功能区

重点功能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能级、美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路网建设阶段特点决定了不同的建设重点:主城外重点功能区以“强骨架”为主,其道路建设多处于起步阶段,近期工作重点以建设对外连接骨干通道、连接主城为主;主城内重点功能区以“促循环”为主,骨架路网已基本建成,要持续推进骨架路网建设,近期工作重点是完善次级支路网络,增强区域承载力。

③ 畅通的城市道路交通

畅通的城市路网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响应人民群众需求、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的重要手段。

本次研究整合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政协提案、交管部门卡口数据及交通拥堵管理清单,识别出主城区二环路汉口段、三环路庙山段、月湖大桥等17处主要交通拥堵点,逐一研究各主要拥堵点拥堵成因,并按照综合缓解拥堵的思路,从开辟分流通道、优化节点功能、开辟微循环道路等方面提出拥堵缓解措施,推动全市交通拥堵系统化治理。

④提高运输质量

近年来,街道空间精细化、智能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有效激活城市空间、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交通品质。

本次研究选取特色区域和重要路段实施“3个1”全要素示范工程:三镇各选择1个“1”区域改造为示范区,重点对汉口、汉阳、武昌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交通与市政设施、历史建筑等进行升级改造;三镇各选择1条主干道示范道路,重点对示范道路的慢行空间、街道景观等进行升级改造;七个中心城区各选择1条次干道示范道路。

此外,结合现有长距离慢行走廊、医院、学校、商圈等短距离慢行热点区域,结合城市蓝绿网络空间布局,近期将选定30个慢行示范区,每年新增慢行独立区域,道路不少于70公里。同时,依托东湖高新区、经开区、江汉区金融城等区域,开展车路协同、交通数字孪生等示范项目。

04

概括

通过以“汉鄂黄黄地区”和“武汉市区”两个层次统筹规划以汉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近期综合交通建设,可以“分层分重点”统筹推进汉鄂黄黄发展,推动汉鄂黄黄地区交通发展,构建适应汉鄂黄黄地区长远发展的交通支撑体系,助力区域一体化高效发展,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全球的重要增长极。

05

研究展望与思考

城市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空间形态高度相关,下一步以武汉、湖北、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应围绕综合交通与空间用地布局融合发展,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同步转型升级,实现综合交通体系与城市用地开发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群空间拓展。

此外,借鉴国内外城市群交通发展建设经验,城市群交通在强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也需着力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下阶段可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构建提升交通网络体系韧性和安全性,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优化交通结构,推动综合交通在安全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高质量发展。

参考:

[1] Chen 。

[2]促进三个主要都市区域的省领先小组。

[3] Xu 。

[4] Li ,Li Qiong。

[5] lu 。

[6] Wuhan Urban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2 22:21 , Processed in 0.0974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