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李沧东:韩国电影界的文学与社会气质导演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648
发表于 2024-12-5 17: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来源“燃烧”(2018)。

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曾评价自己在国内电影界的地位:“在韩国,我是第三人,姜迪奎第二,李沧东第一。”在人才辈出、各显其能的韩国导演界,能够得到同行这样的评价,足见李沧东的独特之处。

与商业片领军人物姜帝圭、艺术片大师金基德、独立电影领军人物洪尚秀、新星奉俊昊等其他影视人才相比,李沧东或许是最有实力的一位。兼具文学气质和社会气质。

在进入电影界之前,他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 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战利品》。 1987年《烧纸》; 1992年的《卢川有很多狗屎》,并于同年获奖。韩国日报创意文学奖。随后,他接受了朴光洙导演的邀请,正式进入电影界。

与此同时,韩国电影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2002年,被誉为“韩国电影教父”的林权泽凭借《醉画家》获得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标志着他首次迈向海外成名之路。年轻一代李沧东紧随其后,于同年9月凭借《绿洲》获得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为韩国电影再创国际成就。

去年,同名小说集《烧纸》引进中国,收录了李沧东早期的十二篇短篇小说;今年,李沧东的最后一部作品《陆川有很多粪》也在国内出版。两本小说集共同呈现了卷入汹涌历史浪潮中的两代底层人物。他们“深入剖析现代韩国社会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审视他们所经历的历史创伤、人性的残酷以及个人命运受到的侵害”。连根拔起。”

“卢卡瓦有很多狗屎”

【韩文】李沧东撰,春熙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在文学与图像之间,李沧东保持着一致的关系和互文性。正如《烧纸》中文译者靳燃所说:“没有小说家的经历,他的电影叙事就无法形成。而通过电影,他突破了小说叙事,进入了小说无法完全达到的领域”这也是他作为‘电影作家’成功的主要原因。”

父辈集体缺席

李沧东1954年4月出生于韩国大邱,当时持续三年的朝鲜战争刚刚结束。这场战争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伤痕。这是一个国家刚刚经历战乱、政权屡次更迭、社会运动频繁的时代。

李沧东的父亲被当地政府判定为“左翼”分子,长期失业。一家人的生计依靠母亲做韩服裁缝的工作。这让李沧东的童年生活极其尴尬和痛苦。他从小就憎恨父亲,同情母亲。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曾说:“生活并不容易,当然我很穷。我的父亲是左派,我因为他遭受了无数痛苦。也许你不敢相信,我以为生活就是地狱”从我5岁起。”

2019年,李沧东获得亚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资料来源:@亚洲电影奖学院。

李沧东的艺术创作渗透着他艰难的童年经历。最明显的一点是,在他的文学和电影中,父亲的角色几乎完全缺席。

在早期的小说中,父亲大多以“革命失败者”的身份隐形出现。比如《致敬》中曾经从事右翼活动的父亲,晚年破产、中风,成为家庭的负担。

缺席的父亲自然会生出要么压抑、要么宽容、要么强势、暴力的母亲。 《脐带》也描述了一个受左翼父亲影响的家庭,但叙事的重点是父亲被冤杀后,寡母和遗腹子大郅的生活。大志结婚后,母亲仍然干涉夫妻俩的生活。得知公公是“左派”后,母亲更加鄙视、谩骂儿媳妇,甚至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逼走儿媳妇,以示自己对儿媳妇的尊重。是一种“左”不共存的态度。

《烧纸》

【韩文】李沧东撰、金然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龙传白》是对李沧东父子关系的正面审视。小说中的父亲金学奎年轻时因参加共产主义运动而经历过一段监狱生活。晚年的他,过着“老畜践踏自己粪便”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他给儿子取名“莫叔”,与“马克思”发音相似。殊不知这也给儿子戴上了终生的枷锁。



在一次与父亲无关的间谍活动中,父亲极力主张他参与,并希望警方逮捕他。这代表了他对个人身份和理想信念的坚持。父亲在儿子面前自称“龙川白”,指的是过去为革命而奋斗的人,但革命失败、组织支离破碎后,没能赚到很多钱,也没能出人头地。他甚至无法维持家人的安宁。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在他看来,“他的父亲是真正的利己主义者,他父亲的所谓信仰就像空中飘浮的海市蜃楼,与他的生活无关”。

从文学转向电影后,这种父辈的缺失,被李沧东完美地继承到了他的影像中。在电影“绿色三部曲”(《绿鱼》、《薄荷糖》和《绿洲》)中,父亲根本没有出现。就连《绿洲》中担任父亲替身的哥哥,也以压抑、虚伪的形象出现。男主中度为哥哥承担罪责入狱。出狱后,弟弟也厌恶、排斥这个“无能”的弟弟。

图片来源“燃烧”。

电影《燃烧》中,无论是出身下层的惠美和钟秀,还是生活在“江南”富人区的暴发户本,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父亲缺席。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惠美和本的父亲,但钟秀的父亲即将因为“无能的愤怒”而面临牢狱之灾。父子俩在法庭上唯一一次见面,没有任何交流。

父亲的集体缺席意味着传统家庭体系的崩溃。李沧东的文学和电影中的人物都渴望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却常常受​​到家庭的孤立和驱逐。主角们不得不离开社会,面临更加现实的压抑和疏离。李沧东借助人物与现实社会空间的互动与共鸣,表达对社会种种乱象的思考和批判。

底层人性的展现

如果说父辈的集体缺席仍然是李沧东文学和电影中的一条暗缝,那么民族之痛和草根的苦难则是贯穿他叙事逻辑的清晰针。

上世纪末,经过长期的民族分裂和独裁统治,韩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与此同时,贫富分化加剧,资本暴力蔓延,传统秩序丧失,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

当时韩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如韩国前总统金泳三所描述的那样:“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权威和秩序崩溃了,社会纪律松弛了,不负责任、欺诈、腐败和奢侈现象到处蔓延” 。欲望极端,金钱就是一切,一切都是邪恶的。”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经历对李沧东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创作初期主要以韩国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蓝本。他通过关注边缘人的个人生活、精神世界和命运变化,描绘了两代被历史困住、被社会伤害的下层人物(经历民族分裂的一代)。以及后来长大的第二代)。

电影《薄荷糖》(1999)以倒叙方式讲述了中年男子金勇浩的自我毁灭故事,串联起了韩国20年来的动荡与变迁。

20世纪80年代,李沧东在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出版了《脐带》。讲述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如何辛辛苦苦抚养未出生的儿子,以及儿子成年后,又如何过分干涉儿子的生活。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悲剧的后果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剧烈的痛苦,以及切断家庭脐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关于命运》是一个更直白的寻找父亲的故事。在孤儿院长大的金星男觊觎富翁老人的遗产,冒充他因逃离战乱而失散的儿子。巧合的是,金星男就是老人失散的儿子,却没等他认祖归宗。之后,老先生突然去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兴南当初觊觎的亿万财产全部落入他人手中。

“李沧东试图与与社会主义前景或传统/现代二分法有关的各种理解人性的公式作斗争,并探索如何摆脱这些公式并专注于捕捉生活的现实。”韩国通俗文学评论家成民烨在《绿川你》附录中评论道:“很多狗屎”。

进入新世纪后,李沧东创作中的政治历史背景逐渐模糊,创作主题转向边缘人的日常生活,呈现个体的情感困境,探索人类的终极意义。

《绿洲》中,患有轻微智障、刑满释放的洪忠,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份正经的工作,也不被家人喜欢。然而,当他遇到了同样被家人和社会流放的重症脑瘫患者韩公苏时,两人在互相安慰、舔舐伤口的过程中找到了救赎。

然而,代表父权的哥哥庆洙不仅霸占了她的房子,还剥夺了她的爱情。没有人关心两个“怪胎”的结合。公苏只能在想象中为中都唱歌跳舞,而中都只能在众人的厌恶下为公苏砍掉可怕的树枝。

电影《诗》将镜头转向中老年女性。 66岁的女人Meiko,面容美丽,衣着时尚,追求诗意的生活,晚年时像小花一样绽放美丽。然而,阿尔茨海默病和孙子的犯罪行为却让她沾上了现实的污秽。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精神世界、校园欺凌的现实问题、人性的微妙与黑暗,都在电影中真实呈现。

图片来源《诗》(2010)。

时隔八年的电影《燃烧》延续了李沧东的处女作《绿鱼》对现代化的审视和批判,聚焦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日益固化,年轻一代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的内心。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愤怒和空虚感。

李沧东始终关注社会边缘的人,流露出个体的无家可归感。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一种积极的世俗心态来呈现他们不断抵抗不幸、寻找自我存在的向上过程。正如他在谈及《绿色三部曲》时所说:“我的角色都是普通人,他们可能失去了很多东西,或者遭遇了厄运,但他们有动力,希望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所以《绿色》中的绿色我的电影代表了这种动态。”

进化的女性和永恒的希望

李沧东并不是一位多产的导演。他从影20多年,只拍了六部大片。然而,通过这六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韩国近几十年来的时代和社会脉络的变化。



小说和电影中,李沧东大多从男性视角出发,但女性角色也深埋在文字和图像中。她们是下层社会的另一面,在与男性的交往和自我建构中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学者杨建华认为,早期“绿色三部曲”中的女性角色还没有完全摆脱父权视角的束缚,形成独立的人格。她们是象征性的女性,被确立为男性眼中的“他者”。

《绿鱼》中的男主角莫东退伍后无法融入繁华的现代社会。他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投靠黑道。女主角美爱与黑帮老大和莫东打交道,始终被两个男性角色所吸引。被动选择。 《绿洲》中的暻秀虽然有主动追求爱情的觉醒意识,但由于身体残疾,她在面对家庭和社会时仍处于“失语”状态。

图片来源“绿洲”(2002)。

《绿色三部曲》上映后,韩国著名影评人郑圣依评价李沧东电影中“道具般”的女性形象:“李沧东的电影一直都是这样。在他的电影中,如果没有女性的牺牲,男性的灵魂无法完成进化,而女性的灵魂则必须留在原地,最终化为乌有。”

或许李沧东对此也有过深刻的反思。在他随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不断强化,女性视角和表达方式得到更加丰富的展现。 《暗日》是导演摆脱父权思想束缚的关键转折点。女主人公沉艾相继失去丈夫和儿子后,无法承受悲痛,只能寻求宗教保护。然而,当得知杀害自己儿子的罪犯也利用宗教来完成自我救赎后,她彻底失去了任何依靠,只能向宗教寻求庇护。摆脱痛苦和愤怒,重建生活。

图片来源《密阳》(2007)。

《诗》中的Meiko在女儿离婚后独自抚养孙子宗宇,但孙子却长期性侵一名女高中生,最终导致受害人跳河自杀。为了帮助孙子摆脱困境,Meiko 不得不向瘫痪的旧雇主委身。随着对受害女孩的不断了解,Meiko逐渐克服了对宗宇的爱,摆脱了其他男性阴谋者对她的束缚,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美丽诗篇。

《燃烧》中,李沧东借用惠美同事“女子无国”的话,也代表着导演的女性思想走向成熟。电影中的两位主要女性(女主角惠美的母亲和男主角钟秀)都面临着被逐出家庭的命运,但她们已经对父权暴力有了清晰的反抗意识。

图片来源“燃烧”。

李沧东喜欢将电影中的人物置于局促的现实空间中,使他们被家庭和社会边缘化。对于女性角色来说也是如此。但从这些边缘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弱者个体对掌控自己命运的不断尝试,看到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不屈反抗,看到无尽痛苦背后永恒的希望。

通过对女性处境的感受和刻画,李沧东想要展现的是异化时代一个普通人丰富的内心,对痛苦现实的反抗,对自我生命的探索,以及对荒诞的哲学表达。世界。

参考

[1]《对生命痛苦的思考与疑问——韩国电影导演李沧东创作风格研究》龙志。 2020-06

[2]《贾樟柯、李沧东电影比较研究——以《故乡三部曲》和《绿色三部曲》为例》李丹阳.2021年05期

[3]《跨文化比较视角下的光影记忆——以李沧东、侯孝贤电影作品为例》宋小文。 2018年4月

[4]《诗意虚构——李沧东电影中的空间建构与叙事解构》王晨宇

[5]《李沧东电影人物研究与创作探析》陈鹏

[6]《韩国导演李沧东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浅析》杨建华、杨杨才艺

[7]《裂变·存在·人性:韩国电影存在主义的探索》冯凌

[8]《诗如水——看韩国导演李沧东》杨海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14:41 , Processed in 0.0969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