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共享充电宝行业现状:借用便捷,归还难题待解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642
发表于 2024-11-30 07: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是否经历过手机快没电的焦急时刻?

调查数据显示,人们不会等到手机只剩下个位数电量才充电。相反,当手机还剩20%到30%的电量时,他们常常开始担心充电问题。在手机上各种应用程序构建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和社交网络的背后,人们与其说与手机有很大的联系,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需求催生了遍布大街小巷的共享充电宝。其覆盖范围甚至超过了共享单车。美团、魔声、街店等品牌在一线城市和小村镇随处可见。然而,随着行业近十年的发展,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充电宝的借用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归还却越来越不方便。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在充电,其实你是在充电课——每节课价值99元。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退回充电宝的一百种方式

当他“咔嚓”一声将美团共享充电宝塞进盒子里的那一刻,周小若心想:“不好了!”

今年5月7日,在北京王府井的一家百货商店里,站在周小若面前的近两米高的电脑柜看上去就像一个“充电宝黑洞”。明明是一台街电立式40孔共享充电宝机器,却误插了九个“美团”和两个“怪物”。由于错误退回的充电宝数量过多,该案例更具误导性。

那天周小若旁边,一位带着女儿的父亲也错了。两人试图拔出充电宝,但充电宝被牢牢锁住。他们只能中断购物行程,站在一旁,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向街店和美团客服寻求帮助。结果很糟糕——街店客服表示无法帮忙下架,而美团客服不但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还要求周小若赔偿。

按照市场上共享充电宝常见的99元买断价来看,这款机器插上其他11个充电宝就已经要上千块钱了。

▲王府井某商场的充电宝盒。

每一个劣质充电宝的背后都有一段尴尬的故事。当你扫描共享充电宝的那一刻,所有的便利设施很可能都被暗暗标上了价格。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覆盖点数已达404万个,是五年前的5.4倍。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共享充电宝的归还越来越困难。

有的归还点太少,有的满了没有空间,有的商店关门打不开,有的根本找不到地方……而充电宝就变得像捉迷藏一样。有人拿着手机,看着导航。几个小时后,微信步数已经达到23000多,但机器上仍然没有空闲槽位。他只能抱怨,“你以为你在充电吗……电其实就是一个教训。”

今年2月,陈雨柔花钱吸取教训。她在福州市东百中心购物,直到手机没电了。她在商场七楼借了一部“小手机”,步行到三公里外的宝龙广场,打算在那里归还。

归还充电宝的过程就像是一种体罚——根据导航,她先跑到了地下一层,那里的机器坏了;然后她跑到四楼,但找了一圈也没找到。然后她就跑到二楼,又跑到二楼。商家说他们没有这个标志;然后她找遍了整栋楼,终于找到了。她看到了一个“小家电”,但里面已经满了。最后,她跑回了一楼——商店地图显示那里很远,所以她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去那里。没想到地图显示错误,她只得前往那里。当她下来时,“居然就在第一家店旁边”,这让她很生气。

她赶紧把充电宝塞了进去,时间定格在1小时29分钟,扣除了7.5元。 “这是一个很好的冒险,再拖延一分钟,就不是代价了。”

▲千辛万苦,陈雨柔终于在1小时29分钟内装上充电宝。

归还时地图位置不准——不仅陈雨柔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北京什刹海还发生了更荒唐的情况。 8月25日晚,一名女孩一边大喊“啊啊还要一个多小时”,一边沿着润湖快步走,寻找返回的地方。正值周日,后海人潮汹涌,各个点相距数十米到数百米,极难找到。跑了几十分钟,她发现了很多空位,机器都已经满了。地图上仅有的两个标有“可退货”的美团充电宝地点直接位于水中。

那一刻,她面对着夜空下的什刹海的水,呆呆地站了十几秒。最后,她决定和两个朋友一起打车到两公里外的一家商店还车。

▲两个充电宝位于水中。

在各种急需充值的场景中,旅游景区是“体罚”的高风险区域,也往往是最难还款的地方。

去年10月,一名去南京旅游的男孩去了中山风景区。当他到达中山陵顶部时,他的手机没电了。他借了一个“八角充电器”,下山后发现没地方还。

“本来是要去旅行,结果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寻找去哪里还充电宝。”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还有一个女孩,第二天必须再次爬上中山陵才能归还。充电宝没充多少电,人就已经疲惫到了“电量不足”的地步。

如果去更高的山,回去的路就会更加绝望。

例如,泰山上的共享充电宝不仅海拔高,而且分布非常稀疏。一个男孩有一段痛苦的回忆。去年10月,他去爬泰山看日出。他在半山腰租了充电宝,看到山顶有返回点,就费劲爬到山顶。结果山顶的槽位都​​满了,他只好满山寻找。登山之旅变成了几个小时的“寻宝”。 “泰山之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壮丽的日出,而是可怕的充电宝。”

“我用它的电,它吸我的血”

手机的电池容量跟不上用户的功耗需求。电池没电的焦虑不分青红皂白地困扰着每个人。

《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主流车型平均电池容量已达。只要重度使用5小时,电量就只有13.1%,进入急需充电阶段。而如果一个人每天使用手机10小时,单日所需电量就会存在电量缺口。公共场所共享充电宝的出现,解决了这一迫切需求。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共享充电宝刚上市时,资费是50毛钱/小时。然而,这几年,计费标准提高了数倍,甚至十几倍,成为最新的“价格杀手”。在北京很多商圈,共享充电宝每小时收费4-5元很正常,甚至计费方式也极其混乱。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同一地区同一品牌的共享充电宝会采用同样的计费方式。但事实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的省、市、城区的计费方式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商圈内,即使在几百米之内,定价也可能有所不同。

以怪物为例。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区,该品牌的充电宝约有20家。烧烤店共享充电宝的计费方式是每30分钟1元,而几十米外的另一家铁质充电宝每30分钟收费1元。烧烤店的计费方式是4元/小时。价格已经翻倍了。

而且,每个共享充电宝都有一些“黄金点”。由于人流量大,充电不方便,价格较高。美团共享充电宝销售人员表示,他的代理商把充电宝放在泰山上,价格最高,定价为10元/小时。 “虽然只有30台机器,但他的日租率很高,主要是为了泰山看日出的人。”由于这个现货太“优质”,工作人员还为该代理商提供免费补宝服务。

但这个价格还不是极限。搜索了多家主流充电宝公司的小程序,能找到价格最高的是安装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搜电品牌,每小时20元。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安装的充电宝价格。

有些地方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一旦借出,原来的机器满了,附近就没有地方还了。例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以下偏远小镇酒店的充电宝每小时4元,而最近的归还点在百公里外的佳木斯市区。

不仅单价不同,计费标准也存在“漏洞”。街电充电宝招商部一名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现在很少有人会花59分钟归还,如果充电超过一小时,即使超过一分钟,也会按两小时计算。”

它似乎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算计”消费者。比如有的人扫码后充电宝没有弹出,但钱还是被扣了。今年7月3日,一名河南男孩扫描二维码,等了三分钟,没有看到弹出的二维码。 “我以为不会收费,他们也没告诉我要扣,结果最后还是被扣了72元。”钱。”

有些人退还后仍然被扣除费用。扣完后,金额达到最大金额。 8月16日下午3点左右,一名浙江女孩在丽水车站借了充电宝,虽然她在上车前已归还,但五天后又自动扣除了199元。在网购平台上,很多品牌的充电宝售价仅为几十元。

因此,就连单口相声演员也将共享充电宝纳入自己的笑话中——“共享充电宝太可怕了,我用它的电,它吸我的血。”

更奇怪的是,收费越来越高,但充电速度却没有变化。武汉上班族刘伟借了充电宝,坐在餐厅里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充电一个小时后,他的手机电量比充电前低了。 “充电后让我感到孤独。”

作为一名IT爱好者,刘伟用设备专门测试了市面上几款共享充电宝的输出功率。 “结果都在5V/2A左右,这个充电速度与绿皮火车相当。”他不明白,现在手机都支持快充了,为什么共享充电宝的充电速度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

叛逆者与沉默的大多数

现在人们基本不会因为几块钱的得失而感到焦虑甚至愤怒,但共享充电宝却会。

一些经历过不好体验的消费者不会甘心被占便宜,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7月底,正在重庆洪崖洞游玩的肖茉莉可能是少数成功拿错充电宝的人之一。为此,她一直挣扎到凌晨。

事件始于她借了一个“路电”充电宝。当她回到酒店楼下时,看到门口有两台机器,分别是美团和怪兽,但没有街电。 “作为一名带娃的特种兵,一天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心里还在想着这两个名字,手却自动塞进了充电宝,超级顺利地塞进去了……”

她先用睫毛夹和镊子夹了好久,但充电宝却被卡得越来越深。最后,她在网上买了双面胶和强力胶。 “我先用双面胶粘在稍硬一点的纸盒上,塞进去粘在充电宝上,然后再粘到另一面,粘牢后,我用力压,一拉,充电宝终于拔出来了。”

▲在重庆,小茉莉用这种方法成功取出了被误退回的充电宝。

至于退货后仍被扣费的情况,在社交平台上做“失败者”的经历堪称教科书级维权教程。

今年4月21日下午3点,她在长沙某地铁站借了充电宝。然而,充电一段时间后,它就没电了,所以她开始寻找归还的地方。她连去了三个车站,发现仍然无法使用。她立即​​联系客服,申请暂停计费24小时。

终于找到归还地点后,因为流程太长,她拍了一段视频。没想到两天后,平台称她未能成功退货,并扣除了她99元的费用。

“我在火车上向站台投诉,站台会抛出几个你永远注意不到的问题,比如还车地址、还车到哪个槽位、还车时间、柜号等。其他细节。”当时,她拍摄的回归视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程地址、时段、时间都在视频中,但柜号仍不清楚。

幸运的是,她在视频中发现附近江板牙店的招牌上有老板的手机号码,充电宝机就放在他的店旁边。 “谢谢老板。我让老板给我拍了一张号码的照片。我一次都没听清楚。” ,然后他又拿了第二次。”

经过与平台争论了三个小时,她终于成功维权并获得退款。 “如果我拿不出证据,那我只能自认倒霉了。”她表示,大多数人在归还充电宝时都不会记录这些细节。

而对于那些被折磨到情绪失控的人来说,最终只能以更极端的方式发泄愤怒。一位广东女士退回充电宝的经历成为热门话题。今年5月27日,她借了一台“打电话机”,但归还时,她总共行驶了50多公里,却找不到有空位的机器。

最后一怒之下,她砸碎了共享充电宝。

范浩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中层员工,家里有3个共享充电宝。他找不到地方归还它们,于是“把它们买了出来”。价格从99元到199元不等。这几块钱他实在是浪费不起。几个小时的时间,只有金钱和麻烦。范浩算了一笔账。按小时工资计算,他每小时能挣100多元。如果归还充电宝需要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话,确实不划算。更重要的是,客户的订单和老板的认可,并不是购买充电宝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范浩表示,如果没有这个麻烦,他还是想尽快退货,因为共享充电宝绑定了大家的功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抵押每个人的信用来换取临时访问权。 “但我觉得他们(商家)已经准备好让你把它买下来,并且不希望你还钱。”

信用是商业世界的基石。这种信任应该是双向的。然而,随着行业乱象逐渐加剧,很多人使用共享充电宝所损失的挫败程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了“情绪稳定”范畴。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共享充电宝”为关键词的投诉量已超过2.6万条。此外,有关“充电宝扣费”的投诉也超过5万起。这些投诉的平均投诉量超过了共享单车的1万多起投诉,也超过了网约车的1.7万多起投诉。在这些投诉中,计费问题是最常报告的问题之一。在各地消协公布的黑名单中,不少共享充电宝也频频被点名。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冰松在2023年11月公开表示,“行业内平均每50个订单就会出现一个这样的(退货失败),尤其是现在很多大公司每天处理的订单量超过200万个。 ,根据这个比例,想想这个顾客会有多少投诉。”

在数据面前,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权益受到损害但没有申诉的人是沉默的大多数。

夺“宝”之战背后的谜团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分析,按照增速计算,预计2026年我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达到6.1亿。

一位业内资深从业者表示,在量产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生产一个充电宝的成本在60至70元左右,非品牌的甚至更便宜。 “这就是为什么商家不怕你花99元到199元买断,这是最直接的赚钱方式。”

32岁的张伟现在在山西专门从事共享充电宝的铺设业务。他在这个行业已经五年了。 “据说共享单车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三年,但共享充电宝还远远不能做到这一点,只能维持一年左右。”张伟表示,共享充电宝的寿命主要取决于里面的电池,这也是它的主要成本部分,“如果电芯老化了,充电宝就没法用了。”

一般来说,较好的移动电源电池可以充放电300次,而质量较差的移动电源电池可能只能充放电180次。 “在热门的租赁场景,比如景区、KTV,有些充电宝一天可以使用几次,但几个月后就不再工作了。”

由于很多充电设备直接敷设在室外,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淋,有的位于烧烤店、火锅店等油烟味较重的地方,导致设备磨损。快点。电芯老化会直接导致无法充电,或者充电一段时间后出现没电的现象,影响用户体验。

张伟现在同时给四家共享充电宝配货,俗称BD,意思是本地促销。他将四家不同公司的共享充电宝堆在一起,指着底部说道:“你看,它们都是靠底部金属片的接触来供电的,一旦金属片被氧化,接触不良,即使退货,依然会显示未退货,后台继续计费。”

张伟建议,在退回充电宝之前,最好擦拭一下充电宝底部的金属片区域。

对于困扰大家的返回定位不准的问题,张伟表示,这也与其硬件结构有关。他曾经拆解过一个共享充电宝的充电站,研究其结构。其中,占据空间最大的部分就是充电仓。每个充电仓都依靠磁性开关来锁定移动电源。充电站的定位模块依赖于4G物联网电话卡。 “有的地方比较偏远,信号弱,有的可能受潮损坏,影响定位精度。还有商场等地方。在多层和室内的地方,定位精度也比较差。”

现实之一是,为了降低成本,商家在共享充电宝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外的配套服务上投入很少。

张伟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五年了。他的感受是,充电宝商家和平台由于诸多混乱,正在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行业内部,也正在经历着从红利期到如今的快速老龄化的快速扩张。如今,行业内极度内卷化、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各家公司的产品相似,共享充电宝的竞争本质上是优质点的竞争。抢地和事故的故事与过去共享单车行业的故事如出一辙。

北京五道口地铁站曾是著名的共享单车聚集点。这个被称为“宇宙中心”的地方,几乎拥有北京最好的地段,也让各家企业聚集在一起开展项目。最高峰的时候,出了地铁,就会看到一片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海洋,绵延数百米,以至于有时根本无法骑出去。为了争夺地盘,早期有一家公司甚至将竞争对手的一批自行车扔进沟里。

当更紧凑的共享充电宝推出时,一家店会同时拥有四个品牌,这也增加了冲突的机会。

“高端”的商战总是显得那么朴实无华。在四川经营一家餐厅的刘敏将小电和美团两款充电宝并排放置在店前的同一位置。最近,她发现两家公司的运维人员经常上门拔掉对方的电源线。

拔掉插头后,设备在管理平台上会显示为已断开,但消费者并不知情,即使退回也不会停止计费。所以刘敏作为店主,就得经常帮他们取货。

不仅拔掉电源线,给移动电源充电也很棘手。珠三角共享充电宝代理商刘先生透露,“如果一台机器的充电宝太满了,无法归还,用户就会投诉。如果投诉太多,商家肯定会下架我们的共享充电宝,所以我们会尽力的。确保有几个插槽可供移动电源返回。 ”但刘先生也表示,“有时竞争对手会填满充电槽,故意让其无法返回。”

▲北京亚运村的一家超市,小店门口至少陈列着三个品牌的充电宝。

钱进了谁的口袋?

自2014年来电科技推出国内首款共享充电宝以来,行业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商战。随着资本的涌入和不断的洗牌,目前至少有五家龙头企业活跃在市场上。 。

其中包括第一家共享充电宝“怪兽充电”、街电与搜电合并后的“筑梦科技”、后来进入市场的美团以及“小电科技”等公司。 《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前五名品牌占比达96.6%。

筑芒科技董事长梁凯在接受专访时提到了这个行业的受欢迎程度。 “我们公司2017年有11个人,2018年营收突破千万,2019年净利润突破7000万,2021年日订单量达到300万单。”他总结道,“得益于竞争对手的盲目扩张,它让这个行业升温,资本也让这个行业升温。”

在行业发展初期,普遍采用圈地的方式来换取市场规模。现在,行业高度集中,格局基本确定,自然就从规模导向转向利润导向。

小电科技招股书还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服务每笔订单平均价格(不含免费订单和99元以上订单规模)分别为1.3元、2.3元和4.1元。元、5.3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8元。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钱到底流入了谁的口袋?

简单来说,共享充电宝的利润分成可以分为三部分,按(产品)公司、代理商和积分商户划分。一般情况下,收取100元的租金,公司要收取10%至15%的费用。剩下的部分会被代理商扣除一定比例的钱,这就是运营成本。最后剩下的部分必须与商家结算。谈论分配。

▲某充电宝招商公司员工发来的收益分成图。

例如, 的招聘人员表示,“商家同意装机后,代理商会给商家一个小程序,对方每个月都可以提现。但在此之前,代理商可以设定一个运营成本,比如设定50%的运营成本。每收取100元租金,代理商可提前提取50元,剩余50元与商户分享。 ”

即使与商家协商分成70%到80%,代理商仍然可以比商家赚更多的钱。

乍一看,代理商占据了最大的收入份额,但无形的“抢单”模式却来了:共享充电宝企业会更早起步,悄悄扣除部分用户的营业额。来电科技创始人袁冰松曾公开爆料,“行业里基本都是偷订单,比例在15%左右,比较狠的可以偷50%”。

行业的红利期早已过去,当前的经济形势让对利润的追求更加畸形。对于一些刚刚加入的中小代理商来说,原本以为保证赚钱不亏本的行业角色,却变成了韭菜。 。

26岁的张成是杭州的一名上班族。他对共享充电宝感兴趣,因为他想开始一份副业。 “就算每天能赚到早餐和午餐的钱,我就满足了。”

2024年2月末,他在某品牌公众号了解到共享充电宝代理项目。加了销售人员微信后,经过咨询,他打算先引进30台设备,平均每台设备价格在500元以上。结果他付款了,在等待收货的时候,该品牌的售后人员联系了他,询问他是否知道设备是翻新的、二手的。

张成一时糊涂了。 “我想我被骗了,因为销售人员从未提到过这一点。”随后,他又到各个平台反馈,包括当地市场监管局12315,甚至咨询了律师,准备起诉。经过两个月的折腾,双方最终达成的退款方案是同意退款,但各承担一半的运费。同时,张成还需要支付运输过程中的包装费。

“这两个月我基本没干任何活,睡不好觉,最后没赚到钱,算上运输费、包装费,还损失了1000元。”

在实际调查中,一些品牌的话语也足够精彩。 3家公司给出的入门级投资方案是:最低投资3万元,一次性购买30台以上设备,即可享受“坐在家里数钱的幸福”“赚大钱”。每月几千,六个月内就可以拿回你的钱。”

然而,在这个颇为激动人心的沟通过程中,设备老化所带来的维护成本却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事实上,我们从某品牌获得的一份“通道柜机维修报价”显示,电路板损坏、无法上线、外观损坏、仓口损坏的大型柜机维修价格在250元之间和300元。时间,修理这些损坏的小柜机的费用也在105至150元。

▲共享电力银行公司的员工发送的收入图。

混乱和“自律”

资本已经加剧了这个行业,但互动也导致其崩溃。

根据《时报周刊》的报告,曾经生产中国第一个共享电力银行的利迪安技术现在正面临着作为共享电力银行行业中“最大兄弟”的最黑暗时刻。例如,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有无休止的谣言说技术已经崩溃或即将崩溃。由于多次诉讼,该公司已被法院反复列为受限制的高消费企业,并且因违反信任而受到处决的人。

另一方面,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最糟糕的投诉响应率是返回权力银行后仍会一次扣除199元人民币,而单个公司基本上没有对这种投诉的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无缘无故地扣除199元人的人就像那些永远无法恢复沉积物的“小黄色汽车”使用者。

人们正在等待更具标准化的行业法规来遏制简单借贷和艰难还款,计费陷阱和定价过高的混乱。

面对这一混乱,深圳是中国第一个通过自我调节惯例来调节它的城市。

今年,深圳消费者委员会正式启动了该国的第一项“共享电力银行行业自律公约”。 “自律公约”统一了电力银行的充电时间。首先,免费充电时间统一到5分钟。在5分钟内租用电力银行并将其退还。其次,定价时间单元缩短到不超过半小时。

那天,七家共享的电力银行在内,包括吉迪安,苏迪安,躺椅,贝迪安,怪物,梅图安和小便,均签署了一项自由主义公约,涉及近200,000分。如今,根据各种迷你计划的地图,深圳共享的电力银行确实在半小时内收费,并且有5分钟的免费租赁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可能被认为是该国共享电力银行的最“自律”的城市。

但是遭受了很多苦难的苏东通过在网上购买60,000 mah 能力库并每天将其放在他的童话中,就像在他的背上携带砖头一样,为自己拥有“自律”。他专门进行了实验,发现当该电力库充满电时,它可以为他的手机充电12次。唯一的遗憾是不允许在高速火车和飞机上乘坐“砖”。

互联网名人博客作者以几乎表演艺术的方式展示了被困在共享电力银行中的人们的痛苦点。 “手工制作的Geng”曾经制作了2700万MAH超大的电力银行。他创建了一个比安全门更大更厚的电力库。电池内部的电池使用了新能量车辆的电池。这个大个子不仅可以同时与数十个手机共享充电,而且还可以为大型家用电器提供动力。

由于其巨大的尺寸,Geng手工握住了一条大麻绳,像追踪器一样弯曲,将这座巨大的电力库穿过乡村道路,驶向河流。在使用电力库为电视和洗衣机供电时,他钓鱼了。 。

这可能是人类与对电力银行的焦虑最远的那一刻。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14:23 , Processed in 0.1396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