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既是物质命题,也是人生的哲学命题,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在反对或反抗绝望,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是个人的,大多与未来有关,从宏观角度来看,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绝望是关于生命的,而存在本身就是关于精神的。马丁·路德·金 ( King Jr.) 在他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 中宣道:“从绝望中寻找失望”。绝望是一座山,希望是一块石头,但只要你能砍倒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希望。在今天的中国,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灿烂”,具有强烈的目标感和强烈的励志本质。山对人来说是外在的客体,是人面前的障碍,但鲁迅面对的是“黑暗”,而黑暗对人的压迫和压制,比山更难挣脱,无处不在,没有办法反击。而且,鲁迅面临的悖论处境,迫使他进行了永恒的抵抗。鲁迅曾在给他的一位学生的一封信中谈到《路人》这部作品时说:“《路人》的含义正如信中所说,就是知道前方的路是坟墓,宁愿走,就是抵抗绝望,因为我觉得在绝望中很难抵抗,比那些因为希望而战斗的人更勇敢、更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