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道家天人合一与瑜伽梵我合一:探寻中印哲学中的和谐与统一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088
发表于 2024-11-28 16: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瑜伽与中国道教文化(于嘉)

一、道家的“天人合一”与瑜伽的“梵我合一”

“瑜伽”(योग)一词源自印度梵文“yug”或“yuj”,意思是“统一”、“联合”或“和谐”。瑜伽起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流派之一。它探讨了“梵我合一”的原理和方法。现代人所说的瑜伽,主要是一系列修身养性的方法。

其实中文里有一个词和瑜伽一模一样:“道”。 “道”可以形象地诠释瑜伽。因此,瑜伽实际上是连接个人与神性的道路;这是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道路。

道教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教派。道教以道、武、自然、自然为核心理念。它认为天道无为,道道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一个大世界,而人类则是一个小世界。人与自然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人类的一切事务都应遵守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解释多样,尚未达成共识。季老说:“我曾经说过,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我明确补充说,“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必须合而为一,和平共处。不要谈论征服和被征服。

标志着中医从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新阶段的医学经典《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具体体现为“天人相应”理论。 。唐朝时期,中国佛经翻译中首次出现瑜伽一词,解释为“对应”,意为“合乎真道”。后来玄奘法师将其译为“瑜伽”,意思是“联系”、“结合”、“统一”。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合。人涉于天地”(《灵枢·词解真邪》),“人也与天地相连”(《灵枢·岁录》、《灵枢·岁录》、《灵枢·经水》)、“与天地一体”(《素问·麦耀》)景密伦》)。认为“天”作为独立于人类精神意识的客观存在,“人”作为具有精神意识的主体,具有统一的起源、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就是《黄帝内经》中天道观的目的。

《内经》中“天人相应”的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从大生态环境,即天地(宇宙)的本质和现象的角度来讨论;第一,从生活的角度来看; “天人合一”的内涵可以从(微观)的本质和现象中看出。

印度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有两种方法可以超越太阳的轨道(获得永恒)。一是在瑜伽中抛弃世界;另一种是在战场上抛弃身体。事实上,这与道家“功德成神”理论和儒家“忠烈祠”信仰等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一致的。

道教的社会哲学并不积极进取,瑜伽也带有悲观的色彩。

2、道教的“一”与瑜伽的“不二”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将“道”视为世界的本源,提出了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道家哲学最重要的思想。 《老子》云:“道生一,道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们认为,世界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之根。世间一切源于“道”,最终又回归“道”,而“道”本身则永恒存在。

道家“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体系,与《易传》提出的“易有太极”是一致的,两礼生二礼,二礼生四像,四像生八卦。种类。老子认为,“三”生万物;“三”生万物;“三”生万物。孔子认为,阴阳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生万物。

瑜伽具有三种物质美德(属性)

3、道家的“定神”与瑜伽的“三摩地”

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六家要义论》,将先秦诸家概括为六家:道、儒、墨、明法家、阴阳家,阐述六家要义。以及收益和损失。他说:“道家使人凝神,动化无形,托养万物,是一门术,是由于阴阳大和,吸收了儒墨之善,总结了名法之精义,随时而动,因时而变,立俗而做事,无“不宜”,即易接,易办事。 “功法以虚无为基础,以无色无常的原理为基础,所以能够感悟万物的情感。从此,他就可以成为万物的主宰了。”

4、道家的“无为”与瑜伽的业力

道家讲的是无为,或者无为而行。其实练习起来很容易,但是理解单词却很难。其手法以虚无为基础,以整合为基础。它没有形体,也没有永久的形状,所以它可以研究万物的情感。它既不是最初的东西,也不是最后的东西,所以它可以成为万物的主宰。

业力瑜伽,梵语为Karma Yoga,又译作业力。

业瑜伽的目的是通过“做”来实现“行动的完全自由”,达到“无为无为”的境界。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生活标准。这就是(法),也就是“法”。

5、道家的“温柔”与瑜伽

归柔论是道家哲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老子》云:“弱则弱,道则用”(第40章),认为柔是“道”的作用。因此,老子强调“以弱胜强”,提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取胜。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许多战略原则。

六、老子的“三宝”与瑜伽的“慈悲”

给人们带来快乐叫做慈悲,帮助人们消除痛苦叫做慈悲。



人性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适时提供帮助。

《说文解字》曰:慈,慈。从心里来说,这是(cí)声。

子的意思是茂盛的草木,与心结合,意味着帮助他人繁荣的愿望。

本义:乐于助人的愿望。

慈善事业

7、道教“落日为道”瑜伽“平静”

8、道教和瑜伽都强调“知足”

《道德经》认为“祸莫大于不满足”。如果不满足而去追求,必将酿成灾难。知足,不求,知足,无为无德,而常知足。只有知足常乐,才能避免灾难,保护自己一生。

《道德经》也云:“知足者富,力者志”。

《瑜伽经》2.32 清净、知足、苦行、学经、敬神,构成虔诚。

《瑜伽经》2.42知足常乐,得无上欢喜。

因此,道教和瑜伽都强调“知足者富,知足者常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05:09 , Processed in 0.0610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