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2024 四川教师资格笔试全程班:解析儿童理解发展趋势的具体内容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99
发表于 2024-11-22 04: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四川省教师资格笔试

全班

点击查看

教学资源 笔试备考指南 中工APP下载 教学资源备考 QQ交流群 教学资源 普通话大礼包

在线咨询

在少儿笔试中,学龄前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思维模块中的重要考点,往往以单选、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趋势,但在实际做题时却很难分析出每个趋势的具体内容。今天,我就带着大家的疑问,帮大家分析一下儿童认知发展趋势的具体内容。



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感性过程相结合。后来,通过一系列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间接的理解逐渐出现。孩子对事物认识的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从认识个体事物发展到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发展趋势可以从儿童的绘画和对故事的理解中看到。孩子对图画的理解首先只了解图画中最突出的个别人物,然后了解人物的姿势和位置,最后了解主要人物或物体之间的关系。例如,让孩子观察一张“小猫钓鱼”的图片。起初,孩子只能看到画面中突出的动物——小猫,或者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看到蝴蝶或鱼,但这些都只是个体的事物,他对孩子的行为并无了解。猫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分散注意力?甚至不了解整个作品的目的。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文字的理解

幼儿常常依靠具体的形象甚至实际的行动来理解。实验结果表明,有插图时儿童的理解水平比没有插图时有所提高。整个幼儿期,孩子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文字的理解相对较晚。例如,在讲故事活动中,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教师需要利用挂图、布袋、视频等直观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或者在表演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也会把声音、动作、表情等表现得非常生动、生动。这些也说明,孩子们往往要依靠具体的形象甚至实际的行动来理解。

3.从简单、肤浅的理解发展到更复杂、深刻的理解

幼儿往往只能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很难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图活动中,孩子往往只能对图画中的人物进行肤浅的描述(大眼睛、长头发、胖身材等),无法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寓言、漫画等深奥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孩子们往往不理解老师使用的“讽刺”。



4.从感性认识发展到客观认识

孩子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往往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影响在4岁之前的孩子中尤为突出。比如老师问桌子上有10个杯子,有2个打破了,有多少个?孩子一听,就会委屈地哭着说:“不是我做的,是小猫弄坏的。”孩子其实不太懂。教师出题的意图。

5、从不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够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固定的或极端的,无法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或相对关系。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要么生病,要么健康;它们要么好,要么坏。这是僵化的表现。也有的孩子,学完5+2=7,不进一步学习,还是不知道2+5=7。这是不可逆性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上流社会的孩子能够理解可逆关系,但无法概括出各种可逆关系。

结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12:28 , Processed in 0.0600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