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0

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百年来首次贯通,世界遗产的传奇之旅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99
发表于 2024-11-22 03: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实现全连通。

大运河纵贯南北,犹如一条舞动大地的巨蟒,蜿蜒3200公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最长的人工河。过去,皇帝用这艘船巡视,百姓靠它运输谋生。运河两岸风景点点,星光璀璨,文人墨客赋诗作画。大运河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于公元前486年开通。它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横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连接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历代修建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交通需要。它在履行政治职能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物资和商品的贸易。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历史上一直是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 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水运停止,部分河段淤塞。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运河段在交通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以北的运河段得到了一系列的改善,但京杭大运河从未完全通水。

如今,古老的运气已焕然一新。随着京杭大运河全线补水作业的深入实施,大运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阳光和煦,波光粼粼,野鸭在游弋……河北沧州段,一幅“草丰花、水碧水、河蜿蜒,造福沧州千百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三年来,黄河、长江等生态补给水量超过5亿立方米,加上去年夏季的几场暴雨,让沧州多处干涸数十年的河段恢复了生机。

沧州有1500多年的建州历史,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宋末元初,沧州运河沿岸经济繁荣,素有“小燕京”之称。宋代诗人孙鹗曾夜间路过沧州,有诗云:“长河黄昏烟气缭绕,两岸红叶沙沙秋,不知何处”。半夜去,明月下却有船过沧州。”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大运河流经这里8个县。 (市、区)绵延215公里,沿途散落着众多遗迹,河道保存完好,最能体现北运河的真实性。

近年来,沧州市以河为线、城为珠,统筹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乡村振兴产业带,使古老的母亲河一座焕发活力的城市。运行沧州。

4月28日,山东省德州市新女寺枢纽南运河控制闸开启,为整个京杭大运河补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旭雷 摄

保护:让文物讲述历史

从东汉末至今,大运河沧州段沉积了各个时代的文物,散布着古迹。乾隆三下江南,“乘舟游览锦绣之地,碑刻留世”。如今的御北苑景区因乾隆御碑而得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度专家里玛胡佳女士曾感叹:“大运河沧州段有标志性的沧桑之美!”

《九龙十八弯》是人们对南运河原貌的生动描述。沧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孙健介绍,大运河沧州段利用自然曲线和人工曲线减缓水流速度,减轻大坝压力。从山东德州新女寺枢纽到沧州连镇谢家坝的直线距离为52公里,大运河流经88个弯后,距离延长至94公里,水流速度大大减慢,体现了前人“三弯达一锁”的水利智慧。

尽管如此,危险仍然存在。历史上,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曾多次决口。清康熙年间,连镇谢家乡绅捐资组织人力,煮糯米浆,拌以石灰、泥土筑堤,故名谢家坝。如今,站在谢家坝坝顶俯视,长200多米、高5米的坝体静静矗立。虽然坝体上河流侵蚀的痕迹清晰可见,但仍然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光环”。谢家坝作为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早在2012年就进行了修复保护。

在谢家坝旁边的展厅里,糯米坝的微缩模型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 “这些都是柏木桩,上面铺着碎石,上面还有一层夯土。糯米坝不怕水,越泡越坚固。”解说员说:“谢家坝建成后,这段运河从未决口。古代劳动人民为世界水利贡献了中国智慧。”

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共有物质文化遗产17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沧州市建立了运河两岸文物保护名录,开展了运河标识活动。除连镇谢家坝外,还对泊头清真寺、吴桥兰阳书院、青县供水站等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运河沿线“散乱污”企业全部清理完毕,核心监测区400多个村庄实施生活污水治理。



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常年控水,使大运河利国利民,避免了洪水泛滥。在大运河与街底涧的交汇处,有一座明代修建的水利工程,用于调节大运河丰水期的水量。明弘治年间,嘉河上游口建有桥门,至今仍可见工整的“龙骨石”。清朝乾隆年间,城门改建为水坝。皇帝曾三度赴沧州亲自修缮,并赋诗于御碑上。御碑花园景区也随之建成。已成为大运河的核心景观;民国时期,捷地闸门启闭机全部采用德国设备,闲置多年仍能灵活运转。如今,明、清、民国时期的文物层层叠叠,保存完好,充分展现了前人化洪涝为水利的决心和智慧。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随着文物考古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批珍贵文物也重见天日。 2021年1月,大运河泊头市区段疏浚时,一艘长约15米、宽3米的明代货船重新浮出水面。同年年底,沧州市大运河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又发现了一艘宋金沉船,并出土了陶器、铜钱、瓷器、石锚等物品。据2006年河北省运河​​文物资源普查,大运河沧州段共发现沉船27艘,均在现河道范围内。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金时期至民国时期。发现的沉船大部分是运输瓷器、盐、石油、粮食等的重型货船。沧州市将在运河旁建设古船博物馆,给沉船一个永久的家。

沧州市博物馆的“河北大运河文化展”特色鲜明,藏品丰富。 1973年市区张家坟村出土的明代高官朝服、1998年东光县金代沉船出土的瓷碗、2001年文庙东进街出土的瓷器、以及市区运河东岸出土的“凤城阁”。 “瓷上有字……每件数百年前的文物,都记录着沧州运河文化的繁荣,许多游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4月28日,山东省德州市新女寺枢纽南运河控制闸开启,为整个京杭大运河补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旭雷 摄

传承:将记忆带入视野

北魏熹平二年(517年),置沧州为州,名沧。明洪武二年(1369年),沧州府治迁至长芦镇,即今沧州市区。海盐和水运为沧州带来了约500年的繁荣。出土宋金沉船的地方叫南川楼村。距运河仅几十米。宋代这里是繁华的运河码头。南川塔村因明代时这里有一座南川塔而得名。

沧州运河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负责人孔德轩介绍,南川塔是著名的运河建筑。建于公元1532年,由长芦盐运使郭无常所建。这座官营建筑仅持续了100多年。清初,在战乱中沦为废墟。史料中关于南川塔的记载寥寥无几,其面貌只能在文人诗词中粗略想象。但南川塔作为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是老沧州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过去,南川楼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房屋破旧,街道狭窄,私人建筑广泛分布,使村子犹如迷宫。 2021年,南川大厦片区拆除房屋826户,居民全部搬迁至楼内。取而代之的是重建的南川楼和朗吟楼。新南川楼四面楼宇环绕,重檐尖顶,珠帘画顶,飞檐翘角,抹灰鎏金屋顶。距离它200米处,新的狼吟塔也拔地而起。据史料记载,狼吟塔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于清道光年间。两层楼依偎在大运河的怀抱中,像两位焕然一新的长者,诉说着过去,享受着新的生活。

大运河沿岸,有许多无声的“叙述者”在传递着记忆。南川大厦区,建于1921年的小面粉厂大楼,见证了民族工业的黄金十年,也经历了日本人的骚扰和占领; 1940年建成的津浦铁路供水站和日军移植的杨树,见证了日寇南下的铁蹄;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沧州地委小剧院,在新中国的红旗下,似乎依然洋溢着欢声笑语。 “辉煌的过去,黑暗的痛苦,红色的印记,都被保留了下来。”孔德轩说道。

北运河也有江南的韵味。与南川楼隔运河相望的“吉”字形白石花园里,有两座江南风格的建筑——藏曲书屋和和月轩茶馆。他们被迁移到这里进行保护和建造。他们通过但不违反规则。和。藏渠书店的建造者杨立勇介绍,这两座清代建筑来自江西和浙西。当它们最初被发现时,它们已经非常古老了。古建筑非遗团队将梁、柱、砖、石等建筑构件一一运用。经过编码、绘制、长途运输至沧州后,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完整的修复。这座原本荒废了300年的古宅,在沧州大运河河畔重获新生。

历史上,苍渠书店确实存在,并因建在运河拐弯处而得名。明代户部尚书张进,曾任沧州知府。被罢官后,举家定居沧州城。他死后葬在运河的几个拐弯处,也就是现在的张家墓。清雍正三年(1725年),张晋七世孙张彦绪利用其别墅创办藏渠书店。据民国《苍县志》记载,后来“张氏衰落,原址已辟为住宅,犬吠鸡鸣,唯有炊烟荒树”。

重建后的藏曲书店,具有典型的南三进六天井的设计。室内景观以“苍曲十六景”为主题,再现了古苍曲书店的“春天紫枝枝,夏天池荷花,栅栏”。秋季菊花盛开,冬季杜松盛开的美丽。如今,沧曲书店已成为沧州市民网红打卡地、文人聚集地。举办了多项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在孙坚看来,从古至今,运河两岸的人间烟花、枣庄作物,闻名中外的吴桥杂技、沧州武术,还有长芦盐、泊头梨、沧州葡萄酒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 、玉河棉、金枣等等,都演变成了一种记忆和传承,滋养着一个地方的精神,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4月28日,山东省德州市新女寺枢纽南运河控制闸开通,连通整个京杭大运河补水。新华社记者 郭旭雷 摄

用途:将运河还给人民

古老的运河滋养了两岸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明清时期,沧州是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水运码头。也是清朝雍正以前北方最大的盐运码头。古老的沧州运河,帆椽两旁,船只穿梭,万物汇聚,商贾往来,不分昼夜。明嘉靖、万历年间,泊头成为沿江巨镇。

历史上,大运河也曾数次干涸。有诗云:“水干天旱,民生有祸,无粮充饥,民相食”。

如今,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的指引下,古老的母亲河再次以碧水滋润着两岸人民。

沧州大运河至城南红海口弯道南北直线距离最短仅160米。运河实际长度近2000米,形成独特的“Ω”形弯道。四年前,这一段河道杂草丛生,坟墓遍地,苗圃、鸡舍等私人建筑十分显眼。家住大运河边的市民陈立新说:“以前河岸道路狭窄,周围都是居民区、菜地、餐馆、市场,环境脏乱差。这条河……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这一点。”

2018年,沧州市在大运河“Ω”形弯道3.61公里河段实施环境卫生清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位于河边的5个村庄以及岸边符合条件的村庄、机关单位及附属设施将全部分批拆除。通过河道清淤、堤防加固、垃圾清理、拆迁拆迁、生态修复等项目,对原有河滩荒地、废弃建筑进行清理重组。

目前,河岸荒地已改造成运河公园。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范宝全表示,1200亩的运河公园完整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和3000棵树木。他们利用河流疏浚产生的土方来创造微地形,并在大面积上铺设草皮。为了让人们玩得开心。同时,沿路安装景观照明、垃圾桶、引导标志、报亭、移动厕所、管理室等设施,满足周边居民日常休闲娱乐需求。运河公园还可以用于展览和大型活动,或者作为城市逃生场所,实现多种功能。

站在横跨运河的九河路大桥上放眼望去,一片建在运河上的开放绿地镶嵌在城市的“中轴线”上。运河公园自2018年建成开放以来,已成为市民的天堂。老人在小道上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年轻人慢跑健身,情侣拍婚纱照。这里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运河的“热门去处”。

美好的环境应该由大家共享。一些住在“Ω”字弯附近、仅一河之隔的新华区居民反映,在公园里散步需要绕很远的路。可以在运河上建一座小桥吗?建设部门充分听取意见,在不影响运河输水、行洪的情况下,迅速修建了临时浮桥。

“还运河为民”、“倾听群众呼声”是沧州市近年来统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直秉承的理念。运河公园地处市中心,三面环水,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地宝贵。受到众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但沧州市并没有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滨江生态空间,坚持在“黄金宝地”上建设生态绿地。拟将主城区大运河两岸12平方公里全部纳入城市绿线,加强生态管控。该保护区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七分之一以上。

水是大运河的灵魂。为实现水天相依、游船飞过的运河风情,当地积极实施上游引水。 2021年,共调黄河水1.8亿立方米。此外,还将充分利用雨水、洪水对运河进行补水,实现全线供水。

在沧州市区,大运河从南向北穿城而过,占据绝对的“C”位置。沧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以运河为中轴线。去年,市区种植乔灌木3万余株,在运河东西两侧形成了枝繁叶茂的鱼骨形绿色廊道空间,促进了河城融合。今年秋天,占地4000亩的河北园博园即将开幕。沧州大化工业遗址、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沧州商业街、13.7公里生态长廊等一批人文生态景观将亮相。 “大运河园博会”备受期待。

同时,沧州市打造“蓝绿交织、林水相依”的运河生态,在运河沿线可视范围内进行绿化提升。绿化可以绿,也应该绿。运河流经的8个县(市、区)308公里堤道已全面硬化。蜿蜒的运河宽阔蜿蜒,绿树红花随风飘扬。人们成群结队地骑行或散步,听着水声,欣赏着美丽的风景。运河两岸,随处可见河与人和谐共处的景象。 (记者李凤霜、范世辉、王敏、罗雪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12:14 , Processed in 0.0614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