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中国奇迹在地球褶皱里悄然发生:怒江州脱贫攻坚纪实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99
发表于 2024-11-22 02: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昆明1月12日电 题:大地褶皱中的“中国奇迹”——“极贫之地”云南怒江州扶贫纪实

新华社记者 吴晓阳 赵沛然

在中国西南地区,几座巨山并肩而立,被称为“大地褶皱”。这里是横断山脉,是地球板块运动最剧烈的地方。

贫困地区与山区就像“孪生姐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 98%以上的土地是高山峡谷。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56%。它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地市之一。可谓“赤贫之地”。

怒江州脱贫攻坚,这个曾经“不可能”的梦想如今已成为现实:26.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四个深度贫困县全部脱贫,傈僳族、独龙族、怒江族等贫困县全部脱贫。普米族全部脱贫。人们摆脱贫困。在这片大地褶皱里,“中国奇迹”悄然发生。

上图:云南省福贡县淞河怒族乡驼坪村一景(2016年11月25日摄);下图:沱坪村搬迁怒江至五湖移民扶贫安置点新村(2020年11月3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从山上下来

拉新梅的家乡在雄伟的高黎贡山上。

高黎贡山脉位于中缅边境,南北绵延数百公里。它们与怒江、碧罗雪山共同构成了雄伟的怒江大峡谷。峡谷两岸山上散布着许多村庄,福贡县淞河乡面古村就是其中之一。

她在面古村生活了近30年。两年前,当她得知山脚下的新家可以入住时,她是村里第一个搬家的。

上图:独龙族人经过腾杰桥(资料图);下图:独龙江乡白来感恩大桥(2020年10月29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新华社

“我厌倦了山。即使我要提一桶油,我也很累。”她说。儿子在山里上小学,单程要走三个小时。他每天都要出门,天黑才回家。一袋水泥在山脚下卖25元,搬上山的人工费是200元。建造一座砖房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果你不能移山,那就移动吧。通过搬迁扶贫,拉新梅在山脚下指挥场安置点安置了新房。在她的新家里,电视、沙发、茶几都是政府提供的。她付了地砖、餐桌和冰箱的钱。搬家并不困难,因为家乡没有什么可搬的,所以她就收拾东西离开了。

新家的阳台上有10多盆绿植,有兰花、百合、石斛兰,都是从家乡的山上采摘的。她3岁的女儿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新生活,还养了一只小仓鼠当宠物。

拉欣美在安置点开了一家水果店,并在抖音上学会了制作果冻和奶茶。她还打算让在外打工的丈夫回来开一家理发店。 “这个1200多人的新社区还没有理发店!”

安置点建有村史馆。这是怒族传统的千足屋,用竹篾做墙,用茅草做屋顶。里面陈列着木碗、竹篮、弓弩等生产生活工具,还有村民世代保留的火坑。

村史馆里,一组照片记录了怒族五代人房屋的变迁。第一代是茅草房,第二代是油毡房,第三代是石棉瓦房,第四代是彩钢瓦房,第五代最后变成了新楼。 “你看,前四代只是改变了房子的屋顶。”搬来这里的何福义老人感慨地说:“现在好房子我都不敢想了!”



怒江地委书记那云德说,过去,怒江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高山峡谷,一地水土养活不了一个人。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怒江州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易地搬迁行动,让10万贫困人口下山搬迁到城镇集中安置,实现了“一步跨越千年”。

从卫星图像来看,搬迁后,一个个老村庄都奇迹般地“消失”,原来的村址恢复了绿色,与山水融为一体。

左图:解放前,独龙族人民出行需要爬梯子(资料图);右图:2020年10月31日,独龙族青年李永明和奶奶外出上山砍藜(新华社记者胡超摄)。新华社

道路建设笔记

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内,霓虹灯如彩虹。

彩虹代表着美丽。独龙族人喜爱彩虹。他们的衣服是彩虹色的,他们的建筑是彩虹图案的,他们的桥梁是彩虹风格的。如今,这条改变独龙族命运的公路隧道,也增添了彩虹元素。

居住在贡山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长期与世隔绝。 1964年,政府开辟了翻越高黎贡山的人马驿道。每年大雪封山前,钟声阵阵的商队从山上赶来,将粮食、盐、药品运入独龙江乡。

独龙江乡龙源村41岁的村民何小勇年轻时就开着马帮跑。 “从村里到县城来回要12天,相当辛苦。山体滑坡、滚石、雪崩等随时可能发生,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他说。

1999年,独龙江乡修建了简易公路。当汽车第一次驶入独龙江时,独龙族男女老少都纷纷上前,触摸这头奇形怪状的“铁牛”。 “最后的商队”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和小勇卖了马,攒了几年钱,买了一辆拖拉机用于运输。

“大雪封山”还没解决,怎么办?独龙江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已启动。新公路在高黎贡山雪线下开通了全长6.68公里的隧道,可全年使用。 2014年4月10日,高黎贡山隧道打响了最后一枪,独龙族彻底告别了雪山历史。

新公路建成后,独龙族人民加快了摆脱千年贫困的步伐,积极拥抱现代文明。越来越多的独龙族家庭拥有了汽车,小勇的交通生意逐渐难以为继。他看好旅游业,转行做起了民宿生意。

怒江大峡谷曾经是一个“交通终点站”。沿河道路等级低劣,危险重重。外国司机一想到要去怒江就头疼。

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贯穿怒江大峡谷的美丽怒江公路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这条全长288公里的公路连接怒江大峡谷内的城镇、移民点和景区,各处均建有绿道。

美丽公路建成通车,不仅给沿途30万群众带来了欢乐,也轰动了整个“旅游圈”。 “旅行者”不禁庆幸:“我们无法掩盖怒江的绝美风光!” “原来从人间到天堂只需要6个小时!”

过去,怒江流域交通堵塞。如今,怒江交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美丽公路的开通,点燃了怒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引擎;宝鹿高速公路的试通车,结束了怒江关闭高速公路的历史;兰坪通用机场的开通,给怒江人民带来了繁荣。 “飞向天空的梦想”已经实现;怒江、澜沧江上的36条滑索已改建为桥梁,“滑索过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上图:2013年2月2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六库镇双米地村拉子米村组,傈僳族男子骑自行车穿越怒江(中新社记者林一光新摄);下图:2016年9月9日拍摄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型双向六车道公路跨江大桥通达大桥(新华社记者胡超拍摄)。新华社



吉兴业

两年前的秋天,蒲鲁恒毅然决然地把祖辈世代种植的粮田清理干净,种上青草和果子。它是一种药草,也用作调味香料。

蒲鲁恒的家在福贡县鲁马登乡亚坪村。从他记事起,屋前屋后、悬崖峭壁上到处都种着庄稼。 “把包谷种好,你就不会挨饿了。”老父亲临终前的一番话,让濮鲁恒视包古之地为自己的命根子。

但在大峡谷里,粮食长得再好,亩产也只有100多公斤。这点点产量只能让家里挨饿,赚钱没有希望。陡坡耕种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带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种稻种粮就没有出路。”驻村扶贫队与村民召开会议,动动手指算账,发动村民种草种果。这些树苗是由政府提供的。过了一会儿,濮路恒沉默不语,回家继续种庄稼。

扶贫队员一次又一次地做事,一些村民毫无疑问地种植了草果苗。几年后,变化悄然发生:种草种果的村民先从吃米变成了吃米,一日两餐变成了三餐,千尺房变成了砖房……

村里的粮田一片一片地减少了。直到2018年,蒲鲁恒的10亩地成为村里最后一块种粮地。他再也坐不住了,就把它们全部铲了,还种上了草和果子。 “现在铲已经晚了,还不如早点铲呢!”

他买了一台除草机,每天用它来守卫草地和果田,比种谷物还用心。今年草果即将结果,他期待着有个好收成。

全州种植香料作物144万亩,以草、果为主。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卢超表示,2019年,全州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近30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依托地理气候和生物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发展林下经济,怒江的“绿水青山”正在转变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下山的怒江人也找到了新的职业。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淞河乡沱坪村搬迁现场,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缝制棒球(2020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穿针、穿线、拉线……在泸水市上江镇同心社区,30多名从大山搬来的傈僳族妇女围坐在桌子旁,熟练地缝制棒球。缝了108针后,一个全新的棒球就缝好了。

52岁的何彩梅以前从未听说过棒球这个词,更不用说打棒球了。经过半年的训练,她已经成为缝制棒球的能手。 “每缝一针就能挣两块五毛钱,手脚快的工人一天能做40多个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她说:“而且就在家门口,照顾家人也方便。”

3万贫困人口成为护林员,2万多人参与生态修复治理,17万多人转移就业,民宿老板、探险导游、主播等新职业不断涌现……怒江人们正走在致富之路上。为各行各业带来繁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12:33 , Processed in 0.0573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