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历史与国际关系:为何被认为门槛低且欠缺内涵?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562
发表于 2024-9-28 23: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听说在我们社会,有两个门槛最低的学科,一是历史,二是国际关系。有志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年轻人不会接触这两个内容,因为不值得。不幸的是,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两件事。

我常常想,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两件事低级、缺乏内涵呢?

或许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超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获取信息存在先天的障碍。尤其是在我们难以形容的舆论环境下,事情往往来自于云端。走进雾里。所以务实的人,或者现在想要过上好日子的人,肯定对这些不感兴趣。

而由于难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很多投机取巧、吹牛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利用这种不对称性:反正没人知道,我说的是实话。

结果,屁话被吹了一次又一次之后,观众开始觉得你这个职业根本不如相声,相声还能让人笑。听、看这些都有点侮辱我们的智商。

但最近出现的一些现象给了我一些新的想法:其实讲历史、讲国际关系是有必要的。水平高不高,就看你谈笑风生的样子了。只要换个角度,它就立刻变高,成为彰显身份和智力水平的神器。

例如,电影《敦刻尔克》。

因为诺兰光环的加持,谈论这段历史已经成为时尚和品位的象征。您可以查看您关注的公众账号和新闻应用。除了性别和母婴类别外,几乎所有账号都在谈论《敦刻尔克》。

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有共识。 “敦刻尔克大撤退”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只有诺兰才能在这个主题上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

不可否认,诺兰采用的微观视角如今已成为解构历史事件的主流。但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这种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的方式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战争,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枪炮飞机横行的时代,对于卷入其中的普通士兵来说都是同样熟悉的感觉。

关于这一点,我强烈推荐你看一下《春之祭》这本书,或者点击下面的文章,里面有一些精彩的摘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拍摄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拍摄伊拉克战争确实没有什么区别,尽管两者之间相隔一个世纪。

电影是消费品,其面对的观众是千百万普通人。因此,只有表达普通人的感受,做到“同理心”,才能得到最好的赞扬和赞扬。 《敦刻尔克》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很多人说诺兰这次奥斯卡小金人稳了,其实我不这么认为。这次他只是学会了取悦观众。

也有人说诺兰开创了战争电影的新模式。与斯皮尔伯恩的标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战争场面宏大、有血有肉的场面,诺兰的电影甚至没有发生流血事件,最压抑的只是船舱里士兵的溺水。

*《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场十五分钟是战争电影史上无与伦比的经典

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夸张。这些只是诺兰自己独特认知的结果。从《蝙蝠侠》三部曲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诺兰喜欢用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来塑造他。那种你心里想的残忍,比如《黑暗骑士崛起》里随时会爆炸的超级炸弹,比如《敦刻尔克》里随时让你起鸡皮疙瘩的背景音效,以及各种飞机出现前的发动机轰鸣声。

*这首音乐很有代表性。滴答作响的铃声不知不觉地让你产生紧张感。

也许是受到福柯等人的影响,诺兰一直喜欢用各种抽象的符号来指代具体的冲突。他本能地拒绝接受面对面砍杀和血肉模糊的场景。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杀戮,演变成制度化的压迫。所以他当然会在电影中做他更擅长的事情。

但我还是要说,这不是战争。

首先,在诺兰独特的审美风格指导下,无论是海滩还是街道都是那么干净整洁,甚至充满了一种莫名的秩序感。

*这是电影中的敦刻尔克海滩。非常干净整洁,没有任何杂物。

*这是现实生活中英军撤退后留下的海滩,后勤物资堆满了。

*这是被炸成碎片的敦刻尔克市

简单对比一下两者的差异就可以看出诺兰的战争电影跑题了。

让我们回到敦刻尔克大撤退本身。如果我们只注重微观甚至主观感受,我们能逻辑地描述一件事吗?

不说别的,我们就来说说形势如此有利的情况下,德军为何不进攻。这是整个敦刻尔克的前提。

电影是这样解释的:英国指挥官明智地向部下解释:为什么要浪费德国宝贵的坦克?用轰炸机把它炸掉就可以了。

因此,零星的轰炸成为影片中表现战争残酷的唯一方式。

不过,当时德军并没有足够的大型轰炸机。空军面对皇家空军都没有胜算,更何况是海军。那么为什么不使用具有绝对优势的装甲集群将英国人赶入大海呢?去?

*在英吉利海峡的激战中,德国空军完全没有占到便宜,损失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两倍。

诺兰没有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或许是经过研究,他太相信这个说法了,所以就没有理会,继续讲述自己回国的故事。事实上,别说诺兰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目前历史界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共识。这个影响敦刻尔克40万人命运的重要前提至今仍是一个谜。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重大前提,英国人民和军队仅靠智慧和勇气能完成这一壮举吗?

那么让我们回到之前提出的大问题:《敦刻尔克》是一部命题作文吗?未必!

敦刻尔克40万人的命运很可能涉及希特勒、戈林、丘吉尔或法国玩的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游戏。他们是提线木偶,却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但这只是结果,并不能用结果来讲故事。

诺兰本人也在采访中提到,他并不想把这部电影拍成战争片,而是想讲述一个幸存者的故事。在他的故事中,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就是生存。

生存不就是所有生命的目的吗?那么战争的极端性在哪里呢?其对人性的严重扭曲表现在哪里?诺兰想要展现的普通人面对战争的反应是感同身受的,但大多数时候,参加战争的士兵回归正常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难融入社会,他们感到极度孤独。

李安比诺兰看得更清楚。普通人无法理解上过战场的军人的感受。军人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因此,在祖国和战场之间,比利·林恩觉得后者才是他的家,是他的归属。

因此,与其说《敦刻尔克》开创了下一代战争题材电影,不如说它是战争电影史上最大的营销噱头。

或许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历史是什么并不重要,战争是什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的姿势是否好看,气质是否优雅。

在一个没人关心内容和真相的时代,包装的精彩程度成为了新的标杆。

- 结尾 -

生活·观察·探索·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3 07:59 , Processed in 0.0592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