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白居易忆江南,王逸少文采风流,江南之美等你来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812
发表于 2024-11-20 01: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熟悉的风景

林伟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统治杭州,非常喜爱这里的风景。离开之后,他一直没有忘记。他写了《忆江南》三首诗:“江南好,风景似曾相识。 日出时,江上花比火还红,春天来了。”河水绿得像蓝,让他忘记了江南。 “风景之美,令他魂牵梦绕。其实,风景之美内涵丰富,它不仅指山川河流,还指人和故事。名山名人相得益彰,更富魅力。”

风景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曾经去过那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向往它,因为我们熟悉那些人物和他们的文学才华。因此,即使我们没有去过那里,我们也像老朋友一样亲近。

我去过江南,也去过几个重要的城市。我体验过江南的杏花、春雨,也体验过十里之外的荷花香、黄莺香。这次正值桂花的第三个秋天,我在晚桂花香中寻找美丽。

向王一少问好

王一少是谁?如果换个名字来称呼,他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被认可的人了。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云:“王羲之,又名乙绍,司徒道之子。祖政为尚书郎。其父匡为淮南太守。皇帝时袁欲渡河,匡先提出来,习青年说话迟缓,这对于他的年纪来说,是令人惊讶的。客人还没来得及吃,羿就先切了它,然后煮熟了,于是他就以长寿而闻名,并被称为“骨虫”,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代最好的。近代评论家形容其文风如浮云,威猛如龙。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艺术家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各领风骚,不乏大师。但能继往开来的人却不多,足见王羲之的伟大。

王羲之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六十多年,但他的影响却是无穷无尽的。从这一点来看,他是不朽的。一篇《兰亭序》,短短几百字的小文章,能照耀古今,实在令人惊叹。

或许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并不是我们关心的;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书法意义。在历代后人的不断书写中,《兰亭序》创造了其永恒杰作的美学意义。

所以,当我终于站在兰亭,面对茂林修竹的时候,我几乎怀疑这是一场梦。这就是王羲之等人以前喝酒的兰亭吗?这就是他醉酒写下《兰亭序》的地方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了。

这兰亭,当然不是以前的兰亭了。这是一件清代仿古古董。说它是假古董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对于王羲之的兰亭来说,这是后人想象中的遗址。对于我们这些比较先进的人来说,它也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风霜雨雪赋予了它历史创造的锈色。好在好事多磨,今天我们有一个地方可以致敬王羲之的优雅神韵。我想,有时候真假真的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们反思过去。

不管怎样,徜徉在茂密的森林和修竹之间,在那条幽静的小路上,我们想象着那些峨冠菩提的人物。无论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此时他们都恢复了学者的身份。那是一个春天,由于一个偶然的倡议,大家聚集在这里饮酒赋诗。我真的很佩服古人的纯真,他们把一个可能粗俗的文学作品变成了一个永恒的故事。那些诗是关于什么的?具体哪些人会参加?历史的势利在时间的无情筛选下已降为零。也只有这件事情,能够因为一篇文章和那耀眼的书法而流传下来。

王羲之的文章是否是经久不衰的杰作,其实并不重要。张瑞天先生写了一篇《施蛰存这样的批评》一文,提到了施蛰存的“批评”。他说,仔细阅读后,他发现《兰亭序》是拼凑而成,语无伦次,难以理解。有很多矛盾。

这种攻击是对权威的挑战,风险很大。不仅是文章本身,《兰亭序》的真伪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些都源于五四运动后学术界强烈的反古文化。敢于挑战和质疑的勇气是可贵的,也是有意义的。然而,古代存在着广泛的怀疑,甚至怀疑大禹的存在就太过分了。

不过,施蛰存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虽说有“李白饮酒诗百首”的故事,但很难写成文章。文章要求组织清晰、叙述清晰。试想,在酒半醉的状态下,一定要写得悠闲、清晰、连贯。恐怕这是不可能的。可能的。所以,书法可以称得上精彩,文章有瑕疵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这并不妨碍《兰亭序》作为艺术经典的地位。我们一直认可的仍然是书法的意义。古人称赞他的书法:“飘若浮云,威猛如惊龙”,在这本《兰亭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优秀的作品超越平庸,傲然挺立,仿佛在山顶,我就是巅峰。原因是,他们的背后站着一个我,我的性格、血肉、气息、情绪等等,都融入其中。创造了新的艺术自我,诞生了绝世的精神辉煌。

文学史上有“魏晋品格”之说,就是这群人的精神面貌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他们聪明、有才华、傲慢、放荡。一个时代的深刻印记,都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作品中。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令人兴奋的时代。

行走在如今的兰亭,回想起昔日的辉煌,多少有些不真实。多么可笑的变态啊。现在这里,很安静,更像是一座悠闲的花园。太普通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噢,这是精神,王羲之那群魏晋人的精神风采。

结束了,消失的优雅无法复制。我们读魏晋人的文章,读王羲之的《兰亭序》,思考他们的品格。

深园未修复泳池露台

多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身处沉园,我不禁百感交集。很难说清是什么感觉。陆游晚年重游沉园,已有“城上夕阳画愁角,沉园不再是旧池,悲桥下春绿波,曾是故园”的诗句。受惊的大钢琴的影子。”这是一次个人的、深刻的经历,其中有情感,甚至有悲伤,还有各种难以忍受的回眸,所以我放弃了。那时的沉园已不再是昔日的池塘,更何况又过去了七八百年?确实,物非人非物,一切都完全不同了。然而,我们还是要去看一看,记住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民族危机的时代。暂时的和平并不能减轻他内心对国家和人民的牵挂。因此,直到去世,他仍然无法放下对家国情怀,写下了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我死时明知一切都是徒然,却看不到同样的悲伤”。王世北定中原之日,不忘祭奠乃翁。”不幸的是,这个愿望总会实现。因此,每次背诵这首诗,我的心里总是感到疼痛。

陆游的寿命很长,是古代诗人中罕见的长寿者。他在年近九十的人生中,写下了近万首诗,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他将自己的一生浓缩成诗,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悲伤和痛苦。这种痛苦既包括小我的痛苦,也包括大我的痛苦。自我并不坏,也没有能力感动人。比如,他和表弟之间凄美动人的情感融入到《簪头凤》这首歌的歌词中,十分感人。尽管它是写我个人的,但它已成为一部永恒的杰作。

他和表弟情投意合,和睦相处。然而命运捉弄,卢母殴打了这对夫妇。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总是分开努力。这是多么痛苦的磨难啊!这种痛苦的折磨对于陆游来说是致命的,是一生的内心折磨。而这首《钗凤》可以说是这种痛苦最集中的爆发。诗曰:“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杨柳。东风不好,欢乐稀薄。我已忧愁,一去不复返。”数年错错错。捧着锦书“莫、莫、莫。”连续的“莫”字,怎是那么让人心痛的一个字!



这首诗的创作与沉渊有关。沉园是别人的花园。那天他被邀请过来玩,或寻春,或踏秋。这总是一段快乐而轻松的时光。然而,突然间,在这美丽的环境中,他遇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丽身影。他以前的情人现在成了别人的妻子。一时的感受让他无法控制自己;于是他忍不住在白墙上作画。写下这句话,可谓字字痛心,句句泪流满面。

据说,后来唐琬再次来到沉园时,读到了这首诗,深感悲痛。他又写诗《冠簪》:“世事薄人恶,黄昏雨来花易落,黎明风干留泪痕”。 ,如果你想写下你心里的东西,你就会在对角线上独自说话:很难,很难,很难。人与人不同,今天不是昨天,病态的灵魂就像秋千上的绳子。号角声冷,夜色深,怕人问话。隐藏,隐藏,隐藏。 “躲、躲、躲”也是“难”、“躲”三个字。相应的苦难。

《凤头簪》前后两首歌曲,从男女主角的不同视角,书写了永恒的仇恨,完成了这首永恒的歌曲。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对于陆游来说,沉园是他一生难忘的寄托,他对唐婉的感情是一生的。于是,他多次到沉园参观。每次去沉园,虽然时间不同,季节不同,但深深的思念依然在。虽然那次偶遇只是一闪而过,从此就被遗忘了,但他心里却始终放不下。

晚年,他再次来到沉园。这个时候,或许他的表弟已经去世了,沉渊早年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他写道:“四十年梦已逝,香已褪去,沉园老柳已不再吹,我走在稷山土里,犹哀遗遗。”心碎是一如既往的生动。”

据说,他临死前,又来探望过。面对这样的景色,他心里不由得难过起来。有诗为证:“沉家花如锦,闲时知一半。亦相信美丽终成尘,不忍梦。太仓促。”

沉渊因为爱情,几乎贯穿了陆游的一生,从少年到晚年,创造了他一生绚丽的风景。对于陆游来说,沉园是一个重要的印记,也是创作的源泉。

此时此刻,当我们走进沉园时,它当然不再是原来的沉园了。这是后人仿造的园林。它不是很大,也没有苏州那些名园那么精致,有几分土味的感觉。然而,这就是它的美妙之处;或许,它也有南宋园林的风格。

一路上,我最喜欢的就是面水而坐。绿波荡漾,一条雍容华贵的长廊优雅动人。远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充满生机,衬托着阳台的一角,显得格外诗意。

当年,陆游就这样坐在水边吗?有时我也这么想。当然这是荒谬的。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变了,我们该如何反思过去呢? ——亲身经历是非常必要的。历史在变,但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回想那些日子,坚守那些风雨无阻的日子。

当我们祭奠沉园的时候,其实就是祭奠陆游。

寻找郁达夫

杭州近代名人众多。毕竟是大湖大山,文人墨客有很多话可说。郁达夫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人。他的家乡在富春江畔,离杭州很近,现在已经成为杭州的一个区了。

郁达夫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时,他不顾鲁迅的反对,执意与王迎霞一起回到杭州盖房居住,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奇怪的是,作为创造社成员的郁达夫与鲁迅相处得很好,友谊长存。

郁达夫有一种浪漫文人的气质,又似乎有一种颓废的情调。他不是左翼文化人的标准典范。然而后来他却成为烈士,为国捐躯,着实让人始料不及。

或者郁达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暴露癖和其他病态。他对王迎霞的行为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谁能受得了?难怪王迎霞与他渐行渐远,至死也不肯原谅他。不过,有一点值得欣赏,那就是他的真实性。或许这也是他与鲁迅关系一直很好的原因。

他的诚意相当出色,几乎愿意暴露自己。从他的第一部小说《沉没》开始,就大胆生动,近乎令人恐惧。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传成分,我们都可以读到他的反思。现代作家很少有像他这样写实、肆无忌惮、大胆的小说。

结果,《沉没》一出来,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反对者也不少。不过,周作人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他说:“世间一切精神活动,都是以性欲(广义上的)为中心……如果因压抑而累积而不释放,就会成为病态的性欲,也就是所谓的色情。” ”。疯狂。”“色情在艺术中的表达,本来就是出于压迫,因为这些要求在现代文明——无论好坏——的底下,往往很难有机会得到彻底的满足,所以就在不知不觉中爆发出来。无论是一首高贵优美的抒情诗,还是一部不道德(即淫秽)的小说,其动机都是一样的……淫秽恰恰是礼貌的反面。 ,并不损害艺术的价值。”因此他肯定了《沉没》:“我想在最后郑重声明,《沉没》。 》是一部艺术作品,但它是“受命者的文学”,不是普通人的阅读。有人批评波特的诗说:“他的视野黑暗而可怕。”有些部分不适合年轻人和无知的人读,但聪明的读者可以从这首诗中获得真正的力量“这几句话完全可以应用在这里。”而影子可以从这些书中获得很大的力量,但这对于那些需要性教育的‘孩子’来说是极其不合适的……我希望读者们特别注意这个区别。”这是建立在理解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由于周作人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的分析批评,《沉没》得以拨开云雾重见天日。

时至今日,没有人比周作人对郁达夫及其暴露小说的批评更准确、理解更透彻。

我读郁达夫的书比较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小说对当时的我当然是一个巨大的震撼。这个描述如此大胆,近乎色情狂,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或者说,他受到了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而且由于生活在日本,他也受到了日本文学的一些颓废色彩的影响,内心的性兴奋,结合弱国公民的一些自卑感,以及各种因素。 。他们混合在一起,在他的文学中酿造了一杯苦酒。如果没有深刻的洞察力,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看不到他小说的真正内涵。

这次,我们在朋友浙江工业大学张教授的指导下,寻找郁达夫。在“池桂花”的馨香中,我们来到了西湖畔的翁家山,这里是郁达夫小说《池桂花》的取景地。重读这本小说,我觉得很有趣。故事并不复杂,看起来很平静。这里有一种诗意的清晰。作者用小说人物翁炼的纯真与质朴来洗刷他灵魂中的庸俗。这是对人性本质的呼唤和回归。它与他的《沉没》形成了一种相反的情绪,表达了中国人的性格。年后作者创作的变化。这部小说没有作者之前的压抑和不足,有的只是赏心悦目、令人愉悦。

或者说,翁家山的纯朴与宁静,这里人们淳朴而美丽的心灵,以及“晚桂花”的甜香,给了作者愉悦而诗意的创作灵感。一直希望能在翁家山找到当年郁达夫感动的美景,可惜,一切都消失了。

那么,我们就驱车前往富阳参观郁达夫故居吧。据郁达夫文章描述,这座故居位于富春江畔。现在离富春江有点远了。听说故居搬迁建裕大夫公园。这样,规划的故居就满足了设计要求。可是,这还是原来的家吗?它孤零零地呆在这个角落里,没有邻居。似乎少了一些人世间的烟火,却又无可奈何。 ——就是看起来有点假。

故居有一个小庭院和一栋二层楼房。秋天的下午,只有我们来访。在荒凉的寂静中,我们只是匆匆的看看和游览,有点像做梦一样。

郁达夫离开故居已经多少年了?他不断南下,最后死在南阳。他临终时是否想起了这个故居、这个故乡?我感到有点困惑。



但故居外,浩浩荡荡的富春江依然日夜流淌。

丰子恺与徐志摩

丰子恺和徐志摩有点不同;但如果以杭州为中心,它们都与杭州有一定的交集。青少年时期,他们都在杭州读书;他们的家乡离杭州并不远。丰子恺的家乡是桐庐,徐志摩的家乡是海宁。

这是两个性格不同、经历不同的人,在文学艺术上也各有成就。他们似乎不可能有交集。但因为我的关系,我想一起谈论它们。这次有机会在杭州短暂停留了十多天,弥补了很多没有去旅行的遗憾。不过,我还是很遗憾没能参观这两位熟悉的文学人物的故居。

丰子恺以散文、漫画闻名。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圆圆堂,充满故事。当它完成时,丰子恺感到非常高兴。他是一个性格平和的人,向往安定的日常生活。受恩师弘一法师影响,他是一个内心充满佛性的人。当我们读他的散文和漫画时,我们觉得他的风格和他的性格很相似。她们都有着温柔、平和的美丽,也都对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人们认为他的作品好的原因;但有些人对此并不满意。比如周作人就对他的漫画有一些批评。

如果没有抗战和“文化大革命”,丰子恺本来可以过着如此幸福安定的生活。不幸的是,个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几乎是不可抗拒的。他最终因此出走,抛弃了自己居住的圆圆堂,以漂泊的一生,亲眼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滔天罪行。他的圆圆堂也被日军炮火摧毁。当然,因此,他的散文和漫画,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力度,都有着全新的风格。自然不是火与血的强烈呼喊——这不是他的风格。却转变成一种深邃的美,表面的平静中带着更重的痛苦和悲伤,意境更广阔。

事实上,丰子恺具有浓厚的古代文人气息,他的家国情怀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对世间慈悲佛性的感受。他用慈悲的目光看着它。或者说,他渴望人人平等,没有纷争,但遗憾的是,这注定是虚幻的,不可能的。这就是他命运的悲剧。

相比之下,徐志摩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就连死的方式也是惊天动地的暴力。他只活了三十四岁,但却是高度浓缩的一生。

与丰子恺不同,徐志摩更加充满浪漫情怀。他不愿意安定下来,过着混乱的生活。他想要快乐自由地生活,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不惜与不合理的世界作斗争,甚至焚烧自己。自己的生活。

他比丰子恺有更多的感人故事,当然是爱情故事。他与多名女性的情感纠葛至今仍饱受争议。在我们看来,这可能令人震惊,但在保守的传统主义者看来,他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事实上,徐志摩并不在意外人的看法。他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有时候他明知道结果不会好,但他还是要前进。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说他没有犹豫,或者说他是对的。

事实上,上世纪初的一代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都有着如此强烈的个人意识。这是个体自由的觉醒,所以他们勇敢前行。我们只能敬佩他们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只能感到羞愧。

有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不再有大胆追求的勇气。我们的精神世界一天天缩小,我们也越来越缩小。我们过着平庸、琐碎、平庸、迁就的生活,实在是不堪入目。

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尽管缺点很明显,尽管有种种可诟病的地方,但他们却在风云面前诞生,乘着历史的大潮,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风景是我熟悉的。随着岁月的变迁,​​扫去了多少尘埃,却也沉积了许多晶莹剔透的散珠玉石,等待着我们去珍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5 11:43 , Processed in 0.0652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